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命题作文具有适度开放性,它选材范围比较宽泛,能给考生在作文天地自由翱翔的空间,因此一直在中考作文中占有一席之地。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展示给阅卷者的第一印象,因而补题就成了半命题作文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补题的优劣,决定了作文品位的高低。补题看似简单,实则颇具奥妙。根据最近几年中考命题作文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应追求“诗意化”、“陌生化”和“哲理化”效应,从而使文章达到先声夺人、彰显魅力的效果。
一、追求“诗意化”效应
诗意盎然的作文题目,可以为写作提供挥洒诗情画意的广阔空间,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面对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引用等修辞手法,补出诗意浓郁的题目。
比如,面对中考作文题《地图》,一考生补填的词语是“幸福”,从而组成了一个诗意浓浓、暖意融融的题目《幸福地图》。文章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写了家、公交车、校园三个地方让人感到“幸福”的三个细节,将行踪比做了“幸福地图”,真是别具匠心,富有生活情趣。文中有三个细节令人感动:“不一会儿,迎着一股浓浓的香气,奶奶笑眯眯地端出营养可口的牛奶鸡蛋”;“一位年轻人看到体弱的老奶奶,赶忙站起来快步走到老奶奶身边,右手搂着老奶奶的腰,左手扶住她的手,护送她到自己的座位上”;“走廊上玩耍的小C看见手里抱满作业的语文老师,大步流星地上前接过‘重担”’。三个细节以特写镜头展示了三个人的动作和神态,将奶奶的慈爱、年轻人的敬老、小C的尊师,依次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的细节配以诗意化的标题,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追求“陌生化”效应
半命题作文给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选材空间,方便学生选择生活气息浓郁、体悟深刻的题材。但是每年中考总有考生因补题雷同而使题材“撞车”,以致作文分数不高。为了避免进入这样的补题误区,我们可以按照两个步骤去做:一是细读“提示语”,搜索有效信息,从而给选材“定向”;二是跳出“提示语”,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素材,使补题内容“陌生化”,从而给阅卷者耳目一新之感。
例如一道中考模拟作文题:
用心倾听,可以感受声音的魅力;用心守候,可以期待美丽的重逢;用心描绘,可以展示动人的图画;用心读懂父爱,可以收获感人的亲情……
请以“我用心去——”为题作文,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道题目用排比句暗示了选材立意的取向,即选择积极向上的素材,写出生活的美好。“倾听”、“守候”、“描绘”、“读懂父爱”是补添题目的示例,但如果就选择其中的一个,看似省去了补填题目的烦恼,却埋下了与别人题目雷同的隐患,给自己争取高分制造了麻烦。一名学生另辟蹊径,以“我用心去品味灶糖的滋味”为题,写了两个时期品味灶糖的感受。一个时期是小时候在乡下,用废品换灶糖,挑担的货郎“嘹亮的嗓音唤醒了沉睡的村庄”,“我迫不及待地将糖放入嘴里,融化了的灶糖粘在牙齿上,那滋味甜美极了”;另一个时期是自己长大了住到城镇,购买了在玻璃橱内出售的灶糖,“看着店主机械地扫描条形码,我的心中不禁涌现出了小时候货郎的模样”,“小心翼翼咬了一口,感觉竟有些苦涩”。因此,作者怀念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怀念那质朴的货郎,那乡村生活的惬意滋味。整篇文章补题新颖,选材独到,对比鲜明,立意深刻,令人拍案。
三、追求“哲理化”效应
这里所说的“哲理化”,是指文章应具有些许理性思辨色彩。富有思辨色彩的文章主旨深刻,耐人寻味,而缺乏理性思辨的文章则流于肤浅,不容易打动读者。有些半命题作文原本不具有思辨色彩,我们可以通过添补恰当的词语,使其具有“哲理化”。比如,面对作文题《在——世界中感悟》,横线上就可以填“孤独”,文章可以写自己在孤独的世界中感悟到了人生的寂静之美,这样的思辨立意,就比在横线上补填“阅读”,行文写阅读的收获要胜出一筹。面对题目《以微笑——》,补题时可填上“面对挫折”,从而组合成一个怎样面对人生挫折的哲理性全命题,文章可以写出自己不惧挫折,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坚韧顽强。写作作文题《留一点——给自己》时,一考生补填了“失败”一词,写自己参加学校“科技节”的航模比赛,由于过分自信,轻视了试飞环节,正式比赛时才发现自己很不适应场地,曾经是上届冠军的“我”这次竟然没有比赛成绩。惨痛的失败、深刻的教训让“我”想到:就将这次失败留在心中吧,留一点失败给自己,会鞭策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奋勇前行。这位考生的补题和行文可谓理性思辨色彩浓郁,提升了文章的品位,这样的方法值得借鉴。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题好一半文”的道理,在指导学生给半命题作文补题时,应建议他们试一试上述方法。这样的指导也许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与喜悦。
