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考试焦虑;高考;心理辅导;沟通;家庭治疗
一、案例描述
(一)学生基本情况及自述
孟某,女,17岁,高三年级,学习成绩一直位于年级前段。因与父母产生矛盾使学习状态受到影响,并出现严重考试焦虑,一想到要回家就心发慌,手脚发凉。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神情恍惚,眼圈发黑,睡眠不好,没有食欲。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速度减慢,成绩明显下滑,已由年级前列降到中等偏下。
初次见面时来访者自述:“老师,快救救我吧,我简直要崩溃了!我爸妈一直怀疑我跟班里某男生处对象,说我学习不在状态、成绩下降就是因为这种事给耽误的。我怎么解释、保证都没用。前天放学我爸在校门口接我,因为我出来慢了点就把我一顿臭骂,说看到我和那个男生一起慢悠悠地往外走,简直是不知廉耻。我在家学习时,他们总会突袭检查我在做什么。其实以前他们不是这样的,现在也不知道怎么了,弄得我每天都神经兮兮的,特害怕回家,一回家就感觉特别窒息,总是失眠,一闭上眼睛就是他们愤怒的面孔和伤人的话语,什么都做不进去,而且常常会被恶梦惊醒。其实我和那个男生根本就没有什么,我也知道爸爸妈妈是为我好,所以特别想以好成绩向他们证明自己。可是越这样想越什么都干不进去,考试前更是极度害怕,总担心考不好而严重失眠;考试时心里发慌,手心出汗,经常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做题时也找不到状态,理不出头绪,明明会做的题都做不出来。”
(二)案例诊断
初步判断为考试焦虑,利用《高考考试焦虑诊断量表》对其进行测试,焦虑总分182分,超出平均值93分。故诊断孟某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管教方式不当引发的严重考试焦虑并伴有躯体症状,如入睡困难,心慌,出汗,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情绪出现波动。
由于症状出现时间较短且有明确原因,考虑以心理辅导为主。
二、个案干预
本案例共辅导五次,每周一次,每次40分钟。
第一次咨询:宣泄不良情绪,建立咨询关系。
1.收集资料,澄清事实,让来访者充分宣泄不良情绪;
2.完成《高考考试焦虑诊断量表》,评估其问题程度;
3.明确主要问题,确定辅导目标;
4.通过倾听、理解、接纳、共情,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5.征求来访者意见,与其父母沟通,约定家庭治疗时间。
第二次咨询:进行家庭治疗,营造和谐氛围。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个人所表现的症状实际是源于家庭内的人际关系问题,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要依靠家庭治疗,才能解除个人的症状。家庭治疗的要义在于通过引入新的观点和做法,改变滋生个人心理症状的家庭关系格局,使家庭产生新的冲突,并通过对冲突的重新自我组织,获得新的变化,产生新的规则及互动模式。
解铃还需系铃人。因为孟某的问题主要源于父母对其产生的误解及管教方式不当,所以我把咨询的重点放在对其家庭进行治疗上。
尽管孟某事先已有心理准备,但当她见到父母时,明显表现出极度的恐慌,不敢正视,缩成一团,有些发抖,而她的父亲看到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恶狠狠地骂了一句:“完蛋货!”
“请随便坐吧!”我让他们自主选择座位,结果父母都选择了离孩子相对较远的两个座位坐下。我在简单介绍了此次咨询的目的及希望后,借着父亲刚才的表现,以家庭治疗最常见的扰动技术开始了治疗。
首先我问孟某:“当父母进来的时候,我看得出你不太自然,能说说你当时是什么感受吗?”
孟某抬起眼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父母,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没关系,有什么想法就直说,我们今天咨询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帮助你们澄清彼此之间的一些误解。”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孟某。过了大约三分钟,孟某抬起头,满眼泪水地说:“我现在特害怕见到我的父母……”
没等她往下说,他父亲就义愤填膺地说:“怕什么怕?!我们是你亲爸亲妈,难道还能吃了你不成?!”这时,我示意他不要再往下说。
“是!你们是我的亲爸亲妈,可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吗?!你们知道你们成天说那些伤人的话对我造成了什么影响吗?!我知道我在你们眼里已经不是一个好孩子了,甚至已经成了一个‘完蛋货’!我和那个男生根本没什么,你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解我,根本不信任我!我真的也想学好考好啊……”孟某越说越激动,压抑已久的委屈与不满,终于像洪水一样暴发了出来。
“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我问。
母亲这时已泣不成声:“女儿,你知道吗?妈妈爸爸为了你可谓用心良苦啊!初三时由于我们工作都很忙,几乎没怎么顾得上管你,现在到高三了,我们想好好弥补一下,多关心关心你,结果却发现你有处对象的苗头,于是我们很气愤,觉得必须严加看管,这才是对你负责任……”
“你对父母的这种做法是怎么看的呢?”我问孟某。
“爸妈,你们知道吗,我多怀念初三的生活,我多希望你们仍能像初三那样没有刻意的关注,没有过分的紧张,还我一个正常的生活,我最希望的恰恰就是你们能像初三那样对我!”
