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秦皇岛作为京津冀北部生态涵养带重要节点和国际旅游城市,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本底与历史人文条件,更面临生态环境大面积破坏与多元人文需求的双重挑战——论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双修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双修”中的“绿地系统规划”做什么?和“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双修”怎么做?然后基于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提出采取“内外兼修”的方式,即市域(外)采取“生态基质廊道修复”结合城区(内)“城市绿色空间修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重点从绿隔与生态廊道修复、防护林带修复、城市公园建设、街头游园建设、道路绿地建设、城市绿道建设等多个维度,认清绿地系统问题本质并完善,最后总结出城市双修导向下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更新的四个要点。
【关键词】城市双修;城市绿地系统
秦皇岛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市域层面整体为山、海、城一体化空间格局。滨海区域各城区呈组团式布局。中心城区山海关、海港区、北戴河间有绿化隔离带相间隔。其他城区分散化布局。组团间隔15-20公里。
市域内生态本底条件较好,山、河、海和各类生态绿地共同构成了市域景观生态格局。但是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的过度侵蚀导致城市绿色基质严重碎片化,组团间的绿色隔离带缺少明确有效控制措施,城市绿地系统区域发展不均衡,城市公园体系还存在部分缺口,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机性急需修复。
1、城市双修与绿地系统规划
1.1“双修”中的“绿地系统规划”,做什么
双修导向下的绿地系统规划,突出绿地系统的生态性、整体性、时空性和特殊性,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为首要原则,从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进行规划,通过基质、廊道和斑块的有机结合,构建市域生态景观安全格局。
1.2“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双修”,怎么做
“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修复”更加强调对生态过程的修复和生态格局的把控。通过采取市域(外)“生态基质廊道修复”结合城区(内)“城市绿色空间修补”的方式,开放城市绿色空间,恢复秦皇岛原有的山水格局,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2、工作框架
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双重导向指引,采取内外兼修方法,“外”进行生态基质廊道修复,“内”进行城市绿色空间修补。
3、“双修”之“术”——“外”
3.1绿隔与生态廊道修复之“术”
3.1.1明确绿隔与生态廊道范围边界,划定重点区域,保持合理结构。
明确整体组团绿隔与生态廊道范围。严格保护和落实刚性区域的生态空间,积极探寻非刚性控制区域的建设策略。
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核心区域划定核心保护边界。
3.1.2明确功能定位,生态和游憩功能并重,实现功能复合。
生态涵养居首要地位,同时考虑游憩共享。功能复合,在生态修复的同时,考虑观光农业、康体健身、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的引入。
3.1.3从生态修复、建设用地增减、用地管制、乡村改造等多方面制定实施运作体系。
3.1.4适度引入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产业项目,带动生态修复工作。
适度引入旅游、服务功能,但要嚴控建筑体量和高度,以低层和散点式布局为主。“宜绿、宜游、宜农”,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项目可以进入,例如郊野公园、苗圃、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休闲等。
3.1.5完善地方法律规章、政策制度的衔接配套。
借鉴北京市历年来关于绿隔的地方法律规章体系的制定来制定符合秦皇岛地区的绿隔控制政策和制度。
3.2防护隔离林带修复之“术”
从现状来看,滨海林场现存问题主要有城镇过度扩张,经济利益驱动下宝贵的海岸森林资源被大量侵蚀,林地图斑逐年缩小;规划未得到有序控制,大量植被被砍伐,林地变裸地;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海岸生态环境大打折扣。
对防护隔离林带的修复要严格把控海岸林地生态格局,将生态做加法,恢复海岸林地的生态性和整体性,恢复会呼吸的海岸格局。通过更替改造、择伐改造、抚育改造、景观提升、裸地造林等方式进行更新改造。
4、“双修”之“术”——“内”(城市绿色空间修补)
4.1城市公园修补——老公园提质增绿、新公园怡园靓景
4.1.1老旧公园提升——海绵化改造
应以削减地表径流总量、削减峰值流量、控制面源污染、雨水收集利用为主。
在满足景观以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雨水花园、湿塘、调节塘、调蓄池、湿地等技术措施滞蓄、净化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
4.1.2新建城市公园——实现生态与游憩功能修补
增加城市综合性公园数量,结合地域环境特征,增加专项公园,丰富公园种类,实现生态与游憩功能修补。
4.2街头游园修补——增设老城区游园,拓展微绿地建设
对建成区内已有街头游园进行分析,通过GIS手段分别采取300米和500米服务半径覆盖范围分析,对未在覆盖范围内的片区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和总规绿地布局要求进行配建。
4.3道路绿地修补——突出适宜性、景观性
塑造与周边城市元素融为一体的道路绿地景观环境。以乡土植物为主导,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地适草;乔、灌、花、草相结合丰富绿化景观层次。
4.4城市绿道修复——打造城市游憩系统,绿道成网节点相连
结合山体,海,河等自然环境条件,建设滨海、滨河、临山、都市绿道,串联景观游憩节点,推进绿道空间的网络化。
5、体会与思考
城市双修导向下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应实现以下方面的转变:
