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音乐教育》杂志儿童歌曲研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xuan365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國《音乐教育》杂志,对促进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四个部分展开分析,一是从近代儿童歌曲诞生的背景。在符合时代的背景下音乐家创造了许多优秀作品。二是杂志的主要概况。三是对杂志中274首刊载儿童歌曲的分析,。四是研究该杂志对音乐教育的贡献以及对现代儿童歌曲发展的影响。最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音乐教育》的出现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其作为音乐评论的载体和音乐理论交流的平台,在中国(与西方)的音乐理论研究上做出了表率,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及时关注到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儿童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对中国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国时期;音乐教育;儿童歌曲
  一、近代中国儿童歌曲诞生背景
  “学堂乐歌”的兴起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一直到20世纪前期,是学堂乐歌的开端时期。这段时间可以算作我国儿童歌曲创作的萌芽阶段。1898年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国内音乐文化也受到影响,在歌词、技巧、音乐创作形式等方面不同于传统民间音乐。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最先阶段就是“学堂乐歌”。戊戌变法思潮后,康有为、梁启超宣传以“西方”的样式改造中国社会,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设立新型学校,并提出在学校中设立音乐课叫做“乐歌课”。 1907年,普通学校也开始以教授歌曲和西方的音乐理论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所以我们一般把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校园歌曲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音乐形式上借用西洋曲调、内容上以富国强兵为主,词句表达尽可能通俗。其创作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响应时代发展,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意识到,如果想要阻止西方列强的侵略,就要通过不断学习西方现代社会科学,补短板来缩小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学堂乐歌”的儿歌似乎没有仇恨,而是充满乐趣稚童,这些歌词大多通俗易懂,生动地把儿童的童真、淳朴,生活学习乐趣与抗日救国等民族主义伟大复兴串联发展起来,确切地展现了中国少年儿童积极的精神风貌,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如沈心工《话别》、李叔同《送别》以及劫夫《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等。
  二、民国《音乐教育》杂志概况
  (一)创立背景及主旨
  李叔同在日本创办的《音乐小杂志》出版后,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创办音乐期刊,不同领域的各种音乐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发行于世,如:《音乐杂志》、《美育》、《乐艺》、《音乐周刊》等。然而,由于当时战乱和印刷资金不足的困难,使大多数期刊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音乐教育》杂志在创刊之初的定位是在致力于音乐教师教育研究范畴,可是随着稿源质量的提高,订户数目的不断发展增加,杂志已经不仅仅限定于音乐学习教育,而是逐渐成为当时全国各地音乐教育管理工作者讨论音乐热点问题的信息交流平台。其主旨“普及音乐知识,提高欣赏程度,纠正错误观念,供给适用作品”,起到了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打破了一些腐朽的旧观点。
  (二)撰稿人及主要内容
  要保证杂志的销量,优质的撰稿团队和杂志内容是必要的前提条件。《音乐教育》是数百名知名作曲家、作词家、音乐学者,在五年的出版物中出版的音乐歌曲和文字理论的汇集。在这些供稿人中,有廖辅叔、江定仙、贺绿汀、萧友梅、赵元任等。在翻阅历史文献的过程中大致将杂志中的作品分为:原创、外文作品、西方音乐宗论、中国民间音乐宗论等。这些在文字理论上对中外音乐作品的剖析和论述,是我们对中西方音乐史和音乐教育研究的第一个成果。
