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丁”,这是教师的自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则是古往今来世人对教师的崇高赞美。
站到了教师这个行列中,要不愧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首先就该是一个称职的“园丁”。
学校好比一个“苗圃”,教师就是学校这苗圃里的园丁,学生就是这苗圃里的“小树”。要小树长势茁壮,教师就要像园丁热爱苗圃里的小树一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德修养、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才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主动地维护校园秩序,营造起良好的育人环境,全身心地呵护学生的成长。
笔者以为,当好教师的关键是“读”懂学生。什么事能使学生喜,学生什么时候喜;什么事能使学生怒,学生什么时候怒;哪些学生可能做,什么时候去做,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土、肥、护、管、疏、引、逼、工”,这是笔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育人“八字准则。八个字中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个育人要素,各个要素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其中“土、肥、护、管、疏、引、逼”七要素是工的基础,此七个要素的操作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工”的效果。
在网络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历史的和现实的、健康的和颓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消沉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笔者认为,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群体,以自己的“身先士卒”获取学生的信赖。正确掌握能与学生思维发生共振的社会信息,然后“开渠”疏导,启发、引导学生弃粗取精、去伪存真。引领百川归海,“选”出能促进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肥)营造起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土),加速“管”、“护”的“小树”健康向上。
《家庭》曾载有“女儿的怀春警报解除啦”这么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某校高二班来了个品学兼优的“白马王子”,使班上的女生差不多都卷进了初恋的漩涡。其中的一个女生,每天回来都要向当教师的妈妈大讲特讲“白马王子”的“不凡”表现。女儿的反常表现,当妈妈的自然知道是爱恋在女儿心底萌动,但妈妈没有强加指责,只是耐着性子等待时机。终于有一天,女儿回家抱怨“白马王子”“冲动、太霸道了”。妈妈借势引导女儿该从哪些角度全面看人,并在暗地里要求女儿的爸爸做好表率,让女儿从爸爸身上读出男人对家庭、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爸爸妈妈的密切配合,使女儿把具有谦虚、求实、上进气质的男子锁定为自己追求的“偶像”,进而在不知不觉中从初恋的漩涡里拔了出来。
这则故事不仅证明了“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真理,而且还给我们展示了如何“管、引、疏、护”的教育方法。故事中女儿怀春警报的解除过程,虽然使学生经历了难忍的阵痛,但恰是这种阵痛才使正确在经历了错误后得到了升华。
当然,由于学生是人,而且是社会环境中思维敏捷的年轻人,不一定“疏”、“引”都万能。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也常有学生不沿笔者“疏”成的“沟”、“渠”行走。但笔者并没有急躁,一方面认真检查“沟”、“渠”是否合乎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又针对具体教育对象适度地强行矫正。
虽然“逼”和“疏”、“引”是对立的,但“逼”却是对“疏”、“引”不可缺少的补充。就像一棵曲了甚至折了的小树,为使它拔地参天,我们必须强行扶直,“逼“其向上一样!
在“土、肥、护、管、疏、引、逼、工”这育人“八字准则”中,笔者的体会是:“土、肥、护、管”是对教师敬业精神的要求,而“疏、引、逼、工”则是教师教育水平的体现。
教师有了敬业精神,就能把教育作为一种历史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看待,孜孜以求,学而不怠。教师有了敬业精神,就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质、道德品质与时俱进。教师有了敬业精神,就能在教育教学中把自己溶进青年学生中,乐意成为学生的朋友,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
树苗的成长过程免不了要受病、毒侵袭,青年学生的成长也免不了要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笔者回顾自己的教育实践,除了得益于“率先垂范”,还得益于笔者的爱心,保证在执行纪律和法规的时候让学生感到“春天般的温暖”,让有了失误或犯了错误的学生得到了有效的矫正。
实践告诉笔者:一个教师,既要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敢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超前思维、大胆探索,又要注意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高尚人格的潜移默化,才能使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合乎时代的要求。
园丁是育苗,教师是“树人”。面对独立意识渐强,成人感意识渐增,生活空间渐大,人际交往渐复杂的学生群体,老师必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认真研究“土、肥、护、管”,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娴熟地将“疏、引、逼、工”有机地结合,带出一批批既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又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创新意识的新一代。
