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能力主线;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课程体系,是教书育人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范本,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都必须依靠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高职教育目标的确定、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其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和应变能力的发挥。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始终坚持“专业是核心,课程是抓手,师资是关键”的理念,积极推进课程体系重构,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带动师资、专业建设,推进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工作全面上水平。在推进课程体系重构的工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做法。
一、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步骤
随着高职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课程的开发等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工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探索出一些可参考的、具可操作性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
一是从学生能力提高上着眼,重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既要考虑相关知识体系与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重新优化、组合课程体系。
二是从岗位工作氛围上着手,突出“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教育只有基于真实的工作场景,营造岗位工作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习与工作更主动。
三是从教学效果上着力,构建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评体系。打破原有的建立在学科体系基础上的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过程考核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是从结合行业动态上着想,深化校企合作。结合行业动态,使现有的教学资源打破静态变为动态,跟得上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
根据典型的核心岗位技能分析,每个专业设置3~5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以此设置相关的专业基础能力课程、通识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然后确定综合能力课程。对3~5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对其他课程按照项目制课程进行设计。这一做法早在2007年的6个重点专业进行试点,2008年推广到全校各专业,2009年全面实施,2012年不断完善。
首先:进行典型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培养专业核心技能
我们组织院系教职员工,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过程分析,明确了现在岗位技能和未来岗位发展对课程的要求,对我校每个专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做了非常充分的分析,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我校每个专业都制定了《岗位技能分析报告》,准确把握了核心岗位技能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核心技能要求,每一个专业设置3~5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即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该专业的核心技能。
第三:开设专业基础课程,支撑专业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能力
我校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专业课教学的需要为度,以相关岗位的就业需要为度,以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度。所以,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知识需求,我们筛选出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来组织教学,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第四:設置拓展能力课程,培养学生其他相关素质与拓展能力
在拓展能力课程方面,我校设置院系二级选修课,一是系内任意选修课(专业任选课),是专业的提高课程、拓展课程。二是全院任意选修课,主要是人文、社科、管理类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管理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选修课的个性化开设,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求,而且拓展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了学生人文素质、拓展了学生的发展潜能。
第五: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我校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程比重,精心设计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依次递进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增设顶岗实习课程,通过实施双导师制、顶岗实习《工作日志》、顶岗实习答辩和校企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等关键点控制,全面提高顶岗实习课程教学质量,充实和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夯实了专业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大大提升了我校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高职课程体系间相互融合与渗透
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式的差异性,人们习惯于将高职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这就促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并由此提出理论教学的“必须,够用”原则,实践课程的“针对、应用”要求。我校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体系进行相互融合、渗透、补益、提升,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迁移。
实践教学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主线,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突出熟练、灵活、变通、创新的实践能力培养特征,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较全面的职业工作能力训练。按照实际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设计并组织实践教学。实践技能支撑教学体系分为实验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个环节,依次递进。近年来我们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实验课程、实训课程体系。在实验课方面,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加强应用性实验,为此增开了综合型实验;在实训教学方面,建立实训教学新模式,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在顶岗实习方面,增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作为高职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验证或演示某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应用性,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模拟生产实践的一种方式。从从我校实践过程来看,它们是互动关系,即实验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理论教学通过实验的分析和应用而加深、提高。从培养对象上看,学生在实验中不但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我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通过模拟项目、模拟案例、模拟产品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能力以及着重提高综合素质,将实践教學环节、创新思维培养引入课程教学,将理论讲授、实践指导有机结合,精讲多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实验技术,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综合分析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教学为学生实训做好准备。
(二)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以实训的形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是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实训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有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它强调的是独立操作、反复训练、学会技能、形成技巧。
我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虚拟实训,为学生实践操作前提供多种有效的仿真实训条件。例如建立数控仿真实训室、会计仿真实训室等,使学生在虚拟的职业环境中接触企业的实际设备和技术,学到实际、实用、先进的岗位知识和技能。
