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行之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处处为创造之地,时时为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表明创造力表现无处不在,深入人心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刻追逐,体验创新的乐趣。现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造力意识。
关键词:创造力 素质教育 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一、制约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几个因素
1、授课教师的专制化:指授课教师的专制化教学,学生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锢。
2、学生学习的单一化:指学生的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规范化与模型化,缺乏灵活性、独创性的表现。在学习中,突出表现为“一题一解”“一问一答”的思维模式,缺乏“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思维灵活。
3、习题答案的标准化:指当前受到以前教育模式的影响,用“标准化”答案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反馈方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全被“标准化”答案所“挤占”,这一模式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之扎实、学习之刻苦、态度之认真,为老师所赞叹、所折服。但当他们走进实验室、当他们自己设计一些方案、当他们参加一些讨论课的时候,往往让老师们感到困惑甚至失望的是他们的想象能力之匮乏、独立见解之平淡、动手能力之低下。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大政方针与发达国家相比是不是已经落伍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不是已经阻碍了孩子的创造力发展?要知道,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缺乏足够创造力的国家是不可能登上世界之巅的。当今,知识技术正以无比巨大的力量改造着我们周围的一切。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独到的、有效的解决方法的创造能力。
1、创造力有利于优化人的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因素。创造力正是这些因素的有效综合,因而它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
2、创造力培养,能促进人的大脑的协调发展,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
3、创造力培养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创造力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而我们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个性化的创造型人才。
三、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法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小学生的创造力亟待培养;另一方面,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一时的事情。我们既要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又要将创造力的培养落到教育工作的实处。
1、抵制专制化教学、回归开放式课堂
教学专制的本质特点在于:教学双方的关系不是建立在人格平等、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使学生没有自己的知识见解,缺乏创造性。
首先,开放式课堂是以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种开放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师生对话”为基础。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给予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二是师生之间的“顾问”与“主人”关系。即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活动指明方向,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和“顾问”作用;而学生则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动在生成、构建自身和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其次,开放式课堂以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各有所得,培养创造力。在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重视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根据不同的课型,这种操作过程应当没有固定的程式,应当根据教师的个性以及学生的情况等多种因素决定具体的施教措施。
2、防止模式化学习、倡导多元学习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学习模式的建立又要防止矫枉过正,出现模式化。因为模式化意味着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表现为对流行的学习模式生搬硬套,机械摹仿。要正确选择多元模式,确立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融合的学习结构和程序。面对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就是从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着手,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构成了学习模式的结构内容,但不可平均用力,最突出的着力点应放在过程与方法上,因为这是动态的因素,最不容易控制,也最需要讲学习艺术。学习方法的灵活选择是立体互动的,主要有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具体的操作要因时制宜,灵活选用。多样化选择,但一定要清晰,且应该有较明确的逻辑联系,而不能随意取舍。
3、禁止标准化答案、强调开放试题、创新答案
学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主体,教师教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从学生的身上得以体现,但这种体现并不是让学生在教师提问之后能够按照标准化答案答出来。“标准化”答案只会把学生变成一问一答的“机器人”,如果学习的环境稍有改变,他们便会无所适从。一个问题有很多种解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都知道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自己所喜欢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而不是唯一而从,从而让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展。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处于发展中,如果我们采用了“标准化”答案去鉴定他们,那只会扼杀学生思维的发展,达不到“育人”、“发展人”的目的。
关键词:创造力 素质教育 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一、制约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几个因素
1、授课教师的专制化:指授课教师的专制化教学,学生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锢。
2、学生学习的单一化:指学生的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规范化与模型化,缺乏灵活性、独创性的表现。在学习中,突出表现为“一题一解”“一问一答”的思维模式,缺乏“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思维灵活。
3、习题答案的标准化:指当前受到以前教育模式的影响,用“标准化”答案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反馈方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全被“标准化”答案所“挤占”,这一模式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之扎实、学习之刻苦、态度之认真,为老师所赞叹、所折服。但当他们走进实验室、当他们自己设计一些方案、当他们参加一些讨论课的时候,往往让老师们感到困惑甚至失望的是他们的想象能力之匮乏、独立见解之平淡、动手能力之低下。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大政方针与发达国家相比是不是已经落伍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不是已经阻碍了孩子的创造力发展?要知道,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缺乏足够创造力的国家是不可能登上世界之巅的。当今,知识技术正以无比巨大的力量改造着我们周围的一切。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独到的、有效的解决方法的创造能力。
1、创造力有利于优化人的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因素。创造力正是这些因素的有效综合,因而它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
2、创造力培养,能促进人的大脑的协调发展,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
3、创造力培养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创造力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而我们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个性化的创造型人才。
三、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法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小学生的创造力亟待培养;另一方面,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一时的事情。我们既要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又要将创造力的培养落到教育工作的实处。
1、抵制专制化教学、回归开放式课堂
教学专制的本质特点在于:教学双方的关系不是建立在人格平等、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使学生没有自己的知识见解,缺乏创造性。
首先,开放式课堂是以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种开放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师生对话”为基础。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给予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二是师生之间的“顾问”与“主人”关系。即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活动指明方向,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和“顾问”作用;而学生则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动在生成、构建自身和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其次,开放式课堂以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各有所得,培养创造力。在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重视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根据不同的课型,这种操作过程应当没有固定的程式,应当根据教师的个性以及学生的情况等多种因素决定具体的施教措施。
2、防止模式化学习、倡导多元学习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学习模式的建立又要防止矫枉过正,出现模式化。因为模式化意味着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表现为对流行的学习模式生搬硬套,机械摹仿。要正确选择多元模式,确立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融合的学习结构和程序。面对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就是从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着手,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构成了学习模式的结构内容,但不可平均用力,最突出的着力点应放在过程与方法上,因为这是动态的因素,最不容易控制,也最需要讲学习艺术。学习方法的灵活选择是立体互动的,主要有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具体的操作要因时制宜,灵活选用。多样化选择,但一定要清晰,且应该有较明确的逻辑联系,而不能随意取舍。
3、禁止标准化答案、强调开放试题、创新答案
学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主体,教师教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从学生的身上得以体现,但这种体现并不是让学生在教师提问之后能够按照标准化答案答出来。“标准化”答案只会把学生变成一问一答的“机器人”,如果学习的环境稍有改变,他们便会无所适从。一个问题有很多种解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都知道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自己所喜欢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而不是唯一而从,从而让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展。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处于发展中,如果我们采用了“标准化”答案去鉴定他们,那只会扼杀学生思维的发展,达不到“育人”、“发展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