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人类文化传承者和发展者的大学生,对文化要有正确的认知,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更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文化;文化观;文化修养
文化始终是与人类的活动分不开的,文化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而又高于人类的生产实践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又反作用于人类的行为,影响着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一、文化、文化观与文化修养
在中国早期的时候文化是分开使用的。“文”原指纹理之义,《易·系辞下》说:“物相杂,故曰文”。“化”通常是指教化之义,《华严经·音义上》提到:“教成于上,而易俗于下,谓之化”。在后期《易经》“文”和“化”合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传统的文化中将“文化”理解为“文治教化”。具有“人类学之父”之称的泰勒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上而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目前,我国学者对文化的概念有很多种说法,概括来讲,文化通常有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之意,广义文化正如我国1977 年出版的《辞海》所言,“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三个层面。狭义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
文化观通常是指主体对文化的基本认知和观点,包括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产生、本质、作用和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当前时代语境下的文化通常是指狭义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通常包括科学技术及具有智力因素的科学文化和由思想、信念、道德、价值观等组成的具有精神力量的人文文化。马克思在1842年关于出版自由的文章中说:“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纽带,是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并且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的文化”。
文化修养是指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提高主体人的认知过程,并完成文化的教化,作用于人的具体行为形成一种稳定人文素养,是将文化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的过程。那么,对于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不论是学什么专业的,除了专业课他们都应当认真汲取诸如哲学、文学、历史、心理、伦理、艺术等人文知识的学习,并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培育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道德观。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文化观与文化修养的分析
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西方思潮不断的渗入,当代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和文化修养存在着不合理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权力、财富的崇拜,文化学习过于工具性。权力崇拜的封建思想依然影响着一部分大学生,学而优则仕,文化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仕途。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不少青少年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学习文化,取得功名利禄,为了光宗耀祖。将文化的学习作为改变自己命运,实现自己的仕途的唯一途径,过分的强调文化的工具性,不在乎学习文化的过程对自身内在认知的改变,而在乎学习文化后对自己身份、财富的标榜。一味的认为文化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你的职称的高低、权力大小、财富多少,这样必然促使青少年知识分子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学位,有些在高校期间只在乎自己是否能够毕业顺利拿到毕业证、学位证,更有甚者有些拿钱造假证等恶劣现象。只在乎学习之后能标榜自己的硬件的东西,而忽略了文化对自身内在的改变,忽略了文化对自己行为能力的培养。这样,社会就出现了大量高学历、高职称却缺乏实际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分子的尴尬局面。以前专科能做的事现在缺需要本科生来做,以前本科生能做的的事现在却需要研究生来做,以前研究生能做的现在缺需要博士生来做,学历和实际能力不对称。文化只是改变自身的一种需要,文化不是能标榜自己的权势、财富的工具,文化是主体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文化价值的认知过于功利化。“文化价值 指的就是主题的人对自身生命存在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确定 。”“文化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意向力量所显现出来的人生境界、信念和理想,是主体精神生活最重要的内容。” 文化的价值在于由外显性的具体科学理论知识文化和内隐性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意识文化相互作用影响着主體人,推动着类社会的发展。所以,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包括具体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注意隐性的意识文化学习。然而,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中却出现了功利化的学习,过分的强调专业课的学习,而忽略了一定的基础人文知识学习。一味追求对自己将来有用能够带来利益或具有科技因素的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缺乏对理想、信念、道德、政治法律的认知。近些年来的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云南高校持刀伤人等高校犯罪事件,以及高知识高技术人才犯罪活动的屡见不鲜,显现出当代大学生政治法律意识的淡薄,道德伦理价值的缺失。高校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知识的人才同时也带来了些社会危险品。此外,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来讲,不仅需要高技术的人才,更需要一个思想成熟、道德品质高尚、人格健全的人。一个世价值观、价值观、道德观有问题的人,不管文化层次有多高终究不会在社会上走的太远。
(三)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求,对我国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文化属于人类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民族性。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递的不仅仅是科技知识,更重要是传递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信念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社会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观念也就不同,如果不加选择的接受外来文化,不免会出现于主流意识文化的冲突,带来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当前,高校大学生出现一些盲目接受西方的文化,如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圣诞节、情人节等)而忽视中国的传统节日,甚至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什么意义;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自己国家母语——汉语的学习;出国、外出留学者一直备受广大青少年亲睐,不少家长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出国留学上,认为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的圆。如果一味去追求西方的文化,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的价值理念及行为,那么我们就会慢慢被西化,而丧失民族的主体性,那样的结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对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的继承,要有认同感,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合理的文化因素,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四)文化理论学习与个体行为的脱节。