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路上,收集生活的美好。更大的世界正等待着她探索。
喜欢读《林徽因传》和浮生六记,听古典音乐和轻音乐,观察路边卖糖葫芦和烤红薯的老人,甚至观赏秋天落叶的过程……张若蕾将生活过成了一首细腻清丽的散文诗。这个17岁的小姑娘,人如其名,宛如一朵安静温柔、款款摇曳的小花,正含苞待放、迎接自己的春天。
“我经常会发现身边的‘小美好’,街边下象棋的大爷们让我觉得很有趣,午后教室里洒进来的阳光会让我倍感温暖……”张若蕾含笑讲述。她在微信朋友圈中常常分享“撸猫”的Vlog,也记录着读书的心得与生活的点滴。张若蕾不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有出众的共情能力,往往能对看到的故事感同身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小小年纪的她已经创作了两本随笔集,记录自己成长路上的思考与感受,正在等待成册出版。
全能少女的留学梦
小小的身体,蕴藏大大的能量。在文静的外表下,张若蕾拥有着超乎想象的才华与能力。她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特长众多,从小学习表演、象棋、绘画、童声与美声,凭借文学与艺术特长获得过大量的奖项,是货真价实的“别人家的孩子”。钢琴与琵琶演奏是她的拿手绝技,音乐赋予了她独特的艺术领悟能力,成为她闲暇时分的情感寄托;一中一西两种乐器的熏陶,也让她放飞了心灵,感悟到了大洋此岸与彼岸截然不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在这种艺术的交融与碰撞中,张若蕾的心门就此打开,对更广阔世界也燃起了好奇与无限想象。
尽管举手投足间给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印象,张若蕾并不接受“文艺少女”的标签,在她看来,读书写作与艺术特长只是自己能力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她还是一名“运动健将”,曾经是学校田径队的一名短跑运动员,是学校运动会的“种子选手”,斩获过200米、400米、800米跑步比赛的第一名。在专业课上,张若蕾成绩出色,数学等理科学科尤其擅长,在年级名列前茅。
精湛的才艺与亮眼的成绩,与张若蕾敢于挑战自我的性格密不可分。随着采访的深入,《留学》记者愈发感受到这个女孩柔弱外表下坚忍的品性。不愿故步自封、不甘囿于一隅,是驱动张若蕾作出人生选择的重要内在力量。“以前我的成绩不错,但是对于未来的规划,一点想法也没有。”张若蕾说。在家人的启发与鼓励下,她产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了解留学之后,我突然打开了新视野,感觉到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发现,除了我身边的事情,世界上还有更多的未知领域等待我去探索。”
留学的念头萌发于一次外教课,“有一位外教曾告诉我,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让思想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不论外界情况如何,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经历,形成自己的看法。”自此,张若蕾被西式的教育理念感染和打动。而走出熟悉的文化氛围,感受不同于中国课堂的学习方式,见识更大的世界,成为张若蕾热切的渴望。她放弃了当地最好的私立高中的录取通知,选择了学习国际课程,坚持走上了留学道路。
历尽千帆览风云
青春作伴好还乡
新加坡和英国是张若蕾心仪的留学目的国。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融合吸引着张若蕾;而对英国的向往则源于电影《哈利·波特》。“我很喜欢那种英伦风,还有‘bling bling’的魔法的感觉。”张若蕾带着几分调皮地笑着说。
在专业选择上,张若蕾作出了慎重的考虑。她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首选。“我的理科思维比较好。我既然有这样的优势,就要好好利用。金融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专业,我也希望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更好的基础和资源,再进一步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对于张若蕾来说,留学的决定与专业的选择都无关乎“钱”的考虑,她更注重的是自身素养的修炼与能力的提升。“我的爸爸妈妈一直告诉我,送我出国留学不是为了让我赚多少钱,积累多少财富,而是希望我能够听懂一段别人听不懂的音乐,不需要任何的修饰和华丽的服饰,只要站在那里,就和别人不一样。”
张若蕾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不止于“柴米油盐”,亦不限于“风花雪月”。17岁的她,已经将自己的人生的图纸铺展得长远而广阔。女诗人林徽因的经历对张若蕾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林徽因是一个温柔似水的、莲花般的人,她的成就也很杰出,她是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张若蕾娓娓道来,“林徽因小时候随父亲游历欧洲,参观过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后来去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她的阅历与见识成为人生的积淀,学成之后又回到祖国,给身边的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 事。”
像林徽因一样走出国门、看遍世界的風景,然后再回到祖国、参与国家的建设,是张若蕾对自己的期许。她尤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家乡山西太原的发展贡献力量。“大三大四的时候我会开始做实习工作,本科毕业后会继续攻读硕士,同时也会着手创业,通过我的公司将山西的文化发扬光大。”张若蕾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若蕾与《留学》记者相约,六年后的2026年再相见,见证世界与人生的起承转合,为这段留学故事再写续集。
