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当今世界逐渐进入到全媒体时代,受众被各种媒体包围,也被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分流。本文以《武汉晚报》2012年7月改版后增设的@新闻版为例,浅要分析新时代报纸如何与网络融合,以求得更好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 《武汉晚报》 @新闻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大众传媒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那种定于一尊的意见一律和论据呈现的单一与纯粹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和WIFI的逐渐普及、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的功能一体化和智能化,“微博”、“微信”等新的即时传播手段不断更新,传统媒体与各种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日益紧密,报纸与网络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整个社会逐渐进入到一个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是指“通过媒介融合,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终端,实现对受众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信息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的新传播形态。”②它包涵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卫星通讯等各个种类的传播工具,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受众可以针对自身不同的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媒体形式。
网络媒体形式多样,信息量大,而且使“同步直播”成为现实,报纸的时效性在这种背景之下遭遇巨大挑战。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实现突破,并不断扩大影响力,是当前各大报纸需要正视的问题。《武汉晚报》2012年7月9日改版后,增加了“@新闻·市民记者”和“@新闻·微故事”两个版块,分别与汉网和微博两个网络平台合作,越来越得到受众的喜爱。本文以此次改版为例,浅析在全媒体时代,报纸如何不断改革创新,与网络逐渐融合,给受众带来更有价值、更加全面、更有深度、思想性的新闻信息。
一、全媒体时代报纸面临的挑战
1、媒介传播方式多样化分流受众
在网络还未普及的时代,大多数人习惯于每天从报纸上获取信息。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或其它信息接收终端,随时随地可以从网络中了解和发布最新资讯,例如:微博、人人网、QQ空间以及各大网站的首页都会发布最新信息,利用动态滚动的方式,图文并茂,更加直观生动,更容易吸人眼球,选择也更加多样化。
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只能诉诸纸张作为媒介,在信息传播方式上“如信息容量受版面的限制、新闻报道时效受出版社周期限制、传播范围受发行的地理空间限制等等。”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报纸的受众群体被分流,甚至出现“报纸末日论”、“报纸消失论”等论断。
2、全民记者时代报纸受到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党报更是代表着不可质疑、不可撼动的权威。报纸的新闻是由通讯员、报社记者、编辑进行采访和编写,由各大报社、通讯社等专业传播机构发布,“新闻”的生产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审核程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信息发布者的行列中,原来“我写你读”的单向传播方式被打破,新闻已越来越平民化,“草根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接受。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每个人既是传者,也是受众,并不断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转换。
二、以《武汉晚报》@新闻版为例,看报纸如何与网络融合
1、报纸证实网络信息,纸媒网络合力报道扩大关注度
网络传播平台“无门槛”的形式激发了网民的表达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络言论具有很强的原创性、互动性和草根性。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发布文字信息,还可以发布图片和视频,越来越多的人用微博“直播”自己每天的生活,在论坛上表达自己的心声,在贴吧里发起话题引起讨论。上网看微博,逛论坛,使用社交网站成了很多人每天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最重要的渠道。
因此,报纸如何利用好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与其互利共生,在这种全媒体背景下可以说关系到纸媒的存亡。新媒体已成为庞大的信息源,从新媒体中获取信息,再辅以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专业关照,可以共同作用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以《武汉晚报》“@新闻·微故事”版记者对板车哥的报道为例。2012年6月10日,微博上曝出的一组汉正街“板车哥”的照片,引来了网友围观。一时间,板车哥的话题被炒得火热。《武汉晚报》记者依托微博,联系上了“板车哥”,对其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采访,对微博上的话题进行证实,并以专业记者的素质,深入挖掘新闻故事,写出一批具有深度的报道。随后,“板车哥”引起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湖南卫视《完美释放》节目组把“板车哥”请到了电视台,引起社会对“板车哥”及底层民众的进一步关注。报纸与网络的互动,扩大了新闻的价值。
2、网络报道,报纸核实,亲民与权威共存
媒体和受众的关系,由过去的单向传播发展到如今的双向互动。让读者通过网络社区和微博平台参与到传统媒体的报道中来,这不仅是传统媒体借用新媒体迎合读者的方式,也是纸媒关注现实社会和生活必须作出的一种努力。