听了女儿这番话,父母都愣在那里半天无语。
我不失时机地请孟某父母调整了座位,一家三口终于坐到了一起。
整个过程中,我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通过扰动,架起了父母与孩子间沟通的桥梁,让孟某全家了解了彼此的真实想法,宣泄了积压已久的不良情绪,破除了误解。通过对其座位的微妙调换,最后终于使全家紧紧抱在一起,互相安慰,加深了父母与孩子间本来就存在的深厚情感,让他们彼此感受到对方对自己那份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至此,问题的症结得到解决,辅导结束时大家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轻松。
第三次咨询:改变错误认知,正确对待考试。
1.针对来访者认为考试成绩高才是好孩子的不合理信念,帮其明确考试成绩只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之一,要学会客观评价自己,给自己重新定位。
2.帮助来访者正确理解考试:考试无常,没必要太在意分数,考试的作用在于帮自己查找知识上的漏洞,巩固掌握的知识。
第四次咨询:掌握放松技巧,调整应试策略。
1.通过播放音乐及教师引导使其掌握深呼吸放松与肌肉渐进性放松的要领。
2.针对考前应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考场答题需注意的问题及考场出现突发事件该如何解决等问题与其深入探讨,使其掌握答题策略与技巧,提高考试技能,增强信心。
第五次咨询:巩固咨询效果,增强应试信心。
1.答疑解惑,进一步巩固效果。
2.实施《高考考试焦虑诊断量表》后测,进一步增强其应对考试的自信心。
三、效果与反思
孟某的躯体症状消失,能客观对待、自如应对考试,利用《高考考试焦虑诊断量表》对其进行后测,焦虑总分102分,考试焦虑消除;家庭氛围和谐,不再害怕回家;孟某在高考中发挥正常,如愿以偿地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咨询效果显著。
很多情况下,父母都是出于好心,尽力做到自认为应尽的职责,但实际带来的效果却是父母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爱是需要理性的,更是需要技巧的,爱的出发点应是孩子的需求,而非满足父母单方面的意愿。越到高三最后的时刻,越需要父母表现出一份平常心,信任孩子,支持孩子,像往日一样自然地对待孩子,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稿件编号:101129009)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吉林,132011,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通理事单位)
编辑/吴九君 终校/于 洪
一、案例描述
(一)学生基本情况及自述
孟某,女,17岁,高三年级,学习成绩一直位于年级前段。因与父母产生矛盾使学习状态受到影响,并出现严重考试焦虑,一想到要回家就心发慌,手脚发凉。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神情恍惚,眼圈发黑,睡眠不好,没有食欲。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速度减慢,成绩明显下滑,已由年级前列降到中等偏下。
初次见面时来访者自述:“老师,快救救我吧,我简直要崩溃了!我爸妈一直怀疑我跟班里某男生处对象,说我学习不在状态、成绩下降就是因为这种事给耽误的。我怎么解释、保证都没用。前天放学我爸在校门口接我,因为我出来慢了点就把我一顿臭骂,说看到我和那个男生一起慢悠悠地往外走,简直是不知廉耻。我在家学习时,他们总会突袭检查我在做什么。其实以前他们不是这样的,现在也不知道怎么了,弄得我每天都神经兮兮的,特害怕回家,一回家就感觉特别窒息,总是失眠,一闭上眼睛就是他们愤怒的面孔和伤人的话语,什么都做不进去,而且常常会被恶梦惊醒。其实我和那个男生根本就没有什么,我也知道爸爸妈妈是为我好,所以特别想以好成绩向他们证明自己。可是越这样想越什么都干不进去,考试前更是极度害怕,总担心考不好而严重失眠;考试时心里发慌,手心出汗,经常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做题时也找不到状态,理不出头绪,明明会做的题都做不出来。”
(二)案例诊断
初步判断为考试焦虑,利用《高考考试焦虑诊断量表》对其进行测试,焦虑总分182分,超出平均值93分。故诊断孟某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管教方式不当引发的严重考试焦虑并伴有躯体症状,如入睡困难,心慌,出汗,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情绪出现波动。
由于症状出现时间较短且有明确原因,考虑以心理辅导为主。
二、个案干预
本案例共辅导五次,每周一次,每次40分钟。
第一次咨询:宣泄不良情绪,建立咨询关系。
1.收集资料,澄清事实,让来访者充分宣泄不良情绪;
2.完成《高考考试焦虑诊断量表》,评估其问题程度;
3.明确主要问题,确定辅导目标;
4.通过倾听、理解、接纳、共情,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5.征求来访者意见,与其父母沟通,约定家庭治疗时间。
第二次咨询:进行家庭治疗,营造和谐氛围。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个人所表现的症状实际是源于家庭内的人际关系问题,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要依靠家庭治疗,才能解除个人的症状。家庭治疗的要义在于通过引入新的观点和做法,改变滋生个人心理症状的家庭关系格局,使家庭产生新的冲突,并通过对冲突的重新自我组织,获得新的变化,产生新的规则及互动模式。
解铃还需系铃人。因为孟某的问题主要源于父母对其产生的误解及管教方式不当,所以我把咨询的重点放在对其家庭进行治疗上。
尽管孟某事先已有心理准备,但当她见到父母时,明显表现出极度的恐慌,不敢正视,缩成一团,有些发抖,而她的父亲看到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恶狠狠地骂了一句:“完蛋货!”
