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于长宁区东面,承担着社区5.18万常住人口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现有职工110人,其中卫技人员92人,中高级职称36人,全科医师23人,本科以上学历56人。是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长宁区文明单位,上海市首批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达标单位,也是上海市卫生局首批推行家庭医生试点的单位之一。2012年,创建为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年成功创建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 抓住机遇,打造人才队伍
中心不断营造育人环境,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好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近年来,中心先后选派10多名业务骨干到华东医院、中山医院、区属医院及专业防治站所进修学习,40余人次外出参加各类专题学习班和研讨会,3人赴台湾、香港及荷兰学习家庭医生的服务理念;组织管理人员到外区和本区同级医疗机构参观学习,2名管理人员到华东医院脱产进修行政管理。通过与华东医院签署双向转诊康复病房合作协议,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协作关系,两年来华东医院专家教授到中心教学查房224人次,专科带教45人次。
积极鼓励医务人员开展课题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市、区科委课题、全国社区卫生协会课题、市及区卫计委课题15项;与华东医院合作课题3项;在各级各类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组织与制度创新》、《家庭医生制度的模式与机制创新》等“上海长宁的试验”系列丛书的编写;获著作版权1篇,新型实用专利1项;部分管理者及全科医生承担了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等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授课任务。
2 创造条件,改善服务环境
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是由三幢老式洋房组成,特殊的房屋结构要求我们在改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上下功夫。三幢独立的建筑正好形成预防、门诊和住院三个区域,实行预防保健和医疗康复分门进出。“医健通”健康自助体验馆就设在医疗区的门口,方便患者自行测量血压、心率、血糖。预检大厅安排专人接待导医,开放式的发药和收费窗口,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开设了家庭医生服务区,建立了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居民全部实行门诊预约服务,减少了排队等候的时间。开辟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域,包括中医治未病服务区、诊疗区和非药物治疗区。在开展中医药诊疗的同时,做好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
中心所有科室全部实行“一人一诊室”,在诊疗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由于楼道、斜坡较多,中心建立了无障碍通道,配有盲文、盲道和扶手,对行动不便者还在底楼设有专用诊室,处处体现人性化的服务。
3 抓住特色,彰显服务效率
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的金钥匙。近年来,中心已经建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医疗分诊平台规范了门诊病史及处方书写质量,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和合理用药,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通过“指尖上的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家庭医生在社区或居民家中利用APP就能开展防治一体化服务,及时更新健康档案信息;“医键通”平台,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支付的内容植入其中,成为签约居民与家庭医生互动的“掌中宝”,同时为客观、科学、有效评估家庭医生的工作量、服务能级、满意度提供了信息化管理手段。
4 家庭医生,引领发展方向
近几年来,中心全面实行家庭医生制服务,为家庭医生配备了助手,形成医护组合的最佳模式,并为每位家庭医生建立了工作室,规范了家庭医生的工作内容。以贫困人群及最需要健康管理的人群为签约服务的主要对象,逐渐延伸到健康人群;为他们提供健康评估、预约门诊、优先转诊等10项优惠服务,住院部还为家庭医生预留了住院床位,及时解决签约居民的住院问题。创新签约模式,探索通过微博、微信渠道签约,吸引社区白领人群接纳家庭医生。依托三级医院专家,组成家庭医生技术支撑团队;借助区域内远程心电图、B超、检验外包渠道,为患者提供便捷、优质的辅助检查服务。为签约居民提供多项优惠政策,如签约居民可以配到基本药品目录以外的药物,对吸引签约居民到家庭医生处首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到2013年10月,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已经达到42.99%;家庭医生首诊率为58.87%;预约门诊率为27.65%;逐级转诊率为14.30%;签约居民满意率达到97.25%。