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最终目的不是理论的学习,而是通过学习理论形成一定文化修养,指导人们的行为,最终实现人类对生存境遇的关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文化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指导人类的行为活动,人类的实践行为又促进文化理论的进一步的丰富发展。然而,在当代的大学生中却出现了些文化理论与个体行为相脱节的情况。其一、过于重视理论的学习,而缺乏对文化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理论知识比实践能力更重要,对人的行为指导更具备科学性,出现了一批缺乏实践能力的理论家。其二、过于重视文化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理论的学习,认为实践经验的要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对人的行为影响更具有直接的有效性,出现了一批缺乏文化理论的实干家。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化本身的发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文化的学习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也要注种文化修养,文化实践能力的培育。
三、构建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文化观,提高文化修养
在当代社会对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当前高校应构建大学生正确的文化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一)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转变传统的教学认知,大学生“三观”教育是高等文化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也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前提,对专业教育起着促进作用。一个“三观”有问题的大学生,不管专业知识有多么好,进入社会中不是废品就是危险品。高校要注重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开设一些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以及历史政治经济等人文类的基础课程,同时定期开展学术报告、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的学习。
(二)適当的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华子民我们理应学习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思想、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有些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这是一个高校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同时对高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三)注重高校网络媒体文化的建设。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结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人格修养、审美情趣等产生重要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应用网络媒体,使其对高校生产生正面的影响。
(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环境会影响人的生存发展,高校主要是一个传递文化知识的场所,校园内外的环境设施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性,要时刻透露出正能量的文化气息。学校各种社团组织的设置要要适合高校生文化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2]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的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 胡海波、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
关键词:文化;文化观;文化修养
文化始终是与人类的活动分不开的,文化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而又高于人类的生产实践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又反作用于人类的行为,影响着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一、文化、文化观与文化修养
在中国早期的时候文化是分开使用的。“文”原指纹理之义,《易·系辞下》说:“物相杂,故曰文”。“化”通常是指教化之义,《华严经·音义上》提到:“教成于上,而易俗于下,谓之化”。在后期《易经》“文”和“化”合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传统的文化中将“文化”理解为“文治教化”。具有“人类学之父”之称的泰勒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上而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目前,我国学者对文化的概念有很多种说法,概括来讲,文化通常有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之意,广义文化正如我国1977 年出版的《辞海》所言,“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三个层面。狭义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
文化观通常是指主体对文化的基本认知和观点,包括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产生、本质、作用和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当前时代语境下的文化通常是指狭义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通常包括科学技术及具有智力因素的科学文化和由思想、信念、道德、价值观等组成的具有精神力量的人文文化。马克思在1842年关于出版自由的文章中说:“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纽带,是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并且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的文化”。
文化修养是指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提高主体人的认知过程,并完成文化的教化,作用于人的具体行为形成一种稳定人文素养,是将文化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的过程。那么,对于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不论是学什么专业的,除了专业课他们都应当认真汲取诸如哲学、文学、历史、心理、伦理、艺术等人文知识的学习,并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培育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道德观。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文化观与文化修养的分析
