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首次编排了习作单元,针对这一全新的单元设置,教师要在施教前深入钻研教材,牢牢把握该单元的独特体例,并调整传统的习作教学视角。笔者依托阅读教学、布置观察任务、融合例文与习作、整合学科知识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形成观察意识,养成观察习惯,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习作单元;观察;习作指导
观察是认识的源头。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个“习作单元”的主题就是“观察”,力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好处,学习留心观察并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面对这个全新的单元设置,教者要在施教前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本,牢牢把握本单元的独特体例,并调整传统的作文教学视角,从整体把握习作重点、指导积累素材、融合例文与习作、整合学科知识等方面实施精准教学,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一、依托阅读教学,把握习作重点
习作单元与普通阅读单元最大的不同在于,单元精读课文是从习作的角度学习的,教学重点不在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精彩语段的朗读和优美语言的积累,应重在观察和表达方法的获取,凸显“阅读铺路,读写结合”的理念。习作例文旨在帮助学生从例文中借鉴习作方法,以供独立习作时模仿。
以《搭船的鸟》为例,作者从“听到的”“看到的”两个角度叙写了去外祖父家途中的观察所得,既描写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也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初步了解作者运用了多感官进行观察:雨声是用“耳朵”观察到的,翠鸟外形美丽和身手敏捷是用“眼睛”观察到的。课文第二、四自然段集中體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细致的观察?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就能明确作者是从羽毛、翅膀、长嘴等处细致观察,抓住了翠鸟色彩鲜艳这一特点。还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翠鸟的样子,感受翠鸟外貌的美丽,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哪些词语体现翠鸟动作的敏捷,并圈画出表示翠鸟捕鱼动作的词“冲、飞、衔、站、吞”,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通过品读这一系列动词了解作者正是因为对翠鸟的动作进行了细致观察,才将它写得栩栩如生。
二、布置观察任务,积累习作素材
观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根据本单元习作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观察、重点观察,有针对性地提示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为习作做好准备。教师布置观察任务时,要为学生提供可供观察事物的例子,并注意拓宽观察的面,使观察的内容丰富多彩。适时提醒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也可以观察事物的多个方面。
比如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花生,先观察花生的外表(颜色、形状及外壳上的纹路),再让学生摇一摇、闻一闻、摸一摸,然后掰开花生观察内里,剥去外壳时内层是怎样的、花生的内衣又是怎样的、花生壳里躺着几个花生宝宝等,最后让学生尝一尝、想一想。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后用单元观察记录单的方式记录观察所得,在这个过程中,相机渗透了“看、听、闻、摸、尝、想”等观察方法。
课后,我们要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始终处于观察状态,如观察校园里银杏树落叶的情景;公园里木棉花树的变化或菊花盛开的美景;家里小动物的活动及种植植物发芽的过程;持续观察月亮的变化;观察自己喜爱吃的水果,如柿子、芒果(由青变黄、由硬变软的过程)等。让学生记录、分享观察所得,交流观察方法,感受观察乐趣。总之,在布置观察任务时,要求学生尽量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去观察,提示学生可以用文字、图画、照片或视频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促进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养成。
三、借助例文教学,发挥示范作用
习作例文在教材中是首次出现。其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从例文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无须在字词、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上多花时间,应避免把它们教成略读课文。同时,教师要加强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的整合,重视习作与阅读教学的关联,有重点地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为学生打开习作的思路。
本习作单元编排了《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这两篇例文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和水果入手,全文语言富有童趣,情感真实,为学生在取材和表达方法上起了启发和示范作用。学习习作例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借助旁批和课后题了解作者的观察所得和观察的细致。《我家的小狗》中的主人公小狗“王子”学念“狗”时叫得最欢,能用叫声表示不同意思,喜欢跟火车赛跑。课文的旁批和课后题提示学生读这篇文章时要关注小狗不同表现,正是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小狗在不同事件中的种种表现,才将小狗的淘气可爱写得活灵活现。《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文的旁批提示了观察的细致及其好处,课后题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写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特点,提醒学生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杨梅进行仔细观察的,在交流阅读中进一步了解观察时可以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事物的不同方面,还要注意事物变化。
学生习作是从模仿起步的,习作例文既是习作的范文,也是评改的范例,不仅是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的范本,还是学习表达的“扶手”。
四、整合学科知识,巧设习作训练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学生正在学习科学课的“植物”、“动物”单元。科学课上,教师会教学生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变化,通过饲养和观察小动物,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探究动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些内容正好与本单元主题切合。
学科教师之间应共同备课,互相协助。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学生习作内容虚假空洞的良策。学生在科学课上所做的观察记录也可成为习作课中所需的素材。比如观察蚕的外形结构,了解蚕的生活习性等,在多角度观察和多种感官的参与体会下,孩子们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如有的学生是这样描述蚕的习性的,“平静的日子过了许多天,奇怪的事情再次发生了。我可爱的蚕宝宝们先后竟然不吃不喝,像一个个‘小懒虫’,趴在那里连身子都懒得动弹,以往对它们来说既美味又可口的桑叶现在也不理不睬的。就在这时,我感到有些心慌意乱,急切地想:蚕宝宝们怎么了,会不会是生病了?带着这个不解的疑惑,我问了科学老师才知道,这是因为蚕要蜕皮了,蚕宝宝在结茧前要蜕四次皮,它们的生长真有趣啊!”
