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宝隆:躬耕社会 为民服务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手握图纸,即可旋转乾坤,
  亦可让你物我两忘,诗意地栖居;
  这是一位香港园境设计八十年代的开路先锋,
  伴随着园境学一步步蹒跚走来,
  三十年来与之休戚与共;
  他既见证了这门科学的历史变迁,
  又甘当后辈攀上峰顶的奠基石,
  他在这条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
  骄傲地为人民服务;
  你看那一道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它们的变迁史上镌刻着他精心打造的一座座丰碑,
  他是香港园境师学会会长——姚宝隆先生。
  
  
   香港园境师学会最初是英国境观学会在香港的一个分会,于1978年为推广园境设计而成立,之后运作模式成熟,人员规模扩大,于1988年获得政府认可成为香港园林建筑师学会,后才更名园境师学会,并取得与澳洲及纽西兰学会专业资格互认。香港学会以促进园境学发展、提高园境服务水平、向政府反映园境师的观点、鼓励研习园境学、确定有关人员是否有从业资格、促进园境学各方面资讯交流、维持园境师对公众的裨益等为宗旨。据悉,学会会长每年都要改选一次。1997年,经过两年时间立法程序及学会所有会员通过,确认成立园境师注册管理局,自此,港内执业的园境师有了专业水平上的有效监管和保障。姚宝隆先生为第一任的注册管理局主席。他现任香港园境师学会会长,2009年上任,历任两届。
  
   于园境师学会鞠躬尽粹
   姚先生的嗓音低沉沙哑,坐在一旁听他娓娓道来园境师的发展历史,竟多出了许多历久弥新,终究扬眉吐气的味道,仿佛历史的面纱已不再神秘,美好的未来正跃跃欲试地向我们大步走来。
   八十年代初,政府选派了一批人才去英国留学,由这批人学成归来为香港服务。香港政府于1993年协助香港大学新办成了园境学硕士学科,招收了第一批专业人才,前任香港园境师学会会长陈弘志教授便是这一年回到香港大学任教这一新兴科目。“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依靠引进人才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培育本土人才乃是硬道理。据悉,2008年香港大学正式成立了园境学部,2009年该学部招收三年制学士学位学生。
   据姚宝隆先生介绍,目前香港园境师约三百余人,约三分之一的人受聘于政府,为公共事业及园境设计献计献策,鞠躬精粹;而另一部分人则大多为私人公司出力,为社区改造建设等项目效劳,目前他们的业务触角已从国内延伸至国外如中东、东南亚等地区。
   姚宝隆先生是香港本地人,早年曾去美国留学学习园境设计,回国后便执业园境师,至今已有三十年,算起来是本土人才中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了。
   他说,“园境设计在未来十年有相当好的前景,香港“寸土寸金”,地价高昂,人口密集,必须地尽其用,城市的规划必不可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园境师的需要量肯定也会大大增加;内地发展得也很快,七十年代开设园林设计的专业大学还很少,但是如今有超过一百所大学都开设了此专业,这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目前,香港与内地大学在园林设计方面交流也日益密切起来,据资料显示,香港园境师学会就曾多次参与内地的设计大赛并且获奖,还经常与内地交流合作,进行园境学方面的讨论。
   内地对这方面培养起来的专业人士和香港的说法不一样,他们不叫“园境师”而称之为“园林设计师”,姚先生特别指出,“二者的工作范围比较起来园境设计师的范围可能会广一些,园境师不光要懂建筑懂设计还要懂园艺,整个布局关系到城市的规划、交通、环境、空间的发展利用等等问题,要求与政府的政策契合,照顾公众的利益等。”
   问及姚先生是否有令他特别难忘的设计,他说,“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做的设计多了,也便不记得了。只是发现从过去到现在,这个过程发生了许多变迁。 如今的园境师的工作改变了不少,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做好设计,客人说好就算完成任务。现在园境师设计做好之后需要听取客人及公众的意见,大家相互之间都很注重沟通,设计必须要经过大家认可并进行对环境的影响及作出评估才生效,才可破土动工。”
