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县域文化站基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心地位,对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的县域文化站仍存在供需不匹配、边际效益递减、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县域文化站在整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居民需求表达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效能的因应之策。
关键词:县域文化站;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效能评估
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从前些年的覆盖式发展到现在的重视发展质效,可以看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走向更高水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在基础设施上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转变,能为群众提供较高水平的服务。但是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公共文化的供给效能匹配率低,同时也存在地区差异,同地区的中心和周边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边际递减效应,这都会造成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感知率降低。由此可见,对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的客观评价,是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手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各个县市而言,文化站更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具体形式。
一、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效能的价值意义
我国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而该工作的优劣主要是根据其供给体系的效能而判定。因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的提升,越来越受到各级文化职能部门的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这一概念的出现,把抽象的文化体系建设变的更加具体化,因此该概念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量化和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出台了众多提升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效能的政策以及方式方法,这都对平衡区域之间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优化公共资源的效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对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的理解多为资源的配置和供给,而很少去关心群众的评价,提出“效能”的概念能够让公共文化服务更高的倾听群众的声音和反馈,能够让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同时更能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这样就可以实现公共文化相关财政投入的优化配置,投入相同数量资金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产出效率。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文化建设工作也是如此,我国要建立全新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从而来提升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不断提升。通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来为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添砖加瓦。为群众建立起更优质的文化阵地,让其文化生活更加饱满、丰富,必要手段就是建立、健全、优化我国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同时更应不断提升我国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效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
二、县域文化站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的效能评估
(一)主要成绩
县域的文化建设对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县域文化站的建设逐渐成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平台,同时县域文化站的发展和壮大也是逐步建立健全我国新时期文化体系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国对县域文化站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最终实现了我国县域文化站管理体制不断升级,配套设施不断更新,文化供给和传播能力不断增强,人民满意度不断提升的目标。第一,已经初步实现了文化站建设的全覆盖,文化站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我国共有文化站38,736个,直至2017年增至41,193个,不但从数量上有了质的飞跃,在文化站的管理上也做到了更加精细化,做到了依规管理;第二,县域文化站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逐步实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方面需求的目标;第三,文化站基础设施逐步丰富,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从业人员数量,藏书数量以及计算机的实际使用率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以上几项指标在2009 - 2017年分别平均增长了8.39%,4.89%,9.59%和23.04%。1文化站在县域文化乃至乡镇文化建设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提升我国文化资源供给能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从县域文化站本身以及受众的现状来看,文化站建设以及基础设施都较为完善,也有较强的文化供给能力。但其现实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众多,总结起来主要是来自于现阶段体制设计、县域居民参与度、代理管理等方面。上述問题导致了县域文化站的使用效率低下、供需不平衡、边际递减、城乡差异大,对群众的满意度有了很大的影响。
1.供需错位:“机械化”供给和群众需求存在差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导致了我国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也存在该模式的弊病。政府在文化站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既是建设者,又是文化产品的制造者。政府对文化站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也导致了文化站的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的参与,忽略了社会群体的参与。上述的发展模式导致了文化站发展模式的单一化,使其逐步失去发展活力,在文化供给方面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形式化”供给模式。在供给内容方面,文化站的内容主要是文学活动,培训课程以及展览。文化服务的参与主体单一导致了其内容的单一化和形式化,前些年这种文化供给形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但随着人民对文化需求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文化供给形式已经和群众的需求形成了很大“错位”,新媒体的出现更使群众的文化需求逐步形成差异。传统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很多传统的文化模式已经很难再吸引人们的眼球。人们对观看影视作品、网络浏览和游戏以及阅读报纸的需求较高,但他们对文化表演、参观博物馆和专业培训的需求较低。现阶段文化站的供给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上,与群众的需求差距较大。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内容上仍有待完善,进一步解决“供需”错位的现象。 2.边际效益递减:投入产出比低
文化服务也需要得到更高的供给效率,也就是投入产出比,是体现县域文化站效能的指标之一。与我国文化站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的增长截然相反的是,文化站的整体供给效率不高,文化服务效能的提高不及财政投入的增长。我国各级政府对县域文化站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给予了较大力度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然而,产出效果优势并不明显,一些文化站出现了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文化站的每日服务人数很少。一方面,财政资金的高投入;另一方面,文化服务供给的低产出,边际效益递减问题严重。
3.效能分布不均:存在较大区域差异
不同区域以及文化站在文化服务时存在一定的设施差异和内容差异,因此造成了群众参与文化服务机会和效果之间存在差异。打造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吸引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到更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中来。我国各级政府在文化站建设工作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区域虽然实现了硬件设施的均等化分配,但是文化服务硬件只是载体,忽略了文化本身的文化建设必定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也是造成地区文化建设差异的重要原因。从总体上看是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这很难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4.居民收益: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不高
