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校本课程;设置;原则
〔中图分类号〕 G423.0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A)—0013—01
教育现代化重心下移是教改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以学校为本”便成为凸显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于是,对学校功能重新定位,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学校进行整合、实施,就成为校本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通过“需求评价”的形式,确定校本课程内容
所谓需求评价是指通过有目的、有侧重的问卷调查方式,组织相关人员座谈,就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进行客观评价,这实际是一个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可能产生的后果与影响的过程。这是校本课程设置前的重要环节。调查内容如下。
1. 依据本校办学目标、地域、背景、学生情况,应开设哪些校本课程?
2. 依据本校可提供的课程资源,可开设哪些校本课程?
3. 需提供哪些设施?
4. 预测它的影响及应注意的事项。
以上内容可以通过问卷形式,也可以通过相关人员或集体座谈的形式获得评价信息。进行校本课程设置部门,可对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审查、筛选、论证、考察并经集体讨论来确定校本课程的设置科目。
二、通过“过程评价”的形式,检验校本课程的可行性
所谓过程评价是指控制、监督、矫正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的一种制约措施。主要是对课程活动的恰当性、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课程实践的质量与效率做出判断。这项制约措施既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又对纠正偏差和解决问题提供指导。过程评价应体现多元性。
1. 领导层面的评价。主管教学领导、校本课程设置有关人员,可深入校本课程授课班去听课,直接感受课堂氛围,感受校本课程的深度、力度,感受学生最真实的反映,并把这一切真实地记录下来。
例如,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是否反映校本课程的特征。课堂教学结构是否能有效引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是否符合校本课程特征的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热情、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并把评价结果进行汇总,理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加以有针对性的解决。
领导层面听课,要了解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尊重教师个性,客观分析出现的问题,还要提出具有指导价值的改进意见。
2. 教师层面的评价。校本课程具有过渡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观摩形式汇报实践成果,以及教师之间交流、切磋授课体会和经验,对提高校本课程授课质量非常重要。在听课后让老师提出意见,并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评价。例如,校本课程教学内容是否有校本特色,内容范围与难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与认知水平,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有别具一格的教学环节等。
教师评价这一环节里,课后的讨论与交流尤为重要。评价不应是批判性的,而应是建设性的,要具体、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授课教师也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和听课教师的交流来总结反思,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3. 学生层面的评价。学生是校本课程的接受者、参与者和直接感受者,他们对校本课程的感悟、评价应该说是最有价值、最值得参考的。因此,学生层面的评价对校本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所以,校本课程设置时,先让学生来听课,然后听学生的意见和他们的感受,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评价问卷反馈的内容应由授课教师整理归纳,作为改进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环节的依据。
通过以上多元评价,把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全过程都纳入评价范围,可以增强校本课程的适应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有助于弘扬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推动校本教育向最终目标靠进。
〔中图分类号〕 G423.0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A)—0013—01
教育现代化重心下移是教改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以学校为本”便成为凸显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于是,对学校功能重新定位,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学校进行整合、实施,就成为校本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通过“需求评价”的形式,确定校本课程内容
所谓需求评价是指通过有目的、有侧重的问卷调查方式,组织相关人员座谈,就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进行客观评价,这实际是一个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可能产生的后果与影响的过程。这是校本课程设置前的重要环节。调查内容如下。
1. 依据本校办学目标、地域、背景、学生情况,应开设哪些校本课程?
2. 依据本校可提供的课程资源,可开设哪些校本课程?
3. 需提供哪些设施?
4. 预测它的影响及应注意的事项。
以上内容可以通过问卷形式,也可以通过相关人员或集体座谈的形式获得评价信息。进行校本课程设置部门,可对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审查、筛选、论证、考察并经集体讨论来确定校本课程的设置科目。
二、通过“过程评价”的形式,检验校本课程的可行性
所谓过程评价是指控制、监督、矫正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的一种制约措施。主要是对课程活动的恰当性、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课程实践的质量与效率做出判断。这项制约措施既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又对纠正偏差和解决问题提供指导。过程评价应体现多元性。
1. 领导层面的评价。主管教学领导、校本课程设置有关人员,可深入校本课程授课班去听课,直接感受课堂氛围,感受校本课程的深度、力度,感受学生最真实的反映,并把这一切真实地记录下来。
例如,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是否反映校本课程的特征。课堂教学结构是否能有效引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是否符合校本课程特征的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热情、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并把评价结果进行汇总,理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加以有针对性的解决。
领导层面听课,要了解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尊重教师个性,客观分析出现的问题,还要提出具有指导价值的改进意见。
2. 教师层面的评价。校本课程具有过渡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观摩形式汇报实践成果,以及教师之间交流、切磋授课体会和经验,对提高校本课程授课质量非常重要。在听课后让老师提出意见,并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评价。例如,校本课程教学内容是否有校本特色,内容范围与难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与认知水平,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有别具一格的教学环节等。
教师评价这一环节里,课后的讨论与交流尤为重要。评价不应是批判性的,而应是建设性的,要具体、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授课教师也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和听课教师的交流来总结反思,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3. 学生层面的评价。学生是校本课程的接受者、参与者和直接感受者,他们对校本课程的感悟、评价应该说是最有价值、最值得参考的。因此,学生层面的评价对校本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所以,校本课程设置时,先让学生来听课,然后听学生的意见和他们的感受,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评价问卷反馈的内容应由授课教师整理归纳,作为改进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环节的依据。
通过以上多元评价,把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全过程都纳入评价范围,可以增强校本课程的适应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有助于弘扬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推动校本教育向最终目标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