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家庭责任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vy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每个孩子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家庭教育是给儿童创造力发展奠定的第一块基石。培养一代创造性人才,对我国教育最大的挑战来自家庭、而不是来自学校。
  创造力构成的三个要素: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精神。
  创造意识的培养,需要家长保护和发展孩子广泛的学习兴趣,不局限于课程教材;正确认识与对待个性差异,呵护孩子的特长爱好并创设各种发展的条件;教会用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善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难的习惯。
  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尊重孩子的自主要求,不能动辄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要放手让孩子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生活,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孩子的探索和冒险精神,敢于尝试;善待孩子的过失和失败。
  创造精神的培养,需要家长注重锤炼孩子的五种品性:1,自信。把强化孩子的自信作为家庭教育第一要义。把维护孩子的自信作为教育不可逾越的底线。2,勇敢。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担当,勇敢大胆的阳刚之气。3,严谨。从生活细节入手,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4,坚毅。培养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志。5,合作。学会人际交往,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关键词: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精神;家庭教育;基础地位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和脑科学研究一致认为:每个孩子虽然天赋有别,但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其开发程度取决于后天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也是给儿童创造力发展奠定的第一块基石。人才创造素质中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家庭文化的滋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然而毋庸讳言,以忽视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长期难以遏制甚至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独生子女时代家长普遍望子成龙的过高期望和焦虑心态,正在严重污染儿童发展的环境,给一代创造性人才成长构成威胁。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学校教育相比,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整体水平不高。由于家庭教育在儿童创造力发展中无可取代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教育当前最大的挑战来自家庭而不是来自学校。因此,明确家庭在儿童创造力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对于人才强国和民族复兴意义重大。
  一、培养创造意识:放飞孩子的梦想
  创造意识即敢想敢说、勇于创造,其实质是一种探求意识和挑战意识,它来源于个体广泛而强烈的探究兴趣与批判性的思维习惯。这种学习与思维品质只有在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在学校与家庭共同的精心培育之下,才能培养起来。
  孩子天生好奇,对世界充满了幻想。好奇心是求知欲、探索欲、创造欲的原始表现,在孩子的生活中形成和发展。作为孩子第一所学校的家庭、第一任教师的家长,精心保护、培育、引导、发展好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的思想与心灵在浩瀚的天空自由驰骋,对于培养创造意识至关重要。
  1 培养广泛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意识形成的源头活水。孩子的学习并不是从识字数数开始,而是从认识周围世界开始的,即最早以兴趣为中心、以所能感知的周边距离为半径、通过自身感觉器官进行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所谓“学前教育”的定义并不科学)。孩子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来自天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的满足感和成功的愉快体验,是生命个体自身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家庭的责任,在于为孩子广泛的学习兴趣创造条件,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并根据其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把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到更宽广的领域与更高的层次。
  文化科学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是根据文化科学体系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创设的学科基础。但是,课程学习并不是应该学习的唯一内容。如果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局限在书本与课程之内,局限在应考的范围之内,势必扼杀其广泛的求知欲望和个性化的兴趣爱好。家长过高的成才期望、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快乐的学习生活变得味同嚼蜡,是导致厌学情绪的根源所在。充斥批评与指责的家庭环境,必将逐渐泯灭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之丧失自信以致于发生悲剧。
  2 为个性特长充分发展创设条件
  个性特长是创造意识的孪生兄弟。个性特长的自由与充分发展,必然伴随创造欲望的同步增长。创造潜质虽然因人而异,但个性差异并无优劣之分和高低之别。所谓天才,就是把自己放对了位置的人,即获得了个性发展的最佳主客观条件。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认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个个成才。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尽人意,只能反映他在现行教育考试制度下,在文化功课的学习方面不具备优势,并不等于在个性发展上一无是处。不大会读书的人不等于就不会做事、不会赚钱。高考状元很多发展平平,而当年学业成绩一般甚至所谓的“差生”,事业成功者比比皆是,就是有力的证明。