一、追求“诗意化”效应
诗意盎然的作文题目,可以为写作提供挥洒诗情画意的广阔空间,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面对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引用等修辞手法,补出诗意浓郁的题目。
比如,面对中考作文题《地图》,一考生补填的词语是“幸福”,从而组成了一个诗意浓浓、暖意融融的题目《幸福地图》。文章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写了家、公交车、校园三个地方让人感到“幸福”的三个细节,将行踪比做了“幸福地图”,真是别具匠心,富有生活情趣。文中有三个细节令人感动:“不一会儿,迎着一股浓浓的香气,奶奶笑眯眯地端出营养可口的牛奶鸡蛋”;“一位年轻人看到体弱的老奶奶,赶忙站起来快步走到老奶奶身边,右手搂着老奶奶的腰,左手扶住她的手,护送她到自己的座位上”;“走廊上玩耍的小C看见手里抱满作业的语文老师,大步流星地上前接过‘重担”’。三个细节以特写镜头展示了三个人的动作和神态,将奶奶的慈爱、年轻人的敬老、小C的尊师,依次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的细节配以诗意化的标题,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追求“陌生化”效应
半命题作文给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选材空间,方便学生选择生活气息浓郁、体悟深刻的题材。但是每年中考总有考生因补题雷同而使题材“撞车”,以致作文分数不高。为了避免进入这样的补题误区,我们可以按照两个步骤去做:一是细读“提示语”,搜索有效信息,从而给选材“定向”;二是跳出“提示语”,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素材,使补题内容“陌生化”,从而给阅卷者耳目一新之感。
例如一道中考模拟作文题:
用心倾听,可以感受声音的魅力;用心守候,可以期待美丽的重逢;用心描绘,可以展示动人的图画;用心读懂父爱,可以收获感人的亲情……
请以“我用心去——”为题作文,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道题目用排比句暗示了选材立意的取向,即选择积极向上的素材,写出生活的美好。“倾听”、“守候”、“描绘”、“读懂父爱”是补添题目的示例,但如果就选择其中的一个,看似省去了补填题目的烦恼,却埋下了与别人题目雷同的隐患,给自己争取高分制造了麻烦。一名学生另辟蹊径,以“我用心去品味灶糖的滋味”为题,写了两个时期品味灶糖的感受。一个时期是小时候在乡下,用废品换灶糖,挑担的货郎“嘹亮的嗓音唤醒了沉睡的村庄”,“我迫不及待地将糖放入嘴里,融化了的灶糖粘在牙齿上,那滋味甜美极了”;另一个时期是自己长大了住到城镇,购买了在玻璃橱内出售的灶糖,“看着店主机械地扫描条形码,我的心中不禁涌现出了小时候货郎的模样”,“小心翼翼咬了一口,感觉竟有些苦涩”。因此,作者怀念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怀念那质朴的货郎,那乡村生活的惬意滋味。整篇文章补题新颖,选材独到,对比鲜明,立意深刻,令人拍案。
三、追求“哲理化”效应
这里所说的“哲理化”,是指文章应具有些许理性思辨色彩。富有思辨色彩的文章主旨深刻,耐人寻味,而缺乏理性思辨的文章则流于肤浅,不容易打动读者。有些半命题作文原本不具有思辨色彩,我们可以通过添补恰当的词语,使其具有“哲理化”。比如,面对作文题《在——世界中感悟》,横线上就可以填“孤独”,文章可以写自己在孤独的世界中感悟到了人生的寂静之美,这样的思辨立意,就比在横线上补填“阅读”,行文写阅读的收获要胜出一筹。面对题目《以微笑——》,补题时可填上“面对挫折”,从而组合成一个怎样面对人生挫折的哲理性全命题,文章可以写出自己不惧挫折,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坚韧顽强。写作作文题《留一点——给自己》时,一考生补填了“失败”一词,写自己参加学校“科技节”的航模比赛,由于过分自信,轻视了试飞环节,正式比赛时才发现自己很不适应场地,曾经是上届冠军的“我”这次竟然没有比赛成绩。惨痛的失败、深刻的教训让“我”想到:就将这次失败留在心中吧,留一点失败给自己,会鞭策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奋勇前行。这位考生的补题和行文可谓理性思辨色彩浓郁,提升了文章的品位,这样的方法值得借鉴。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题好一半文”的道理,在指导学生给半命题作文补题时,应建议他们试一试上述方法。这样的指导也许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