   做了三十年的园境师,姚先生对园境设计的阅历自然不浅,对环境和规划的处理见解也更加独到和周全,他说:“香港不比欧洲等国家,地广人稀,她的人口仍然在不断增长,在园境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多关注公众的利益和感受,考虑到将来的周边环境,设计之后的效果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是否可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每次进行园境设计时都会考虑到对生态的影响及环境的保护等问题,现在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历史上太多人类因为破坏自然环境而遭受到自然界报复的教训了,姚先生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实属服务社会之举,有大爱有大义。
  
   于房屋署任劳任怨
   姚先生除担任香港园境师学会会长之外,还任职于香港房屋署高级园境师。他1991年入职,最初负责设计及建造房屋的公共空间租售给低收入人群,提供社会的福利性住房,另外还负责过一些地区性公园的设计和建设,供给居民娱乐休闲。
   据了解,公共屋邨乃香港特有的公益性廉价住房,自落成到现在已有五十年历史,香港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人都住在这些公共房屋,保证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是香港成果显着深得民心的一项措施,香港房屋署就曾因把一些屋邨建设得优质健全而获得多项设计及保养修缮大奖。
   如今姚先生仍在房屋署工作,但职务范围发生更改,负责树木保护与管理这一领域。姚先生说,“自前年香港因树木老化等导致市民意外伤亡事件,香港政府开始重视相关问题,现已增设了绿化园境及树木管理办公室,加紧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全香港的树木管理及保育工作。”
   看记者面露疑云,他耐心解释道:“现在香港约有一百六十个屋邨,常住人口大约有二百四十万,屋邨内种有约十万棵树木,其中有些屋邨建成至今已超过三十年,可想而知,现在的树木多么苍老,三十年前园境师设计的时候没有好好处理树木的保育问题,现在树木老化了,确实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不光会影响到其它树木的生长,而且还可能断裂倒塌伤到居民,所以其实长远的树木管理也非常重要。”
   为政府工作,避免不了和群众沟通,那么姚先生是否遇到过这方面的问题呢?他是这么回答的,“困难肯定是有的,比如修建新的屋邨落成后必然会增加上万人口,那么上班的人多了,交通也可能发生拥挤堵塞等一系列问题,势必会引起不满,增大社会其它设施的压力,人们也会对我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不修也不行,那么许多人会无家可归,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我希望他们将心比心,因为今天的施工就是为了明天的和谐。”
  
   于社团学以致用
   姚先生1981年从美国学成回国,但那时并没有立刻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而在私企当起了园境设计的顾问。按理说,姚先生专业基础过硬,应该有资历自己开公司当老板,但他为什么没有呢?他很惊讶记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大笑道:“我从来都没有过这种想法,我不喜欢做老板。”
   其实他是有机会的,曾经有他当年的大学教授邀他一起开顾问公司做园林设计,但被他拒绝了。后来去加拿大工作了几年,直到1991年回来才进入房屋署,一直干到现在。他更乐于为政府和公众效力。
   公务太繁忙,以至于除开香港园境师学会,姚先生参与的社团并不很多。2008年,他曾经为四川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的重建做过谘询顾问,提出过宝贵意见;这两年则为香港中环的中环街市“城中绿洲”设计谘询委员会担任设计顾问、环保建筑专业议会委员、香港大学园境学课程的评审委员,还有参加一些关于房屋署的工会工作,“至于其它的,太忙了,想做都做不了。”说完,他再次爽朗地笑了。
   姚宝隆先生热爱园境师设计工作,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其中,连原来爱好的高尔夫球也几乎舍弃了,现在他只是偶尔会跟朋友出去运动。问及退休后的打算,他笑着说:“太专注于现在做的事情了,还没想那么远,大概还是会力所能及做义工吧!”他始终尽其所能,服务社会,一片赤诚之心,尽展惊世风华。
   姚先生一直秉着“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尽心做到最好”这样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作为园境师,他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奉献了三十年,作为前辈,他为后人可以继续享受大自然的福泽而坚定不移地朝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懈努力。奉献社会,他做到了无愧于心!
