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家庄常宏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石家庄 050050
摘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多种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行业中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材料的分类和识别。人们对生活和居住环境要求逐渐提高,对现代室内装饰装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装修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下实现更好的生存,必须加强施工管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文章概述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分类与选择,说明了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防治,总结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施工的技术。
关键词:室内装饰装修材料;问题与防治;施工技术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是发展建筑装饰业的物质基础,近十年来装饰装修材料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促使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得到快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国外引进了先进技术与生产线;二是国内科技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如金属龙骨、建筑涂料等;三是由于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推动了施工应用技术的发展,施工中遇到的材料问题又促进了许多配套材料的发展,如各种建筑胶粘剂,嵌缝、密封材料及小五金的发展。
一、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分类与选择
1、室内装饰装修所用材料种类
(1)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石材、建筑卫生陶瓷、石膏制品等。
(2)涂料。包括:水性涂料(以水为稀释剂的涂料)和溶剂性涂料(以有机溶剂为稀释剂的涂料)。
(3)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板。
(4)胶黏剂。包括:水性胶黏剂(以水为稀释剂)和溶剂型胶黏剂(以有机溶剂为稀释剂)。
(5)水性处理剂。即以水作为稀释剂,以浸入装修材料内部,提高其阻燃、防水、防腐等性能的液体。
2、室内装修材料的选择
装饰材料的表面传递着重要的色彩信息。一个空间环境的墙面、顶面、地面的材料颜色决定着这个空间整体色调的倾向。在室内色彩环境设计中,通常采用对比手法来求得室内色彩的心理需求平衡。
(1)材料的运用和光影也是密不可分的。材质因光影的作用而强化了肌理表现,突出了层次感和空间感,更烘托出室内环境的精神内涵。例如由于切割技术的发展,通常表现为厚重的体积感的石材,也可以因为光线的通过而呈现出轻盈剔透的质感。
(2)材料的叠加。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材质叠合在一起修饰同一界面,新的构成方式使装饰的界面更富于空间层次感。对于很多不透明材料,我们将其进行精致的镂空雕刻处理而使其具备透空的特点。
二、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防治
1、施工准备
(1)建立技术储备档案
在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前,应该建立相应的技术储备档案。与装饰装修有关资料按大类进行分类存档,如化工、五金、建材等。然后在大类基础上进行分类,比如将化工进一步氛围防火材料、防水材料。
(2)对设计图纸进行深化
设计图纸对整个室内装饰装修具有指导作用。一份详细的设计图纸在室内装修过程中非常重要。作为施工的管理部门,应该不定期地对图纸进行检查,已经竣工的图纸也要进行深化检查,保证设计质量。对设计变更要进行汇总,找出问题原因,从而提高设计质量。
2、施工作业不标准
施工作业不标准是因为从事施工的工人技术水平不过关或不合理的使用高科技材料等。具体的有:油漆、壁纸、地板、瓷砖等涂砌过于粗糙,造成了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凹凸、不平滑、涂抹印迹、有气泡夹杂等,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室内装修的整体美观效果;水管、瓷砖、吊板等接口处理不当,出现漏电、漏水,加大了不安全因素;对于石板、木质或金属等表面覆盖或粘合不规范,交付后短时间内脱落、开胶等。需加强从业人员技能训练,提升钻研业务知识能力。尽快掌握新材料,熟悉使用和安装流程,标准化作业。加强对完工项目复查,查完一项再进行下一项,避免返工。
3、安全管理
预防为主原则:首先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让所有的施工人员明白,安全施工是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消除违章现象,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要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消除室内装饰装修过程中的危险源。最后要落实采购施工防护材料的质量安全,确保防护用品的防护效果。安全优先原则:在室内装饰装修过程中,要落实安全优先的原则,始终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只有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考虑施工质量和进度,决不能依靠减少安全投入降低成本。
4、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应该引起相关施工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只有思想上引起重视,行动上才有进步。其次,还要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确定工程项目从开始施工到最后竣工各个施工阶段的任务。
三、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施工的技术
