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再对近来沉渣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对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的危害进行阐述,并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可尝试全面整合和优化历史观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历史观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观教育;高职院校历;史虚无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一、历史观教育基本问题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历史观的形成与世界观的形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由此形成人们对人类社会横向和纵向认识,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的延伸。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史观和唯心主义史观两大阵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破除了以往唯心史观的种种壁垒,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的阐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被恩格斯誉为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大发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初步建构了唯物史观,他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可见,虽然马克思本人并未建立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历史在本质上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其核心的问题已经表达得很清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本文的所述历史观教育即是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都表达出对历史观教育问题的高度关注,习近平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了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具有大学的文化知识修养和一定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社会转型时期,种种社会思潮纷至迭来,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构建造成一定的困扰,当中,应高度警觉历史虚无主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认为,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久的可行之道。
二、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历史虚无主义卷土重来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扛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以学术无禁区,学术自由等为保护伞进行所谓的历史研究,事实上是一种以文化为表象的政治活动。社会转型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一部分对资本主义跪拜的研究者对历史问题的“积极介入”正好与网络空间中少部分对其生活境遇不满意的社会成员“上下呼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在中国的泛滥推波助澜。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依附于“告诉你一个真实历史”,“狼牙山五壮士真是如你所知的那样吗”类文本上,以正义、真理的代言人面目示人。经过剪切,粘贴等加工过后,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等已无从谈起,取而代之的是对历史进行碎片化处理后足以以假乱真的东西,这些东西虽然东拼西凑经不起推敲和验证,但其危害却实实在在,如“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等提法中,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竟然被粉饰成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功臣”。问题在于,这些完全不尊重历史研究规则的被刻意杜撰出来的文本竟然也能拥有簇拥者,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所以,有学者认为“虚无的是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但对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则并不虚无,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颂德,把已被颠倒过来的历史再颠倒回去,混淆是非。”②
2.历史虚无主义借住网络加速渗透
客观上看,大部分具备历史虚无主义色彩的作品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指向,在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为主要平台的传统传媒时代,其影响力较为有限,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其传播和渗透的范围大大扩张,速度成倍提升。互联网中,一些文学作品以争取阅读量或点击率为目标,这类作品往往以标新立异或劲爆抢眼的标题加上对既有的公认的史实进行反向论述,给读者造成观念上的强烈冲击为特点,往往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如有文章将黄世仁“还原”成一个具有开拓精神,有责任心的地主,并认为白毛女应该和他生活在一起,有作品公然質疑雷锋助人为乐行为背后的动机等等。这类对既有的真实史实进行任意编造杂糅的行为的危害可能比想象中更为严重。另一些为各种功利性目的不顾客观史实而将历史娱乐化、庸俗化的作品也在有意无意间相互关联互相助推,成为了一股具有破坏性的力量,这股力量借助网络的覆盖性和扩张力对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必须严肃对待。
3.当前高职院校历史观教育需要创新
“05方案”实施之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必修课程及“形势与政策”等三门课程共同组成。目前高职院校尚未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下简称“马原”)等两门课程,“纲要”课主要是讲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成立新中国走向富强的辉煌历程。“马原”课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两门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的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问题在于,由于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及课时量的限制,高职院校并未开设这两门课程,而高职院校学生又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渗透对象,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结构更为复杂,一些高职院校不仅有高考统招的学生,还有单独招生的学生及9 3等,这就意味着这些学生无论在知识的基础上或者是学习的能力和自觉性上都与本科生有一定的差距,要对其进行唯物史观教育的难度也更大,任务也更艰巨。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一般学制为3年,要在较少的课程和较短的时间里面对其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因而,高职院校需要对所开设的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行深度的挖掘和高度的整合,以提升其唯物史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历史观教育的路径探索
从整体上看,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资产阶级思潮相互交织在一起大力宣扬资本主义的先进性,质疑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消解当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所带来的破坏性不容小觑,需要积极应对。本文以为,可尝试从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对此问题进行解决。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内部整合
“概论”、“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三门课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教育和引导,三门课程各有侧重也相互联系,在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历史观的进程中,应对这三门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加工和整合,让这三门课程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具体实现方式上,可尝试让三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将历史观教育视为三门课程的重点的教学目标,加强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的横向沟通和交流,这样一方面可有效的提升历史观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同课程对相同教学内容的重复讲授,授课教师既要把相关的理论问题讲通讲透,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并将分析到的结果反馈到下一轮的教学活动中去,形成不断调整和充实的动态的教学过程。
2.可积极拓展历史观教育的场域
当今世界复杂多元,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成为时代的基本特征,此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如继续因循守旧的沿用传统的完全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期待,因而,需要大力拓展历史观教育的场域,将其范围扩大到课堂以外,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有益补充的新格局。可探索多种实现方式,充分利用各类校园活动所提供的如主题演讲、专题讲座、展览,辩论赛等多种校园活动平台,让整个学校成为了一个教育共同体,让大学生在各类校园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在充满历史底蕴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润物无声的促进其历史观的正确生成。
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微博、微信、论坛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接受到与历史观教育相关的信息和资源,让学生能从更多的渠道了解到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救亡图存和建设新中国的光荣历程。在这些网络平台中,学生不仅可以对真实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参与到相关问题的讨论当中,教師可由此更加了解学生的观点和立场,并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让学生在历史观学习问题上有更强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效对接和互相联动,开拓历史观教育的新路径。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担负为向国家培养和输送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使命,因而,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时,应在准确把握其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对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高度整合的前提下,让三门课相互关照、取长补短、分工协作,还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开拓历史观教育的新路径,以进一步加强历史观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1994:358.
