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蕴含着独特的人文内涵,传递着多样的民族声音,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更好地传递中华节日文化的精神,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三种方法:一借课本,激发兴趣;二借活动,丰富认识;三借考试,强化认识。
[关键词]有效 节日文化教育
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祭屈原,中秋盼团圆,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一不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地向每一个炎黄子孙倾诉着不忘民族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殷殷期望。然而,随着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的强势入侵,我国传统节日之地位在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心中竟有岌岌可危之势。这不得不引起笔者——一位语文教师的深思。
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更好地传递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总结:
一借课本,激发兴趣。
传统节日文化是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人文记忆,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审美情操,教师要巧借课本,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在现行语文教材中,以传统节日文化为题材的并不多,但人教版七年级至九年级六册语文教材中,基本都有涉及。如《过故人庄》《武陵春》涉及到了重阳节,《游山西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涉及到了春社日,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涉及到了清明节,《端午的鸭蛋》写的是端午节的文化习俗,、《阿长与〈山海经〉》《春酒》《我的母亲》涉及到了有关春节的诸多活动,《孔乙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涉及到了中秋节,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课本的这些内容,相机教学,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学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我让学生再搜集有关中秋的其他诗词歌赋、民间传说,以此展开对中秋节节日文化现象的讨论,从而丰富学生的节日文化知识;比如教学散文《春酒》这一课,在整体感知了作者借回忆童年的吃酒来抒发对母亲浓浓的爱之后,我让学生说说我们镇安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渊源和讲究,每年春节你最期盼的是什么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了解本土传统节日文化的愿望,也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了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美好愿望;比如教学古文《满井游记》,新授内容完成之后,我们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进行拓展:春天有什么重要节日?古人在这个节日有什么讲究?人们为什么喜欢选择春日踏青?从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它所蕴含的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底蕴,不知不觉间,就会增强学生对民族节日的认同感和兴趣。还有些篇目与节日虽然无关,但只要语文老师善于利用,也可以有效地进行节日文化的教育。
二借活动,丰富认识。
节日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如果不依托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强力宣传,学生对节日文化的关注度必然还是低。为了强化学生的节日文化意识,教师有必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丰富学生的节日文化知识。比如,把诗歌教学和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利用中秋节举行“中秋月儿圆”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感悟人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利用“传统节日知多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多少、渊源、传说故事等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深刻认识。如春节寄予着人们“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喜悦,清明寄托着生者“薪火相传,缅怀先祖”的哀思,端午传承的是一种爱国情怀,中秋寄寓的是一份团圆情愫等;把课外实践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利用清明节组织学生踏春,让他们亲身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利用重阳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登高,既能让学生感受丰收金秋的美,又促进了学生的爱老敬老意识;把作文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结合起来。利用春节让他们写《春节中的服饰文化》《春节中的饮食文化》,结合本土情况,让他们写《镇安的春节》等等;利用课外阅读,挖掘节日内涵。如利用与课文同步的六册《课外阅读》的相关内容,教师还可以广泛搜集与节日有关的名篇佳作、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丰富学生对节日文化的认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点燃了,了解全面了,认识丰富了,情感自然就浓厚了。
三借考试,强化认识。
除了依托活动,丰富学生对节日文化认识之外,教师还要借助于考试,强化学生的节日文化意识。纵观历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教师不难发现,关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的试题屡出不爽。2009年陕西中考卷6题,请为下列节日活动补充活动主题。考察的节日包括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范围很广。如2010年江苏盐城中考卷第7题:今天是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具体包括了走进端午、情系节日、弘扬传统三个环节。2013年河南周口卷第6题,考到了谷雨、冬至的节日习俗和二十四节气与大自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此外,中考有时还通过诗词积累、对联赏析、按例仿写、材料探究、课外阅读等多种体型来考察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掌握。中考牵动着每一个家长和学生的敏感思维,教师要善于利用中考试题引起学生对节日文化的重视,还要善于利用平常的周末练习、月考试卷、期中考等各种考试题来强化学生对节日文化的关注。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她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誕生并丰富,是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晶。语文教师作为系统教育的专业实施者,自然是任重而道远。笔者是从事一线教育的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摸索中,逐渐地掌握了这“三借”(一借课本、二借活动、三借考试)法,希望能在丰富学生节日文化知识,涵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开拓学生文文化视野等方面能有切实之效!
