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油田开发的实践证明,油藏开发在经历了上产阶段,稳产阶段之后,必然会进入递减阶段,而如何延长油井生产时间,增长油藏的稳产期,减小自然递减,成为目前油藏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区块的精细油藏描述,对构造、储层的重新认识,应用动态分析,结合井组变化,在重新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采用注水培植的方法恢复长停井,可以进一步提升复产井生产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主题词:二次解释 精细油藏描述 长停恢复 注采对应 井组分析
1.概况
J59块构造上位于大民屯凹陷静安堡构造带南部,与S84-AN12块东南部相邻,为一个西低东高四面被断层切割的背斜构造。目的层为沙三段,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平原沉积,储层以不等粒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22.4%,油藏埋深-1420~-1930m,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
2.背景
按停产3个月即为长停井的原则,统计SY油田共有各类长停井1168口,其中长停油井418口,长停水井88口。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造成长停原因的多样,其中以油井低压低产、高含水关井为主。长停产井主要集中在注水开发油藏,中高渗油藏长停井占多数。通过与注水治理、产能建设、重大试验等工作相结合,近五年累计恢复各类长停油气井257口,累计年增油4.64万吨,平均年增油0.9万吨,平均单井年增油180吨。
其中J59块共完钻各类井12口,其中油井10口,注水井2口。该块发育3条内部断层及2条边界断层,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明显。从1988年以来,先后有10口井陆续投产,其中J59是1988年完钻的一口预探井,初期产量较高,2017年因低产关井。2020年通过与注水培植,恢复地层能量,J59成功复产见油,实现了区块的增产。
3.难点
通过近年来实践,按照“潜力大、效益好、工艺简单、环境允许”的原则恢复各类长停井,虽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难满足油田高效开发的需要,尤其是有效恢复高含水期中高渗砂岩油藏J59块的长停井存在诸多问题亟待突破:
一是优势渗流通道发育,长停井挖潜剩余油难度大。
二是主力油层水淹严重,长停恢复后高含水风险大。
三是油藏边部储层厚度小,常规恢复后高产难度大。。
4.主要研究内容
2.1长停井恢复选井优化
J59井是1988年3月完钻的一口预探井,投产初期日产液25吨,日产油25吨,2017年9月因低产关井,关前日产液2.1吨,日产油0.2吨,累产液8.7万吨,累产油6.4万吨。该井完钻后,具有一定的油气显示,解释并射开油层:45m/15层,初期产量较好,但由于该块储层物性较差影响,同时该井该时期无对应注水井,长期处于有注无采状态,地层能量下降,后期产液量下降,导致低产关井。结合VSP及地层对比,重新落实井区构造,认为J59井处于局部构造高点,使得剩余油向该井区重新分布运移成为可能;结合地层对比及动态分析研究,重新落实井区砂体、油层及剩余油分布,分析J59井区存在剩余油,使长停恢复存在可能;通过地层对比,结合动态分析,落实井区产能情况,井区5口油井均具备一定的产量,同时井区J73-69井于2016年2月转注,使得井区有注无采的情况得到改善。
2.2长停井恢复方案设计优化
结合动态分析及地层对比情况,认为J59具有注水培植后恢复的潜力,2019年11月末,对应注水井J73-69配注由30方提高到80方,提高注入量,补充井区地层能量。同时,结合井区油井生产情况及油井历史作业情况,确定使用φ38无磁阀泵,泵挂1800米,完井采用热线方式复产,并根据作业过程中杆柱起出偏磨情况,全井采油注塑杆进行防偏磨。
2.3恢复后生产参数优化
一是实时监测油井工况及时调整生产制度,确保复产井生产参数合理。J59复产后,实时监测该井功图及液面情况,根据功图及液面及时调整该井生产参数,确保复产井尽快见油并维持高产。针对该井5月18日复产初期呈抽喷状态,并且动液面较高的情况,5月25日及时上调冲次,加大排液量降低液面,使油井尽快下降到合理液面,加快排液速度,减少了排液周期。
二是根据异步注采原则,及时停注周围注水井,确保复产井尽快见油。J59复产后,根据异步注采“注时不采 采时不注”的原则,及时将对应注水井静73-69实施动态停注,进一步缩短了复产井排液周期,确保静59见油效果,保证了复產井生产效果。见油初期最高日产油4.7吨,目前日产油2.7吨。
2.4现场实施效果
J59注水培植复产后,初期日产油1.1吨,最高日产油达到4.7吨,阶段累增油238吨,有效的增长了油井的生产周期,提升了油藏开发效果。
3.结论和建议
(1)通过与注水专项治理结合,由研究单井恢复转向研究井组潜力,通过注水井培植恢复长停井,可进一步提高长停井恢复效果。
(2)停产井复产的作用不局限于增产,更为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恢复老井产能夯实老区稳产基础,有力提升了油田开发工作的水平。
(3)本文通过注水井培植恢复长停井的方法,可为其它同类型油藏同相似井组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 孙鲁平,首皓等. 非均质储层测井二次解释—以辽河GS油田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04)..
[2]周文刚.新欢27块杜家台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研究[J].石化技术. 2017(06).
[3]王胜利,田世澄,蒋有兰等. 论精细油藏描述[J]. 特种油气藏.2010(04).
[4]田丽娜.影响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及改善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08).
[5]张伟杰,苏海.寨子河油田长8储层注水开发效果分析[J].石化技术.2017(07).
[6]白凤坤. 低油价下特高含水后期油藏动态管理方法[J].山东化工.2018(19).
[7]徐帅,李娟等. 低渗砂岩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对策探讨[J].化工管理.2016(08).
