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燃料危机和“柴改煤”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bh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也就是燃料,排在第一位,甚至还在米之前。生火做饭要柴,冬天取暖也要柴。那么,在一千年前宋朝,居民的烧柴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宋朝的燃料危机:“柴荒”
  中国古代的柴,有芦苇,也有各种草和秸秆,但是北方城市里主要是烧薪柴,也就是木柴。讲究一点的烧木炭,那也是由木柴加工成的。就像白居易《卖炭翁》里说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自打唐朝以来,人口越来越多,森林越来越少,加上盖房子、打家具都需要木头,木柴渐渐供应不上了。特别是在首都长安,随着秦汉以来对林木的过度采伐,人口达到上百万的长安已经出现了“柴荒”。为解决柴荒,政府特意允许长安和洛阳的居民砍伐道旁树的枝条当柴火,以解燃眉之急。在柴荒最严重的时候,对首都的公务员和外国人全部实行柴火配给制,五品以上官员每天供应两斤木炭,在长安的外国人(蕃客)每天最多供应三斤木炭。如果木炭供应不够,就到皇上的花园里割蒿草当柴烧(以苑内蒿根柴兼之)。有供应保障的阶层尚且如此,普通低端百姓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宋朝,都城搬到了开封,柴荒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严重了。一来北宋开封的人口比唐朝长安更多,是世界上第一个达到15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二来开封的自然条件比长安还要差得多。长安靠近秦岭,周罔有不少山林,而开封在大平原上,四周根本没有天然森林。
  據记载,当时老百姓为了生存,不惜砍伐桑树、枣树这些经济林木,充当柴火。甚至出现了军队闯进村里砍桑树、枣树烧柴的现象。为这事,政府没少操心,比如宋仁宗的时候规定,偷砍别人家桑树,42尺算一份,满三份就要判死罪。但这还是挡不住老百姓砍树,发展到后来,连一些祠堂、庙宇、帝王陵墓的树木也成了砍伐对象。
  尤其是在首都开封,虽然动员了举国之力保障供应,但是毕竟柴火体积实在太大,难以储存和运输。到了冬季雨雪交加、百姓苦寒的时候,问题尤其严重。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冬天,每秤木炭卖到了二百文,是宋朝初年的二十倍。有关部门为解决老百姓吃饭取暖问题,拿出了四十万秤木炭半价供应给贫民。老百姓雪中见炭,跟现在买房子一样拼命抢购,甚至发生了踩死人的事件。
  但是,一个超级城市的燃料需求,不是光靠国家搞一点平价柴能解决的。嘉祐四年(1059年)冬天,成了大宋开国百年以来最寒冷黑暗的一个冬天。这年,自立春以来,阴寒雨雪,小民失业,市场萧条,而薪炭、食物价格又翻倍的往上跑,很多人因为贫寒,投河上吊自杀。
  此时,盛大的元宵灯节已将到来,面对这满城冻死骨的惨状,开封人谁还有心思来赏灯?在开封市长欧阳修的建议下,仁宗皇帝特别批示:今年的元宵灯节不办了。
  面对饥寒和柴荒,怎么办?
  石炭拯救开封:宋朝的“柴改煤”
  应该说,当时宋朝政府为了解决柴荒,还是费了心思的。除了搞平价柴,后来政府还建立了国家储备柴制度,准备了一些薪炭,在价格贵的时候抛售,平抑市场。并且对商品薪柴的生产和运输减免税。但是柴炭体积大、分布太分散,运输距离长,远水难解近渴,而且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当时全国都缺柴,开封又如何独善其身?
  一直到了北宋中期,这个问题才有了转机。有一种新燃料出现在开封,它的名字叫做石炭,也就是今天的煤炭。
  其实,煤炭在当时并不是新发现,最晚在汉朝,煤炭已开始被用做燃料,当时称之为“石炭”,并且一直沿用到唐宋时期,也写作碳,至今日本人仍然把煤写作碳。三国时期,曹操修建铜雀台,在台下储藏了几十万斤石炭。唐代以后,冶炼、造酒等手工业作坊已普遍采用石炭作为燃料。但是对于普通居民来说,毕竟到地下挖煤比上山砍柴费力多了,因此使用石炭的还很少。
  到了北宋中期,随着采煤技术的发展,煤矿已经十分普遍,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记载,当时开封周边,河东路的太原府,河北西路的相州(河南安阳、鹤壁)、怀州(河南沁阳)、邢州(河北邢台),陕西路以及京东西路的徐州等地都有较大的煤矿。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鹤壁(宋代相州)发掘了北宋时期的一个大型采煤遗址,发现这个煤矿井深46米,有10个回采工作面,井下有完整的巷道和排水系统。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采煤遗址,可见宋朝人的挖煤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采煤成本的降低,特别是柴荒问题日益突出。煤炭逐渐进入开封市场。相比木柴和木炭,煤炭的能量密度更高,更耐烧、温度更高,也便于运输,受到市场欢迎。尤其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出台了一个重大政策:从产煤区(怀州)进京的石炭不征收商税。
  因此,石炭很快就成为超级大城市开封的主要燃料。据宋朝笔记《鸡肋编》记载,北宋末年,“汴都(开封)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全部烧煤炭显然是夸张之辞,但是至少是大部分开封居民已经烧上了煤,柴荒时代逐渐远去。
  燃料革命带来经济革命
  煤炭的大规模使用,不仅仅解决了开封的柴荒,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影响。