喜欢读《林徽因传》和浮生六记,听古典音乐和轻音乐,观察路边卖糖葫芦和烤红薯的老人,甚至观赏秋天落叶的过程……张若蕾将生活过成了一首细腻清丽的散文诗。这个17岁的小姑娘,人如其名,宛如一朵安静温柔、款款摇曳的小花,正含苞待放、迎接自己的春天。
“我经常会发现身边的‘小美好’,街边下象棋的大爷们让我觉得很有趣,午后教室里洒进来的阳光会让我倍感温暖……”张若蕾含笑讲述。她在微信朋友圈中常常分享“撸猫”的Vlog,也记录着读书的心得与生活的点滴。张若蕾不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有出众的共情能力,往往能对看到的故事感同身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小小年纪的她已经创作了两本随笔集,记录自己成长路上的思考与感受,正在等待成册出版。
全能少女的留学梦
小小的身体,蕴藏大大的能量。在文静的外表下,张若蕾拥有着超乎想象的才华与能力。她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特长众多,从小学习表演、象棋、绘画、童声与美声,凭借文学与艺术特长获得过大量的奖项,是货真价实的“别人家的孩子”。钢琴与琵琶演奏是她的拿手绝技,音乐赋予了她独特的艺术领悟能力,成为她闲暇时分的情感寄托;一中一西两种乐器的熏陶,也让她放飞了心灵,感悟到了大洋此岸与彼岸截然不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在这种艺术的交融与碰撞中,张若蕾的心门就此打开,对更广阔世界也燃起了好奇与无限想象。
尽管举手投足间给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印象,张若蕾并不接受“文艺少女”的标签,在她看来,读书写作与艺术特长只是自己能力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她还是一名“运动健将”,曾经是学校田径队的一名短跑运动员,是学校运动会的“种子选手”,斩获过200米、400米、800米跑步比赛的第一名。在专业课上,张若蕾成绩出色,数学等理科学科尤其擅长,在年级名列前茅。
精湛的才艺与亮眼的成绩,与张若蕾敢于挑战自我的性格密不可分。随着采访的深入,《留学》记者愈发感受到这个女孩柔弱外表下坚忍的品性。不愿故步自封、不甘囿于一隅,是驱动张若蕾作出人生选择的重要内在力量。“以前我的成绩不错,但是对于未来的规划,一点想法也没有。”张若蕾说。在家人的启发与鼓励下,她产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了解留学之后,我突然打开了新视野,感觉到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发现,除了我身边的事情,世界上还有更多的未知领域等待我去探索。”
留学的念头萌发于一次外教课,“有一位外教曾告诉我,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让思想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不论外界情况如何,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经历,形成自己的看法。”自此,张若蕾被西式的教育理念感染和打动。而走出熟悉的文化氛围,感受不同于中国课堂的学习方式,见识更大的世界,成为张若蕾热切的渴望。她放弃了当地最好的私立高中的录取通知,选择了学习国际课程,坚持走上了留学道路。
历尽千帆览风云
青春作伴好还乡
新加坡和英国是张若蕾心仪的留学目的国。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融合吸引着张若蕾;而对英国的向往则源于电影《哈利·波特》。“我很喜欢那种英伦风,还有‘bling bling’的魔法的感觉。”张若蕾带着几分调皮地笑着说。
在专业选择上,张若蕾作出了慎重的考虑。她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首选。“我的理科思维比较好。我既然有这样的优势,就要好好利用。金融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专业,我也希望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更好的基础和资源,再进一步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对于张若蕾来说,留学的决定与专业的选择都无关乎“钱”的考虑,她更注重的是自身素养的修炼与能力的提升。“我的爸爸妈妈一直告诉我,送我出国留学不是为了让我赚多少钱,积累多少财富,而是希望我能够听懂一段别人听不懂的音乐,不需要任何的修饰和华丽的服饰,只要站在那里,就和别人不一样。”
张若蕾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不止于“柴米油盐”,亦不限于“风花雪月”。17岁的她,已经将自己的人生的图纸铺展得长远而广阔。女诗人林徽因的经历对张若蕾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林徽因是一个温柔似水的、莲花般的人,她的成就也很杰出,她是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张若蕾娓娓道来,“林徽因小时候随父亲游历欧洲,参观过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后来去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她的阅历与见识成为人生的积淀,学成之后又回到祖国,给身边的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 事。”
像林徽因一样走出国门、看遍世界的風景,然后再回到祖国、参与国家的建设,是张若蕾对自己的期许。她尤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家乡山西太原的发展贡献力量。“大三大四的时候我会开始做实习工作,本科毕业后会继续攻读硕士,同时也会着手创业,通过我的公司将山西的文化发扬光大。”张若蕾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若蕾与《留学》记者相约,六年后的2026年再相见,见证世界与人生的起承转合,为这段留学故事再写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