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记录,也是期盼,花开不远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ehuw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2日, 在武汉汉口火车站,旅客戴口罩进站乘车。肖艺九 摄

  2020年的开局,对于中国人来讲,永不会忘。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的湖北武汉,更是受到全球关注,封城、交通中断、医院满员、医疗物资告急……每一天的新闻都让人看得触目惊心。很多人都想方设法逃离武汉,逃离湖北,而一些人却在艰难时刻“逆向而行”。
  新華社的多位记者第一时间进入疫区,在缺少专业医疗防护器具的情况下,记录下了特殊时期的武汉。无论是华南海鲜市场,还是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无论是人流密集的机场、火车站,还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他们一直在疫情发生、发展的现场,不断地发出关于疫情的最新报道。他们拍摄的照片是记录,同时也是一种期盼,期盼“特殊时期”快点结束,期盼全城转危为安,期盼生活一如从前。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听到:只要心存希望和力量,就一定花开不远!
2月4日,医护人员将新冠肺炎患者送往病房。肖艺九 摄

  肖艺九 2019年的最后一天,他忐忑不安。几张关于不明原因肺炎的截图在网络上疯转,为了核实相关传言的真实性,他决定去涉事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一探究竟。
  “出于对未知病情的惧怕,我起初只在车上远远拍了几张照片。但是,对真相的追寻和新华社记者的使命感使我鼓起了勇气。我戴上口罩,背上相机,下了车,开始在市场的东、西区采访拍摄。拍摄结束后,我回到家把全身衣服都用消毒液洗净。
1月27日,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员在穿戴口罩。肖艺九 摄

  2020年的除夕团圆夜,很冷、很静。妻儿已经回宜昌老家过年,我没有和她们一起,自己留守武汉。在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旁的临时板房里,我和一些工人们一起吃了年夜饭。说是年夜饭,其实不过是几份盒饭拼在一起。他们随便扒拉两口,便陆续匆忙离开,接着开工。板房外,下着冰冷的小雨,挖掘机履带碾轧着泥泞,随着载重卡车轰鸣驶过,地面都在微微震颤……200多名建筑工人放弃与家人团聚,在这里,日夜兼程,抓紧施工。除夕夜的武汉凄冷宁静,火神山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希望这份火热能够给我们温暖和力量,让我们早日战胜疾病,迎来一个灿烂的春天!”
1月28日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肖艺九 摄
2月4日,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入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肖艺九 摄
1月30 日,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工人在加紧施工(无人机照片)。才扬 摄
2月4日,正在加紧改造中的武汉客厅内部。(无人机拍摄全景照片)才扬 摄

  才扬 春节前申请增援武汉,大年初三终于接到了紧急通知,于是他带着器材、背包、提前准备好的一大堆口罩、消毒液以及部分支援分社兄弟的物资,登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
  “抵达武汉后连续几天都没有睡好,这里的气氛让我感到有些压抑:整个城市仿佛是座空城,高耸的大楼下面是空无一人的街道,除了呼啸而过的救护车,马路上甚至连车辆都很少。每次出门采访都如临大敌:先换好外出的衣裳、戴好医用手套、戴好护目镜,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在脸上加上一个或两个口罩,在门口换上出门的鞋,最后再背上采访设备——每次做完这些的时候,作为胖子的我身上已经开始冒汗并且气喘吁吁。如果要去医院采访,有时候还要再穿上一件防护服。这样的装备,出门走一圈其实已经很难受了,而我还要隔着不断产生雾气的护目镜拍照,要不断地移动、寻找最好的拍摄角度和位置,采访的时候更要记下一个个口罩后面的名字、故事……
2月3日清晨,三位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才扬 摄
2月5日,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仁义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娟娟(右)探望独居老人程春英。才扬 摄
2月2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一名工作人员在物资区疲惫的休息。才扬 摄

  这是我第一次来武汉,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的人们在与病毒进行着斗争:虽然看不到硝烟和战火,但是更加危险。置身其中,我尽力用手中的相机、麦克风记录下这段特殊时期里一些普通却勇敢的人们的故事。”

