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建筑、山水相融,“天人合一”,在這样的地方,食物也传承了千年文化,展示出它特有的美味。
古徽州好像是一个符号,又像是一种精神,虽然只有灰与白,但却形成了独特的隐约而又从容的影调,它是一种真正让人心仪的古典韵味。白墙黑瓦的建筑与湖水相映衬,后是如黛的青山,悄然美丽,平静安详。
人、建筑、山水相融,“天人合一”,在这样的地方,食物也传承了千年文化,展示出它特有的美味。
黄山屯溪:臭鳜鱼
徽州地区,夜饭的餐桌上少不了一道鱼讨个好彩头,对于老徽州地域的人来讲,经典徽菜臭鳜鱼就是绝好的一道。
但它却很少在家庭里出现,原因是做起来比较麻烦,又容易失败。
黄山昱城皇冠假日酒店徽菜主管张海亮说,每位徽菜厨师都有一段腌不好臭鳜鱼的伤心往事。“一桶七八十条,开始的失败率在30%左右,也就是准备靠后食用的那30%是要白白扔掉的。你要是一味担心变质,放的盐多,就成腌咸鱼了。让它发酵出自然的臭味,需要你合理控制温度、湿度、用盐的分量和腌制时间。鳜鱼肚子上油脂多,尤其是人工饲养的,如果在腌制时压不好,下锅煎的时候,肚子就会掉。所以你看到很多臭鳜鱼上盘时候上面有笋丁、五花肉丁、辣椒丁合在一起的浇头,这有为了美观和滋味的成分,专业厨师会拨开浇头看看,下面是不是为了掩饰空一块的鱼肚?如果压得太紧,臭鳜鱼又不发酵了,因为它们会完全脱水,甩出去一声响,变成饼了。”
一条一斤二两的红烧臭鳜鱼上桌,用筷子轻轻一拨,雪白的鱼肉就如同蒜瓣般展开,周边酱色的浓稠汤汁一点点涌过来。鱼肉裹满汤汁送进嘴里,先是微臭的味道充满口腔,继而又是鱼肉质地的弹性和鲜爽,最后留下满口浓郁的香。
歙县:刀板香
我在北京也吃过刀板香。那是在安徽一家餐馆开在京城的分号,看到推荐菜单上有刀板香这道菜便毫不犹豫点了。上来的菜倒也名副其实,一个巴掌大的圆木板上趴着一小块粉红色精瘦的腊肉,上面连着一丝肥肉和一层肉皮,吃到嘴里两个字:死咸。我把这番感触描述给休宁县人许若齐。他在合肥一所大学当老师,是个吃主儿,写过一篇美食散文,题目就叫《刀板香》。“你应该去乡下吃啊。这是地道的农家菜。”他说,“农家可不拘泥于用刀板来上,他们就是放在粗瓷大碗里,给你盛上满满一碗。到时候千万别因为好吃而大快朵颐。三层肉以下就是笋衣了。徽州人节俭又要面子,你可要悠着点,别让主人难堪。其实,肉下的笋衣最好吃,嫩嫩的,浸透了油,是刀板香的精髓,我最爱吃了。”
传说刀板香的名称由来与绩溪名人、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相关。当年胡宗宪回乡时,路过歙县问政山拜访恩师,为款待爱徒,师母将家中腌制的咸猪肉平铺于山笋上,放置在刀板上一同蒸,捞起切成薄片,与刀板一同端上桌,胡宗宪吃后,胃口大开,命名此菜为“刀板香”。
虽然只是一只白磁碟子摆上一排咸肉,可它已经足够勾出食欲:猪肉腌制后淡黄色的质地里,隐隐有微红,每一片肉,咸与鲜都恰到好处。盛上来的米饭也因为吸收了腊肉里的油脂而饱满晶莹,充满咸香。好像一顿午餐有一碟咸肉和一碗米饭就已经足够。
绩溪县:一品锅
