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经过精心研究,反复实验,基本上形成了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体现素质教育方向的“1 1”课堂教学新模式。这个教学模式能够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间、生生间交互活动的动态过程,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1 1”课堂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中学政治 新课程改革 “1 1”课堂教学模式
一、“1 1”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一)作业前置
先按“导学案”自学自练、暴露问题,再互查互纠、大组讨论、概括总结。
(二)小组合作
以小组学习方式,开展“兵教兵”,互帮互学,全体成员合作达标,实现差异发展、共同发展。
(三)质疑求异
在自学、互动过程中能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大胆质疑,在大组讨论时积极发言。
概括的讲,“1 1”高效课堂具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案导学,小组合作”、“课堂前置,作业前移”等特点,体现了“互动课堂”、“‘问题’课堂”、“创新课堂”、“人文课堂”的特征。
二、“1 1”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要求
(一)教师要做到
1.不了解学情、不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得进行教学案设计;
2.没有满意的“导学案”不进课堂(含问题、习题、方法等内容设计的);
3.没有自学基础和针对性预习的不讲课;
4.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替代;
5.不到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出手;
(二)学生要做到
1.主动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有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尊重他人,互帮互学,主动帮助别人、请教别人,有合作共赢的意识和精神;
3.敢质疑、敢创新、敢负责、敢表达;
4.自主学习时孜孜不倦;小组互动时,轻声细语;大组讨论时,声音洪亮;
5.在自评、互评等检测评价时,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1 1”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一)课前
1.学生方面
(1)“读”,即学生阅读课本,熟练记忆本节课中的主要观点或结论。
(2)“做”,即完成导学案的“知识梳理”和其中的思考题。
(3)“思”,即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等。
(4)“查”,即小组互查: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互相学习、讨论、矫正,保证全体小组成员达成学习目标;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5)“议”,即小组成员互相讨论,检查目标、交流成果,解决困惑、收集问题。
2.教师方面
(1)“编”,即认真备课,精心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如何编写导学案见后面)。
(2)“查”,即课前查阅学生的导学案,并进行一次批阅,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
(二)课堂上
1.学生方面
(1)展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预习成果,内容分为:我们的收获和我们的困惑。收获主要包括本组成员对本堂课所学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等;困惑主要包括本组成员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提出的新问题。
(2)解疑:解答其他小组成员对本小组成员所展示问题的质疑。
(3)点评:对其他小组成员的展示活动进行点评。
(4)答疑:回答其他小组成员和老师的提问。
(5)讨论:讨论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在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和老师设置的问题。
(6)倾听;倾听本组成员的讨论意见、倾听其他小组的讲解、倾听老师的讲解与点拨。
(7)练习:完成当堂检测的内容。
2.教师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激疑激趣,对小组活动进行任务分解;在讨论展示中对学生学习进程进行掌握、引导、管理,对小组个别释疑解难。
(2)对学生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给予适时点拨引导,老师讲解要立足基点,抓住重点,解析难点,点拨疑点,强化弱点,补充盲点;要讲联系、讲思路、讲方法,点拨要力求明确、清晰、精要、好懂、实用;力求学生好学、乐学,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
(3)对学生讨论展示过的问题要通过投影等形式给予规范的答案或思维过程。
(三)课后
1.学生倾听
(1)每节课后要及时反思总结,在反思总结中理解记忆,迁移创新,巩固升华。
(2)整理错题集、好题集。经过课上激烈的讨论,一个问题往往能总结出很多种解法。课后对这些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后学习小组内帮扶、查漏补缺,对课堂学习中存在问题及时解决。
2.教师方面
(1)再次收缴学生导学案,进行二次批阅,对学生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二次达标。
(2)做好“教后记”。主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参与如何;有无创新之处;有无意外收获;有无失败之处,等等。
四、“1 1”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办法
(一)小组互查中的评价
在小组互查阶段,以完成“导学案”情况为主要内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的导学案完成情况进行等次评价。
(二)大组讨论中的评价
在大组讨论阶段,以各个小组发言情况,学案完成情况、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问题的质量,小组合作精神等为主要内容,对各个小组进行得分评定。
(三)“当堂检测”的积分评价