(作者单位:563500贵州省道真县道真中学)
站到了教师这个行列中,要不愧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首先就该是一个称职的“园丁”。
学校好比一个“苗圃”,教师就是学校这苗圃里的园丁,学生就是这苗圃里的“小树”。要小树长势茁壮,教师就要像园丁热爱苗圃里的小树一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德修养、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才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主动地维护校园秩序,营造起良好的育人环境,全身心地呵护学生的成长。
笔者以为,当好教师的关键是“读”懂学生。什么事能使学生喜,学生什么时候喜;什么事能使学生怒,学生什么时候怒;哪些学生可能做,什么时候去做,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土、肥、护、管、疏、引、逼、工”,这是笔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育人“八字准则。八个字中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个育人要素,各个要素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其中“土、肥、护、管、疏、引、逼”七要素是工的基础,此七个要素的操作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工”的效果。
在网络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历史的和现实的、健康的和颓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消沉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笔者认为,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群体,以自己的“身先士卒”获取学生的信赖。正确掌握能与学生思维发生共振的社会信息,然后“开渠”疏导,启发、引导学生弃粗取精、去伪存真。引领百川归海,“选”出能促进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肥)营造起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土),加速“管”、“护”的“小树”健康向上。
《家庭》曾载有“女儿的怀春警报解除啦”这么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某校高二班来了个品学兼优的“白马王子”,使班上的女生差不多都卷进了初恋的漩涡。其中的一个女生,每天回来都要向当教师的妈妈大讲特讲“白马王子”的“不凡”表现。女儿的反常表现,当妈妈的自然知道是爱恋在女儿心底萌动,但妈妈没有强加指责,只是耐着性子等待时机。终于有一天,女儿回家抱怨“白马王子”“冲动、太霸道了”。妈妈借势引导女儿该从哪些角度全面看人,并在暗地里要求女儿的爸爸做好表率,让女儿从爸爸身上读出男人对家庭、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爸爸妈妈的密切配合,使女儿把具有谦虚、求实、上进气质的男子锁定为自己追求的“偶像”,进而在不知不觉中从初恋的漩涡里拔了出来。
这则故事不仅证明了“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真理,而且还给我们展示了如何“管、引、疏、护”的教育方法。故事中女儿怀春警报的解除过程,虽然使学生经历了难忍的阵痛,但恰是这种阵痛才使正确在经历了错误后得到了升华。
当然,由于学生是人,而且是社会环境中思维敏捷的年轻人,不一定“疏”、“引”都万能。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也常有学生不沿笔者“疏”成的“沟”、“渠”行走。但笔者并没有急躁,一方面认真检查“沟”、“渠”是否合乎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又针对具体教育对象适度地强行矫正。
虽然“逼”和“疏”、“引”是对立的,但“逼”却是对“疏”、“引”不可缺少的补充。就像一棵曲了甚至折了的小树,为使它拔地参天,我们必须强行扶直,“逼“其向上一样!
在“土、肥、护、管、疏、引、逼、工”这育人“八字准则”中,笔者的体会是:“土、肥、护、管”是对教师敬业精神的要求,而“疏、引、逼、工”则是教师教育水平的体现。
教师有了敬业精神,就能把教育作为一种历史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看待,孜孜以求,学而不怠。教师有了敬业精神,就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质、道德品质与时俱进。教师有了敬业精神,就能在教育教学中把自己溶进青年学生中,乐意成为学生的朋友,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
树苗的成长过程免不了要受病、毒侵袭,青年学生的成长也免不了要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笔者回顾自己的教育实践,除了得益于“率先垂范”,还得益于笔者的爱心,保证在执行纪律和法规的时候让学生感到“春天般的温暖”,让有了失误或犯了错误的学生得到了有效的矫正。
实践告诉笔者:一个教师,既要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敢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超前思维、大胆探索,又要注意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高尚人格的潜移默化,才能使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合乎时代的要求。
园丁是育苗,教师是“树人”。面对独立意识渐强,成人感意识渐增,生活空间渐大,人际交往渐复杂的学生群体,老师必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认真研究“土、肥、护、管”,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娴熟地将“疏、引、逼、工”有机地结合,带出一批批既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又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创新意识的新一代。
(作者单位:563500贵州省道真县道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