一品锅有个名字叫作“乾隆一品锅”,当地打出的招牌更多却是“胡适一品锅”。胡适是绩溪上庄镇人,“胡适一品锅”的名称源于梁实秋在《胡适先生二三事》中的记录:“胡先生住在上海极司菲尔路的时候,有一回请‘新月’的一些朋友到他家里吃饭,菜是胡太太亲自做的——徽州著名的一品锅。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一尺,热腾腾地端上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白菜。”后来胡适在美国宴请罗斯福时也准备了一道一品锅,罗斯福给了它进化版的名字:“这道好吃的菜是你胡适请我吃的,我看就叫‘胡适一品锅’吧。”
为什么要用铁锅来做容器是有原因的。绩溪地处山区,交通运输特别不方便。瓷器靠外面运进山里,家家户户碟子和碗的数量都不多,因此遇到人数众多的宴席场合,每家就都把烧菜的铁锅贡献出来了。
这天吃的一品锅是标准的四层。最顶层是以葵花形图案排布的鸭蛋饺。鸭蛋饺的馅料用瘦猪肉、菠菜和水豆腐剁成丁末制成。蛋饺之下是油豆腐果,它的馅料和蛋饺相似,只是用肉要少一些。再往下一层是红烧肉,肥瘦各一半,每块2两左右。底层的“搁锅菜”是本地产的一种紫红色头的沙地萝卜,比象牙白萝卜要甘甜,生吃水分充足,有“萝卜赛梨”的口感。四层之外,还可以再往上加料,比如“五层楼”就是增加了一层鸡块,还有更高的“九层楼”,里面则多了肉圆、蹄髓、鹌鹑蛋等等。
吃一品锅很有讲究。农村流水席是用的八仙桌,这种桌子每边可以坐两人。拿四层锅来举例,每个人分到的食物数量是固定的,一般是两个鸭蛋饺、4个油豆腐包、两块肉,“搁锅菜”随便吃;必须从上往下依次品尝,不能上下翻食。不过,现在要不是红白喜事的场合,规矩也没有那么多了。我倒是觉得从上往下吃,才能渐入佳境,有惊喜不断的感觉。我最喜欢的就是底层的萝卜,吸满了浓郁的汤汁。《活在民国也不错》的作者林怀青就写道:“不知道胡适的考据癖是不是从小吃这种一层层的徽州锅时养成的,这徽州锅太像他做学问的程序了——层层拨开表象的迷雾,看到下层的真相。”(资料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新浪博客)
古徽州好像是一个符号,又像是一种精神,虽然只有灰与白,但却形成了独特的隐约而又从容的影调,它是一种真正让人心仪的古典韵味。白墙黑瓦的建筑与湖水相映衬,后是如黛的青山,悄然美丽,平静安详。
人、建筑、山水相融,“天人合一”,在这样的地方,食物也传承了千年文化,展示出它特有的美味。
黄山屯溪:臭鳜鱼
徽州地区,夜饭的餐桌上少不了一道鱼讨个好彩头,对于老徽州地域的人来讲,经典徽菜臭鳜鱼就是绝好的一道。
但它却很少在家庭里出现,原因是做起来比较麻烦,又容易失败。
黄山昱城皇冠假日酒店徽菜主管张海亮说,每位徽菜厨师都有一段腌不好臭鳜鱼的伤心往事。“一桶七八十条,开始的失败率在30%左右,也就是准备靠后食用的那30%是要白白扔掉的。你要是一味担心变质,放的盐多,就成腌咸鱼了。让它发酵出自然的臭味,需要你合理控制温度、湿度、用盐的分量和腌制时间。鳜鱼肚子上油脂多,尤其是人工饲养的,如果在腌制时压不好,下锅煎的时候,肚子就会掉。所以你看到很多臭鳜鱼上盘时候上面有笋丁、五花肉丁、辣椒丁合在一起的浇头,这有为了美观和滋味的成分,专业厨师会拨开浇头看看,下面是不是为了掩饰空一块的鱼肚?如果压得太紧,臭鳜鱼又不发酵了,因为它们会完全脱水,甩出去一声响,变成饼了。”
一条一斤二两的红烧臭鳜鱼上桌,用筷子轻轻一拨,雪白的鱼肉就如同蒜瓣般展开,周边酱色的浓稠汤汁一点点涌过来。鱼肉裹满汤汁送进嘴里,先是微臭的味道充满口腔,继而又是鱼肉质地的弹性和鲜爽,最后留下满口浓郁的香。
歙县:刀板香