观察来源于生活,科学课上的“观察”与习作教学中运用到的“观察”进行有效对接,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习作水平,进一步发展习作能力。
观察和写作是互为促进的:细致观察才能找到写作素材,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大自然秘密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写作又能促进细致观察,加强观察中的思考。三年级是习作起步阶段,把“观察”这一方法和习惯用整个习作单元来落实,让学生经历过程,丰富体验,获得切身真实的感受,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习作单元;观察;习作指导
观察是认识的源头。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个“习作单元”的主题就是“观察”,力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好处,学习留心观察并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面对这个全新的单元设置,教者要在施教前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本,牢牢把握本单元的独特体例,并调整传统的作文教学视角,从整体把握习作重点、指导积累素材、融合例文与习作、整合学科知识等方面实施精准教学,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一、依托阅读教学,把握习作重点
习作单元与普通阅读单元最大的不同在于,单元精读课文是从习作的角度学习的,教学重点不在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精彩语段的朗读和优美语言的积累,应重在观察和表达方法的获取,凸显“阅读铺路,读写结合”的理念。习作例文旨在帮助学生从例文中借鉴习作方法,以供独立习作时模仿。
以《搭船的鸟》为例,作者从“听到的”“看到的”两个角度叙写了去外祖父家途中的观察所得,既描写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也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初步了解作者运用了多感官进行观察:雨声是用“耳朵”观察到的,翠鸟外形美丽和身手敏捷是用“眼睛”观察到的。课文第二、四自然段集中體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细致的观察?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就能明确作者是从羽毛、翅膀、长嘴等处细致观察,抓住了翠鸟色彩鲜艳这一特点。还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翠鸟的样子,感受翠鸟外貌的美丽,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哪些词语体现翠鸟动作的敏捷,并圈画出表示翠鸟捕鱼动作的词“冲、飞、衔、站、吞”,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通过品读这一系列动词了解作者正是因为对翠鸟的动作进行了细致观察,才将它写得栩栩如生。
二、布置观察任务,积累习作素材
观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根据本单元习作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观察、重点观察,有针对性地提示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为习作做好准备。教师布置观察任务时,要为学生提供可供观察事物的例子,并注意拓宽观察的面,使观察的内容丰富多彩。适时提醒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也可以观察事物的多个方面。
比如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花生,先观察花生的外表(颜色、形状及外壳上的纹路),再让学生摇一摇、闻一闻、摸一摸,然后掰开花生观察内里,剥去外壳时内层是怎样的、花生的内衣又是怎样的、花生壳里躺着几个花生宝宝等,最后让学生尝一尝、想一想。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后用单元观察记录单的方式记录观察所得,在这个过程中,相机渗透了“看、听、闻、摸、尝、想”等观察方法。
课后,我们要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始终处于观察状态,如观察校园里银杏树落叶的情景;公园里木棉花树的变化或菊花盛开的美景;家里小动物的活动及种植植物发芽的过程;持续观察月亮的变化;观察自己喜爱吃的水果,如柿子、芒果(由青变黄、由硬变软的过程)等。让学生记录、分享观察所得,交流观察方法,感受观察乐趣。总之,在布置观察任务时,要求学生尽量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去观察,提示学生可以用文字、图画、照片或视频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促进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养成。
三、借助例文教学,发挥示范作用
习作例文在教材中是首次出现。其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从例文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无须在字词、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上多花时间,应避免把它们教成略读课文。同时,教师要加强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的整合,重视习作与阅读教学的关联,有重点地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为学生打开习作的思路。
本习作单元编排了《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这两篇例文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和水果入手,全文语言富有童趣,情感真实,为学生在取材和表达方法上起了启发和示范作用。学习习作例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借助旁批和课后题了解作者的观察所得和观察的细致。《我家的小狗》中的主人公小狗“王子”学念“狗”时叫得最欢,能用叫声表示不同意思,喜欢跟火车赛跑。课文的旁批和课后题提示学生读这篇文章时要关注小狗不同表现,正是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小狗在不同事件中的种种表现,才将小狗的淘气可爱写得活灵活现。《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文的旁批提示了观察的细致及其好处,课后题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写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特点,提醒学生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杨梅进行仔细观察的,在交流阅读中进一步了解观察时可以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事物的不同方面,还要注意事物变化。
学生习作是从模仿起步的,习作例文既是习作的范文,也是评改的范例,不仅是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的范本,还是学习表达的“扶手”。
四、整合学科知识,巧设习作训练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学生正在学习科学课的“植物”、“动物”单元。科学课上,教师会教学生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变化,通过饲养和观察小动物,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探究动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些内容正好与本单元主题切合。
学科教师之间应共同备课,互相协助。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学生习作内容虚假空洞的良策。学生在科学课上所做的观察记录也可成为习作课中所需的素材。比如观察蚕的外形结构,了解蚕的生活习性等,在多角度观察和多种感官的参与体会下,孩子们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如有的学生是这样描述蚕的习性的,“平静的日子过了许多天,奇怪的事情再次发生了。我可爱的蚕宝宝们先后竟然不吃不喝,像一个个‘小懒虫’,趴在那里连身子都懒得动弹,以往对它们来说既美味又可口的桑叶现在也不理不睬的。就在这时,我感到有些心慌意乱,急切地想:蚕宝宝们怎么了,会不会是生病了?带着这个不解的疑惑,我问了科学老师才知道,这是因为蚕要蜕皮了,蚕宝宝在结茧前要蜕四次皮,它们的生长真有趣啊!”
观察来源于生活,科学课上的“观察”与习作教学中运用到的“观察”进行有效对接,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习作水平,进一步发展习作能力。
观察和写作是互为促进的:细致观察才能找到写作素材,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大自然秘密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写作又能促进细致观察,加强观察中的思考。三年级是习作起步阶段,把“观察”这一方法和习惯用整个习作单元来落实,让学生经历过程,丰富体验,获得切身真实的感受,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