我校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安排实训,建立了18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在开展实际生产活动的同时,学生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训。通过实训教学,让学生体验未来工作岗位的主要环节,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或就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一定的行业工作经验。通过实训教学,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是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职业、将校内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换的重要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到顶岗实习企业通过实际工作掌握处理有关的操作、编制、检测、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方法,学生可增进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科学管理等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增长实践工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我校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多层次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建立了65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实践能力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做”中求知,在“用”中增知,达到了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开发符合课程设计、强调实战训练的工学结合教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采用典型的工作任务导向开展教学。我校教材的编写以职业能力为本,以介绍最新技术及新生产流程为特色,以全息化案例为基础,教材的设计必须适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一)以能力为本位开发高职教材
我校鼓励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突出劳动过程、职业岗位工作的系统性训练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知识。能力本位教材强调“做”,着重回答“做什么”、“ 怎么做” 等问题。“做什么”就是实战化工作任务的内容,“怎么做” 则是完成实战化工作任务的路径和方法。我校教材的编写紧紧抓住“学做合一”这个中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我校能力本位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强求形式上的绝对统一,但必须追求内在的一致:以基于实战的全息化案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即教材围绕着实战化工作任务的内容、完成实战化工作任务的途径与方法、完成实战化工作任务必备的各种前提条件来编写。
(二)注重基础理论与全息化案例相结合的综合化训练
所谓全息化案例,是指包含企业或实际工作岗位的全部信息的实战案例,与传统上根据理论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抽象化案例在逻辑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全息化案例条件下开展教学,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强,能够充分发挥高职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全息化案例既可以是成功案例,也可以是失败案例;既可以是企业遇到过、已经解决问题的案例,也可以是正在发生、正在寻求解决措施的案例。学生可以从案例中学习岗位技能,也可以从案例中获得实战经验。总之,丰富的案例为学生充分了解岗位能力标准。在充分学习、了解这些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实训将理论与实践再一次结合。
(三)根据校区实际,改革课程安排方式
我校有广州和南海两个校区,各专业制订教学计划时在充分考虑广州校区和南海校区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资源的现状基础上,将南海校区和广州校区的实训资源与课程对应起来,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2007级教学计划开始,我校对几门全校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如学校将《“两课”基础(含廉政修身)》实践周安排在第1个学期的寒假,《“两课”概论》实践周安排在第2个学期的暑假;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训按系(院)分学期进行,以解决计算机机房不足的问题;我校各专业的金工实习上课时间则由实训中心金工实习车间统一安排;为加强教学场所改革,适应“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一般安排在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进行。
五、基于能力主线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效果
我校课程体系构建,以重点专业课程建设带动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带动全校课程建设。通过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带动,实现全校课程建设的全面开花, 2009年,我校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4门、省级(含教指委)14门,至此,已建成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3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提前完成国家示范校精品课程建设总目标。2013年拥有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省级优质课程。近两年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学校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学生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跃上了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奕纭.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2]李爱玲.试论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考试周刊.2010年31期
作者简介:张成玉(1980- ),男,汉族,山东菏泽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能力主线;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课程体系,是教书育人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范本,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都必须依靠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高职教育目标的确定、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其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和应变能力的发挥。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始终坚持“专业是核心,课程是抓手,师资是关键”的理念,积极推进课程体系重构,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带动师资、专业建设,推进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工作全面上水平。在推进课程体系重构的工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做法。
一、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步骤
随着高职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课程的开发等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工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探索出一些可参考的、具可操作性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
一是从学生能力提高上着眼,重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既要考虑相关知识体系与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重新优化、组合课程体系。
二是从岗位工作氛围上着手,突出“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教育只有基于真实的工作场景,营造岗位工作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习与工作更主动。
三是从教学效果上着力,构建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评体系。打破原有的建立在学科体系基础上的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过程考核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是从结合行业动态上着想,深化校企合作。结合行业动态,使现有的教学资源打破静态变为动态,跟得上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
根据典型的核心岗位技能分析,每个专业设置3~5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以此设置相关的专业基础能力课程、通识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然后确定综合能力课程。对3~5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对其他课程按照项目制课程进行设计。这一做法早在2007年的6个重点专业进行试点,2008年推广到全校各专业,2009年全面实施,2012年不断完善。
首先:进行典型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培养专业核心技能
我们组织院系教职员工,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过程分析,明确了现在岗位技能和未来岗位发展对课程的要求,对我校每个专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做了非常充分的分析,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我校每个专业都制定了《岗位技能分析报告》,准确把握了核心岗位技能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核心技能要求,每一个专业设置3~5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即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该专业的核心技能。
第三:开设专业基础课程,支撑专业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能力
我校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专业课教学的需要为度,以相关岗位的就业需要为度,以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度。所以,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知识需求,我们筛选出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来组织教学,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第四:設置拓展能力课程,培养学生其他相关素质与拓展能力
在拓展能力课程方面,我校设置院系二级选修课,一是系内任意选修课(专业任选课),是专业的提高课程、拓展课程。二是全院任意选修课,主要是人文、社科、管理类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管理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选修课的个性化开设,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求,而且拓展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了学生人文素质、拓展了学生的发展潜能。