  比如,它带动了钢铁产业的发展。根据考古研究,北宋时期已经主要靠煤炭炼铁,当时的生铁产地主要是盛产铁矿和煤炭的邢州(河北邢台)、磁州(河北邯郸)和相州(河南安阳)等地。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特威尔在《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一文中指出,到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他认为,宋代用煤炼铁的技术已经达到英国16-17世纪早期工业化时期的水平。可以说,早在一千年前,中国华北已经是世界钢铁产业的中心。
  煤炭也支撑了宋瓷的辉煌。宋代瓷器被认为是历代瓷器的巅峰,根据记载,当时开封的窑厂是煤炭和木柴兼用,在北方盛产煤炭的地方比如磁州窑、耀州窑等著名窑厂基本上全用煤炭烧窑。
  煤炭还缓解了宋朝的生态环境危机。有了煤炭,可以少砍树,客观上保护了环境。当时苏东坡在徐州,听说当地发现了煤矿,十分高兴,特意写了一首诗,诗中说“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因为有了煤矿,南山的栗树林才能够保全下来。
  当然,煤炭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北宋大学者沈括就说石炭烟特别大,把衣服都染黑了。他写了一首诗,说延州(陕西延安)烧煤产生的烟尘,已经跟大城市差不多了,“石烟多似洛阳尘”。还有人写诗形容延州,说这里是“沙堆套里三条路,石炭烟中两座城”。简直就是现代的工业城市写照。
  甚至在宋朝,还开始尝试对其他地下能源的利用。沈括在延州当官的时候,发现地下有一种神秘的黑色液体,当地人称之为石油。这种石油可以点火,也可以制作油墨。于是沈括组织人收集加工石油。他还写下了一句神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在南方的四川,宋朝人研究出卓筒井技术,能打出几百米的深井,把天然气引出来做饭、煮盐。这是不是受了挖煤的启发呢?还真不好说。
  有历史学家断定:在宋代,已经透出了中国的近代曙光。更有英国学者提出:人类工业化的起源是中国,而不是英国。中国“工业奇迹”的发生有1500多年历史,并在宋朝大变革时期达到了顶峰——这比英国进入工业化阶段早了约600年。正是在中国宋朝,许多技术和思想上的重大成就的传播,才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兴起。
  尽管,在漫天的石炭烟尘里,这道最初的曙光显得有些昏暗。
  摘自叶檀财经
其他文献
近年来,山西眢忻州市各级政府按照“政府主导、专群结合、分类设站、一员五用、宣教引领、曲艺人村、科技支撑、微信助力”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地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水平。截至目前,全市17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站,配备交通安全管理员390人;全市4497个行政村设立交通安全劝导站4048个,占比达90%以上,劝导员总人数达6266人,实现了乡(镇)交通安全管理站全覆盖,专职交通安全管
期刊
现代纤维艺术日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技法多变,以其独特的加工手法、时尚而绚丽的肌理效果以及古老的文化底蕴等活跃于装饰领域之中。
一个校长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态度决定着一个学校教育科研的实践和发展。作为一名农村学校校长,抓好教育科研工作,要在价值引导、氛围营造、制度建构、队伍建设和实践操作等方面深
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怎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在教师的创造性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也
本文重点介绍“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并论述该课堂结构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关键。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mmunication-Interaction” teaching model, and
“你们五寨交警真好,太感谢了!如果没有你们的及时出警,真诚救助,我可能就没命了。”1月3日晚上21时许,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五寨境内普降小雪。独自驾车从太原到五寨的大同马先生因对路况不熟,按照导航提示行驶至芦芽山五寨沟时,车辆滑入路边动弹不得,因山中没有信号无法拨打手机,马先生被困山中过夜,于次日步行到山底打电话求助。五寨交警接到报警后,迅速联合公安、消防展开5小时营救,被困人最终成功脱险。  1
期刊
19世纪下半叶法国美术史上正逐渐兴起一个新的画派———印象派。印象派成立的标志事件是他们于1874年举办的“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画展。印象派艺术的兴起与发展
她是旧上海富家大小姐,也是第一个将小轿车开进校园的“复旦女神”:她是战乱时期的外交官夫人,也是“民国外交第一人”顾维钧的晚年伴侣;她是联合国首批女外交官,也是子孙满堂最受敬重的老奶奶。严幼韵的一生,跨越一个多世纪,她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见证人。严幼韵说,她长寿的秘诀是:“不锻炼、不吃补药、最爱吃肥肉、不纠结往事、永远朝前看。”  严幼韵,生于1905年,祖籍浙江宁波,曾是复旦大学首届女学生。作为沪
期刊
公元1368-1911年间的明清时期,我国的造园艺术进入了一个大规模,高品质的繁盛时期。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的新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造园之风如同雨后春笋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