  《音乐教育》杂志,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经过层层筛选,吸纳了国内外许多的音乐热点问题。基本可分为两大重要部分:乐谱和文论。杂志从创立开始每期都会刊登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作品,前后共计274首,以弥补当时学校音乐教材的不足。这些学生教学歌曲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中国儿童歌曲、艺术歌曲、抗日救亡歌曲、民间歌曲、合唱曲、电影歌曲、器乐曲、学校乐剧等,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特色与价值。 每卷最后都会专门设置“歌曲说明”栏目,既介绍了作品的作者,主题,写作背景,又说明了作品中的重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但是笔者认为,用于教学的儿童歌曲教材在刊载教学用歌曲时,仅伴有创作背景和重难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儿童的身心各方面还在发育,特别是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在编辑教材时可以采用一些类似“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这种更为形象的方式,或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表演或小游戏,让孩子们更有兴趣的学习,也为老师们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
  (三)刊载歌曲概述
  整体来看杂志中刊登的曲目,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通过翻阅整理可发现,这些歌曲主要集中在儿童歌曲。
  笔者认为刊载的歌曲反映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歌曲的内容与时代相对应。二是中西方音乐创作的融合。
  三、民国《音乐教育》杂志刊载儿童歌曲
  (一)创作内容
  1. 民族元素与西方技法的统一
  西方的音乐文化虽然早就传入到中国的宫廷音乐中,但是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影响还是在20世纪时期。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留洋,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也带来了西方的音乐史和音乐创作理论。笔者发现,民国《音乐教育》杂志中刊载的儿童歌曲其在创作技法上借鉴了一些西方音乐文化的优点,又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尤其是一些多声部歌曲,如包恩珠女声二部合唱《中华女儿》等,运用了欧洲的和声学技法,在调式调性上有浓烈的西方色彩,但是歌词内容上符合历史时代背景,贴近儿童心理,将民族元素与西方技法完美融合。
  2. 旋律构思与音乐形象的统一
  民国《音乐教育》杂志中刊载的的儿童歌曲,内容相比“学堂乐歌”时期更贴近儿童心理。歌词通俗易唱、非常口语化,剧情的发展也符合儿童的理解力。歌曲旋律在构思设计上模仿音乐形象,节奏贴切,从听觉上就能理解作曲家想表达的意境,音乐语言比较简练、生动、明快,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选择题材、构思情节。例如《小鸟和小孩》等,主题新颖,发展自由,结构灵活,崇尚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题材内容
  1.原创校园歌曲
  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学堂乐歌”,是专门为新式学堂乐歌课编创的歌曲。笔者通过歌曲整理发现,《音樂教育》杂志为20世纪30年代的中小学生提供音乐教材,因此杂志中的儿童歌曲,很多是以校园生活为内容展开创作,延续了“学堂乐歌”时期的特点,歌词大多通俗易懂,充满乐趣稚童,展现了孩子们的童真、淳朴,生活学习乐趣,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少年儿童积极精的神风貌。如:贺绿汀《吃糖果》等。
  2.革命色彩歌曲
  杂志发表的儿童作品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变化。20世纪上半叶开始,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九一八”、“七七”事变后,举国上下进入抗日救亡阶段。笔者认为作曲家们为宣传爱国主义思想、鼓舞振奋人心,提升中华民族使命感和危机感。在音乐创作中,歌词围绕当时的历史背景,旋律曲调铿锵有力、气势恢宏,音乐语言通俗生动,风格明快有力,结构短小精悍。黄自《西风的话》等。
  3.民歌改编歌曲
  由于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音乐教育》杂志提供稿件的音乐家中,在对中国民歌进行创作改编时,会借鉴一些西方音乐文化的优点,使中国民间歌曲在保留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素材的同时,又有了创新发展,还让当时的年轻人更乐于接受,更易于传承,如:刘雪厂改编的《淮南童谣》等。
  4.国外音译作品
  薛徘徊、江定仙、丰子恺、廖辅叔、缪天瑞等供稿的音乐家中许多都有过留洋的经历,除了学习西方的音乐理论,还将西方流传的优秀儿童歌曲作品带回国音译或重新填词后,刊载在《音乐教育》杂志中,使西方的优秀歌曲在国内的孩子们口中传唱。如华孙译英美儿歌《睡吧》、缪天瑞译英美儿歌《风》等。
  (三)体裁分析
  1. 独唱曲
  独唱作品作为声乐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儿童独唱歌曲是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的一种声乐体裁。《音乐教育》杂志刊登的声乐作品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独唱歌曲,其普遍存在音域不宽、旋律简单、结构短小的特点,歌词浅显易懂,适合儿童演唱。如:刘雪厂《金银花》等。
  2.童声合唱
  《音乐教育》杂志中出现的童声合唱,是近代儿童音乐发展的又一特征。这些歌曲旋律轻快简洁,易于演唱。在20世纪《音乐教育》杂志中刊登的小型儿童合唱谱,有:包恩珠女声二部合唱《中华女儿》、虞安度男声四部合唱《睡狮雄起》等。可见该杂志确实在当时引领社会音乐文化风尚,极具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3.器乐曲
  杂志中除了刊登声乐作品之外,还有作曲家们创作的优秀器乐作品。如:李树化《林间》、陆华柏《狩猎》等。
