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ai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早起来,雨稀里哗啦的下个不停,送完儿子去学校,害怕路上堵车,一个人直接开到了单位的楼下,却不想下车,摇上车窗,关掉音响,进入外循环模式。一个人静静地躺在车里,眯上眼睛,静静地感受雨水从车窗落下。
  真静下心来,细细想想。都记不起来上一次听雨是什么时候了。
  小时候家里很穷,穷得下雨天总是屋里面滴滴漏漏。那时候也没什么心情听雨,一到下雨父母总是慌乱地到处找能接水的器具,木盆、面盆、木桶之类的。至于那漏下来的雨有没有把我淋湿过,还真没有了印象。恐怕那时候对雨应该是没什么好感的。
  后来家里翻盖了新房,我也到了离家到乡里念初中的年纪,每年暑假窝在家里,总期待这能下上一场暴雨。静静地坐在门口,听着雨打青石的声音。那混着泥土芳香的湿气扑鼻而来,屋后滚滚的山洪从宅底的泄洪道喷涌而出, 绕过半个村落然后汇进村口的溪河。经过山石过滤的泉水,总是清澈得可人,与溪河里浑浊的水形成鲜明的对比。
  每每雨停过后,我总是带上弟弟,扛起我们自制的钓具,选择一处比较静的水面,在那里钓上一两小时,往往大多收获颇丰。有三寸长的梅花嘴、有一尺多长的黄花钉(汪丫鱼),还有一些我现在想不起名字的杂鱼,当然也有太巧的时候回冷不丁会钓上一条一米长的水蛇,那种弃吊杆择路而逃的样子,每每想起都有种宛如隔世的感觉。而这些鱼相对于那个贫瘠的年代,无疑是餐桌上难得的一道美味,加上奶奶的厨艺,那饭吃起来特贼香贼香的。而那时候的雨,听的不是声音,而是一种味道。有年少的狂野、也有收获的喜悦。
  在后来十年寒窗,终于走出大山。一个人穿梭在人潮如海的城市,也喜欢下雨的时候一个人出去转转。没有山转,没有水转,转的只是那些城里熟悉和陌生的小道或大路。可是,怎么转都转不到那熟悉的味道。就这样转了许久,后来下雨也就不再去转了,喜欢寻一处,既能够被雨飘到又不至于被雨打湿的地方,静静地坐着,静静地听着。听那雨打树叶的声音, 看那在雨中偶尔出现的慌乱的人。很多年后才明白,那时候自己其实是想家了。
  工作过后,年少轻狂。理想渐行渐远,家也渐行渐远。有很长一段时间,折返与单位、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特别是去了几趟国外,从深圳回来后。下雨不下雨也不怎么在意。有的只是所谓的职位和职称的提高,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基本上是每天胃疼得睡不着觉,几乎看遍了省城的所有医院,直至在城隍庙的国医堂遇到一位给癌症患者看病的老中医,被老先生一句“年轻人该有年轻人的活法,哪有那么多病,病的是心不是身”醍醐灌顶的话惊醒,这才发觉自己对自己的焦虑和对现实的惶恐材质导致自己身体不适的最大内因。然后开始舍弃一些交际,不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学会了放下和休息。
  如果休息日碰着下雨,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公寓里听雨。发现雨天的城市,还是比较寂静的。听着听着,仿佛进入一片竹林,每一片竹叶上面都有一连串的水珠,或轻烃洒落,或串流而下。风吹过竹海,一股清流铺面而来,水汽迷失了眼睛,却有种甜甜的感觉。然后穿过竹海,我又回到了小时候的老宅,那屋檐下的青石板,和着雨声,还有身后祖母那慈祥的目光,深邃地看着我。
  再后来一切按部就班,结婚生子。为家庭、为生计,忙忙碌碌,也就没在意起雨来。下雨天往往会多出很多的烦恼。随着两个孩子的渐渐长大,生活似乎没有了自己。有的只是披星戴月的奔袭和耳界蝇营狗苟的嘈杂。这恍惚间就过了不惑的年纪。
  前段时间因为一个项目,跟陀螺一样转了个把月,每天走路的步数都超过了以往一周的汇总。感觉好多事忙不完,好多事都没有按照预期的进展去发展,担心会错过一些机会,惶恐会失去一些东西。已经有差不多个把星期睡不好觉了。
  再次,在此听雨,原来感觉真好。那竹林,那雾海,那老家的青石板。。。。。。。
  作者簡介:李先锋  1980年2月  男   汉   硕士研究生毕业  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安徽省合肥市    籍贯:祁门县
其他文献
摘要:非遗传统手工作为长期发展的艺术文化,随着社会发展,传递着民族的文化与理想。在新媒体出现后,非遗文化获得了更好发展。但是依旧存在即将失传的工艺,对此,本文基于新媒体视野对非遗传统手工进行探究,基于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可持续发展路径,切实推动非遗传统手工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非遗传统手工;传承与发展  引言:非遗传统手工长期根植于人们生活中,在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但
期刊
摘要:巴金所著的《家》属于长篇小说系列《激流三部曲》的其中一篇,《家》中描绘了成都高家公馆四个人物在同一家族之中形成了不同的性格,遭遇了各自不同的事故,给家庭带来了许多插曲的故事,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现实的形象写照。《家》中的高家三兄弟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备受争议,本文将围绕《家》中二哥高觉民的人物性格展开论述,首先介绍高觉民的人物故事,进一步明确高觉民温和成熟的形象,并且分析高觉民的矛盾性格,总结出高
期刊