  了解、认识和尊重孩子个性,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呵护孩子的特长爱好并创设各种发展的条件,是一个合格家长的基本要求。在这方面,西方教育理念比我们先进。中国学生在奥数竞赛上总是名列前茅,但在竞争性和创造力方面每每相形见绌,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利于个性发展。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的个学特长、兴趣爱好普遍以升学就业为转移。家长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孩子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漠视、扼杀身心发展的多样性,甚至不惜剥夺孩子休闲、娱乐、交友等正当权益,已成为一代英才成长的隐患。
  3 教会用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价值取向的传统教育,造成了教师中心的教育伦理和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经典、传统、教师、教材具有无可置疑的真理性和权威性,一切必须遵循“标准答案”行事。于是,本是“学”和“问”的学问变成了寻求标准答案的“问答”,严重制约了学生多向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人类文化科学浩如烟海,大千世界无比丰富多彩。任何事物,都不会只有一种标准答案,有的甚至永无答案。只有具备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品质的人,才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这种优秀思维品质,必须首先在儿童时期从家庭开始培养。当下许多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早期教育,只注意知识积累与技艺培训,忽视更重要的思维品质培养。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不但要教孩子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注意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科学性、准确性,更要重视思维的多样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这将使孩子今后的人生发展受益无穷。   4 引导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难
  家长大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大喜欢“调皮捣蛋”、“自以为是”、“想入非非”、“自作主张”之类,对喜欢“顶撞”、“斗嘴”的孩子尤为反感,其中包含诸多误区。其实,敢于“离经叛道”、“犯上作乱”的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挑战性人格特征,往往比那些看似老实听话的孩子更有出息。
  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是从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个人的喜好标准为判断的,往往与大人的看法不同。模仿性、依赖性是儿童学习心理的基本特征,教育的责任在于尽快尽好地让他们摆脱模仿和依赖,走向独立与自主。对于孩子基于自主意识的独立思考、独立行为、独立判断与选择,无论多么幼稚可笑、荒诞不经,均应得到家长的赞赏、鼓励和引导。对于孩子任何质疑、探索、创造和坚持的努力,无论有无价值、是否正确、是否可行,家长均应给与鼓励。因为鼓励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在于探索兴趣的激发和创造意识的培育。
  二、培养创造能力:解放孩子的身手
  创造能力即富于创造的实际才干,自然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但主要通过个体自身生活的、学习的、生产的、社会的实践,通过感受、体验的途径来培养发展。过度关爱、过度保护的家庭教育,束缚了孩子的身手,剥夺了孩子的实践机会,无法造就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便成无源之水。
  1 尊重孩子的自主要求
  教育首先是人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因而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于教育工具论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主张教师中心、家长中心,家长制、一言堂成为家庭生活的主旋律,无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愿望要求和主观感受,使孩子的身心不能获得主动和生动活泼的发展。
  满足孩子的自主性要求,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前提。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内心的意见与诉求能够充分而自由地表达。凡属孩子自己生活与学习中应该与能够解决的问题,尽可能让孩子自行决定与解决。对于孩子不合理、不可行、有损安全与身心健康的要求,也应当在维护自尊心、积极性的前提下,加以积极引导,决不能简单禁止和训斥了事。
  2 放手让孩子动手实践
  实践出真知、长才干,书本知识永远不能代替实际锻炼。在职场上,“有学历没能力、有文凭没水平、有知识没文化”的年轻人司空见惯,原因是缺乏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太差,不会处理实际问题,遇到困难便束手无策。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办事能力、合作能力、生存能力缺失,在竞争与创新的社会就难以立足,创造力更无从谈起。对此,学校教育当然难辞其咎,但根子还在家庭。许多人从小被娇宠有加,除了读书之外什么都不会,因为家长包揽了孩子的一切,孩子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动手的机会。
  许多家长不但无视孩子的自主要求,而且总是低估孩子的能力,有意无意地扼杀着孩子的创造才能。家长需要走出望子成龙又教子无方的怪圈,做到放心、放胆、放手,从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产劳动,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 鼓励孩子的探索和冒险
  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呵护和安全考量无可厚非,但必须适度,决不可因噎废食。体育锻炼、户外活动、旅游考察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对培养勇气、胆识、意志、毅力和探索冒险精神十分有益,切不可简单禁止。家长对于孩子一切基于好奇的探索努力,只要安全无虑,均应加以赞赏鼓励。孩子的发问常常异想天开,探索难免肤浅甚至幼稚可笑,冒险也会不计后果,但不可忘记这都是创造的火花,需要倍加珍惜。提醒指导不可或缺,但不要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