以当堂检测为手段对小组整体达标情况进行评估。编制检测题当堂检测,采用“小组轮转批改”的方式当堂批改,由批改小组评定检测题得分,由科代表或老师填入《小组积分表》,作为第二次学情反馈和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的最终依据。
关键词: 中学政治 新课程改革 “1 1”课堂教学模式
一、“1 1”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一)作业前置
先按“导学案”自学自练、暴露问题,再互查互纠、大组讨论、概括总结。
(二)小组合作
以小组学习方式,开展“兵教兵”,互帮互学,全体成员合作达标,实现差异发展、共同发展。
(三)质疑求异
在自学、互动过程中能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大胆质疑,在大组讨论时积极发言。
概括的讲,“1 1”高效课堂具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案导学,小组合作”、“课堂前置,作业前移”等特点,体现了“互动课堂”、“‘问题’课堂”、“创新课堂”、“人文课堂”的特征。
二、“1 1”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要求
(一)教师要做到
1.不了解学情、不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得进行教学案设计;
2.没有满意的“导学案”不进课堂(含问题、习题、方法等内容设计的);
3.没有自学基础和针对性预习的不讲课;
4.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替代;
5.不到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出手;
(二)学生要做到
1.主动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有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尊重他人,互帮互学,主动帮助别人、请教别人,有合作共赢的意识和精神;
3.敢质疑、敢创新、敢负责、敢表达;
4.自主学习时孜孜不倦;小组互动时,轻声细语;大组讨论时,声音洪亮;
5.在自评、互评等检测评价时,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1 1”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一)课前
1.学生方面
(1)“读”,即学生阅读课本,熟练记忆本节课中的主要观点或结论。
(2)“做”,即完成导学案的“知识梳理”和其中的思考题。
(3)“思”,即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等。
(4)“查”,即小组互查: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互相学习、讨论、矫正,保证全体小组成员达成学习目标;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5)“议”,即小组成员互相讨论,检查目标、交流成果,解决困惑、收集问题。
2.教师方面
(1)“编”,即认真备课,精心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如何编写导学案见后面)。
(2)“查”,即课前查阅学生的导学案,并进行一次批阅,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
(二)课堂上
1.学生方面
(1)展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预习成果,内容分为:我们的收获和我们的困惑。收获主要包括本组成员对本堂课所学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等;困惑主要包括本组成员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提出的新问题。
(2)解疑:解答其他小组成员对本小组成员所展示问题的质疑。
(3)点评:对其他小组成员的展示活动进行点评。
(4)答疑:回答其他小组成员和老师的提问。
(5)讨论:讨论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在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和老师设置的问题。
(6)倾听;倾听本组成员的讨论意见、倾听其他小组的讲解、倾听老师的讲解与点拨。
(7)练习:完成当堂检测的内容。
2.教师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激疑激趣,对小组活动进行任务分解;在讨论展示中对学生学习进程进行掌握、引导、管理,对小组个别释疑解难。
(2)对学生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给予适时点拨引导,老师讲解要立足基点,抓住重点,解析难点,点拨疑点,强化弱点,补充盲点;要讲联系、讲思路、讲方法,点拨要力求明确、清晰、精要、好懂、实用;力求学生好学、乐学,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
(3)对学生讨论展示过的问题要通过投影等形式给予规范的答案或思维过程。
(三)课后
1.学生倾听
(1)每节课后要及时反思总结,在反思总结中理解记忆,迁移创新,巩固升华。
(2)整理错题集、好题集。经过课上激烈的讨论,一个问题往往能总结出很多种解法。课后对这些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后学习小组内帮扶、查漏补缺,对课堂学习中存在问题及时解决。
2.教师方面
(1)再次收缴学生导学案,进行二次批阅,对学生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二次达标。
(2)做好“教后记”。主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参与如何;有无创新之处;有无意外收获;有无失败之处,等等。
四、“1 1”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办法
(一)小组互查中的评价
在小组互查阶段,以完成“导学案”情况为主要内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的导学案完成情况进行等次评价。
(二)大组讨论中的评价
在大组讨论阶段,以各个小组发言情况,学案完成情况、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问题的质量,小组合作精神等为主要内容,对各个小组进行得分评定。
(三)“当堂检测”的积分评价
以当堂检测为手段对小组整体达标情况进行评估。编制检测题当堂检测,采用“小组轮转批改”的方式当堂批改,由批改小组评定检测题得分,由科代表或老师填入《小组积分表》,作为第二次学情反馈和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的最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