  熊琦 在武汉十年整,从没想过像今天这样,空空荡荡的二环线、冷冷清清的江滩、寂静无人的光谷,都是曾经最有烟火气的地方。自从“封城”那一天起,他已不知道孤零零地开车转了几回了。
  “举目四望,我看见血肉之躯的平凡身影,在拼命拯救这座城市。有咬牙坚持的普通市民。从相约在朋友圈,到自发地朝着窗外喊‘武汉加油’,武汉人的呐喊,在茫茫夜空之中汇聚力量,相互守望,展露生命的温情与力量:没有一个人是孤单的,还有拼了命的医生。
  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饶歆,左脚严重崴伤,步履维艰的他,柱上拐杖也要走向岗位;武汉第七医院的护士喻凡,刚坐完月子不久,就站在了战‘疫’前线,由于工作和精神压力太大,她在隔离区中几近晕倒,被同事扶出;还有日夜奋战的农民工兄弟。
1月24日,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的护士长马晶握住病人的手对她进行安慰。熊琦 摄
1月26日,武汉市楚河汉街。熊琦 摄
1月26日,无人机航拍的武汉黄鹤楼和长江大桥。熊琦 摄
2月5日下午,“江汉方舱医院”的工作人员做收治病人前最后的准备工作。熊琦 摄
2月5日, 一名患者在方舱医院内看书。熊琦 摄
2月5日,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吉林社区工作人员张敏为老伴住院的独居老人送药后,想到自己家的老人和武汉千千万万的老人,不禁眼噙泪水。陈晔华 摄

  在数天的时间内,全市13个大型综合场馆改建完成,搭建拥有万余床位的‘方舱医院’。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就算隔着厚厚雾气的防护镜,我依然被眼前景象深深打动:病人相互加油鼓劲,打拳的、拼魔方的、跳广场舞的……他们有人呼吸艰难,喘着粗气,却也努力伸展,露出生命本来的顽强模样。‘木叶飞舞之处,火亦生生不息。’樱花盛开的日子不远了,这个城市重新热闹的样子,也不会远了。”

  陈晔华 武汉是他的故乡,虽然后来去到北京工作,但武汉的一切:她的繁华、她的热闹、她的美好,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记忆里。
  “2月1日,我作为增援疫区报道的摄影记者而来到武汉的时候,人生第一次见到了如此空旷、寂静的武汉:那些熟悉的街道冷冷清清,大部分的店面都关门歇业,街上的行人一个个表情凝重,神色匆匆——故乡,已不再有往日的容颜,就像有的网友所说,武汉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在了解、报道疫情防控工作和应收尽收落实情况的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工作者以及故乡人的努力、拼搏和担当让我激动,也让我心中的阴霾、酸楚与冰冷一点点地消融。在全国支援湖北、支援武汉的同时,我的湖北乡亲们也展现出坚强的一面,毫不犹豫地扛起了自己的责任。
2月5日,武汉新能源汽车出租服务有限公司员工张雷在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仁义社区外待命为社区提供车辆服务。张雷介绍, 武汉市的出租车公司现在按照一个公司包一个城区的方式给全市各个社区提供车辆服务。陈晔华 摄
2月11日,在武汉体育馆方舱医院内,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陈晔华 摄
2月10日,在武汉大学校园内,一位市民买了一塑料袋的药品。陈晔华 摄
2月8日,元宵夜,武汉市汉秀剧场外墙上打出的“武汉加油”字样。疫情期间,武汉市很多建筑物在晚上打出“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等字样,鼓舞了武汉人民。陈晔华 摄

