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也是文学文艺的范本。引导学生学会古诗词,可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一些学生并不喜欢古诗词,甚至害怕背诵。究其原因,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所采用的方式较为单一,课堂中讲授后便布置抄写和背诵任务,要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还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古诗词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对古诗词课堂教学进行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进入课堂后便讲解古诗词的内容,然后布置抄写和背诵任务,学生兴趣不高,古诗词学习效率自然不高。古诗词蕴含深厚的意境,虽然短小,但内容丰富,画面感也比较强。在古诗词教学利用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词的意境,这对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大有裨益。如《望天门山》教学中,借助课件呈现天门山的图片,引导观察观察并说其特点,初步感知天门山,再进入古诗朗读,学生就较为感兴趣。
借助情境来导入古诗词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而进行。如《望洞庭》《秋晚的江上》《题西林壁》等一类以写景为主的古诗,可借助课件呈现和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介绍相关背景而进入古诗学习。又如送别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送杜少甫之任蜀州》等则可让学生在课堂中模拟送别的情境,学生也较为喜欢。在古诗词教学中,无论是借助哪一种方式,一是要让学生对古诗内容有初步了解,二是要激发学生能主动诵读的兴趣。如《墨梅》的古诗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观看梅花的图片,以“我所学过的关于梅花的古诗”回忆,说梅花的特点,再以问题“你认为诗人在诗歌中要写梅花的什么特点,由此而引入诵读活动。
二、了解背景,走进作者
诗以言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所包含的是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如《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虽然是题画诗,但却能借助梅花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不向世俗献媚的情操,梅花就成了诗人的象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要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首先还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对诗歌主题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刻。如《芙蓉楼送辛渐》中,芙蓉楼在哪,送的是谁,为什么要送呢?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和背景,当学生了解王昌龄,再去读诗,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古诗词教学中,针对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一是要借助工具书或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去查阅、了解。如《芙蓉楼送辛渐》的诵读中对诗人王昌龄、辛渐的了解,对芙蓉楼的认识。在对诗人或诗歌中所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时,要对其人物简介有初步了解,包括所生活的年代,诗人的字号、主要作品等。教学中可借助导学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或填空的方式完成;二是要结合背景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如《题临安邸》的诵读中,要对南宋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初步了解。如《宿新市徐公店》诵读中对暮春农村景色有整体感知。当然,学生预习后,教师要做相应的检查,给予学生反馈,这样效果才好。
三、诵读感知,自主感悟
学生对诗人、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整体感知了诗歌的内容,进入课堂后,还需引导学生展开诵读活动。结合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来看,课堂中虽然教师也组织学生进行了诵读,但诵读的时间不够,诵读中的要求不明确,而更多将时间用于讲解,学生读得少,难以获得深刻的体会。甚至在古诗词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在诵读时生僻字或词的朗读都是错误的,这又何谈理解。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课堂诵读环节不可或缺。
在诵读中,首先是要解决生字词,能做到正确、流利朗读。如《题临安邸》中对于“邸”“熏”“汴”等词语,要借助工具书查阅,能正确朗读;其次,在熟读的基础上要对古诗词中关键字、词的含义进行理解。如《清平乐.村居》中“无赖”“茅檐”“相媚好”“卧”“溪东”等字或词,要求学生能在读中了解其含义,并能对诗歌的每一句诗意进行自主整理。在整理中,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一定较为准确,但要引导学生学会连词成句,用自己的话进行翻译。如《塞下曲》(夜黑雁飛高)中“单于夜遁逃”,弄清了“单于”“遁”的意思后,整理为“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逃走”。学生对诗歌鹅内容进行翻译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帮助学生进行简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对于诗歌的内容,教学中不必教师逐字、逐词、逐句讲解,而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查阅,和同伴进行合作。教师更多要做的,是在学生自主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整理、简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四、合作探究,品悟内涵
经过诵读,学生初步诵读,学生熟悉了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接下来就需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入探讨古诗词的内涵,获得深入理解。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对古诗词的内涵、主题等,大多教师所采用的是讲授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体验的丰富,提倡以合作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对古诗词内涵理解过程中,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丰富学生体验。如《墨梅》中“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写的是什么,写出了墨梅什么样的特点,以此而引导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紧扣“淡墨痕”谈感受,教师适时引出“素洁、淡雅、不俗气”而引导学生概括墨梅的特点。如此,学生是在交流中感受墨梅的特点,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知,学生体会会更加丰富。
在引导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古诗词的内容、内涵、主题等而提出问题,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如《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可问小孩子在追什么?(黄蝶)他们是怎么追的?(学生回答“飞快地”)追问“你从哪里看看出来的?(急走)他们追住了吗?(没有)追问“为什么?”(飞入菜花无处寻)看到小朋友在春天追赶着黄蝶,诗人此时心情怎样?(高兴)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还说到“前面两句写的是不动的景物,这两句写的是动起来的景物”,教师试试补充,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一静一动,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展现得淋漓极致。在交流中,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并适时补充、点拨,让学生深入体会,效果更佳。