报纸作为专业大众媒体,有着一批专业的高素质采编队伍,写出的稿件水准高,但难免与普通百姓有距离感,难以吸引受众阅读。市民记者满足了普通老百姓参与新闻采写的好奇心理和满足感、成就感。市民记者将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觉得有新闻价值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让新闻报道在选题上更贴近民生,这样的报道更易于为读者接受,避免了高高在上的“精英模式”。但作为非专业的新闻采写者,对于采写活动的把握难免有不成熟的地方,经常有曲解、有失客观的现象出现。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表现为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经过都经得起核实。如何将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和市民记者的民生气息融合在一起发挥良好的“化学反应”,是全媒体时代,纸媒应当考虑的问题。报纸作为专业的传播机构,“在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方面,有着一般网站所不可比拟的优势。”④ 《武汉晚报》“@新闻·市民记者”版就采取了“汉网市民记者报道,本报记者跟踪采访核实”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7月14号的报道《琴台文化中心“自来水”漏了一年》为例。市民记者在汉网上报道:“我在琴台文化艺术中心看到一个漏水沟,流出来的水很干净,是自来水漏了吗?”《武汉晚报》记者对此事进行现场探访和多方查证后发现,漏水根本不是自来水而是污水,由于经过土壤层层净化,所以看起来很清澈。这样,市民记者发现新闻线索,记者求证,一套完整的报纸与网络的互动成功开展,既保证了选题的亲民性又保证的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3、利用传统媒体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中传播的热门事件,传统主流媒体应及时关注。对其中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要及时介入,并通过负责任的报道来引导社会认知和公众意见。极具争议性的新闻事件,尤其能够吸引受众眼球,即便是网络谣言,也有必要去关注和求证。这考验着传统媒体对新闻的把握,能起到澄清事实和正确引导舆论的效果。辨别真伪,确定消息的新闻价值,进行实时报道,是传统媒介“把关人”地位的体现。
以《武汉晚报》“@新闻·市民记者”版为例。网友发帖质疑近年湖北省博物馆不让游客自带水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为了维护馆内卫生,有人觉得是保证游客人身安全,有人坚信是保证文物安全,也有人怀疑为了照顾馆内饮料店的生意,为了盈利。众多网友争执不下,各执一词。《武汉晚报》记者花了一整天实地采访后发现,博物馆不让带水主要是考虑到游客的安全性以及文物保护,因此馆内有众多免费的饮水点为游客供水。但游客入馆前存放的自带水却无人看管,大部分人出馆后无法找回寄存的水。另外,馆内有平价的饮品出售。经过深入的采访,最终将湖北省博物馆不让游客带水入馆的前因后果及配套措施完整地展示在读者眼前,2012年7月24日在《武汉晚报》“深度关注”版刊发了稿件,被各大网站转载,引导了舆论的发展方向,也使不足得到改善,误会得到疏导,问题得到解决。
总之,报网融合是大势所趋,但这种“融合”并不意味着谁将取代谁,这种融合将以共存共荣为前提,互相弥补不足,最终的目的是为受众带来更好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①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来自中国传媒业第一现场的报告》[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3
②袁德渠,《“全媒体”时代中国报业的挑战与应战》[J].《今传媒》,2011(5):63
③董彤,《浅谈网络给报纸的挑战与机遇》[J].《活力》,2011(8):178
④韩强、秦怀茂,《网络对报纸影响的调查分析》[J].《当代传播》,2007(3):39
(作者:湖北大学文学院新闻学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全媒体 《武汉晚报》 @新闻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大众传媒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那种定于一尊的意见一律和论据呈现的单一与纯粹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和WIFI的逐渐普及、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的功能一体化和智能化,“微博”、“微信”等新的即时传播手段不断更新,传统媒体与各种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日益紧密,报纸与网络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整个社会逐渐进入到一个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是指“通过媒介融合,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终端,实现对受众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信息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的新传播形态。”②它包涵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卫星通讯等各个种类的传播工具,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受众可以针对自身不同的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媒体形式。
网络媒体形式多样,信息量大,而且使“同步直播”成为现实,报纸的时效性在这种背景之下遭遇巨大挑战。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实现突破,并不断扩大影响力,是当前各大报纸需要正视的问题。《武汉晚报》2012年7月9日改版后,增加了“@新闻·市民记者”和“@新闻·微故事”两个版块,分别与汉网和微博两个网络平台合作,越来越得到受众的喜爱。本文以此次改版为例,浅析在全媒体时代,报纸如何不断改革创新,与网络逐渐融合,给受众带来更有价值、更加全面、更有深度、思想性的新闻信息。
一、全媒体时代报纸面临的挑战
1、媒介传播方式多样化分流受众
在网络还未普及的时代,大多数人习惯于每天从报纸上获取信息。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或其它信息接收终端,随时随地可以从网络中了解和发布最新资讯,例如:微博、人人网、QQ空间以及各大网站的首页都会发布最新信息,利用动态滚动的方式,图文并茂,更加直观生动,更容易吸人眼球,选择也更加多样化。
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只能诉诸纸张作为媒介,在信息传播方式上“如信息容量受版面的限制、新闻报道时效受出版社周期限制、传播范围受发行的地理空间限制等等。”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报纸的受众群体被分流,甚至出现“报纸末日论”、“报纸消失论”等论断。