1、贴面施工的技术
利用各种天然石材或人造板、块,通过绑、挂或直接粘贴于基层表面的饰面方法就是贴面工艺。常用的贴面材料有:陶瓷面砖、剁斧石、马赛克、花岗岩板、铝塑板、大理石板等等。这一类的装修有很多优点,比如耐久性好、装饰性强、施工方便、质量高、易于清洗等。贴面类装饰基本工艺流程主要是:基层清扫处理一抹底子灰一选砖一浸泡一排砖一弹线一粘贴标准点一粘贴瓷砖一勾缝一擦缝一清理。
2、玻璃幕墙的施工技术
玻璃幕墙的主要施工工序由测量放线--清理预埋件--连接件安装--骨架安装--玻璃安装以及洁面处理构成。在建筑物主体上用墨盒弹出玻璃幕墙的骨架,弹出竖向杆件的位置和横向杆件位置。下一步是清理预埋件,该过程是将在主体施工时预埋的连接件、紧固件进行防腐、防锈处理。连接件安装过程中,要通过连接件调节骨架的位置,并将其固定在建筑主体上,从而使得玻璃幕墙可以与主体表面处在同一个立面上。下一步,根据测量放线的位置来安装骨架。最后对玻璃幕墙表面进行清理,擦拭干净,使之更加美观。
3、板材施工质量控制
由于使用板材饰面具有质地结实,手感温暖,纹理富于变化等等诸多优势而备受广大装修界的喜爱,成为了家居室内装修的首选材料。板材墙面装修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用粘合剂直接批贴饰面板材;另一种为墙面钉木龙骨,如果表面板材竖向铺贴,龙骨则横向设置;如果表面板材横向,龙骨则为竖向。当然,如果能够直接用钢钉将龙骨钉在墙上,就应该首先选用此法;再订不上的情况下,需要按龙骨间距在墙面上打洞,然后用水泥砂浆固定木砖,再把龙骨钉在木砖上。
4、抹灰施工技术
抹灰有两个基本步骤:一般抹灰和装饰抹灰两种,首先采用一般抹灰将墙面整平,它是饰面装修的基础,下一步是装饰抹灰,它在一般抹灰的基础上进行装饰性加工,要求更高,常用的装饰抹灰常有两种:
(1)假面砖,又叫仿釉面砖,主要是用彩色砂浆抹成相当于外墙面分块形式与质感的装饰抹灰面。
(2)拉毛抹灰。首先在基层上抹砂浆,随即用棕刷或铁板垂直拍拉。加入适量的沙子或纸筋以减少龟裂。
四、结束语
近年来,在大量高档建筑中也已使用国产装饰装修材料,说明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与制品的开发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国外相比,在材料与制品的质量上,在不断改进花式品种、开发新品种以及配套能力上还有较大差距。室内装饰装修的施工管理不但要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对施工前、施工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考虑。只有对整个室内装饰装修的各个过程都有了充分论证、考虑,才能保证整个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实现效益最大化,施工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庆文.管理方法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7(29).
[2] 任文东,黄磊昌.装饰材料与室内设计创新[J].建材发展导向,2004.06.
[3] 卢锦.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招投标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1,(02):18-20.
[4] 赵国深,王小斌.室内甲醛的来源与防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8):70-71.
摘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多种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行业中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材料的分类和识别。人们对生活和居住环境要求逐渐提高,对现代室内装饰装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装修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下实现更好的生存,必须加强施工管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文章概述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分类与选择,说明了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防治,总结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施工的技术。
关键词:室内装饰装修材料;问题与防治;施工技术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是发展建筑装饰业的物质基础,近十年来装饰装修材料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促使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得到快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国外引进了先进技术与生产线;二是国内科技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如金属龙骨、建筑涂料等;三是由于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推动了施工应用技术的发展,施工中遇到的材料问题又促进了许多配套材料的发展,如各种建筑胶粘剂,嵌缝、密封材料及小五金的发展。
一、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分类与选择
1、室内装饰装修所用材料种类
(1)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石材、建筑卫生陶瓷、石膏制品等。
(2)涂料。包括:水性涂料(以水为稀释剂的涂料)和溶剂性涂料(以有机溶剂为稀释剂的涂料)。
(3)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板。
(4)胶黏剂。包括:水性胶黏剂(以水为稀释剂)和溶剂型胶黏剂(以有机溶剂为稀释剂)。
(5)水性处理剂。即以水作为稀释剂,以浸入装修材料内部,提高其阻燃、防水、防腐等性能的液体。
2、室内装修材料的选择
装饰材料的表面传递着重要的色彩信息。一个空间环境的墙面、顶面、地面的材料颜色决定着这个空间整体色调的倾向。在室内色彩环境设计中,通常采用对比手法来求得室内色彩的心理需求平衡。
(1)材料的运用和光影也是密不可分的。材质因光影的作用而强化了肌理表现,突出了层次感和空间感,更烘托出室内环境的精神内涵。例如由于切割技术的发展,通常表现为厚重的体积感的石材,也可以因为光线的通过而呈现出轻盈剔透的质感。