  疫情發生后,我的湖北同学微信群就一直热闹不已,一开始是各种消息、传言飞来飞去,但随着疫情的发展,大家热议的话题、讨论的内容开始转向,也让我看到了很多让人感动的信息和故事:很多居家隔离的市民加入了各种送菜帮帮团,用各种办法互相协助度过艰难时期;我的一位同学还报名成为志愿者,每天开车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这些小事,让我感到温暖。故乡,未来可期!”
其他文献
慵懒淡然的白点儿,憨态可掬的小崽儿,优雅傲娇的长腿儿,霸气外露的鳌拜,轻功了得的毛毛……  宫猫如此多娇,引无数拍摄者竞折腰。它们频繁出现在各大节目和媒体平台,更是自带“流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深受大家的喜爱。2020年初雪过后,正值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际,摄影世界邀请宠物摄影师克查于绿瓦红墙之中,一起找寻飞檐走壁的御前带爪侍卫和隐藏在深宫之中的猫江湖。  你是從什么时候开始被猫“种草”
期刊
近幾年,大多是听说摄影师转行投身互联网大潮,而放弃手里互联网大厂的股票,决定裸辞、全身心做摄影的人,少之又少。但这种看似“逆潮流”的举动,是林宏贤的新选择。关键是,从某些结果来看,他的这次选择成功了。  30岁这一年,林宏贤决定自己给自己打工。2018年,他决定拒绝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从北京撤退回家乡广州。“这意味着没有固定的雇主为我的时间买单。”钱、方向、未来汇成他扑面而来的焦虑。  不过,能有
期刊
周仰是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摄影师,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报道摄影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如何变老》记录了上海一部分老年人的优雅生活;《漫长的告别》拍摄了自己的外婆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日常;《边角料》则是她对于自己生长的城市上海的记录。  从2015年拍摄的关注江南园林的《不朽的林泉》开始,周仰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基于现实、经由想象进行创作的阶段,包括后来同样关注文化遗产的《神话的遗址
期刊
编者按: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珍稀野生动物,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影像以其特有属性在野生动物记录及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影像中国”是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飞羽视界文化传媒、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发起的一个面向大众的自然保护传播项目。2021年,摄影世界在全媒体开设“自然影像中国”栏目,希望与“自然影像中国”一道,向公众展示神奇野生动物影
期刊
人们更容易去记忆一个时代中的“巅峰时刻”。这种难忘的瞬间像避雷针接触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呈现一次短暂而耀眼的爆发。实际上,如果从编年史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爆发都被定点于一个又一个成百上千年的链条中:那些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隐藏在日复一日、慢慢悠悠的事情背后,压缩在数不胜数的生活细节之中,经过漫长的酝酿,最终走向决定命运的时刻。  因此,历史更值得用漫长的细节来诉说。自摄影发明以来,它成为了人类最有质
期刊
秋山亮二(Ryoji Akiyama)  1982年前后,日本摄影师、翻译家秋山亮二曾经历了自己人生中一小段念念不忘的“中国奇缘”——他曾接受一份工作委托来到中国,拍摄一组关于中国小朋友的照片。  他当时先后5次前往中国,每次两到三周的时间,拍摄地点不仅限于北上广等大城市,还前往了当时外国人少有机会去的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最终,在12个地方,秋山亮二拍摄了近8000张彩色照片
期刊
阿根廷摄影师加博·卡鲁索(Gabo Caruso)一直以来为边缘群体发声。  卡鲁索原名为玛莉亚·加布里埃拉·卡鲁索·卡西卡里斯(MariaGabrielaCarusoCatsicaris),是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阿根廷摄影师。她将自己的实践视为连接拍摄对象和观看者的桥梁,从而让观看者更接近现实。她力图通过照片探索政治问题的界限。因此,她一直热衷于讲述跨性别者、难民、移民、LGBTIQ群体(LG
期刊
2019年全球最贵的10件摄影作品  摄影收藏的价值已经在国内学界、业界讨论多年,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但什么样的照片能卖钱、能卖高价钱,必须经过市场检验,而相比于画廊和私人交易等一级市场,拍卖市场因更加透明和操作规范化,能为我们了解摄影收藏市场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2019年,哪些摄影师的作品受到市场青睐?我们从全球摄影收藏二级市场数据中,梳理汇总了2019最贵照片Top10,希望对读者朋友们了解
期刊
1985年,时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MuseumofModernArt,MoMA)摄影总监的约翰·萨考夫斯基(JohnSzarkowski)策划并举办了第一届新摄影展,他希望借此将当代艺术创作划为MoMA摄影部规划的重心,通过一年一次的展览将当代摄影领域中最令人兴奋、引人注目的成就呈现出来。  自那以后,“新摄影”系列展览已成功举办26届,得益于不同策展人对当代摄影领域敏锐的触觉,新摄影展在
期刊
1950年代初的国际相机市场上,忽然出现了一种极其精巧又怪异的双反相机——使用16毫米胶卷的“迷你考德”(MinicordTLR)微型双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图01)。国内有人说它是“袋鼠之国”澳大利亚的惊世骇俗之作。可是,仔细看看产地标牌(图02),写的明明是MADEINAUSTRIA(奥地利制造)而不是MADEINAUSTRALIA(澳大利亚制造)——这是货真价实的奥地利产品,首先传播它来自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