作为国家发改委“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十个试点区之一,目前中心正积极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完善以组建分工合作的服务团队、推行防治结合的契约服务、实行人头包干的支付制度、建立服务导向的分配方式、形成自由选择的竞争机制、构建分级诊疗的协作模式以及信息化建设等6+X项目。通过试点,引导家庭医生更注重健康管理成效,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深化改革谋发展,创新机制守健康”是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心全体员工将继续遵循“崇尚医德、精益求精、服务社区、关爱健康”的服务宗旨,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1 抓住机遇,打造人才队伍
中心不断营造育人环境,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好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近年来,中心先后选派10多名业务骨干到华东医院、中山医院、区属医院及专业防治站所进修学习,40余人次外出参加各类专题学习班和研讨会,3人赴台湾、香港及荷兰学习家庭医生的服务理念;组织管理人员到外区和本区同级医疗机构参观学习,2名管理人员到华东医院脱产进修行政管理。通过与华东医院签署双向转诊康复病房合作协议,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协作关系,两年来华东医院专家教授到中心教学查房224人次,专科带教45人次。
积极鼓励医务人员开展课题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市、区科委课题、全国社区卫生协会课题、市及区卫计委课题15项;与华东医院合作课题3项;在各级各类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组织与制度创新》、《家庭医生制度的模式与机制创新》等“上海长宁的试验”系列丛书的编写;获著作版权1篇,新型实用专利1项;部分管理者及全科医生承担了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等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授课任务。
2 创造条件,改善服务环境
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是由三幢老式洋房组成,特殊的房屋结构要求我们在改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上下功夫。三幢独立的建筑正好形成预防、门诊和住院三个区域,实行预防保健和医疗康复分门进出。“医健通”健康自助体验馆就设在医疗区的门口,方便患者自行测量血压、心率、血糖。预检大厅安排专人接待导医,开放式的发药和收费窗口,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开设了家庭医生服务区,建立了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居民全部实行门诊预约服务,减少了排队等候的时间。开辟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域,包括中医治未病服务区、诊疗区和非药物治疗区。在开展中医药诊疗的同时,做好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
中心所有科室全部实行“一人一诊室”,在诊疗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由于楼道、斜坡较多,中心建立了无障碍通道,配有盲文、盲道和扶手,对行动不便者还在底楼设有专用诊室,处处体现人性化的服务。
3 抓住特色,彰显服务效率
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的金钥匙。近年来,中心已经建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医疗分诊平台规范了门诊病史及处方书写质量,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和合理用药,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通过“指尖上的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家庭医生在社区或居民家中利用APP就能开展防治一体化服务,及时更新健康档案信息;“医键通”平台,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支付的内容植入其中,成为签约居民与家庭医生互动的“掌中宝”,同时为客观、科学、有效评估家庭医生的工作量、服务能级、满意度提供了信息化管理手段。
4 家庭医生,引领发展方向
近几年来,中心全面实行家庭医生制服务,为家庭医生配备了助手,形成医护组合的最佳模式,并为每位家庭医生建立了工作室,规范了家庭医生的工作内容。以贫困人群及最需要健康管理的人群为签约服务的主要对象,逐渐延伸到健康人群;为他们提供健康评估、预约门诊、优先转诊等10项优惠服务,住院部还为家庭医生预留了住院床位,及时解决签约居民的住院问题。创新签约模式,探索通过微博、微信渠道签约,吸引社区白领人群接纳家庭医生。依托三级医院专家,组成家庭医生技术支撑团队;借助区域内远程心电图、B超、检验外包渠道,为患者提供便捷、优质的辅助检查服务。为签约居民提供多项优惠政策,如签约居民可以配到基本药品目录以外的药物,对吸引签约居民到家庭医生处首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到2013年10月,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已经达到42.99%;家庭医生首诊率为58.87%;预约门诊率为27.65%;逐级转诊率为14.30%;签约居民满意率达到97.25%。
作为国家发改委“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十个试点区之一,目前中心正积极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完善以组建分工合作的服务团队、推行防治结合的契约服务、实行人头包干的支付制度、建立服务导向的分配方式、形成自由选择的竞争机制、构建分级诊疗的协作模式以及信息化建设等6+X项目。通过试点,引导家庭医生更注重健康管理成效,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深化改革谋发展,创新机制守健康”是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心全体员工将继续遵循“崇尚医德、精益求精、服务社区、关爱健康”的服务宗旨,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