摘 要: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电视剧,需要努力在主流价值、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之间有效调和。刘和平编剧的《北平无战事》的艺术启示在于这种异质互渗和审美平衡。该剧通过讲述历史转折中的人心向背,完美回答了“历史为什么选择共产党”这一关键议题,由此在主流价值的立场上保证了作品的政治正确;而精英意识的体现在于,通过捕捉历史的“雅致”和风格化修辞,赢得特定人群的口碑;此外,通过偶像明星主人公叙述“特别党员”的“特
期刊
摘要:随着“德性即知识”研究的一步步推进,有一个观念逐渐成为共识:在这短短五个字的命题中,知识与美德之间的张力极大,远不是简单的等于符号就能够阐释完整的。因此,本论文目的是依托文本考察此命题中与幸福相关的“知识”概念,虽然苏格拉底没有明确给出知识的定义或者分类,但是从《普罗泰戈拉篇》中仍然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把与幸福相关的知识称作“度量的技艺”。“度量的技艺”作为获取幸福的“知识”对于我国当今的道德
期刊
摘要: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中四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因帝国主义战争创伤而相遇,真实历史与虚构叙事交织成网。本文旨在基于后殖民理论结合创伤和历史的角度,探讨《英国病人》中具有混合身份的小人物基普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他游走于英国和印度两个世界,既努力将英国身份意识内化又透过它来辨认自己的印度人身份,最终英、印两种文化印记在模糊和杂糅的状态下共存于基普体内。翁达杰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族裔散居群体生存困境
期刊
摘要:“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是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土壤中孕育而来的,耕读文化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农业、制度、艺术等方面,这种精神与文化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通过对明代绘画中有关耕读题材的部分作品进行鉴赏与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耕读精神。  关键词:耕读;文人;明代绘画  一、耕读的含义及关系  (一)耕读,即利用农耕之余,致力学问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既
期刊
摘 要:2020年度的中短篇小说依旧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中短篇小说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其讲述中国故事的可能性,并力图将作品镶嵌于当下中国的現实问题中加以解读。在这一前提下,2020年的中短篇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呈现出城乡中国、精神困境、心灵流转和新青年这四个层面的题材类型和美学风格,由此构成中国故事的多重面向与讲述方式。2020年中短篇小说的综述在呈现年度创作概况的同时,也通过中国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在明清之际大放异彩,各类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女性形象。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女性意识的进步值得我们关注。从潘金莲、李瓶儿、尤二姐、尤三姐等女性形象为切入点,观照讨论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进  关键词:《金瓶梅》 《红楼梦》 女性意识  选择《金瓶梅》和《红楼梦》两本书来看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进具有一定代表性。两本书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最早提到《红楼梦》和《金瓶梅》关
期刊
“韩寒鸟”真名叫夏志明,“爬山虎”是他的姐姐夏素文。夏志明和夏素文,从山里出生,长在山中。  在寒号鸟出生之前家中已经有了两个女孩。老二夏素文的降临,并非让家里的家里喜悦起来,反而成了比粮食少收更可悲的消息。没有男孩,这可怎么办,夏阿太一巴掌拍在饭桌上,说:“生!没有男孩,我这辈子脸就没了!”。  于是,寒号鸟出生了。  毕竟是盼来的太子,家里一改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新衣服都先让夏志明穿上了。红彤
期刊
摘 要:编辑是周扬的文化身份之一,他在1930—1940年代所主编或编选的《文学月报》《马克思主义与文艺》《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等书刊,关注、推动和深化当时的文艺热点问题讨论,传播新的文学理想,扶持新作家,是时代文艺的先锋。这些书刊不仅折射了中国现代文学从左翼文艺、延安文艺到新中国文艺雏形的演变轨迹,留下了中国左翼文化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过程中的曲折印记,同时也映照了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