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啃老族”又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或不愿打拼,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大多在23-30岁之间,且具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依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调查表明,“啃老族”的构成主要有六类人群: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二类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三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缺乏真才实学又不愿“居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四类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五类是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最后一类是文化低、技能差,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啃老”,究竟谁之过?
“啃老族”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委屈,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更关心孩子生理性健康,比如衣着是不是避寒保暖,膳食是不是营养可口,而忽略了孩子人格是否成熟等精神性健康,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造就了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使得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
中国父母觉得穷其一生的努力正是为了子女,他们会尽全力让孩子成年后过上“体面”的生活。有条件的家庭都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即使家庭困难,也会先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家庭的温情、溺爱让年轻人以为接受父母的支援是理所当然的。
从社会成长的环境分析,“啃老族”在应试教育中,没有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加上社会工作岗位有限、对学历、岗位的要求较高,在就业市场中无优势可言。即使是短暂就业,他们所从事的也大多是靠吃“青春饭”的服务业,如售货员、服务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得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即便现今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动性没有显著提高,而是执着于“公务员”、“白领金领”等热点职位或者“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开放地区”等热门区域,就业期望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工作,择业观念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群体竞争力,应届毕业生往往即使没有工作,也不愿去急需人才的县、市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乃至广阔的农村和西部地区,因此,城市“啃老族”现象也就越来越严重。
“啃老”族,你的选择“理所当然”?
过去,由于经济的拮据,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关照有点内心的不安,也不会对父母的帮助不以为然,可以说还会心存感激,然而到了今天这个社会,却把这份情感演绎的面目全非。
而今,从上学、报考志愿、就业方向的选择,到择偶、结婚、买房等,都离不开父母的全权“操办”,习惯于大事、小事都由父母来作主,久而久之,一些子女便产生了依赖性。在那些有啃老心理的人眼中,这是天经地义,不容质疑的问题,父母就应该对自己有尽不完的义务,根本不在乎老人是否承担得起。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父母为了孩子奉献了所有。现在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到大学毕业,却又要忙乎着孩子的工作、房子、结婚、还有孩子的孩子……十八岁就意味着成人,可是在中国的父母面前,孩子永远长不大。
在一家媒体工作的王小姐就深有感触。由于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老早就跟她说“不管怎么样钱都是你的”。身为“月光族”的她,拿着父母的钱活得很逍遥。其实,在很多年轻人看来,花家里的钱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为儿女买房也是应该的。据王小姐介绍,她表妹的父母为了给孩子买房,把自己住的房子给卖了。
有的子女是“常回家看看”,一家三口隔三差五回父母那里一趟,不但白吃白喝,临走还要拿着、拎着;有的子女是利用给孩子“过生日”、“拜年”、给“压岁钱”等方式来让父母“出血”、“捐款”;更有甚者,在结婚时,向双方父母“狮子大张口”,以要“彩礼”、“定金”、“嫁妆”等为名,将父母的积蓄“挖空”、“啃光”。
一旦子女婚后有了孩子,当父母的便成了义务保姆和不计报酬的厨师,一天到晚围着子女转。有的子女婚后“赖”在父母身边与他们吃住在一起,无形之中就将所有家务活儿都推给了老人。
遗产本是老年人死后才能为子女所继承的,但有些不肖子女在父母在世时就觊觎多时了,他们不但处心积虑以种种借口来剥夺老人的各种财产,而且还以不许丧偶老人再婚等方式来禁止“遗产外流”。“遗产”之争,不但伤了老人的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老年人晚年应有的幸福生活。
房子,为何成了“啃老族”的肥肉?