(作者单位:陕西省镇安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有效 节日文化教育
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祭屈原,中秋盼团圆,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一不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地向每一个炎黄子孙倾诉着不忘民族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殷殷期望。然而,随着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的强势入侵,我国传统节日之地位在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心中竟有岌岌可危之势。这不得不引起笔者——一位语文教师的深思。
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更好地传递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总结:
一借课本,激发兴趣。
传统节日文化是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人文记忆,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审美情操,教师要巧借课本,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在现行语文教材中,以传统节日文化为题材的并不多,但人教版七年级至九年级六册语文教材中,基本都有涉及。如《过故人庄》《武陵春》涉及到了重阳节,《游山西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涉及到了春社日,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涉及到了清明节,《端午的鸭蛋》写的是端午节的文化习俗,、《阿长与〈山海经〉》《春酒》《我的母亲》涉及到了有关春节的诸多活动,《孔乙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涉及到了中秋节,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课本的这些内容,相机教学,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学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我让学生再搜集有关中秋的其他诗词歌赋、民间传说,以此展开对中秋节节日文化现象的讨论,从而丰富学生的节日文化知识;比如教学散文《春酒》这一课,在整体感知了作者借回忆童年的吃酒来抒发对母亲浓浓的爱之后,我让学生说说我们镇安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渊源和讲究,每年春节你最期盼的是什么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了解本土传统节日文化的愿望,也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了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美好愿望;比如教学古文《满井游记》,新授内容完成之后,我们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进行拓展:春天有什么重要节日?古人在这个节日有什么讲究?人们为什么喜欢选择春日踏青?从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它所蕴含的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底蕴,不知不觉间,就会增强学生对民族节日的认同感和兴趣。还有些篇目与节日虽然无关,但只要语文老师善于利用,也可以有效地进行节日文化的教育。
二借活动,丰富认识。
节日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如果不依托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强力宣传,学生对节日文化的关注度必然还是低。为了强化学生的节日文化意识,教师有必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丰富学生的节日文化知识。比如,把诗歌教学和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利用中秋节举行“中秋月儿圆”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感悟人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利用“传统节日知多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多少、渊源、传说故事等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深刻认识。如春节寄予着人们“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喜悦,清明寄托着生者“薪火相传,缅怀先祖”的哀思,端午传承的是一种爱国情怀,中秋寄寓的是一份团圆情愫等;把课外实践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利用清明节组织学生踏春,让他们亲身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利用重阳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登高,既能让学生感受丰收金秋的美,又促进了学生的爱老敬老意识;把作文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结合起来。利用春节让他们写《春节中的服饰文化》《春节中的饮食文化》,结合本土情况,让他们写《镇安的春节》等等;利用课外阅读,挖掘节日内涵。如利用与课文同步的六册《课外阅读》的相关内容,教师还可以广泛搜集与节日有关的名篇佳作、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丰富学生对节日文化的认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点燃了,了解全面了,认识丰富了,情感自然就浓厚了。
三借考试,强化认识。
除了依托活动,丰富学生对节日文化认识之外,教师还要借助于考试,强化学生的节日文化意识。纵观历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教师不难发现,关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的试题屡出不爽。2009年陕西中考卷6题,请为下列节日活动补充活动主题。考察的节日包括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范围很广。如2010年江苏盐城中考卷第7题:今天是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具体包括了走进端午、情系节日、弘扬传统三个环节。2013年河南周口卷第6题,考到了谷雨、冬至的节日习俗和二十四节气与大自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此外,中考有时还通过诗词积累、对联赏析、按例仿写、材料探究、课外阅读等多种体型来考察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掌握。中考牵动着每一个家长和学生的敏感思维,教师要善于利用中考试题引起学生对节日文化的重视,还要善于利用平常的周末练习、月考试卷、期中考等各种考试题来强化学生对节日文化的关注。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她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誕生并丰富,是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晶。语文教师作为系统教育的专业实施者,自然是任重而道远。笔者是从事一线教育的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摸索中,逐渐地掌握了这“三借”(一借课本、二借活动、三借考试)法,希望能在丰富学生节日文化知识,涵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开拓学生文文化视野等方面能有切实之效!
(作者单位:陕西省镇安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