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反刍、思考
听课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的“听、写”,而是“学”。是要通过“听”的形式来实现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做到取长补短,进而切实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所以,我们在听课结束后,必须认真对照听课记录及时地进行“反刍”。这里的“反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记忆唤醒”,而是通过“课堂再现”将自己置身于整堂课的教育情境中,对课堂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的深度分析、研究:一是,要站在“听课人”的立场进行分析研究,我们不仅要找出本节课都有哪些亮点和缺失,而且还要用心去感受授课者“教技”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并及时总结出一些有规律性的认识;二是,要站在“授课人”的立场进行反思研究,如果自己是授课人又会怎样设计本节课?与之前授课人相比,自己的“授课”又有哪些长处和不足?前授课人的课堂与自己的课堂又有哪些共性和相通之处?有哪些亮点能对自己有所启示?有哪些优点是适合自己进行学习借鉴的?又有哪些不足是需要自己规避的?今后如果自己讲授该课又应该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三是,要将他人课堂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自己对本节课的思索及时进行聚合、总结,并叙之以文予以记录,这样我们的听课所收获的就不只是对课的外在形式的感知,而是真正领会了课堂教学的实质。如此,我们的听课效果就必然会与之前大不相同,真做到听有所悟、听有所学。
二、 交流、分享
在听的过程中,由于我们自身的素质、所处的位置以及听课时候观课的视角有所不同,所以对于课的理解也自然会有所不同,这里面既有真知灼见,也有泛泛之谈,甚至是偏颇和失当之处。我们教师要想对自己所听之课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知,并及时汲取其中所蕴藏的“成长营养”,就必须要将自己的思考、见解与同事进行交流与探讨:一是,要与同行的听课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之中我们要勇于说实话,其中不能有丝毫的粉饰,必须要将自己对所听之课的“感觉”、“疑惑”真实呈现,并就此及时向同行进行求教,这样在交流中不仅可以引发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且还能有效实现教师间的思维资源共享;二是,要与授课教师本人进行交流,要重点针对听课过程中自己所产生的“疑惑”之处向授课教师进行求教,请他说明这样处理的原因以及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就此对本节课进行深度解构、品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消化”、“吸纳”课程中的养分,提升自我。
三、 实践、创新
教学是实践的活动,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磨砺,也就是说我们要想通过听课活动真正提升自身授课技艺,除了要做好之前的“反刍”、“交流”之外,还必须要做好相应的行为跟进:一是,要及时地将之前的“思考”付诸教学实践。因为如果不对之前的“收获”进行验证,那么我们的成长就永远停留在“口头经验型”的教师水准上,只会“坐而论道”,而不能“学以致用”提升自我。二是要在实践中对“思考”进行创新,不能简单地 “拿来主义”,盲目照搬、复制别人的先进课堂技术和经典做法。因为每一个优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都不是一朝一夕速成的,而是他们与学生持续磨合的结果;加之我们与授课人在学识、认知、授课理念和风格上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所教授的学生也是来自不同的环境,必然存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所以必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对“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发酵”,让经验实现“本土化”,巧妙融入自己的教学特色之中。只有如此,“经验”才会有效指导和提升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只有如此,我们的听课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做到汲人所长,补己之短,并最终超越自己、提升自己。【责任编辑:白文军】
听课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的“听、写”,而是“学”。是要通过“听”的形式来实现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做到取长补短,进而切实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所以,我们在听课结束后,必须认真对照听课记录及时地进行“反刍”。这里的“反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记忆唤醒”,而是通过“课堂再现”将自己置身于整堂课的教育情境中,对课堂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的深度分析、研究:一是,要站在“听课人”的立场进行分析研究,我们不仅要找出本节课都有哪些亮点和缺失,而且还要用心去感受授课者“教技”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并及时总结出一些有规律性的认识;二是,要站在“授课人”的立场进行反思研究,如果自己是授课人又会怎样设计本节课?与之前授课人相比,自己的“授课”又有哪些长处和不足?前授课人的课堂与自己的课堂又有哪些共性和相通之处?有哪些亮点能对自己有所启示?有哪些优点是适合自己进行学习借鉴的?又有哪些不足是需要自己规避的?今后如果自己讲授该课又应该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三是,要将他人课堂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自己对本节课的思索及时进行聚合、总结,并叙之以文予以记录,这样我们的听课所收获的就不只是对课的外在形式的感知,而是真正领会了课堂教学的实质。如此,我们的听课效果就必然会与之前大不相同,真做到听有所悟、听有所学。
二、 交流、分享
在听的过程中,由于我们自身的素质、所处的位置以及听课时候观课的视角有所不同,所以对于课的理解也自然会有所不同,这里面既有真知灼见,也有泛泛之谈,甚至是偏颇和失当之处。我们教师要想对自己所听之课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知,并及时汲取其中所蕴藏的“成长营养”,就必须要将自己的思考、见解与同事进行交流与探讨:一是,要与同行的听课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之中我们要勇于说实话,其中不能有丝毫的粉饰,必须要将自己对所听之课的“感觉”、“疑惑”真实呈现,并就此及时向同行进行求教,这样在交流中不仅可以引发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且还能有效实现教师间的思维资源共享;二是,要与授课教师本人进行交流,要重点针对听课过程中自己所产生的“疑惑”之处向授课教师进行求教,请他说明这样处理的原因以及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就此对本节课进行深度解构、品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消化”、“吸纳”课程中的养分,提升自我。
三、 实践、创新
教学是实践的活动,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磨砺,也就是说我们要想通过听课活动真正提升自身授课技艺,除了要做好之前的“反刍”、“交流”之外,还必须要做好相应的行为跟进:一是,要及时地将之前的“思考”付诸教学实践。因为如果不对之前的“收获”进行验证,那么我们的成长就永远停留在“口头经验型”的教师水准上,只会“坐而论道”,而不能“学以致用”提升自我。二是要在实践中对“思考”进行创新,不能简单地 “拿来主义”,盲目照搬、复制别人的先进课堂技术和经典做法。因为每一个优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都不是一朝一夕速成的,而是他们与学生持续磨合的结果;加之我们与授课人在学识、认知、授课理念和风格上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所教授的学生也是来自不同的环境,必然存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所以必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对“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发酵”,让经验实现“本土化”,巧妙融入自己的教学特色之中。只有如此,“经验”才会有效指导和提升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只有如此,我们的听课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做到汲人所长,补己之短,并最终超越自己、提升自己。【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