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凝集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迎接挑战和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大学生群体吸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从而更好的造就具有中华民族特殊品质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大学生鉴别和抵御腐朽落后文化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大学生
1.当代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互联网发展至今日,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播、刷微博、网游是大学生生活里最频繁的生活节奏,当代大学生已基本覆盖95后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对于文化的接受更多来源于网络。但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运用交友软件可以与素未谋面的人相谈甚欢,而现实生活中“提笔忘字”现象却屡见不鲜。有些95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封闭自我,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变成 “宿舍蜗居族”或“网吧常驻大使族”,把全部的费用、精力都用在虚拟的网络中,一步步颓废。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文化资源流失或者被别的国家“旧瓶新装”,比如我国的中医、端午节被韩国抢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部《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正遭日本游戏企业抢注等等。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向上的民族,它有悠久而不断发展的民族精神。每一个中华国民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分不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反思如何更好的传承发扬和捍卫传统文化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1]。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帮手
在受教育群体中,大学生在中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带领与影响下,接受了义务教育以及高考的洗礼后,在知识学习以及思路创新下有可观成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成才的标准不仅仅限于在学业方面的研究,在人才多元化的21世纪,思想建设也成为了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整个教育的最终归宿是达到完善的人格。在受教育期间, 获得宽广的知识面、精深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了完善的人格,则对社会毫无价值甚至是负面价值。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大学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也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涵养大学生精神世界、培养现代中国人格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思想建设队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如此顺利,周围听到的不再是:“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朗朗上口,课堂上更多的也仅是学术上交流工作。多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大学受教育阶段,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传播存在极大缺失,除了专业的学术研究外,必要的传统文化在大学课程出现的频率很低[2]。因为思想教育的工作不到位,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缺失是更多犯罪案例根本根源。因为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在种种诱惑的面前,大学生很可能将“文字彬彬,然后君子”的古言古训抛之脑后。传承中华文化的必要阶段中,大学生作为冉冉升的太阳,在象牙塔中的德育课程学习阶段渗透传统文化就显的尤为重要。
3.国家号召,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自信
在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如是提到。诚然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青年正在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此,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3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传统文化不仅在国际上很受欢迎,并且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纵观国际大环境,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国际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兴趣爱好,甚至有着比国人更胜一筹的研究与探讨,从国际化的汉语热,到日益流行的孔子学院,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4.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下,价值体系的多元化直接冲击着教育价值体系,而对于潮流前的大学生来说更是首当其冲。大学教育越来越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侧重实用性和具体性,使得传统文化如同明珠蒙尘。在大学课堂中,照本宣科或是简单的观影片写读后感的教育并不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在思想教育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较少,更侧重于当代和西方,文化经典甚少。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大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扮演着重要的传播人的角色,而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中却存在与学生关系疏离,关注事务性工作,疏于创新的问题,偏重于学历及职业教育生涯规划,心里健康等专业素养的培养而忽视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育人、化人。
5.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大力开展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
与相关专业老师沟通,举行传统文化公开课。在课余时间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引进大学课堂建设,邀请传统文化方面内行的老师,以公开课的形式传授传统文化,以重视的目光,促进活动的落实;引进专门的人才知识,如在学校邀请国学专业教研人员人才指导社团建设和课堂建设。
开展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发挥社团的力量。各个社团尤其以国学社为主,应当定期多多举办一些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活动内容不应局限于合唱,舞蹈,可以采取诗词朗诵大会,古典情诗大会等形式,引起与高校学生共鸣。
针对各项活动与高校传媒网络结合,加大宣传力度。
创办校园传统文化微信公众专门平台,邀请传统文化爱好者一起參与建设,定期汇报活动概况以及常识问题推送。
开展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活动。
高校间的合作联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应局限于某一个学院或是一个学校,而应该加强高校间的联盟,树立其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形成高校文化传统,邀请高校国学联盟,高校相声协会联盟等,定时进行宣传和演出,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郝飞飞.《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对策》[M].2013.(6):17-21
