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课程目标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lo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对新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实践与探索。但是,在笔者对一些高中校的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对新课程存在许多的困惑与迷惘,尤其是对《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感到难以理解,在教学中仍然固守以往经验,以知识为唯一的课程目标,几乎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目标为无物。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必须迅速改变,否则是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也将很难适应2008年新高考。理解新课程目标是当务之急,而只有首先把握了三维目标的核心,才能抓住牛鼻子,全面实现三维目标。通过自己的一些思考,我认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核心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这个核心是有效地进行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关键。本文试图就此做一些粗浅的分析与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核心
  
  为什么应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不是其他两个课程目标作为核心目标呢?我认为,这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其一、是由新旧课程对历史学科课程功能的不同定位决定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开宗明义:“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这就点明了高中历史教育的两个基本属性;基础教育属性和国民素质教育属性。这与以往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
  改革开放前,我们把历史教育看成是为政治服务的一门工具学科,使历史教育丧失了学科独立性。改革开放后,我们赋予中学历史教育三大任务,就是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能力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但又一度把学科能力提到了过高的地位,突出体现在高考的难度过大,一些题目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中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严重脱离了中学的教学实际。这种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尤甚。那时,不少中学历史教师都感到困惑:难道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把所有学历史的学生都培养成历史学家吗?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历史高考的难度明显下降,但命题在回归课本的指导思想下又矫枉过正,造成历史教学完全以死记硬背为获取高分的不二法门。这些现象正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所指出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过去对历史教育的定位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因此,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根本的变革,它要培养的学生既不是搞学术研究的历史学家,也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两脚书橱,而是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它把历史教育看成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那么,我们的课程目标就必然应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关于此点,下文再论述。)
  其二、是由三维目标各自的地位决定的
  我们不妨把三维目标拆开来一一分析,看它们是否可以成为核心目标;
  首先,假设把知识与能力定位为核心目标,那么我们的学生必然每天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知识的反复记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记得牢。在“背多分”思想的指导下,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要求学生将课本内容反复背7遍,据说效果很好。)、大量练习(题海战术近年大盛,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的实践证明学生的解题能力由此可大幅度提高,所谓的历史学科能力其实就是应试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少都上了名牌大学,师生都很有成就感。
  但是,这样的教学有意义吗?
  近来,媒体披露了一个事件:一位北京的历史特级教师,桃李满天下,对自己培养的学生历史高考取得高分,大都考上重点大学感到十分自豪。一次放寒假时,她的几个当年刚考上大学的得意门生来看她,她突发奇想,把他们几个月前做过的一张考卷让他们再做一遍,结果令她大吃一惊,这几个高材生的平均分竟然只有17分!
  我想我们必须反思:我们费尽心力灌输给学生的那些知识究竟有多大意义?如果这些知识只不过是为他们提供了一块进入大学的敲门砖,而一旦他们上了大学就会将这些知识抛到九霄云外的话,那我们的辛勤劳动岂不是白费了吗? 可见,把知识与应试能力定位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实际上,知识与能力属于基础性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其次,假设把过程与方法定位为核心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表述是过去旧课程从未提及的,其中最为人关注的新提法是“历史学习……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注重探究学习……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最近,苏州市十中校长柳袁照在某重点中学的学科沙龙活动中,对时下新课程公开课上课堂流行的分组讨论、学生自主探究等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些活动虽然使课堂显得很活跃,但是教师在其中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实在是误人子弟。当然,对新课程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柳校长的见解对我的最大启发是:学生的主动学习离不开教师指导,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而不是相反,如果把过程与方法定位为核心目标,一味追求所谓的活跃气氛,那只能出现许多言之无物的讨论、不知所云的交流,学生将很难有所得,这样的课其实是在作秀,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的确是误人子弟!
  我认为,过程与方法是为了实现历史学习目标选择的手段和形式;另一方面,在体验学习过程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因此,“过程与方法”又是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把这些“过程与方法”作为手段来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来学习、运用和掌握,获取“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总之,过程与方法应当是方法性目标,
  最后,假设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为核心目标。
  这个目标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着力阐述的重点,篇幅在三个目标中最长,约为前两个目标的总和。这里就不再引述,就笔者的理解,这些目标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三个层面上得到教益:
  (一)对国家、民族,要有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这部分主要是情感层面。
  (二)对人类,要有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开放的世界意识。这部分主要是价值观层面。
  (三)对自身,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这部分主要是态度层面。
  从上述目标中,我想不难得出结论:这些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国民素质和人文素养,使他们真正成为爱祖国、爱人类、积极进取、求实创新的合格国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显然应该是我们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
  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性目标,它是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合格公民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性学科的精髓与核心。
  其三、是由历史学科的人文学科性质决定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这些表述清楚地阐明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所谓人文精神,是以对人自身的关注为内在规定,以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人类有史以来不断形成、积淀、丰富的精神文化的总和。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向善向美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素质、人文素养显现出来。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
  显然,人文主义精神、人文素养均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因此,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理所当然地应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课程目标的核心。
  
  二、抓住核心,全面实现三维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指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在我看来,如果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知识与能力就是一个人的皮肉,过程与方法就是骨骼和血脉,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一个人的灵魂。一个灵魂高尚、血肉丰满,骨骼强健,气脉畅通的人才是一个健康的人。反之,没有骨骼和血脉,则皮肉无法组织,肌体无法活动,没有灵魂,则这个人只能是行尸走肉,一具僵尸而已。旧课程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几乎把知识的落实看成是唯一的目标,视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无物,这就必然把课上成没有灵魂的僵尸课!