离开了群众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群众的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是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县域文化站是群众文化生活的阵地,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辐射作用,是群众获取和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但是,县域居民对文化站的认知度、参与度和满意度较低,建设和服务效率仍然很低。
三、提升县域文化站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效能的建议
(一)强化县域文化站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基层公共文化空间
加强惠民项目与文化站建设之间的联系,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文化站缺乏主导性,因此其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和平台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使得文化站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缺乏资源配置权力。所以,文化站的建设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发展规划,对文化资源供给的模式和结构进行改进,利用文化惠民项目的优势实现文化站进一步发展。建立文化站与文化惠民项目之间的联动机制,将分散的项目进行整合,解决项目分散带来的服务效率低下问题。基层文化站应大力吸收社会资源,并将其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从而建立“互联网+”公共文化平台,形成虚拟文化空间和现实文化空间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新的文化共享空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商业模式相互支持。
(二)建立健全居民文化需求表达反馈机制,以需求导向倒逼供给侧改革
传统的“机械化”文化供给模式,往往只注重形式,形成了填鸭式的文化供给现状,而未考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种服务方式是形成现在文化站服务效能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在文化供给模式上发生转变,改变原有的单向文化供给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供给模式。从群众的需求端来改变文化供给,前提是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建立相应的群众表达反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帮助文化站及时了解群众所需,从而进一步满足群众需求。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反馈机制和途径,对文化站的供给内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不断提升服务站的服务水平。
(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效能评估体系
首先,现阶段我国对文化站的政府监督力度不足,同时舆论监督和意见又不能很好的收集。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内部监督以及和外部的舆论监督。对文化站的文化供给服务要做到规划、监督、评估并行。对文化站以及其他惠民文化项目要进行全面评估,谨防其各自为政、低效发展;其次,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形成完善的文化机构绩效考核机制是对文化站进行考核的有效途径。机制体制成熟后引入第三方进行评估,能够倒逼文化站的不断进步,使其朝着更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方向发展。也能够促使我国早日实现我国文化服务體系的规范化和均等化。
参考文献:
[1]郭璐.基层文化服务枢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嘉鱼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7,10(01):8-15.
[2]傅才武,许启彤.基层文化单位的效率困境:供给侧结构问题还是管理技术问题——以5省10个文化站为中心的观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50-59.
[3]李世敏.新中国文化治理中文化站的生存变迁与职能转换——以湖北省乡镇文化站为表述对象[J].宁夏社会科学,2015(04):170-176.
[4]夏玉珍,卜清平.前世与今生:乡镇文化站的历史变迁与路径转向——公共文化服务不同时期的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14(01):43-47.
注:
[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9-2017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基金项目: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开放基金立项项目“县域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效能研究”,项目编号:2015kyb03。
作者简介:
汪金川,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县域文化站;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效能评估
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从前些年的覆盖式发展到现在的重视发展质效,可以看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走向更高水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在基础设施上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转变,能为群众提供较高水平的服务。但是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公共文化的供给效能匹配率低,同时也存在地区差异,同地区的中心和周边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边际递减效应,这都会造成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感知率降低。由此可见,对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的客观评价,是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手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各个县市而言,文化站更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具体形式。
一、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效能的价值意义
我国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而该工作的优劣主要是根据其供给体系的效能而判定。因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的提升,越来越受到各级文化职能部门的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这一概念的出现,把抽象的文化体系建设变的更加具体化,因此该概念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量化和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出台了众多提升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效能的政策以及方式方法,这都对平衡区域之间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优化公共资源的效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对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的理解多为资源的配置和供给,而很少去关心群众的评价,提出“效能”的概念能够让公共文化服务更高的倾听群众的声音和反馈,能够让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同时更能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这样就可以实现公共文化相关财政投入的优化配置,投入相同数量资金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产出效率。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文化建设工作也是如此,我国要建立全新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从而来提升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不断提升。通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来为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添砖加瓦。为群众建立起更优质的文化阵地,让其文化生活更加饱满、丰富,必要手段就是建立、健全、优化我国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同时更应不断提升我国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效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
二、县域文化站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的效能评估
(一)主要成绩
