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如何持科学理论打造安全高效精品矿井,深入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矿井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科学理论;打造;安全高效;精品矿井
科学发展观,其理论基础、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在实践中,强调了“科学发展”,在认识中,体现了“发展观”,即发展的观念、理念、过程等都必须是科学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一、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1、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
2、在加强学习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重在发展,贵在科学。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习的任务更加繁重,掌握新知识、提高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长才干,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领导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总之,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一靠学习,二靠实践。当前,学习首先要学科学发展观,实践首先是要参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只要我们毫不松懈地坚持努力学习和刻苦实践,并能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会有根本保证。二、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矿井建设和发展
1、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从根本上摆脱为生产而生产的这个循环,要把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唯一的目的。我们煤矿事业也是一样,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必须要明确,就是为了提高广大煤矿职工的生活水平,促进广大煤矿职工的全面发展,从长计议煤矿企业的发展,绝对不能以损坏广大煤矿职工的利益换取一时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矿井安全高效的实现,人是决定性的,创建安全高效型矿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作为实践和构建和谐矿区的着力点,通过尊重、理解职工的学习需求、精神需求和民主需求,培养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一要尊重职工学习需求,构建素质工程。满足职工学习的需要,是尊重职工最好的表现。要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技能水平的职工学习需求。
二要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职工一生的追求。职工除了正常的物质文化需求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圆自己的价值梦。通过搭建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平台,公推公选领导干部,让有真才实学的同志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优势,走上领导和管理岗位。实行工人技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不单纯是有本本的)岗位津贴,鼓励他们敬业爱岗,发挥才干。开展以师带徒活动,对徒弟技能定期考核,达到应知应会、岗位熟练操作,对徒弟奖励和师傅给予津贴奖励。评选首席员工,让业务好的技术职工有出头之日。通过上述措施,就是要形成干部职工能上能下、业务好坏待遇有别的激励机制。
三要尊重职工民主需求,构建阳光工程。畅通交流渠道,实现零距离沟通,是尊重员工的民主需求,不断满足职工参政议政、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体现。鼓励员工对上“直面沟通”,公开矿领导的手机和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开通沟通邮箱;只要向矿领导反映问题、提建议或意见,均可采用登陆网络论坛发表留言、邮箱、书面(书信)、电话、手机短信、口头汇报等形式,随时随地同矿领导面对面沟通。四要尊重职工利益需求,构建暖心工程,切实将“职工是家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特别是一定要把好事办好,在办好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中间过程的衔接,不能以办好事为由,在过程中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非必须的影响。
2、安全高效型矿井建设,是矿井科学发展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是对生产管理全方位的新的要求。具体来讲,分生产系统、装备的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即“硬件”和“软件”。这里,我重点谈谈“软件”的建设:
①、要重视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我国多数煤矿,管理体制一直沿用建国以来的管理模式,几十年如一日,不曾有大的改变,改革开放已经31年,煤矿生产技术条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部分管理着不愿创新,仍然沿用几十年前的管理模式,明明知道有问题,就是不愿捅破,不愿改革理顺,更怕落下的树叶砸着头。有的管理者不善于学习,以不懂为理由,推诿扯皮,要求工人一专多能,而我们的管理干部,就不能一专多能了。要实现安全高效型矿井建设,没有一整套安全高效地管理机制,谈安全高效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说,创建新的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其过程也是在撞击一种传统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有时会遇到很顽固的碰撞,甚至是斗争,在这个斗争中,传统模式也可能暂时占据上风,但只要坚持,胜利肯定属于后者。
②、精细化管理是安全高效的前提。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实行定编定员定岗是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基础工作,它涉及到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定编定员标准,全面实行定员管理作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善工资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一是安全管理精细化。全面推行安全管理精细化,要从安全管理系统流程精细化和细节管理精细化两方面入手,以彻底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为目标。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充分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探索生产条件、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安全生产影响的规律,精细安全管理。努力实现采掘装备机械化、安全管理市场化、隐患排查定期化、检查检修制度化、安全培训正常化、技术管理和岗位作业标准化,从“人、机、物、环境”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矿井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探索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为本质安全型矿井和和谐矿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是生产管理精细化。由于煤矿的特殊生产环境,工作性质,各基层区队的生产任务、生产方式、组织结构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生产精细化管理不能一概而论。若是生产任务相对稳定、工作区域和班组管理相对集中的生产单位,如釆掘工区可实行工程项目负责制。以区队或班组为管理实体和经济核算单位,以产量进尺为核算对象,以完成工程项目所需的人、财、物为核算内容,将单位的生产任务、经营指标、安全质量指标等进行量化,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达到自我管理,自主经营的目的。若生产任务相对复杂,作业区域和队班组管理人又不够固定的单位,多指服务生产一线的辅助单位,可实行标准工序管理制。即相同的劳动对象,在相同的标准工作内容和劳动时间内,使用相同的劳动资源,消耗相同的费用,完成相同的工作量,达到相同的工作质量、安全要求。要在生产上实施“优化”工程:即优化人员。实行动态上岗制,使职工工作满负荷,事事高效率;优化生产时间。拿出最好的生产时段,保证两头生产任务和工程质量,利用高收入政策,鼓励作业单位积极开展劳动竞赛,促进生产任务的完成;优化现场管理,完善各个主要工种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生产考核细则。