[2] 颜铭锋.《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传播》[M].2016.(11):37-42
[3] 任盛奥,曲艺进校园弘扬传统文化的思考[D]. 中南大学, 2013:67-70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大学生
1.当代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互联网发展至今日,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播、刷微博、网游是大学生生活里最频繁的生活节奏,当代大学生已基本覆盖95后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对于文化的接受更多来源于网络。但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运用交友软件可以与素未谋面的人相谈甚欢,而现实生活中“提笔忘字”现象却屡见不鲜。有些95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封闭自我,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变成 “宿舍蜗居族”或“网吧常驻大使族”,把全部的费用、精力都用在虚拟的网络中,一步步颓废。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文化资源流失或者被别的国家“旧瓶新装”,比如我国的中医、端午节被韩国抢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部《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正遭日本游戏企业抢注等等。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向上的民族,它有悠久而不断发展的民族精神。每一个中华国民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分不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反思如何更好的传承发扬和捍卫传统文化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1]。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帮手
在受教育群体中,大学生在中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带领与影响下,接受了义务教育以及高考的洗礼后,在知识学习以及思路创新下有可观成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成才的标准不仅仅限于在学业方面的研究,在人才多元化的21世纪,思想建设也成为了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整个教育的最终归宿是达到完善的人格。在受教育期间, 获得宽广的知识面、精深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了完善的人格,则对社会毫无价值甚至是负面价值。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大学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也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涵养大学生精神世界、培养现代中国人格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思想建设队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如此顺利,周围听到的不再是:“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朗朗上口,课堂上更多的也仅是学术上交流工作。多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大学受教育阶段,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传播存在极大缺失,除了专业的学术研究外,必要的传统文化在大学课程出现的频率很低[2]。因为思想教育的工作不到位,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缺失是更多犯罪案例根本根源。因为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在种种诱惑的面前,大学生很可能将“文字彬彬,然后君子”的古言古训抛之脑后。传承中华文化的必要阶段中,大学生作为冉冉升的太阳,在象牙塔中的德育课程学习阶段渗透传统文化就显的尤为重要。
3.国家号召,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自信
在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如是提到。诚然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青年正在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此,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3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传统文化不仅在国际上很受欢迎,并且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纵观国际大环境,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国际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兴趣爱好,甚至有着比国人更胜一筹的研究与探讨,从国际化的汉语热,到日益流行的孔子学院,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4.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下,价值体系的多元化直接冲击着教育价值体系,而对于潮流前的大学生来说更是首当其冲。大学教育越来越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侧重实用性和具体性,使得传统文化如同明珠蒙尘。在大学课堂中,照本宣科或是简单的观影片写读后感的教育并不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在思想教育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较少,更侧重于当代和西方,文化经典甚少。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大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扮演着重要的传播人的角色,而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中却存在与学生关系疏离,关注事务性工作,疏于创新的问题,偏重于学历及职业教育生涯规划,心里健康等专业素养的培养而忽视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育人、化人。
5.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大力开展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
与相关专业老师沟通,举行传统文化公开课。在课余时间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引进大学课堂建设,邀请传统文化方面内行的老师,以公开课的形式传授传统文化,以重视的目光,促进活动的落实;引进专门的人才知识,如在学校邀请国学专业教研人员人才指导社团建设和课堂建设。
开展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发挥社团的力量。各个社团尤其以国学社为主,应当定期多多举办一些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活动内容不应局限于合唱,舞蹈,可以采取诗词朗诵大会,古典情诗大会等形式,引起与高校学生共鸣。
针对各项活动与高校传媒网络结合,加大宣传力度。
创办校园传统文化微信公众专门平台,邀请传统文化爱好者一起參与建设,定期汇报活动概况以及常识问题推送。
开展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活动。
高校间的合作联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应局限于某一个学院或是一个学校,而应该加强高校间的联盟,树立其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形成高校文化传统,邀请高校国学联盟,高校相声协会联盟等,定时进行宣传和演出,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郝飞飞.《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对策》[M].2013.(6):17-21
[2] 颜铭锋.《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传播》[M].2016.(11):37-42
[3] 任盛奥,曲艺进校园弘扬传统文化的思考[D]. 中南大学, 201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