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近计划挤出时间和小儿子玩一天,不过,我还有一篇稿子眼看就要到交稿日期了,必须完成。我以为能凑合着把这两件事同时搞定,但是事与愿违。那天,我和儿子去了儿童乐园,还没玩过瘾就赶紧回了家,陪儿子看了会儿电视,又匆匆给他讲了个睡前故事,抽空趴在厨房桌子上发了几封电子邮件,虽然忙得要命,我还因为没能给祖父打个电话或付清账单而自责。
在以前,我觉得自己只不过是没有时间观念而已,但是前些天我看了一本名叫《稀缺》的书,才明白我不只是个忙碌的妈妈或者做事粗心大意那么简单。按心理学所说,我是陷入了“稀缺心理”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老觉得自己缺少什么,唯恐失去机会,结果成了没事忙,因而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这本书的作者、社会学家艾尔德·沙菲尔和桑德希尔·穆莱纳桑说,只要我们觉得自己缺少什么,比如食物、金钱,或者就我而言的时间,就可能会念念不忘,以至让自己的想法发生偏移。它的危害远不止会使人焦虑或紧张,“稀缺心理会占据人的思维,”书中写道,“人的脑子里于是容易产生一连串强烈的需求感。”
沙菲尔和穆莱纳桑发现,综合各种情况来说,稀缺思维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大致相同:它会让我们把思维集中于迫切需要(比如我的交稿期限),但是它也有长期的负面效应,一是会让我们忽视其他重要的事情,二是可能让我们在匆忙中做出错误决定。
“比如你在一个雨夜开车,”沙菲尔说,“你专注于前方的道路,小心翼翼地开车。但同时你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其他事情,比如忘了留意车上的仪表盘或者车上的乘客在说什么。你甚至会忽视了车外的情况,比如在十字路口侧方行驶过来的一辆车。”换句话说,稀缺心理会让人像谚语里说的:见树不见林。
沙菲尔说,感觉自己貧穷的人通常会心理不平衡,并且可能仇视比其经济条件好的人。有的人缺钱,有的人缺时间,如果让他们都懂得稀缺心理学,就会在互相之间建立理解的桥梁。
两位作者在书里讲了稀缺心理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我们如何智慧地利用它。
1.节食是怎样让你感觉变笨的
当你节食减肥进行到第三天时,老想拉开抽屉找零食;或者你需要给孩子的老师打个电话,但一时忘了她的名字。接着,一位客户来了电话,问你怎么不把电子邮件写得清楚一些。不要低估稀缺心理,你一门心思想着吃什么不吃什么,这削弱了你的认知能力。一项测试显示,节食者在网上搜索和美食相关的词时,比搜索其他词语的速度要快得多。
应变力、认知力和控制力来自沙菲尔所说的“思维带宽”,甚至对我们的分析能力、自控力和思考能力都有着影响。
2.为何你存不住钱
简单地说,如果你在拼命存钱,可能会对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经济拮据的人更善于评估一件东西的价值,也更愿意讨价还价。不过,稀缺心理所带来的一孔之见会干扰一个人的长远计划。“你拿到薪金时,可能疏于计划下个月的事,因为你只想到了眼前的花销。”沙菲尔说。对于缺少金钱的恐慌甚至会影响你的分析能力,在一次测试中,一组学生阅读完一篇假定要求他们支付一大笔钱的账单后,他们在接下来的智商测试中表现就差了很多。“只要有一点点稀缺心理,智力就会大幅下降。”两位作者说。
3.为何寂寞者善于察言观色
在一项阐释照片人物表情的测试中,那些表示有寂寞感的人通常表现出比社交活跃的人更好的洞察力。“你也许会觉得内心寂寞的人会表现得比较差,毕竟,有寂寞感似乎意味着不善于与人相处。”沙菲尔和穆莱纳桑写道。但是稀缺心理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比别人差,事实上,他们在测试中的出色表现让我们知道,这些内心寂寞的人正是在关注着他们特有的稀缺之物——社会交往。
4.为何面临“最后期限”时你的能力最强
稀缺心理有时确实能全面调动一个人的热情和能力,这也是许多人经常在最后一分钟取得成功的原因。“当稀缺感占据了思维,我们做事就会更用心,也更有效率。”由于我们的思想专注于眼前之事,就会减少因为疏忽大意而引发的错误,也能更好地抓住脑子里一闪而过的灵感。但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可以让生活保持平衡的事情——比如我想和儿子玩一天——不会在我们的汲汲追求中出现。
利用以下几个策略,我们就可以趋利避害,让稀缺心理为我们所用。
留一手。当稀缺心理迫使我们把全部视线集中在一件事上时,我们就会对其他的重要事情视而不见。因此,我们可以“留一手”,比如安装个电子日历,提醒你重要日期,或者和朋友一起参加健身训练,这样可以确保你不会忘记健身锻炼。
不给眼前诱惑以可乘之机。要是你在节食减肥,老为吃东西给自己找借口,那就很难使你面对家里垃圾食品时毫不动心。把垃圾食品远远地扔出去,你就不必一次次地在心里纠结了。