  4.儿童乐队用谱
  《音乐教育》杂志在每期的分栏中,会刊登一些研究音乐教学法的文章。搭配文章会有一些原创儿童乐队用谱,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增加了教学形式,也增强了教学的效果。如:王沛渝《青莲乐府》、《水仙花圆舞曲》等。
  四、总结
  为了全面总结民国《音乐教育》杂志儿童歌曲的研究,笔者将从杂志中刊载儿童歌曲对近现代音乐教育意义、对当代中国儿童音乐的创作的启示等两方面加以整理。
  (一)意义
  民国时期,大多数音乐课堂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老师们的教授方法多为口口相传,歌曲形式单一。《音乐教育》杂志作为当时最权威的音乐刊物之一,对音乐教育及音乐课程标准都非常关注,许多作品被编入到中小学教科书作为
  教材。解决了当时学校音乐教材匮乏的一个难点问题。笔者认为《音乐教育》杂志中刊登的音乐文论、音乐教学法等文章对当时学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管理业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有促进作用,为他们能够提供更多适用于学校课堂教学丰富的实际工作方法以及系统化、多样化的理论基础知识指导。《音乐教育》也成为当时全国各地音乐教育工作者讨论音乐热点问题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些关于教学方法的文章是全国各地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指导,不仅开拓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路,还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形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在音乐教学中遇到的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启示
  从20世纪儿童音乐的创作背景来看,我们发现这些歌曲无不与当时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五四运动时期创作出的歌曲,从歌词就能反映“五四”的科学社会民主主义精神。如:萧友梅《“五四”纪念爱国歌》等。抗日救国这一重要时期,儿童歌曲的创作也同样极具中华民族使命感。如:贺绿汀《谁说我们年纪小》等。当时的文化背景是这些儿童音乐产生与发展的载体,也成就了当时儿童音乐文化的繁荣,作曲家们在创作时一定要将音乐与时代的文化背景有效的统一起来,让歌曲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儿童接受,这才能够促进音乐真正的发展。
  从中国儿童歌曲的发展历史脉络来看,杂志中的少儿歌曲继承了“学堂乐歌”中旋律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歌词浅显易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特点,延续了“学堂乐歌”倡导政治性、思想性和儿童生活娱乐性的传统。如向隅《红缨枪》、贺绿汀《谁说我们年纪小》等等。
  由此可见,儿童歌曲的创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反映着时代,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儿童歌曲一定要创新,传统的东西要为今天的人民服务,按照儿童的创作手法、欣赏习惯来进行变化。如:田骥改编的绥远民歌《短歌六首》,这套组歌的其中一首后被小提琴演奏家作为小提琴曲《思乡曲》的主题。创新发展的新民歌使音乐艺术进一步沿着民族化、群众化的方向迈进,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也起着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当下儿童歌曲作为儿童美育教育发展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优秀的少儿歌曲越来越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把研究视角放在儿童身上,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儿童歌曲的创作,我们的国家也应该大力支持优秀儿童歌曲
  的创作以及宣传,让更多优秀的作曲家加入到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提高儿童歌曲创作的整体素质,提高儿童歌曲的创作质量。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应对儿童歌曲的创作有实足的重视,真正的关心儿童,从孩子们的角度去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用他们的语言去融入到歌声中,创作出儿童喜欢的歌曲,真正起到教育、引导孩子的作用,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更加的纯洁无暇,使他们能在童话的世界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阳.《音乐教育》期刊对我国音乐教育的贡献[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0(02):110-113.
  2陈洁.民国时期的音乐教育[J].钟山风雨,2015(03)
  3汪洋.缪天瑞与《音乐教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6):100-103
  4于峰.民国时期《音乐教育》期刊的出版研究[J].音乐生活,2019(09):25-29.
  5林媛.《音乐教育》杂志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1):101-109.