[2]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
关键词:历史观教育;高职院校历;史虚无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一、历史观教育基本问题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历史观的形成与世界观的形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由此形成人们对人类社会横向和纵向认识,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的延伸。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史观和唯心主义史观两大阵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破除了以往唯心史观的种种壁垒,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的阐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被恩格斯誉为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大发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初步建构了唯物史观,他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可见,虽然马克思本人并未建立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历史在本质上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其核心的问题已经表达得很清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本文的所述历史观教育即是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都表达出对历史观教育问题的高度关注,习近平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了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具有大学的文化知识修养和一定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社会转型时期,种种社会思潮纷至迭来,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构建造成一定的困扰,当中,应高度警觉历史虚无主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认为,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久的可行之道。
二、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历史虚无主义卷土重来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扛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以学术无禁区,学术自由等为保护伞进行所谓的历史研究,事实上是一种以文化为表象的政治活动。社会转型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一部分对资本主义跪拜的研究者对历史问题的“积极介入”正好与网络空间中少部分对其生活境遇不满意的社会成员“上下呼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在中国的泛滥推波助澜。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依附于“告诉你一个真实历史”,“狼牙山五壮士真是如你所知的那样吗”类文本上,以正义、真理的代言人面目示人。经过剪切,粘贴等加工过后,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等已无从谈起,取而代之的是对历史进行碎片化处理后足以以假乱真的东西,这些东西虽然东拼西凑经不起推敲和验证,但其危害却实实在在,如“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等提法中,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竟然被粉饰成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功臣”。问题在于,这些完全不尊重历史研究规则的被刻意杜撰出来的文本竟然也能拥有簇拥者,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所以,有学者认为“虚无的是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但对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则并不虚无,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颂德,把已被颠倒过来的历史再颠倒回去,混淆是非。”②
2.历史虚无主义借住网络加速渗透
客观上看,大部分具备历史虚无主义色彩的作品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指向,在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为主要平台的传统传媒时代,其影响力较为有限,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其传播和渗透的范围大大扩张,速度成倍提升。互联网中,一些文学作品以争取阅读量或点击率为目标,这类作品往往以标新立异或劲爆抢眼的标题加上对既有的公认的史实进行反向论述,给读者造成观念上的强烈冲击为特点,往往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如有文章将黄世仁“还原”成一个具有开拓精神,有责任心的地主,并认为白毛女应该和他生活在一起,有作品公然質疑雷锋助人为乐行为背后的动机等等。这类对既有的真实史实进行任意编造杂糅的行为的危害可能比想象中更为严重。另一些为各种功利性目的不顾客观史实而将历史娱乐化、庸俗化的作品也在有意无意间相互关联互相助推,成为了一股具有破坏性的力量,这股力量借助网络的覆盖性和扩张力对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必须严肃对待。
3.当前高职院校历史观教育需要创新
“05方案”实施之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必修课程及“形势与政策”等三门课程共同组成。目前高职院校尚未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下简称“马原”)等两门课程,“纲要”课主要是讲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成立新中国走向富强的辉煌历程。“马原”课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两门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的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问题在于,由于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及课时量的限制,高职院校并未开设这两门课程,而高职院校学生又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渗透对象,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结构更为复杂,一些高职院校不仅有高考统招的学生,还有单独招生的学生及9 3等,这就意味着这些学生无论在知识的基础上或者是学习的能力和自觉性上都与本科生有一定的差距,要对其进行唯物史观教育的难度也更大,任务也更艰巨。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一般学制为3年,要在较少的课程和较短的时间里面对其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因而,高职院校需要对所开设的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行深度的挖掘和高度的整合,以提升其唯物史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历史观教育的路径探索
从整体上看,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资产阶级思潮相互交织在一起大力宣扬资本主义的先进性,质疑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消解当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所带来的破坏性不容小觑,需要积极应对。本文以为,可尝试从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对此问题进行解决。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内部整合
“概论”、“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三门课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教育和引导,三门课程各有侧重也相互联系,在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历史观的进程中,应对这三门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加工和整合,让这三门课程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具体实现方式上,可尝试让三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将历史观教育视为三门课程的重点的教学目标,加强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的横向沟通和交流,这样一方面可有效的提升历史观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同课程对相同教学内容的重复讲授,授课教师既要把相关的理论问题讲通讲透,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并将分析到的结果反馈到下一轮的教学活动中去,形成不断调整和充实的动态的教学过程。
2.可积极拓展历史观教育的场域
当今世界复杂多元,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成为时代的基本特征,此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如继续因循守旧的沿用传统的完全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期待,因而,需要大力拓展历史观教育的场域,将其范围扩大到课堂以外,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有益补充的新格局。可探索多种实现方式,充分利用各类校园活动所提供的如主题演讲、专题讲座、展览,辩论赛等多种校园活动平台,让整个学校成为了一个教育共同体,让大学生在各类校园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在充满历史底蕴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润物无声的促进其历史观的正确生成。
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微博、微信、论坛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接受到与历史观教育相关的信息和资源,让学生能从更多的渠道了解到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救亡图存和建设新中国的光荣历程。在这些网络平台中,学生不仅可以对真实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参与到相关问题的讨论当中,教師可由此更加了解学生的观点和立场,并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让学生在历史观学习问题上有更强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效对接和互相联动,开拓历史观教育的新路径。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担负为向国家培养和输送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使命,因而,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时,应在准确把握其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对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高度整合的前提下,让三门课相互关照、取长补短、分工协作,还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开拓历史观教育的新路径,以进一步加强历史观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1994:358.
[2]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