我在一售楼处和一位正在看楼盘模型的小李攀谈起来。1981年出生的他在一家电子公司已经工作了五年,“难啊,现在楼这么贵,我五年存下来的钱,只够一个小户型的首付。家里催着我结婚,可现在连房子都没有,找女朋友都难啊。”一声叹气后,小李向售楼员询问房贷的情况。
在高房价面前,爱情的确变得有些苍白。“没房怎么找女朋友”左右许多男孩子的心,“没房怎么结婚”也成为女孩子的心声。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抱有这种情绪的人更多的是男性;没有钱怎么买房子,只有向父母借了。
看看身边的同龄人不断有人买房,在一事业单位工作的小蒋也按捺不住。他看中了离自己工作不远的一套两房,需要100多万元。“虽然工作了几年,但 花费多,现在账户上没有多少钱了,首付要 向父母要,再跟亲戚那借点,然后跟女朋友按揭一套。
“难到拿父母的养老钱不心疼?”小蒋苦笑了一下:“等以后赚了钱再还吧,现在先借着用用。”
一位购房者开玩笑说,只要孩子不是败家子,估计但凡有能力帮孩子一把的父母决不会袖手旁观。
当然,有钱的父母帮儿女买房子无所谓,父母没钱还硬要父母买房就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良心了。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传统观念在作祟。有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很强,逼他去做他不想干的事,家长又舍不得,看着孩子靠租房子过日子总不是办法,于是咬紧牙关,为孩子提供物质增援。”父母长辈这样的思想,只能纵容有“啃老”倾向的孩子。
离开父母的羽翼你才能飞
在我国,传统的观念就是把儿子生下来,带大,帮他盖了房子,帮他娶了媳妇,帮他带孩子,甚至有的人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将来自己老了以后孩子对自己的孝顺,才能心安理得地到孩子的新房子里去住住。有这种想法的老人是错误的,殊不知,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工作忙,压力大,经济条件不是太乐观,我们放着钱或者说闲着,总不能看着孩子有困难不管吧。也有人说适当的帮助也是可以的,但要有一个度。老人和孩子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态度。老人不要看成义务,孩子不要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要心存感激,要知恩图报。
老人们一辈子吃苦受难,到老了是应该享享清福了,孩子为了自己能更好地去适应这个社会,学会如何立足社会,如何奋斗,如何获得成功,如何孝顺老人,应该尽量自己去解决困难,从中获取优良的品质和较强的能力。
当家长护着长大了的孩子“走路”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当我们看到孩子出现惰性,没有多大出息的时候,往往很难和自己的溺爱联系起来;我们都知道没有经过风浪的人是很难有上进心的,不见风雨怎能见彩虹!
事实上,“啃老”的行为,不仅给父母造成极大的经济压力,同时对自身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不会因而成熟,而且会钝化自身的生存嗅觉,最终成为无根的浮萍,愧对自己的青春。
我就“啃老”现象走访了一些专业人士和法律界人士,他们一致认为,“啃老”是一种极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它不应该存在于我们现在这个教育理念先进、社会文明发达的现代国度中。“啃老”现象犹如蛀虫,对于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气,必将产生玷污、蚕食的反作用和破坏性。年轻人应该学会自强自立,历经风雨,真正还给老年人一个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幸福晚年生活。
“啃老”,究竟谁之过?
“啃老族”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委屈,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更关心孩子生理性健康,比如衣着是不是避寒保暖,膳食是不是营养可口,而忽略了孩子人格是否成熟等精神性健康,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造就了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使得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
中国父母觉得穷其一生的努力正是为了子女,他们会尽全力让孩子成年后过上“体面”的生活。有条件的家庭都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即使家庭困难,也会先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家庭的温情、溺爱让年轻人以为接受父母的支援是理所当然的。
从社会成长的环境分析,“啃老族”在应试教育中,没有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加上社会工作岗位有限、对学历、岗位的要求较高,在就业市场中无优势可言。即使是短暂就业,他们所从事的也大多是靠吃“青春饭”的服务业,如售货员、服务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得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即便现今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动性没有显著提高,而是执着于“公务员”、“白领金领”等热点职位或者“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开放地区”等热门区域,就业期望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工作,择业观念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群体竞争力,应届毕业生往往即使没有工作,也不愿去急需人才的县、市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乃至广阔的农村和西部地区,因此,城市“啃老族”现象也就越来越严重。
“啃老”族,你的选择“理所当然”?