(2)材料的叠加。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材质叠合在一起修饰同一界面,新的构成方式使装饰的界面更富于空间层次感。对于很多不透明材料,我们将其进行精致的镂空雕刻处理而使其具备透空的特点。
二、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防治
1、施工准备
(1)建立技术储备档案
在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前,应该建立相应的技术储备档案。与装饰装修有关资料按大类进行分类存档,如化工、五金、建材等。然后在大类基础上进行分类,比如将化工进一步氛围防火材料、防水材料。
(2)对设计图纸进行深化
设计图纸对整个室内装饰装修具有指导作用。一份详细的设计图纸在室内装修过程中非常重要。作为施工的管理部门,应该不定期地对图纸进行检查,已经竣工的图纸也要进行深化检查,保证设计质量。对设计变更要进行汇总,找出问题原因,从而提高设计质量。
2、施工作业不标准
施工作业不标准是因为从事施工的工人技术水平不过关或不合理的使用高科技材料等。具体的有:油漆、壁纸、地板、瓷砖等涂砌过于粗糙,造成了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凹凸、不平滑、涂抹印迹、有气泡夹杂等,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室内装修的整体美观效果;水管、瓷砖、吊板等接口处理不当,出现漏电、漏水,加大了不安全因素;对于石板、木质或金属等表面覆盖或粘合不规范,交付后短时间内脱落、开胶等。需加强从业人员技能训练,提升钻研业务知识能力。尽快掌握新材料,熟悉使用和安装流程,标准化作业。加强对完工项目复查,查完一项再进行下一项,避免返工。
3、安全管理
预防为主原则:首先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让所有的施工人员明白,安全施工是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消除违章现象,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要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消除室内装饰装修过程中的危险源。最后要落实采购施工防护材料的质量安全,确保防护用品的防护效果。安全优先原则:在室内装饰装修过程中,要落实安全优先的原则,始终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只有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考虑施工质量和进度,决不能依靠减少安全投入降低成本。
4、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应该引起相关施工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只有思想上引起重视,行动上才有进步。其次,还要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确定工程项目从开始施工到最后竣工各个施工阶段的任务。
三、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施工的技术
1、贴面施工的技术
利用各种天然石材或人造板、块,通过绑、挂或直接粘贴于基层表面的饰面方法就是贴面工艺。常用的贴面材料有:陶瓷面砖、剁斧石、马赛克、花岗岩板、铝塑板、大理石板等等。这一类的装修有很多优点,比如耐久性好、装饰性强、施工方便、质量高、易于清洗等。贴面类装饰基本工艺流程主要是:基层清扫处理一抹底子灰一选砖一浸泡一排砖一弹线一粘贴标准点一粘贴瓷砖一勾缝一擦缝一清理。
2、玻璃幕墙的施工技术
玻璃幕墙的主要施工工序由测量放线--清理预埋件--连接件安装--骨架安装--玻璃安装以及洁面处理构成。在建筑物主体上用墨盒弹出玻璃幕墙的骨架,弹出竖向杆件的位置和横向杆件位置。下一步是清理预埋件,该过程是将在主体施工时预埋的连接件、紧固件进行防腐、防锈处理。连接件安装过程中,要通过连接件调节骨架的位置,并将其固定在建筑主体上,从而使得玻璃幕墙可以与主体表面处在同一个立面上。下一步,根据测量放线的位置来安装骨架。最后对玻璃幕墙表面进行清理,擦拭干净,使之更加美观。
3、板材施工质量控制
由于使用板材饰面具有质地结实,手感温暖,纹理富于变化等等诸多优势而备受广大装修界的喜爱,成为了家居室内装修的首选材料。板材墙面装修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用粘合剂直接批贴饰面板材;另一种为墙面钉木龙骨,如果表面板材竖向铺贴,龙骨则横向设置;如果表面板材横向,龙骨则为竖向。当然,如果能够直接用钢钉将龙骨钉在墙上,就应该首先选用此法;再订不上的情况下,需要按龙骨间距在墙面上打洞,然后用水泥砂浆固定木砖,再把龙骨钉在木砖上。
4、抹灰施工技术
抹灰有两个基本步骤:一般抹灰和装饰抹灰两种,首先采用一般抹灰将墙面整平,它是饰面装修的基础,下一步是装饰抹灰,它在一般抹灰的基础上进行装饰性加工,要求更高,常用的装饰抹灰常有两种:
(1)假面砖,又叫仿釉面砖,主要是用彩色砂浆抹成相当于外墙面分块形式与质感的装饰抹灰面。
(2)拉毛抹灰。首先在基层上抹砂浆,随即用棕刷或铁板垂直拍拉。加入适量的沙子或纸筋以减少龟裂。
四、结束语
近年来,在大量高档建筑中也已使用国产装饰装修材料,说明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与制品的开发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国外相比,在材料与制品的质量上,在不断改进花式品种、开发新品种以及配套能力上还有较大差距。室内装饰装修的施工管理不但要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对施工前、施工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考虑。只有对整个室内装饰装修的各个过程都有了充分论证、考虑,才能保证整个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实现效益最大化,施工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庆文.管理方法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7(29).
[2] 任文东,黄磊昌.装饰材料与室内设计创新[J].建材发展导向,2004.06.
[3] 卢锦.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招投标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1,(02):18-20.
[4] 赵国深,王小斌.室内甲醛的来源与防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