第五: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我校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程比重,精心设计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依次递进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增设顶岗实习课程,通过实施双导师制、顶岗实习《工作日志》、顶岗实习答辩和校企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等关键点控制,全面提高顶岗实习课程教学质量,充实和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夯实了专业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大大提升了我校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高职课程体系间相互融合与渗透
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式的差异性,人们习惯于将高职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这就促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并由此提出理论教学的“必须,够用”原则,实践课程的“针对、应用”要求。我校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体系进行相互融合、渗透、补益、提升,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迁移。
实践教学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主线,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突出熟练、灵活、变通、创新的实践能力培养特征,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较全面的职业工作能力训练。按照实际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设计并组织实践教学。实践技能支撑教学体系分为实验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个环节,依次递进。近年来我们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实验课程、实训课程体系。在实验课方面,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加强应用性实验,为此增开了综合型实验;在实训教学方面,建立实训教学新模式,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在顶岗实习方面,增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作为高职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验证或演示某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应用性,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模拟生产实践的一种方式。从从我校实践过程来看,它们是互动关系,即实验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理论教学通过实验的分析和应用而加深、提高。从培养对象上看,学生在实验中不但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我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通过模拟项目、模拟案例、模拟产品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能力以及着重提高综合素质,将实践教學环节、创新思维培养引入课程教学,将理论讲授、实践指导有机结合,精讲多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实验技术,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综合分析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教学为学生实训做好准备。
(二)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以实训的形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是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实训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有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它强调的是独立操作、反复训练、学会技能、形成技巧。
我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虚拟实训,为学生实践操作前提供多种有效的仿真实训条件。例如建立数控仿真实训室、会计仿真实训室等,使学生在虚拟的职业环境中接触企业的实际设备和技术,学到实际、实用、先进的岗位知识和技能。
我校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安排实训,建立了18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在开展实际生产活动的同时,学生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训。通过实训教学,让学生体验未来工作岗位的主要环节,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或就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一定的行业工作经验。通过实训教学,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是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职业、将校内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换的重要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到顶岗实习企业通过实际工作掌握处理有关的操作、编制、检测、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方法,学生可增进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科学管理等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增长实践工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我校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多层次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建立了65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实践能力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做”中求知,在“用”中增知,达到了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开发符合课程设计、强调实战训练的工学结合教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采用典型的工作任务导向开展教学。我校教材的编写以职业能力为本,以介绍最新技术及新生产流程为特色,以全息化案例为基础,教材的设计必须适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一)以能力为本位开发高职教材
我校鼓励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突出劳动过程、职业岗位工作的系统性训练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知识。能力本位教材强调“做”,着重回答“做什么”、“ 怎么做” 等问题。“做什么”就是实战化工作任务的内容,“怎么做” 则是完成实战化工作任务的路径和方法。我校教材的编写紧紧抓住“学做合一”这个中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我校能力本位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强求形式上的绝对统一,但必须追求内在的一致:以基于实战的全息化案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即教材围绕着实战化工作任务的内容、完成实战化工作任务的途径与方法、完成实战化工作任务必备的各种前提条件来编写。
(二)注重基础理论与全息化案例相结合的综合化训练
所谓全息化案例,是指包含企业或实际工作岗位的全部信息的实战案例,与传统上根据理论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抽象化案例在逻辑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全息化案例条件下开展教学,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强,能够充分发挥高职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全息化案例既可以是成功案例,也可以是失败案例;既可以是企业遇到过、已经解决问题的案例,也可以是正在发生、正在寻求解决措施的案例。学生可以从案例中学习岗位技能,也可以从案例中获得实战经验。总之,丰富的案例为学生充分了解岗位能力标准。在充分学习、了解这些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实训将理论与实践再一次结合。
(三)根据校区实际,改革课程安排方式
我校有广州和南海两个校区,各专业制订教学计划时在充分考虑广州校区和南海校区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资源的现状基础上,将南海校区和广州校区的实训资源与课程对应起来,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2007级教学计划开始,我校对几门全校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如学校将《“两课”基础(含廉政修身)》实践周安排在第1个学期的寒假,《“两课”概论》实践周安排在第2个学期的暑假;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训按系(院)分学期进行,以解决计算机机房不足的问题;我校各专业的金工实习上课时间则由实训中心金工实习车间统一安排;为加强教学场所改革,适应“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一般安排在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进行。
五、基于能力主线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效果
我校课程体系构建,以重点专业课程建设带动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带动全校课程建设。通过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带动,实现全校课程建设的全面开花, 2009年,我校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4门、省级(含教指委)14门,至此,已建成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3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提前完成国家示范校精品课程建设总目标。2013年拥有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省级优质课程。近两年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学校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学生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跃上了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奕纭.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2]李爱玲.试论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考试周刊.2010年31期
作者简介:张成玉(1980- ),男,汉族,山东菏泽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