引导学生展开充分探究后,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内涵、主题等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来还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真正做到熟读成诵。同时,除了布置相应的书面练习作业外,还要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课后时间。如送别诗的学习,组织学生模拟送别情境,在送别中诵读,也能丰富学生的体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何桥镇中心小学(221100)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对古诗词课堂教学进行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进入课堂后便讲解古诗词的内容,然后布置抄写和背诵任务,学生兴趣不高,古诗词学习效率自然不高。古诗词蕴含深厚的意境,虽然短小,但内容丰富,画面感也比较强。在古诗词教学利用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词的意境,这对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大有裨益。如《望天门山》教学中,借助课件呈现天门山的图片,引导观察观察并说其特点,初步感知天门山,再进入古诗朗读,学生就较为感兴趣。
借助情境来导入古诗词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而进行。如《望洞庭》《秋晚的江上》《题西林壁》等一类以写景为主的古诗,可借助课件呈现和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介绍相关背景而进入古诗学习。又如送别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送杜少甫之任蜀州》等则可让学生在课堂中模拟送别的情境,学生也较为喜欢。在古诗词教学中,无论是借助哪一种方式,一是要让学生对古诗内容有初步了解,二是要激发学生能主动诵读的兴趣。如《墨梅》的古诗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观看梅花的图片,以“我所学过的关于梅花的古诗”回忆,说梅花的特点,再以问题“你认为诗人在诗歌中要写梅花的什么特点,由此而引入诵读活动。
二、了解背景,走进作者
诗以言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所包含的是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如《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虽然是题画诗,但却能借助梅花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不向世俗献媚的情操,梅花就成了诗人的象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要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首先还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对诗歌主题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刻。如《芙蓉楼送辛渐》中,芙蓉楼在哪,送的是谁,为什么要送呢?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和背景,当学生了解王昌龄,再去读诗,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古诗词教学中,针对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一是要借助工具书或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去查阅、了解。如《芙蓉楼送辛渐》的诵读中对诗人王昌龄、辛渐的了解,对芙蓉楼的认识。在对诗人或诗歌中所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时,要对其人物简介有初步了解,包括所生活的年代,诗人的字号、主要作品等。教学中可借助导学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或填空的方式完成;二是要结合背景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如《题临安邸》的诵读中,要对南宋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初步了解。如《宿新市徐公店》诵读中对暮春农村景色有整体感知。当然,学生预习后,教师要做相应的检查,给予学生反馈,这样效果才好。
三、诵读感知,自主感悟
学生对诗人、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整体感知了诗歌的内容,进入课堂后,还需引导学生展开诵读活动。结合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来看,课堂中虽然教师也组织学生进行了诵读,但诵读的时间不够,诵读中的要求不明确,而更多将时间用于讲解,学生读得少,难以获得深刻的体会。甚至在古诗词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在诵读时生僻字或词的朗读都是错误的,这又何谈理解。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课堂诵读环节不可或缺。
在诵读中,首先是要解决生字词,能做到正确、流利朗读。如《题临安邸》中对于“邸”“熏”“汴”等词语,要借助工具书查阅,能正确朗读;其次,在熟读的基础上要对古诗词中关键字、词的含义进行理解。如《清平乐.村居》中“无赖”“茅檐”“相媚好”“卧”“溪东”等字或词,要求学生能在读中了解其含义,并能对诗歌的每一句诗意进行自主整理。在整理中,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一定较为准确,但要引导学生学会连词成句,用自己的话进行翻译。如《塞下曲》(夜黑雁飛高)中“单于夜遁逃”,弄清了“单于”“遁”的意思后,整理为“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逃走”。学生对诗歌鹅内容进行翻译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帮助学生进行简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对于诗歌的内容,教学中不必教师逐字、逐词、逐句讲解,而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查阅,和同伴进行合作。教师更多要做的,是在学生自主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整理、简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四、合作探究,品悟内涵
经过诵读,学生初步诵读,学生熟悉了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接下来就需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入探讨古诗词的内涵,获得深入理解。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对古诗词的内涵、主题等,大多教师所采用的是讲授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体验的丰富,提倡以合作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对古诗词内涵理解过程中,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丰富学生体验。如《墨梅》中“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写的是什么,写出了墨梅什么样的特点,以此而引导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紧扣“淡墨痕”谈感受,教师适时引出“素洁、淡雅、不俗气”而引导学生概括墨梅的特点。如此,学生是在交流中感受墨梅的特点,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知,学生体会会更加丰富。
在引导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古诗词的内容、内涵、主题等而提出问题,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如《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可问小孩子在追什么?(黄蝶)他们是怎么追的?(学生回答“飞快地”)追问“你从哪里看看出来的?(急走)他们追住了吗?(没有)追问“为什么?”(飞入菜花无处寻)看到小朋友在春天追赶着黄蝶,诗人此时心情怎样?(高兴)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还说到“前面两句写的是不动的景物,这两句写的是动起来的景物”,教师试试补充,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一静一动,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展现得淋漓极致。在交流中,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并适时补充、点拨,让学生深入体会,效果更佳。
引导学生展开充分探究后,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内涵、主题等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来还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真正做到熟读成诵。同时,除了布置相应的书面练习作业外,还要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课后时间。如送别诗的学习,组织学生模拟送别情境,在送别中诵读,也能丰富学生的体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何桥镇中心小学(2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