  在教学实践中,既然“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原则,首先明确这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爱国主义还是人文精神,是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是创新的科学态度等等,然后,吃透新课标,研究课标中的不同要求,严格遵照列举、了解、知道、说出、简述、概述、认识等要求,选择适当的过程和方法去处理具体的知识,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把该课的三维目标都落到实处。切忌抛开课标,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做过多的知识补充与拓展,做过深的分析和挖掘。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必然无暇顾及其他两个目标的实施,使三维目标的落实落空。
  换言之,每节课都应当有自己的灵魂,使学生的心灵能够被一次又一次打动,最终完成自己的教学使命。上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与灵魂的课就是新课程的真谛!
  (作者单位:215128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研室)
其他文献
如何使学生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呢?无疑这要靠教学过程的优化,完美的教学过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如下方法:    一、形状归纳添加法  老师先画出一个形状,由儿童想象这个形状像什么东西。比如:同时画几个图形,分别通过添加可画成人头、猫头、熊头、太阳、篮球等。教师可任意选择一个圆型,在其中添加出一个形象,如:人头。其他的圆形可叫学生去想象思考,他们还可以画出什么形象。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播知识,更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主动地猎取知识、运用知识。因为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跟着教师一辈子,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注重了自学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将其它许多智能的培养带动起来。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变讲堂为学堂,把学生组织到“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学结构中来,做到教和学的最佳组合,主导和主体的和谐统一。  
期刊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央提出了走“科教兴国”的道路。科教兴国首要的条件是需要有一支学识丰富、思维活跃、年富力强,勇于进取的教师队伍。  由于过去的种种原因,基层教师队伍也确实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即人多人才少,文凭高水平低,应试经验丰富而素质教育能力贫乏。基于此,加强教师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素质由知识、能力、修养三方面构成,在教学质量的反映上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修养是保证。  一、在知识方
期刊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学校要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永展自身独特的魅力,要在教育发展的昊昊星空中独放异彩,就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乐于奉献的育人队伍,就要铸就师德之魂;就必须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网络育人,即“五育”精神。  “五育”精神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全面育人性  育人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五育”精神注重育
期刊
长期以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如何把知识最科学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其结果常常并不令人满意。教师们为了顾及优生而绞尽脑汁,疲于奔命,结果却收效甚微,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学校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中,仍然只看考试成绩,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就只不过狠抓“教书”,而忽略了教育还包含有“育人”这一功能。根据新课程要求,要将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纳入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研究性学习又是新课程的热点与亮点,在教学改革中所带来的影响和发挥的特殊作用,举足轻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来说,研究性学习首先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搞好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确实是很有难度的。我认为,要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把握三大关系。  
期刊
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自然是为了培养学生,使之发生所期望的变化或形成所期望的素质。因此,在教育过程之初,首先要有一个教育目的,也就是我们每个学期开学前都要做好各种计划,其中包括有目的的为学生设计学习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有绪地开展好一学期的教学工作。  学生要发生所期望的变化或形成所期望的素质,除了通过学习这一途径,别无它途。那么,学生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才能发生所期望的变化或形成所期望的素质,掌握或习得期
期刊
德育是中学教育的中心和统帅。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更应该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加强班集体思想建设,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个优良的小环境,从而形成大环境——中学整体德育工作的新局面。要创造良好的小环境,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抓好新生的起始教育。  一个新的班集体,往往
期刊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健全的人格和责任感。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自我构建和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能学好语文的信心     学生主动
期刊
“我的孩子初中成绩一直很好,上了高中后就直线下降,跟不上班了。”在我的工作过程中经常听到类似的话。如何衔接好初高中语文教学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目前急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有人总结说,一个刚跨入高中的学生,往往会在学习上经历一个学习发展的曲线。这条学习发展曲线大致有四种类型:稳定型(包括高水平的稳定与低水平的稳定),下降型,起伏型,上升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位高中新生应该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