“请随便坐吧!”我让他们自主选择座位,结果父母都选择了离孩子相对较远的两个座位坐下。我在简单介绍了此次咨询的目的及希望后,借着父亲刚才的表现,以家庭治疗最常见的扰动技术开始了治疗。
首先我问孟某:“当父母进来的时候,我看得出你不太自然,能说说你当时是什么感受吗?”
孟某抬起眼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父母,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没关系,有什么想法就直说,我们今天咨询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帮助你们澄清彼此之间的一些误解。”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孟某。过了大约三分钟,孟某抬起头,满眼泪水地说:“我现在特害怕见到我的父母……”
没等她往下说,他父亲就义愤填膺地说:“怕什么怕?!我们是你亲爸亲妈,难道还能吃了你不成?!”这时,我示意他不要再往下说。
“是!你们是我的亲爸亲妈,可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吗?!你们知道你们成天说那些伤人的话对我造成了什么影响吗?!我知道我在你们眼里已经不是一个好孩子了,甚至已经成了一个‘完蛋货’!我和那个男生根本没什么,你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解我,根本不信任我!我真的也想学好考好啊……”孟某越说越激动,压抑已久的委屈与不满,终于像洪水一样暴发了出来。
“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我问。
母亲这时已泣不成声:“女儿,你知道吗?妈妈爸爸为了你可谓用心良苦啊!初三时由于我们工作都很忙,几乎没怎么顾得上管你,现在到高三了,我们想好好弥补一下,多关心关心你,结果却发现你有处对象的苗头,于是我们很气愤,觉得必须严加看管,这才是对你负责任……”
“你对父母的这种做法是怎么看的呢?”我问孟某。
“爸妈,你们知道吗,我多怀念初三的生活,我多希望你们仍能像初三那样没有刻意的关注,没有过分的紧张,还我一个正常的生活,我最希望的恰恰就是你们能像初三那样对我!”
听了女儿这番话,父母都愣在那里半天无语。
我不失时机地请孟某父母调整了座位,一家三口终于坐到了一起。
整个过程中,我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通过扰动,架起了父母与孩子间沟通的桥梁,让孟某全家了解了彼此的真实想法,宣泄了积压已久的不良情绪,破除了误解。通过对其座位的微妙调换,最后终于使全家紧紧抱在一起,互相安慰,加深了父母与孩子间本来就存在的深厚情感,让他们彼此感受到对方对自己那份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至此,问题的症结得到解决,辅导结束时大家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轻松。
第三次咨询:改变错误认知,正确对待考试。
1.针对来访者认为考试成绩高才是好孩子的不合理信念,帮其明确考试成绩只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之一,要学会客观评价自己,给自己重新定位。
2.帮助来访者正确理解考试:考试无常,没必要太在意分数,考试的作用在于帮自己查找知识上的漏洞,巩固掌握的知识。
第四次咨询:掌握放松技巧,调整应试策略。
1.通过播放音乐及教师引导使其掌握深呼吸放松与肌肉渐进性放松的要领。
2.针对考前应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考场答题需注意的问题及考场出现突发事件该如何解决等问题与其深入探讨,使其掌握答题策略与技巧,提高考试技能,增强信心。
第五次咨询:巩固咨询效果,增强应试信心。
1.答疑解惑,进一步巩固效果。
2.实施《高考考试焦虑诊断量表》后测,进一步增强其应对考试的自信心。
三、效果与反思
孟某的躯体症状消失,能客观对待、自如应对考试,利用《高考考试焦虑诊断量表》对其进行后测,焦虑总分102分,考试焦虑消除;家庭氛围和谐,不再害怕回家;孟某在高考中发挥正常,如愿以偿地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咨询效果显著。
很多情况下,父母都是出于好心,尽力做到自认为应尽的职责,但实际带来的效果却是父母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爱是需要理性的,更是需要技巧的,爱的出发点应是孩子的需求,而非满足父母单方面的意愿。越到高三最后的时刻,越需要父母表现出一份平常心,信任孩子,支持孩子,像往日一样自然地对待孩子,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稿件编号:101129009)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吉林,132011,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通理事单位)
编辑/吴九君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