过去,由于经济的拮据,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关照有点内心的不安,也不会对父母的帮助不以为然,可以说还会心存感激,然而到了今天这个社会,却把这份情感演绎的面目全非。
而今,从上学、报考志愿、就业方向的选择,到择偶、结婚、买房等,都离不开父母的全权“操办”,习惯于大事、小事都由父母来作主,久而久之,一些子女便产生了依赖性。在那些有啃老心理的人眼中,这是天经地义,不容质疑的问题,父母就应该对自己有尽不完的义务,根本不在乎老人是否承担得起。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父母为了孩子奉献了所有。现在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到大学毕业,却又要忙乎着孩子的工作、房子、结婚、还有孩子的孩子……十八岁就意味着成人,可是在中国的父母面前,孩子永远长不大。
在一家媒体工作的王小姐就深有感触。由于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老早就跟她说“不管怎么样钱都是你的”。身为“月光族”的她,拿着父母的钱活得很逍遥。其实,在很多年轻人看来,花家里的钱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为儿女买房也是应该的。据王小姐介绍,她表妹的父母为了给孩子买房,把自己住的房子给卖了。
有的子女是“常回家看看”,一家三口隔三差五回父母那里一趟,不但白吃白喝,临走还要拿着、拎着;有的子女是利用给孩子“过生日”、“拜年”、给“压岁钱”等方式来让父母“出血”、“捐款”;更有甚者,在结婚时,向双方父母“狮子大张口”,以要“彩礼”、“定金”、“嫁妆”等为名,将父母的积蓄“挖空”、“啃光”。
一旦子女婚后有了孩子,当父母的便成了义务保姆和不计报酬的厨师,一天到晚围着子女转。有的子女婚后“赖”在父母身边与他们吃住在一起,无形之中就将所有家务活儿都推给了老人。
遗产本是老年人死后才能为子女所继承的,但有些不肖子女在父母在世时就觊觎多时了,他们不但处心积虑以种种借口来剥夺老人的各种财产,而且还以不许丧偶老人再婚等方式来禁止“遗产外流”。“遗产”之争,不但伤了老人的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老年人晚年应有的幸福生活。
房子,为何成了“啃老族”的肥肉?
我在一售楼处和一位正在看楼盘模型的小李攀谈起来。1981年出生的他在一家电子公司已经工作了五年,“难啊,现在楼这么贵,我五年存下来的钱,只够一个小户型的首付。家里催着我结婚,可现在连房子都没有,找女朋友都难啊。”一声叹气后,小李向售楼员询问房贷的情况。
在高房价面前,爱情的确变得有些苍白。“没房怎么找女朋友”左右许多男孩子的心,“没房怎么结婚”也成为女孩子的心声。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抱有这种情绪的人更多的是男性;没有钱怎么买房子,只有向父母借了。
看看身边的同龄人不断有人买房,在一事业单位工作的小蒋也按捺不住。他看中了离自己工作不远的一套两房,需要100多万元。“虽然工作了几年,但 花费多,现在账户上没有多少钱了,首付要 向父母要,再跟亲戚那借点,然后跟女朋友按揭一套。
“难到拿父母的养老钱不心疼?”小蒋苦笑了一下:“等以后赚了钱再还吧,现在先借着用用。”
一位购房者开玩笑说,只要孩子不是败家子,估计但凡有能力帮孩子一把的父母决不会袖手旁观。
当然,有钱的父母帮儿女买房子无所谓,父母没钱还硬要父母买房就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良心了。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传统观念在作祟。有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很强,逼他去做他不想干的事,家长又舍不得,看着孩子靠租房子过日子总不是办法,于是咬紧牙关,为孩子提供物质增援。”父母长辈这样的思想,只能纵容有“啃老”倾向的孩子。
离开父母的羽翼你才能飞
在我国,传统的观念就是把儿子生下来,带大,帮他盖了房子,帮他娶了媳妇,帮他带孩子,甚至有的人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将来自己老了以后孩子对自己的孝顺,才能心安理得地到孩子的新房子里去住住。有这种想法的老人是错误的,殊不知,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工作忙,压力大,经济条件不是太乐观,我们放着钱或者说闲着,总不能看着孩子有困难不管吧。也有人说适当的帮助也是可以的,但要有一个度。老人和孩子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态度。老人不要看成义务,孩子不要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要心存感激,要知恩图报。
老人们一辈子吃苦受难,到老了是应该享享清福了,孩子为了自己能更好地去适应这个社会,学会如何立足社会,如何奋斗,如何获得成功,如何孝顺老人,应该尽量自己去解决困难,从中获取优良的品质和较强的能力。
当家长护着长大了的孩子“走路”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当我们看到孩子出现惰性,没有多大出息的时候,往往很难和自己的溺爱联系起来;我们都知道没有经过风浪的人是很难有上进心的,不见风雨怎能见彩虹!
事实上,“啃老”的行为,不仅给父母造成极大的经济压力,同时对自身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不会因而成熟,而且会钝化自身的生存嗅觉,最终成为无根的浮萍,愧对自己的青春。
我就“啃老”现象走访了一些专业人士和法律界人士,他们一致认为,“啃老”是一种极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它不应该存在于我们现在这个教育理念先进、社会文明发达的现代国度中。“啃老”现象犹如蛀虫,对于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气,必将产生玷污、蚕食的反作用和破坏性。年轻人应该学会自强自立,历经风雨,真正还给老年人一个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幸福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