关键词:科学理论;打造;安全高效;精品矿井
科学发展观,其理论基础、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在实践中,强调了“科学发展”,在认识中,体现了“发展观”,即发展的观念、理念、过程等都必须是科学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一、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1、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
2、在加强学习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重在发展,贵在科学。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习的任务更加繁重,掌握新知识、提高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长才干,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领导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总之,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一靠学习,二靠实践。当前,学习首先要学科学发展观,实践首先是要参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只要我们毫不松懈地坚持努力学习和刻苦实践,并能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会有根本保证。二、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矿井建设和发展
1、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从根本上摆脱为生产而生产的这个循环,要把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唯一的目的。我们煤矿事业也是一样,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必须要明确,就是为了提高广大煤矿职工的生活水平,促进广大煤矿职工的全面发展,从长计议煤矿企业的发展,绝对不能以损坏广大煤矿职工的利益换取一时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矿井安全高效的实现,人是决定性的,创建安全高效型矿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作为实践和构建和谐矿区的着力点,通过尊重、理解职工的学习需求、精神需求和民主需求,培养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一要尊重职工学习需求,构建素质工程。满足职工学习的需要,是尊重职工最好的表现。要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技能水平的职工学习需求。
二要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职工一生的追求。职工除了正常的物质文化需求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圆自己的价值梦。通过搭建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平台,公推公选领导干部,让有真才实学的同志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优势,走上领导和管理岗位。实行工人技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不单纯是有本本的)岗位津贴,鼓励他们敬业爱岗,发挥才干。开展以师带徒活动,对徒弟技能定期考核,达到应知应会、岗位熟练操作,对徒弟奖励和师傅给予津贴奖励。评选首席员工,让业务好的技术职工有出头之日。通过上述措施,就是要形成干部职工能上能下、业务好坏待遇有别的激励机制。
三要尊重职工民主需求,构建阳光工程。畅通交流渠道,实现零距离沟通,是尊重员工的民主需求,不断满足职工参政议政、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体现。鼓励员工对上“直面沟通”,公开矿领导的手机和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开通沟通邮箱;只要向矿领导反映问题、提建议或意见,均可采用登陆网络论坛发表留言、邮箱、书面(书信)、电话、手机短信、口头汇报等形式,随时随地同矿领导面对面沟通。四要尊重职工利益需求,构建暖心工程,切实将“职工是家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特别是一定要把好事办好,在办好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中间过程的衔接,不能以办好事为由,在过程中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非必须的影响。
2、安全高效型矿井建设,是矿井科学发展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是对生产管理全方位的新的要求。具体来讲,分生产系统、装备的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即“硬件”和“软件”。这里,我重点谈谈“软件”的建设:
①、要重视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我国多数煤矿,管理体制一直沿用建国以来的管理模式,几十年如一日,不曾有大的改变,改革开放已经31年,煤矿生产技术条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部分管理着不愿创新,仍然沿用几十年前的管理模式,明明知道有问题,就是不愿捅破,不愿改革理顺,更怕落下的树叶砸着头。有的管理者不善于学习,以不懂为理由,推诿扯皮,要求工人一专多能,而我们的管理干部,就不能一专多能了。要实现安全高效型矿井建设,没有一整套安全高效地管理机制,谈安全高效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说,创建新的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其过程也是在撞击一种传统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有时会遇到很顽固的碰撞,甚至是斗争,在这个斗争中,传统模式也可能暂时占据上风,但只要坚持,胜利肯定属于后者。
②、精细化管理是安全高效的前提。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实行定编定员定岗是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基础工作,它涉及到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定编定员标准,全面实行定员管理作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善工资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一是安全管理精细化。全面推行安全管理精细化,要从安全管理系统流程精细化和细节管理精细化两方面入手,以彻底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为目标。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充分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探索生产条件、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安全生产影响的规律,精细安全管理。努力实现采掘装备机械化、安全管理市场化、隐患排查定期化、检查检修制度化、安全培训正常化、技术管理和岗位作业标准化,从“人、机、物、环境”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矿井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探索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为本质安全型矿井和和谐矿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是生产管理精细化。由于煤矿的特殊生产环境,工作性质,各基层区队的生产任务、生产方式、组织结构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生产精细化管理不能一概而论。若是生产任务相对稳定、工作区域和班组管理相对集中的生产单位,如釆掘工区可实行工程项目负责制。以区队或班组为管理实体和经济核算单位,以产量进尺为核算对象,以完成工程项目所需的人、财、物为核算内容,将单位的生产任务、经营指标、安全质量指标等进行量化,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达到自我管理,自主经营的目的。若生产任务相对复杂,作业区域和队班组管理人又不够固定的单位,多指服务生产一线的辅助单位,可实行标准工序管理制。即相同的劳动对象,在相同的标准工作内容和劳动时间内,使用相同的劳动资源,消耗相同的费用,完成相同的工作量,达到相同的工作质量、安全要求。要在生产上实施“优化”工程:即优化人员。实行动态上岗制,使职工工作满负荷,事事高效率;优化生产时间。拿出最好的生产时段,保证两头生产任务和工程质量,利用高收入政策,鼓励作业单位积极开展劳动竞赛,促进生产任务的完成;优化现场管理,完善各个主要工种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生产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