  4 善待孩子的过失和失败
  任何创造和成功,都要经历挫折和失败。儿童创造力的表现,一般不可能是科学技术意义上的发明创造,而是依据儿童智能基础上的对于预定目标的卓越实现。孩子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不能不发生过失、遭遇挫折和失败。过失、挫折和失败,其本身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内容。为了保护和激励进取之心,合格的家长必须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探索尝试,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不少家长对孩子物质需求十分慷慨,对学习要求过于严苛,只许进步、不许失误,似乎永远不能满意。在学业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之下,许多儿童整天生活在批评与指责当中,承受了许多本不该承受的失败体验,变得低眉顺眼、谨小慎微,甚至产生厌学、逃学现象,值得学校与家庭严重关切。
  三、培养创造精神:锤炼孩子的品性
  实践表明:创造者的成功往往不在于专业优势,而在于其创造性的人格。专注与执着、勇敢与坚韧、严谨与细致、宽容与大气、合作与共赢,是一切创造者共有的品格,是战胜困难、挫折、失败的精神原子弹。所谓创造精神,是一种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这种极其重要和宝贵的品质,最早也来自家庭卓有成效的道德和人格教育。
  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人格培养与习惯养成。根据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轨迹,以下几种品性,是特别需要从小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
  1 自信
  自信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心理基础,是克服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自信未必获得成功,但成功首先必须拥有自信。培养自信,首先需要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所在优势,使之产生创新的动力。其次,帮助孩子正确评估主客观条件的对比,尽可能使自己的信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再次,以积极的态度帮助分析挫折与失败以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善用表扬奖励的手段,不断强化自信心。
  必须指出,目前我国不少儿童生活在不信任的家庭氛围之中。家长喜欢拿别家孩子的长处来贬低自己的孩子,稍不顺心就批评指责,一有过失便以偏概全、否定一切,动辄埋怨孩子“太笨”、“没出息”,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信与自尊。家长必须把强化孩子的自信自尊作为第一要义,把维护孩子的自信自尊作为教育不可逾越的底线,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2 勇敢
  勇敢是强者的风格与标志,是力量与智慧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创业明星,大都是勇敢的弄潮儿。敢想敢说、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敢于挑战权威传统、敢于冲破陈规陋习、敢于排除万难,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创业者的字典里没有“难”、“怕”二字。《企业家的家庭教育故事》这本书里的许多作者说,他们的这种宝贵性格最早来自父母。
  令人不无忧虑的是,眼下许多中国儿童普遍“缺钙”,即缺乏大胆勇敢的阳刚之气。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过于溺爱的家庭环境,养成了骄娇二气。一事当前畏首畏尾,遇到困难怨天尤人,发生麻烦不敢担当,路见不平不敢上前,如此这般,将来如何当大任、成大事?必须让家长明白: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想要望子成龙,胆识二字缺一不可。
  3 严谨
  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是创造者必备的科学态度与行为习惯。学校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既要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知识传授培养科学精神。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科学精神培养的起点,是孩子自幼在家庭养成的行为习惯。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事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有的孩子做事有条有理、有板有眼,主要是家长言传身教的结果。细节决定成败,不少职场失败者,就输在认真二字上。
  儿童看似小小的的生活、学习习惯,可以决定其日后的工作态度和事业责任感,从而影响生活质量与发展前途。家长如果只关心孩子学业成绩不输在起跑线上,忽视习惯养成,就会后悔莫及。
  4 坚毅
  创造不但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也需要坚定不移、百折不回的意志和毅力。意志、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而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可能单纯从书本上获得,需要通过艰苦环境与条件下的长期磨炼。
  富裕的物质生活与娇生惯养、好逸恶劳并无必然联系,关键在于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活动锻炼、榜样示范等途径着力塑造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家庭更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从细小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坚韧执着、不畏艰难、善始善终的行为习惯。对于性格倔强的孩子,不宜简单粗暴地以高压迫使其屈服,要循循善诱,教育其学会正确的坚持。
  5 合作
  社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也是现代创造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品性。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任何创新都必须善于向他人学习,依靠丰富的人脉和信息资源,谋求合作共赢,无数创业轨迹都说明了这一点。社会能力、合作精神是一个人的责任、诚信、爱心等道德人格素养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综合素质和精神品格,与家庭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感恩、大气、包容、善解人意、与人为善等所谓“领袖气质”,极需要家长言传身教、榜样示范。