县域的文化建设对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县域文化站的建设逐渐成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平台,同时县域文化站的发展和壮大也是逐步建立健全我国新时期文化体系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国对县域文化站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最终实现了我国县域文化站管理体制不断升级,配套设施不断更新,文化供给和传播能力不断增强,人民满意度不断提升的目标。第一,已经初步实现了文化站建设的全覆盖,文化站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我国共有文化站38,736个,直至2017年增至41,193个,不但从数量上有了质的飞跃,在文化站的管理上也做到了更加精细化,做到了依规管理;第二,县域文化站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逐步实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方面需求的目标;第三,文化站基础设施逐步丰富,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从业人员数量,藏书数量以及计算机的实际使用率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以上几项指标在2009 - 2017年分别平均增长了8.39%,4.89%,9.59%和23.04%。1文化站在县域文化乃至乡镇文化建设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提升我国文化资源供给能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从县域文化站本身以及受众的现状来看,文化站建设以及基础设施都较为完善,也有较强的文化供给能力。但其现实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众多,总结起来主要是来自于现阶段体制设计、县域居民参与度、代理管理等方面。上述問题导致了县域文化站的使用效率低下、供需不平衡、边际递减、城乡差异大,对群众的满意度有了很大的影响。
1.供需错位:“机械化”供给和群众需求存在差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导致了我国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也存在该模式的弊病。政府在文化站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既是建设者,又是文化产品的制造者。政府对文化站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也导致了文化站的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的参与,忽略了社会群体的参与。上述的发展模式导致了文化站发展模式的单一化,使其逐步失去发展活力,在文化供给方面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形式化”供给模式。在供给内容方面,文化站的内容主要是文学活动,培训课程以及展览。文化服务的参与主体单一导致了其内容的单一化和形式化,前些年这种文化供给形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但随着人民对文化需求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文化供给形式已经和群众的需求形成了很大“错位”,新媒体的出现更使群众的文化需求逐步形成差异。传统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很多传统的文化模式已经很难再吸引人们的眼球。人们对观看影视作品、网络浏览和游戏以及阅读报纸的需求较高,但他们对文化表演、参观博物馆和专业培训的需求较低。现阶段文化站的供给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上,与群众的需求差距较大。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内容上仍有待完善,进一步解决“供需”错位的现象。 2.边际效益递减:投入产出比低
文化服务也需要得到更高的供给效率,也就是投入产出比,是体现县域文化站效能的指标之一。与我国文化站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的增长截然相反的是,文化站的整体供给效率不高,文化服务效能的提高不及财政投入的增长。我国各级政府对县域文化站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给予了较大力度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然而,产出效果优势并不明显,一些文化站出现了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文化站的每日服务人数很少。一方面,财政资金的高投入;另一方面,文化服务供给的低产出,边际效益递减问题严重。
3.效能分布不均:存在较大区域差异
不同区域以及文化站在文化服务时存在一定的设施差异和内容差异,因此造成了群众参与文化服务机会和效果之间存在差异。打造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吸引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到更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中来。我国各级政府在文化站建设工作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区域虽然实现了硬件设施的均等化分配,但是文化服务硬件只是载体,忽略了文化本身的文化建设必定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也是造成地区文化建设差异的重要原因。从总体上看是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这很难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4.居民收益: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不高
离开了群众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群众的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是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县域文化站是群众文化生活的阵地,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辐射作用,是群众获取和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但是,县域居民对文化站的认知度、参与度和满意度较低,建设和服务效率仍然很低。
三、提升县域文化站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效能的建议
(一)强化县域文化站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基层公共文化空间
加强惠民项目与文化站建设之间的联系,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文化站缺乏主导性,因此其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和平台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使得文化站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缺乏资源配置权力。所以,文化站的建设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发展规划,对文化资源供给的模式和结构进行改进,利用文化惠民项目的优势实现文化站进一步发展。建立文化站与文化惠民项目之间的联动机制,将分散的项目进行整合,解决项目分散带来的服务效率低下问题。基层文化站应大力吸收社会资源,并将其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从而建立“互联网+”公共文化平台,形成虚拟文化空间和现实文化空间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新的文化共享空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商业模式相互支持。
(二)建立健全居民文化需求表达反馈机制,以需求导向倒逼供给侧改革
传统的“机械化”文化供给模式,往往只注重形式,形成了填鸭式的文化供给现状,而未考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种服务方式是形成现在文化站服务效能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在文化供给模式上发生转变,改变原有的单向文化供给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供给模式。从群众的需求端来改变文化供给,前提是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建立相应的群众表达反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帮助文化站及时了解群众所需,从而进一步满足群众需求。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反馈机制和途径,对文化站的供给内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不断提升服务站的服务水平。
(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效能评估体系
首先,现阶段我国对文化站的政府监督力度不足,同时舆论监督和意见又不能很好的收集。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内部监督以及和外部的舆论监督。对文化站的文化供给服务要做到规划、监督、评估并行。对文化站以及其他惠民文化项目要进行全面评估,谨防其各自为政、低效发展;其次,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形成完善的文化机构绩效考核机制是对文化站进行考核的有效途径。机制体制成熟后引入第三方进行评估,能够倒逼文化站的不断进步,使其朝着更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方向发展。也能够促使我国早日实现我国文化服务體系的规范化和均等化。
参考文献:
[1]郭璐.基层文化服务枢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嘉鱼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7,10(01):8-15.
[2]傅才武,许启彤.基层文化单位的效率困境:供给侧结构问题还是管理技术问题——以5省10个文化站为中心的观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50-59.
[3]李世敏.新中国文化治理中文化站的生存变迁与职能转换——以湖北省乡镇文化站为表述对象[J].宁夏社会科学,2015(04):170-176.
[4]夏玉珍,卜清平.前世与今生:乡镇文化站的历史变迁与路径转向——公共文化服务不同时期的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14(01):43-47.
注:
[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9-2017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基金项目: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开放基金立项项目“县域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效能研究”,项目编号:2015kyb03。
作者简介:
汪金川,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