2、全民记者时代报纸受到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党报更是代表着不可质疑、不可撼动的权威。报纸的新闻是由通讯员、报社记者、编辑进行采访和编写,由各大报社、通讯社等专业传播机构发布,“新闻”的生产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审核程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信息发布者的行列中,原来“我写你读”的单向传播方式被打破,新闻已越来越平民化,“草根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接受。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每个人既是传者,也是受众,并不断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转换。
二、以《武汉晚报》@新闻版为例,看报纸如何与网络融合
1、报纸证实网络信息,纸媒网络合力报道扩大关注度
网络传播平台“无门槛”的形式激发了网民的表达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络言论具有很强的原创性、互动性和草根性。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发布文字信息,还可以发布图片和视频,越来越多的人用微博“直播”自己每天的生活,在论坛上表达自己的心声,在贴吧里发起话题引起讨论。上网看微博,逛论坛,使用社交网站成了很多人每天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最重要的渠道。
因此,报纸如何利用好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与其互利共生,在这种全媒体背景下可以说关系到纸媒的存亡。新媒体已成为庞大的信息源,从新媒体中获取信息,再辅以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专业关照,可以共同作用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以《武汉晚报》“@新闻·微故事”版记者对板车哥的报道为例。2012年6月10日,微博上曝出的一组汉正街“板车哥”的照片,引来了网友围观。一时间,板车哥的话题被炒得火热。《武汉晚报》记者依托微博,联系上了“板车哥”,对其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采访,对微博上的话题进行证实,并以专业记者的素质,深入挖掘新闻故事,写出一批具有深度的报道。随后,“板车哥”引起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湖南卫视《完美释放》节目组把“板车哥”请到了电视台,引起社会对“板车哥”及底层民众的进一步关注。报纸与网络的互动,扩大了新闻的价值。
2、网络报道,报纸核实,亲民与权威共存
媒体和受众的关系,由过去的单向传播发展到如今的双向互动。让读者通过网络社区和微博平台参与到传统媒体的报道中来,这不仅是传统媒体借用新媒体迎合读者的方式,也是纸媒关注现实社会和生活必须作出的一种努力。
报纸作为专业大众媒体,有着一批专业的高素质采编队伍,写出的稿件水准高,但难免与普通百姓有距离感,难以吸引受众阅读。市民记者满足了普通老百姓参与新闻采写的好奇心理和满足感、成就感。市民记者将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觉得有新闻价值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让新闻报道在选题上更贴近民生,这样的报道更易于为读者接受,避免了高高在上的“精英模式”。但作为非专业的新闻采写者,对于采写活动的把握难免有不成熟的地方,经常有曲解、有失客观的现象出现。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表现为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经过都经得起核实。如何将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和市民记者的民生气息融合在一起发挥良好的“化学反应”,是全媒体时代,纸媒应当考虑的问题。报纸作为专业的传播机构,“在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方面,有着一般网站所不可比拟的优势。”④ 《武汉晚报》“@新闻·市民记者”版就采取了“汉网市民记者报道,本报记者跟踪采访核实”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7月14号的报道《琴台文化中心“自来水”漏了一年》为例。市民记者在汉网上报道:“我在琴台文化艺术中心看到一个漏水沟,流出来的水很干净,是自来水漏了吗?”《武汉晚报》记者对此事进行现场探访和多方查证后发现,漏水根本不是自来水而是污水,由于经过土壤层层净化,所以看起来很清澈。这样,市民记者发现新闻线索,记者求证,一套完整的报纸与网络的互动成功开展,既保证了选题的亲民性又保证的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3、利用传统媒体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中传播的热门事件,传统主流媒体应及时关注。对其中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要及时介入,并通过负责任的报道来引导社会认知和公众意见。极具争议性的新闻事件,尤其能够吸引受众眼球,即便是网络谣言,也有必要去关注和求证。这考验着传统媒体对新闻的把握,能起到澄清事实和正确引导舆论的效果。辨别真伪,确定消息的新闻价值,进行实时报道,是传统媒介“把关人”地位的体现。
以《武汉晚报》“@新闻·市民记者”版为例。网友发帖质疑近年湖北省博物馆不让游客自带水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为了维护馆内卫生,有人觉得是保证游客人身安全,有人坚信是保证文物安全,也有人怀疑为了照顾馆内饮料店的生意,为了盈利。众多网友争执不下,各执一词。《武汉晚报》记者花了一整天实地采访后发现,博物馆不让带水主要是考虑到游客的安全性以及文物保护,因此馆内有众多免费的饮水点为游客供水。但游客入馆前存放的自带水却无人看管,大部分人出馆后无法找回寄存的水。另外,馆内有平价的饮品出售。经过深入的采访,最终将湖北省博物馆不让游客带水入馆的前因后果及配套措施完整地展示在读者眼前,2012年7月24日在《武汉晚报》“深度关注”版刊发了稿件,被各大网站转载,引导了舆论的发展方向,也使不足得到改善,误会得到疏导,问题得到解决。
总之,报网融合是大势所趋,但这种“融合”并不意味着谁将取代谁,这种融合将以共存共荣为前提,互相弥补不足,最终的目的是为受众带来更好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①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来自中国传媒业第一现场的报告》[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3
②袁德渠,《“全媒体”时代中国报业的挑战与应战》[J].《今传媒》,2011(5):63
③董彤,《浅谈网络给报纸的挑战与机遇》[J].《活力》,2011(8):178
④韩强、秦怀茂,《网络对报纸影响的调查分析》[J].《当代传播》,2007(3):39
(作者:湖北大学文学院新闻学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