我在北京也吃过刀板香。那是在安徽一家餐馆开在京城的分号,看到推荐菜单上有刀板香这道菜便毫不犹豫点了。上来的菜倒也名副其实,一个巴掌大的圆木板上趴着一小块粉红色精瘦的腊肉,上面连着一丝肥肉和一层肉皮,吃到嘴里两个字:死咸。我把这番感触描述给休宁县人许若齐。他在合肥一所大学当老师,是个吃主儿,写过一篇美食散文,题目就叫《刀板香》。“你应该去乡下吃啊。这是地道的农家菜。”他说,“农家可不拘泥于用刀板来上,他们就是放在粗瓷大碗里,给你盛上满满一碗。到时候千万别因为好吃而大快朵颐。三层肉以下就是笋衣了。徽州人节俭又要面子,你可要悠着点,别让主人难堪。其实,肉下的笋衣最好吃,嫩嫩的,浸透了油,是刀板香的精髓,我最爱吃了。”
传说刀板香的名称由来与绩溪名人、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相关。当年胡宗宪回乡时,路过歙县问政山拜访恩师,为款待爱徒,师母将家中腌制的咸猪肉平铺于山笋上,放置在刀板上一同蒸,捞起切成薄片,与刀板一同端上桌,胡宗宪吃后,胃口大开,命名此菜为“刀板香”。
虽然只是一只白磁碟子摆上一排咸肉,可它已经足够勾出食欲:猪肉腌制后淡黄色的质地里,隐隐有微红,每一片肉,咸与鲜都恰到好处。盛上来的米饭也因为吸收了腊肉里的油脂而饱满晶莹,充满咸香。好像一顿午餐有一碟咸肉和一碗米饭就已经足够。
绩溪县:一品锅
一品锅有个名字叫作“乾隆一品锅”,当地打出的招牌更多却是“胡适一品锅”。胡适是绩溪上庄镇人,“胡适一品锅”的名称源于梁实秋在《胡适先生二三事》中的记录:“胡先生住在上海极司菲尔路的时候,有一回请‘新月’的一些朋友到他家里吃饭,菜是胡太太亲自做的——徽州著名的一品锅。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一尺,热腾腾地端上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白菜。”后来胡适在美国宴请罗斯福时也准备了一道一品锅,罗斯福给了它进化版的名字:“这道好吃的菜是你胡适请我吃的,我看就叫‘胡适一品锅’吧。”
为什么要用铁锅来做容器是有原因的。绩溪地处山区,交通运输特别不方便。瓷器靠外面运进山里,家家户户碟子和碗的数量都不多,因此遇到人数众多的宴席场合,每家就都把烧菜的铁锅贡献出来了。
这天吃的一品锅是标准的四层。最顶层是以葵花形图案排布的鸭蛋饺。鸭蛋饺的馅料用瘦猪肉、菠菜和水豆腐剁成丁末制成。蛋饺之下是油豆腐果,它的馅料和蛋饺相似,只是用肉要少一些。再往下一层是红烧肉,肥瘦各一半,每块2两左右。底层的“搁锅菜”是本地产的一种紫红色头的沙地萝卜,比象牙白萝卜要甘甜,生吃水分充足,有“萝卜赛梨”的口感。四层之外,还可以再往上加料,比如“五层楼”就是增加了一层鸡块,还有更高的“九层楼”,里面则多了肉圆、蹄髓、鹌鹑蛋等等。
吃一品锅很有讲究。农村流水席是用的八仙桌,这种桌子每边可以坐两人。拿四层锅来举例,每个人分到的食物数量是固定的,一般是两个鸭蛋饺、4个油豆腐包、两块肉,“搁锅菜”随便吃;必须从上往下依次品尝,不能上下翻食。不过,现在要不是红白喜事的场合,规矩也没有那么多了。我倒是觉得从上往下吃,才能渐入佳境,有惊喜不断的感觉。我最喜欢的就是底层的萝卜,吸满了浓郁的汤汁。《活在民国也不错》的作者林怀青就写道:“不知道胡适的考据癖是不是从小吃这种一层层的徽州锅时养成的,这徽州锅太像他做学问的程序了——层层拨开表象的迷雾,看到下层的真相。”(资料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