  作者简介:万紫荆(1998.8)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江西九江 ,学历:硕士 ,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所在省、市:江西省南昌市 邮编:330000
其他文献
一早起来,雨稀里哗啦的下个不停,送完儿子去学校,害怕路上堵车,一个人直接开到了单位的楼下,却不想下车,摇上车窗,关掉音响,进入外循环模式。一个人静静地躺在车里,眯上眼睛,静静地感受雨水从车窗落下。  真静下心来,细细想想。都记不起来上一次听雨是什么时候了。  小时候家里很穷,穷得下雨天总是屋里面滴滴漏漏。那时候也没什么心情听雨,一到下雨父母总是慌乱地到处找能接水的器具,木盆、面盆、木桶之类的。至于
期刊
摘要:孙林教授的《藏族史学发展史纲要》作为藏族史学发展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对藏族史学史研究中藏族传统史学发展阶段的分期和藏族传统史学的分类体系以及藏族传统史学的分类特点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藏族 史学史 影响  “史学史是研究古今历史著作,探索史学思想的源流与派别以及史学本身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藏族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从吐蕃以来一千多年中创造出无数优秀史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史学体系。”
期刊
摘要:《芝加哥》是一部经典的百老汇音乐剧作品,这部音乐剧无论是从演唱方面还是舞蹈方面都深入人心。剧中不同的人物都有不同的故事,它们通过各自的故事共同交叉成为剧中的主要情节线。这部剧拥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通过对剧中的主要人物维尔玛·凯利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剧情、人物、音乐、舞蹈为出发点来分析维尔玛的主要人物形象,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此部经典的音乐剧作品。  关键词:芝加哥;维尔玛·凯利
期刊
摘要:《月亮和六便士》中,受作品叙述视角的限定,勃朗什“出走”行为的心理变化过程没有得到正面的刻画。但在人质情结视角下,勃朗什“出走”的心理活动轨迹得到清晰展现。她在面临“劫持”时,心理变化过程经历了抗拒-妥协-爱恋三个阶段,在英雄崇拜情结的影响下罹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最终选择与思特里克兰德“出走”。  关键词:勃朗什“出走”;心理轨迹;人质情结;英雄崇拜情结  毛姆小说创作向来以对真实人性的描述
期刊
摘要:本文从婚姻“围城”中的矛盾人生来解读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透过小说中主人公的爱情和生活,来展示婚姻“围城”中的矛盾人生,婚姻就像是筑起一座“围城”,娶了“白玫瑰”,白的最终被现实击溃后变成了“一粒饭粘子”,娶了“红玫瑰”,红的历经沧桑最后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交替时期人们的生活困境,通过对主人公的感情纠葛揭示了婚姻的真谛,其现实意义对于今天
期刊
我36岁,女儿6岁。我们相差30岁,我们在一起谈论生活,也谈论文学。准确地说,是文学美感背后的想象力,让时间缩短在同一个原点。想象的空间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快乐不因年龄而有代沟,想象力和年龄从来不成几何的比例关系。对于少年们而言,初识文学,就是与想象力结缘。丰富的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用之不尽的源泉。  一个秋日的午后,36岁和6岁在谈论:云彩像什么?  云彩像一匹奔跑的白色的小马  云彩像新娘穿的婚纱  
期刊
华美是一枚美女。岁月也拿她无奈,她就那么一如既往地美着,一直都没有贫乏过追求者。即使年近六旬仍是风韵夺目,她所飘过的街街道道都牵惹着无限的回头率。赞美于她,家常便饭;她于嫉妒,不屑一顾。她的世界很美丽,她热爱著这个美丽的世界。  可今天,她太狼狈了。因为避让一只瘸腿的流浪狗,她连人带车都摔倒了绿道旁的深沟里。  她认为自己死了,有一种杂乱无章的神志,随着身体在飘飞,飘得无影无踪,然后又从一个黑洞飘
期刊
摘要:乌拉圭的作家奥拉西奥·基罗加(HoracioQuiroga,1878-1937)被称为“拉美短篇小说之王”,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多数是日常生活中关于死亡与恐怖的故事,这与他一直被死神纠缠的人生经历脱不开干系。这次笔者选取了短篇小说集《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中的一篇《死去的人》,并对此从创伤理论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此来展示作者的经历对他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奥拉西奥·基罗
期刊
摘要: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是香港文学不可忽视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香港社会涌现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主题多元、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品,也投射出了香港城市的新兴与人文社会的变迁,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1948与1975为始末年份,聚焦香港文学作品中以及文本背后“城与人”的演变,以求对该时期内香港文学的发展脉络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香港;香港文学;城市;人文  张英进先生曾说过,城
期刊
摘要: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家风建设的论述,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有其内在逻辑。《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经典,塑造中国文化的精神基因。《论语》蕴含的丰富思想是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的“丰富营养”,为其逻辑建构提供历史与文化支撑。  关键词:家庭 家教 家风 论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己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