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西方思潮不断的渗入,当代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和文化修养存在着不合理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权力、财富的崇拜,文化学习过于工具性。权力崇拜的封建思想依然影响着一部分大学生,学而优则仕,文化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仕途。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不少青少年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学习文化,取得功名利禄,为了光宗耀祖。将文化的学习作为改变自己命运,实现自己的仕途的唯一途径,过分的强调文化的工具性,不在乎学习文化的过程对自身内在认知的改变,而在乎学习文化后对自己身份、财富的标榜。一味的认为文化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你的职称的高低、权力大小、财富多少,这样必然促使青少年知识分子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学位,有些在高校期间只在乎自己是否能够毕业顺利拿到毕业证、学位证,更有甚者有些拿钱造假证等恶劣现象。只在乎学习之后能标榜自己的硬件的东西,而忽略了文化对自身内在的改变,忽略了文化对自己行为能力的培养。这样,社会就出现了大量高学历、高职称却缺乏实际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分子的尴尬局面。以前专科能做的事现在缺需要本科生来做,以前本科生能做的的事现在却需要研究生来做,以前研究生能做的现在缺需要博士生来做,学历和实际能力不对称。文化只是改变自身的一种需要,文化不是能标榜自己的权势、财富的工具,文化是主体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文化价值的认知过于功利化。“文化价值 指的就是主题的人对自身生命存在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确定 。”“文化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意向力量所显现出来的人生境界、信念和理想,是主体精神生活最重要的内容。” 文化的价值在于由外显性的具体科学理论知识文化和内隐性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意识文化相互作用影响着主體人,推动着类社会的发展。所以,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包括具体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注意隐性的意识文化学习。然而,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中却出现了功利化的学习,过分的强调专业课的学习,而忽略了一定的基础人文知识学习。一味追求对自己将来有用能够带来利益或具有科技因素的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缺乏对理想、信念、道德、政治法律的认知。近些年来的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云南高校持刀伤人等高校犯罪事件,以及高知识高技术人才犯罪活动的屡见不鲜,显现出当代大学生政治法律意识的淡薄,道德伦理价值的缺失。高校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知识的人才同时也带来了些社会危险品。此外,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来讲,不仅需要高技术的人才,更需要一个思想成熟、道德品质高尚、人格健全的人。一个世价值观、价值观、道德观有问题的人,不管文化层次有多高终究不会在社会上走的太远。
(三)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求,对我国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文化属于人类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民族性。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递的不仅仅是科技知识,更重要是传递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信念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社会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观念也就不同,如果不加选择的接受外来文化,不免会出现于主流意识文化的冲突,带来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当前,高校大学生出现一些盲目接受西方的文化,如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圣诞节、情人节等)而忽视中国的传统节日,甚至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什么意义;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自己国家母语——汉语的学习;出国、外出留学者一直备受广大青少年亲睐,不少家长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出国留学上,认为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的圆。如果一味去追求西方的文化,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的价值理念及行为,那么我们就会慢慢被西化,而丧失民族的主体性,那样的结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对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的继承,要有认同感,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合理的文化因素,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四)文化理论学习与个体行为的脱节。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最终目的不是理论的学习,而是通过学习理论形成一定文化修养,指导人们的行为,最终实现人类对生存境遇的关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文化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指导人类的行为活动,人类的实践行为又促进文化理论的进一步的丰富发展。然而,在当代的大学生中却出现了些文化理论与个体行为相脱节的情况。其一、过于重视理论的学习,而缺乏对文化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理论知识比实践能力更重要,对人的行为指导更具备科学性,出现了一批缺乏实践能力的理论家。其二、过于重视文化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理论的学习,认为实践经验的要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对人的行为影响更具有直接的有效性,出现了一批缺乏文化理论的实干家。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化本身的发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文化的学习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也要注种文化修养,文化实践能力的培育。
三、构建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文化观,提高文化修养
在当代社会对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当前高校应构建大学生正确的文化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一)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转变传统的教学认知,大学生“三观”教育是高等文化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也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前提,对专业教育起着促进作用。一个“三观”有问题的大学生,不管专业知识有多么好,进入社会中不是废品就是危险品。高校要注重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开设一些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以及历史政治经济等人文类的基础课程,同时定期开展学术报告、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的学习。
(二)適当的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华子民我们理应学习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思想、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有些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这是一个高校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同时对高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三)注重高校网络媒体文化的建设。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结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人格修养、审美情趣等产生重要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应用网络媒体,使其对高校生产生正面的影响。
(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环境会影响人的生存发展,高校主要是一个传递文化知识的场所,校园内外的环境设施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性,要时刻透露出正能量的文化气息。学校各种社团组织的设置要要适合高校生文化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2]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的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 胡海波、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