  家长必须把教育孩子学会交往视作一项重要职责,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实践中,让孩子学会尊重、理解、沟通、宽容、协调、合作,学会与各类身份、性别和个性的人员和谐相处,学会正确处理人际矛盾的态度与方法。为了避免矛盾而限制孩子的同伴交往,只允许孩子与成绩优良的同学交往,在人际关系中斤斤计较、唯利是图、不会分享、不敢担当,都不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随着网络生活化的趋势,网络的“负性”影响日趋凸显,“网络成瘾”依赖患者逐渐增多,“网络成瘾”已经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本文通过对工读学校一例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问题学生”小雨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了“网络成瘾”的内涵,提出了“网络成瘾”的原因和教育矫治的对策。  关键词:工读学校;网络成瘾;个案研究  一、“网络成瘾”的内涵与界定  “网络成瘾”简称“网瘾”,又称“网络过度使用症”,主要
期刊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11月13日,教育部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传达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11月13日,教育部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传达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重点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主要精神,通报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
期刊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日前在京举办秋季留学生专场招聘会,117家知名国企、外企、高校推出800个岗位,引来2000多名海归留学生应聘。据了解,去年27万名留学生归国,今年海归人员比去年增长近50%。该中心预计,今年将迎来“史上最大海归潮”,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  尽管回归势头喜人,但此前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则指出,面对即将到来的最大海归潮
期刊
内容提要:现代家长都希望积极主导孩子成长,让孩子及自己的家庭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家长成长主导和亲子关系建构模式有三种类型:一是自我满足主导、二是他我满足主导、三是他他满足主导。孩子是自我成长的主体,家长主导孩子成长,正确方式是满足孩子高层次心理需求,需要采取他他满足主导方式。他他满足主导的具体方法是“三五家教法”,包括:理念准备、知识准备、心态准备三项基本准备,倾听法、表达法、鼓励法、处置法、
期刊
中新网成都11月15日电随着之前《辣妈正传》的火热播出,再到近日《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火爆,“辣妈”、“奶爸”开始成为电视荧屏的新宠,育儿题材扎堆,亲子话题热议,背后反映出不少80后对亲子教育的困惑,也引发了大家对中国式父母的毛病、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失的思考。  日前,记者在成都走访了多家早教培训机构,发现参与亲子活动的大多是母亲或者年长的祖辈。一位早教培训机构老师fanny告诉记者,由于平时周末
期刊
内容提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大规模的持续流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二代应运而生。农二代有四种情形: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进城子女、流动子女。其教育问题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诸多因素和障碍,农二代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学
期刊
近日,一项针对重庆市3至6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调查出炉。调查数据显示,超9成的家长没信心教好孩子。这项调查由民进沙坪坝区委组织、发起,调查对象为重庆市12个区域的25所幼儿园3—6岁幼儿家庭。  家庭教育妈妈占主导  在对所有幼儿家庭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发现,妈妈是孩子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不过,即使这样,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妈妈们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少之又少。  调查结果显示,近7成的妈妈每天陪
期刊
学校建立书吧,通过组织家长参加阅读心理交流会等活动,提升家长的阅读热情,这是一桩新鲜事。昨日,黄埔区姬堂小学就建立了这样的“家长书吧”,这在广州市是第一个。  姬堂小学位于城乡接合部,虽是一所公办学校,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占生源总数的七成,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虽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但无暇读书充电,在辅导孩子方面显得有心无力。两年前由怡园小学调来姬堂小学任校长的刘玲萍很有感触地说:“我们做过调研,
期刊
无论是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社会,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离开了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没了基础。而人生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幸福人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家”,于是有了“家”为中心,画好人生幸福圆的选择。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如果能抓住“家”文化这个中心,引导人实现幸福成长,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于是有了企业共赢“家文化”的思路和方法,于是有了军队和老百姓是“一家人”的文化,
期刊
2013年11月28、29日,十六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嘉义大学举行。本届研讨会以“现今家庭与社区的关系经营:人际的创伤与修复”为主题。就“家庭教育规划与推广”、“家庭与社区预防与咨商”及“学校辅导与咨商”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讨会分为专题座谈、专题演讲、主题论坛、论文发表、壁报发表及综合座谈等环节。来自大陆的21位代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的学者,香港岭南大学的学者,台湾的专家学者、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