其他文献
曾是园丁,爱岗敬业,桃李满门;  身处澳门,白手起家,奋力开拓;  情繋家乡,捐资助学,搭建桥梁;  他既是澳门勤勤恳恳的建设者,  也是家乡台山的杰出代表;  他就是余英宏先生!    台山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目前常住人口有100万,旅外乡亲有130万,澳门毓英集团董事总经理余英宏先生就出生于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余先生现年74岁,本可尽享天伦之乐,但他却不服老,至今仍活跃在商界疆场上,为家乡
期刊
放眼全球,节能减排乃大势所趋,  民心所向;  是他,脚步铿锵,踏响了时代的跫音,  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潜心钻研,  大显身手,  二十五年,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信念始终如一;  热爱祖国,他用行动说话,  将希望播种在自主创新的麦田里,  日以继夜浇灌智慧,挥洒汗水,  任凭日晒雨淋,风吹霜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他一往无前;  他,
期刊
二十多年,他以数字为镜,  见证了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他以数字为语言,  讲述着各行各业的变化;  他以数字为证,  印证着他的热情和执着、  付出和责任!  从不奢望“会当凌绝顶”,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只求用心,  只要尽力。    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和所得的会计,今天,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会计行业越来越举足轻重,从事会计行业的会计师更是扮演着
期刊
耐心、恒心、信心  坚持不懈、矢志不移乃为耐心  持之以恒、不厌其烦名为恒心  百折不挠、胸有成竹是为信心  孔浩光(繁光)先生十余年练功生涯  诠释了“三心”的真正含义  他,乐于助人  他,推广孔教  他,关爱青年  知足常乐的他书写着属于他的惬意人生    练功生涯:执着而坚定   孔浩光(繁光)先生是“自然疗法念力气功治疗师”。很多人都熟知,念力气功乃佛家气功,练功时非常强调意念与毅力,没
期刊
建筑行业二十载,矢志不渝  历经多少风雨,始终斗志昂扬  他是智者,含蓄其锋芒  他是成者,不争而善胜  他从未畏惧困难  困难便从此黯然失色  他从未放弃拼搏  成功便因此源源不断  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从事建筑行业的黎培璧先生,从顺德移居澳门后,便开始了一段为事业打拼的历程。  黎培璧先生语气平和,对于曾经遭受的磨难和挫折,始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期刊
年轻时是雄鹰,飞到英国搏击长天,  三十年修身历炼,完成惊人蜕变;  连锁餐饮店遍地开花时,  走进电视台大显神通,  机缘巧合又投身旅游,再创新高;  异国他乡,他爱我巍巍中华,  何谓赤子,他是有力的回答;  他是精彩的“不倒翁”——郑健文。    郑健文先生,香港人,在英国立业,爱国教育伴随他从小学走到中学,像一支永恒的火炬,在他的心中熊熊燃烧,不可磨灭,让他身处异乡,始终情系中华。不仅英国
期刊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全球多个国家播洒智慧,  收获累累硕果!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作为华夏儿女,  他以爱国的赤子之心,  投入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投资涵盖多个领域;  他以拳拳的报国之心,  报效祖国。  他是商界成功人士,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践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誓言!  他,就是石丰荣先生。    机缘成就精彩人生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
期刊
推广养生文化,她身先士卒,  关注大众健康,她视为己任,  她承古开新,将理论运用实践  她融情于斯,将概念引入现实  不图名,不谋利,只为一个梦想  科学养生,遍布中国,走向世界  工作成为享受,人生便充满乐趣。  从古至今,健康长寿始终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之一,追溯至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以利万物”的传说就一度传为美谈,可以说养生文化源远流长,自人类进化以来便开始逐步积淀,现已成为国人一笔巨大的“
期刊
一枚邮票,流转迁徙中,带出的是一段历史;  一座城市,朝夕相守间,熔铸的是一片深情。  收藏邮票,起于兴趣,  而从收藏邮票到收藏与澳门有关的历史物件,  却是源于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这就是姚鸿光先生的收藏之路。  从邮票追寻历史,  以收藏感恩澳门,  用严谨浇铸志趣,  这是一位普通市民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精神,  默默无闻、勤勤恳恳,  坚守的始终是心中执着的信念。      从邮票追寻历史
期刊
历史  永恒而源远流长  文化  传承而精彩纷呈  陈树荣先生是历史文化的  记录与再现者  他,记录着历史变迁  他,找寻着古物旧书  他,探索着百年文化  如此  陈树荣的人生  因记录而博古通今  因记忆而满腹经纶    记录:历史的回顾、文化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本该记忆和纪念的人和事正被有意无意地遗忘,历史如此,文化亦如此,而陈树荣先生则一直在找寻着历史文化、记录着湮灭的人和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