让“最后期限”成为自己的朋友。为重要事情定下严格的最后完成期限能促进生产力,说不定还能让你有更多灵感。我们习惯上会一再宽容自己写下的最后期限,所以必要时可以请朋友来监督我们按时完成该做之事。
在以前,我觉得自己只不过是没有时间观念而已,但是前些天我看了一本名叫《稀缺》的书,才明白我不只是个忙碌的妈妈或者做事粗心大意那么简单。按心理学所说,我是陷入了“稀缺心理”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老觉得自己缺少什么,唯恐失去机会,结果成了没事忙,因而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这本书的作者、社会学家艾尔德·沙菲尔和桑德希尔·穆莱纳桑说,只要我们觉得自己缺少什么,比如食物、金钱,或者就我而言的时间,就可能会念念不忘,以至让自己的想法发生偏移。它的危害远不止会使人焦虑或紧张,“稀缺心理会占据人的思维,”书中写道,“人的脑子里于是容易产生一连串强烈的需求感。”
沙菲尔和穆莱纳桑发现,综合各种情况来说,稀缺思维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大致相同:它会让我们把思维集中于迫切需要(比如我的交稿期限),但是它也有长期的负面效应,一是会让我们忽视其他重要的事情,二是可能让我们在匆忙中做出错误决定。
“比如你在一个雨夜开车,”沙菲尔说,“你专注于前方的道路,小心翼翼地开车。但同时你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其他事情,比如忘了留意车上的仪表盘或者车上的乘客在说什么。你甚至会忽视了车外的情况,比如在十字路口侧方行驶过来的一辆车。”换句话说,稀缺心理会让人像谚语里说的:见树不见林。
沙菲尔说,感觉自己貧穷的人通常会心理不平衡,并且可能仇视比其经济条件好的人。有的人缺钱,有的人缺时间,如果让他们都懂得稀缺心理学,就会在互相之间建立理解的桥梁。
两位作者在书里讲了稀缺心理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我们如何智慧地利用它。
1.节食是怎样让你感觉变笨的
当你节食减肥进行到第三天时,老想拉开抽屉找零食;或者你需要给孩子的老师打个电话,但一时忘了她的名字。接着,一位客户来了电话,问你怎么不把电子邮件写得清楚一些。不要低估稀缺心理,你一门心思想着吃什么不吃什么,这削弱了你的认知能力。一项测试显示,节食者在网上搜索和美食相关的词时,比搜索其他词语的速度要快得多。
应变力、认知力和控制力来自沙菲尔所说的“思维带宽”,甚至对我们的分析能力、自控力和思考能力都有着影响。
2.为何你存不住钱
简单地说,如果你在拼命存钱,可能会对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经济拮据的人更善于评估一件东西的价值,也更愿意讨价还价。不过,稀缺心理所带来的一孔之见会干扰一个人的长远计划。“你拿到薪金时,可能疏于计划下个月的事,因为你只想到了眼前的花销。”沙菲尔说。对于缺少金钱的恐慌甚至会影响你的分析能力,在一次测试中,一组学生阅读完一篇假定要求他们支付一大笔钱的账单后,他们在接下来的智商测试中表现就差了很多。“只要有一点点稀缺心理,智力就会大幅下降。”两位作者说。
3.为何寂寞者善于察言观色
在一项阐释照片人物表情的测试中,那些表示有寂寞感的人通常表现出比社交活跃的人更好的洞察力。“你也许会觉得内心寂寞的人会表现得比较差,毕竟,有寂寞感似乎意味着不善于与人相处。”沙菲尔和穆莱纳桑写道。但是稀缺心理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比别人差,事实上,他们在测试中的出色表现让我们知道,这些内心寂寞的人正是在关注着他们特有的稀缺之物——社会交往。
4.为何面临“最后期限”时你的能力最强
稀缺心理有时确实能全面调动一个人的热情和能力,这也是许多人经常在最后一分钟取得成功的原因。“当稀缺感占据了思维,我们做事就会更用心,也更有效率。”由于我们的思想专注于眼前之事,就会减少因为疏忽大意而引发的错误,也能更好地抓住脑子里一闪而过的灵感。但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可以让生活保持平衡的事情——比如我想和儿子玩一天——不会在我们的汲汲追求中出现。
利用以下几个策略,我们就可以趋利避害,让稀缺心理为我们所用。
留一手。当稀缺心理迫使我们把全部视线集中在一件事上时,我们就会对其他的重要事情视而不见。因此,我们可以“留一手”,比如安装个电子日历,提醒你重要日期,或者和朋友一起参加健身训练,这样可以确保你不会忘记健身锻炼。
不给眼前诱惑以可乘之机。要是你在节食减肥,老为吃东西给自己找借口,那就很难使你面对家里垃圾食品时毫不动心。把垃圾食品远远地扔出去,你就不必一次次地在心里纠结了。
让“最后期限”成为自己的朋友。为重要事情定下严格的最后完成期限能促进生产力,说不定还能让你有更多灵感。我们习惯上会一再宽容自己写下的最后期限,所以必要时可以请朋友来监督我们按时完成该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