[8]邢强等.化子坪西区长6特低渗透油藏空气泡沫驱可行性评价[J].中外能源.2017(08).
作者简介:任铁映,男,1985年03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汉族,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资源勘查工程,现于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从事地质开发工作。
主题词:二次解释 精细油藏描述 长停恢复 注采对应 井组分析
1.概况
J59块构造上位于大民屯凹陷静安堡构造带南部,与S84-AN12块东南部相邻,为一个西低东高四面被断层切割的背斜构造。目的层为沙三段,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平原沉积,储层以不等粒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22.4%,油藏埋深-1420~-1930m,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
2.背景
按停产3个月即为长停井的原则,统计SY油田共有各类长停井1168口,其中长停油井418口,长停水井88口。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造成长停原因的多样,其中以油井低压低产、高含水关井为主。长停产井主要集中在注水开发油藏,中高渗油藏长停井占多数。通过与注水治理、产能建设、重大试验等工作相结合,近五年累计恢复各类长停油气井257口,累计年增油4.64万吨,平均年增油0.9万吨,平均单井年增油180吨。
其中J59块共完钻各类井12口,其中油井10口,注水井2口。该块发育3条内部断层及2条边界断层,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明显。从1988年以来,先后有10口井陆续投产,其中J59是1988年完钻的一口预探井,初期产量较高,2017年因低产关井。2020年通过与注水培植,恢复地层能量,J59成功复产见油,实现了区块的增产。
3.难点
通过近年来实践,按照“潜力大、效益好、工艺简单、环境允许”的原则恢复各类长停井,虽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难满足油田高效开发的需要,尤其是有效恢复高含水期中高渗砂岩油藏J59块的长停井存在诸多问题亟待突破:
一是优势渗流通道发育,长停井挖潜剩余油难度大。
二是主力油层水淹严重,长停恢复后高含水风险大。
三是油藏边部储层厚度小,常规恢复后高产难度大。。
4.主要研究内容
2.1长停井恢复选井优化
J59井是1988年3月完钻的一口预探井,投产初期日产液25吨,日产油25吨,2017年9月因低产关井,关前日产液2.1吨,日产油0.2吨,累产液8.7万吨,累产油6.4万吨。该井完钻后,具有一定的油气显示,解释并射开油层:45m/15层,初期产量较好,但由于该块储层物性较差影响,同时该井该时期无对应注水井,长期处于有注无采状态,地层能量下降,后期产液量下降,导致低产关井。结合VSP及地层对比,重新落实井区构造,认为J59井处于局部构造高点,使得剩余油向该井区重新分布运移成为可能;结合地层对比及动态分析研究,重新落实井区砂体、油层及剩余油分布,分析J59井区存在剩余油,使长停恢复存在可能;通过地层对比,结合动态分析,落实井区产能情况,井区5口油井均具备一定的产量,同时井区J73-69井于2016年2月转注,使得井区有注无采的情况得到改善。
2.2长停井恢复方案设计优化
结合动态分析及地层对比情况,认为J59具有注水培植后恢复的潜力,2019年11月末,对应注水井J73-69配注由30方提高到80方,提高注入量,补充井区地层能量。同时,结合井区油井生产情况及油井历史作业情况,确定使用φ38无磁阀泵,泵挂1800米,完井采用热线方式复产,并根据作业过程中杆柱起出偏磨情况,全井采油注塑杆进行防偏磨。
2.3恢复后生产参数优化
一是实时监测油井工况及时调整生产制度,确保复产井生产参数合理。J59复产后,实时监测该井功图及液面情况,根据功图及液面及时调整该井生产参数,确保复产井尽快见油并维持高产。针对该井5月18日复产初期呈抽喷状态,并且动液面较高的情况,5月25日及时上调冲次,加大排液量降低液面,使油井尽快下降到合理液面,加快排液速度,减少了排液周期。
二是根据异步注采原则,及时停注周围注水井,确保复产井尽快见油。J59复产后,根据异步注采“注时不采 采时不注”的原则,及时将对应注水井静73-69实施动态停注,进一步缩短了复产井排液周期,确保静59见油效果,保证了复產井生产效果。见油初期最高日产油4.7吨,目前日产油2.7吨。
2.4现场实施效果
J59注水培植复产后,初期日产油1.1吨,最高日产油达到4.7吨,阶段累增油238吨,有效的增长了油井的生产周期,提升了油藏开发效果。
3.结论和建议
(1)通过与注水专项治理结合,由研究单井恢复转向研究井组潜力,通过注水井培植恢复长停井,可进一步提高长停井恢复效果。
(2)停产井复产的作用不局限于增产,更为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恢复老井产能夯实老区稳产基础,有力提升了油田开发工作的水平。
(3)本文通过注水井培植恢复长停井的方法,可为其它同类型油藏同相似井组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 孙鲁平,首皓等. 非均质储层测井二次解释—以辽河GS油田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04)..
[2]周文刚.新欢27块杜家台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研究[J].石化技术. 2017(06).
[3]王胜利,田世澄,蒋有兰等. 论精细油藏描述[J]. 特种油气藏.2010(04).
[4]田丽娜.影响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及改善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08).
[5]张伟杰,苏海.寨子河油田长8储层注水开发效果分析[J].石化技术.2017(07).
[6]白凤坤. 低油价下特高含水后期油藏动态管理方法[J].山东化工.2018(19).
[7]徐帅,李娟等. 低渗砂岩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对策探讨[J].化工管理.2016(08).
[8]邢强等.化子坪西区长6特低渗透油藏空气泡沫驱可行性评价[J].中外能源.2017(08).
作者简介:任铁映,男,1985年03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汉族,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资源勘查工程,现于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从事地质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