5.1研究领域的更新——从“景观思维”到“生态思维” 景观思维所代表的工业文明:崇尚科学、技术、理性,征服自然;追求效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城市求大、建筑求高,道路求宽、环境求新。
生态思维所代表的生态文明:崇尚和谐、可持续;追求人性化、特色化;关注文化、生态、情感、认同、归属感。
生态思维指导下绿地更新应因地制宜,立足城市自然本底,关注城市破碎化景观的弥补与修复,提升廊道联通性,生物多向性,环境协调性,完善生态格局。
5.2服务对象的更新——从“关注指标”到“关注民生”
第一,“市民共享绿色”。通过绿道、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等措施使绿色空间充分渗入到市民日常生活中,让市民共享绿色。
第二,“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将生态、游憩、景观、经济等功能融为一体,更好结合使用者的需求,提高对人的关注。更新采用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生态理念应用于公园改造,建筑绿化等。
5.3内容专项的更新——从“片段局部”到“系统整体”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决定了绿地系统规划要注重“系统整体”的必要性。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注重系统整体性。包括综合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目的性,最终达到整个系统的持续性。
5.4風貌塑造的更新——从“千城一面”到“地方特色”
第一,“挖掘特色”。保留和恢复具有秦皇岛山海地域特色的景观风貌和文脉记忆。
第二,“搭建载体”。将城市公园、广场和绿道等作为山海历史文脉保存和文化传播的绿色载体。
第三,“以生态低影响开发为理念”。并不强调人文符号的“无序增加”和“重复堆砌”,相反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理性考虑现有遗迹(如山海关地上长城)的保护和景观引导,绿地景观服务设施通过“藏”与“隐”的方式,保证绿地系统元素融入文化景观风貌中,以一种低调的规划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保护。
参考文献:
[1]《秦皇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
[2]丁奇,孙雨.《“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以河北省怀来县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风貌与景观,2017(12):59-63.
[3]李运远,张云路,严庭雯.《城市双修导向下的城市绿道规划方法更新》[J].绿色基础设施,2017(10):75-80.
【关键词】城市双修;城市绿地系统
秦皇岛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市域层面整体为山、海、城一体化空间格局。滨海区域各城区呈组团式布局。中心城区山海关、海港区、北戴河间有绿化隔离带相间隔。其他城区分散化布局。组团间隔15-20公里。
市域内生态本底条件较好,山、河、海和各类生态绿地共同构成了市域景观生态格局。但是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的过度侵蚀导致城市绿色基质严重碎片化,组团间的绿色隔离带缺少明确有效控制措施,城市绿地系统区域发展不均衡,城市公园体系还存在部分缺口,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机性急需修复。
1、城市双修与绿地系统规划
1.1“双修”中的“绿地系统规划”,做什么
双修导向下的绿地系统规划,突出绿地系统的生态性、整体性、时空性和特殊性,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为首要原则,从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进行规划,通过基质、廊道和斑块的有机结合,构建市域生态景观安全格局。
1.2“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双修”,怎么做
“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修复”更加强调对生态过程的修复和生态格局的把控。通过采取市域(外)“生态基质廊道修复”结合城区(内)“城市绿色空间修补”的方式,开放城市绿色空间,恢复秦皇岛原有的山水格局,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2、工作框架
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双重导向指引,采取内外兼修方法,“外”进行生态基质廊道修复,“内”进行城市绿色空间修补。
3、“双修”之“术”——“外”
3.1绿隔与生态廊道修复之“术”
3.1.1明确绿隔与生态廊道范围边界,划定重点区域,保持合理结构。
明确整体组团绿隔与生态廊道范围。严格保护和落实刚性区域的生态空间,积极探寻非刚性控制区域的建设策略。
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核心区域划定核心保护边界。
3.1.2明确功能定位,生态和游憩功能并重,实现功能复合。
生态涵养居首要地位,同时考虑游憩共享。功能复合,在生态修复的同时,考虑观光农业、康体健身、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的引入。
3.1.3从生态修复、建设用地增减、用地管制、乡村改造等多方面制定实施运作体系。
3.1.4适度引入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产业项目,带动生态修复工作。
适度引入旅游、服务功能,但要嚴控建筑体量和高度,以低层和散点式布局为主。“宜绿、宜游、宜农”,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项目可以进入,例如郊野公园、苗圃、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休闲等。
3.1.5完善地方法律规章、政策制度的衔接配套。
借鉴北京市历年来关于绿隔的地方法律规章体系的制定来制定符合秦皇岛地区的绿隔控制政策和制度。
3.2防护隔离林带修复之“术”
从现状来看,滨海林场现存问题主要有城镇过度扩张,经济利益驱动下宝贵的海岸森林资源被大量侵蚀,林地图斑逐年缩小;规划未得到有序控制,大量植被被砍伐,林地变裸地;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海岸生态环境大打折扣。
对防护隔离林带的修复要严格把控海岸林地生态格局,将生态做加法,恢复海岸林地的生态性和整体性,恢复会呼吸的海岸格局。通过更替改造、择伐改造、抚育改造、景观提升、裸地造林等方式进行更新改造。
4、“双修”之“术”——“内”(城市绿色空间修补)
4.1城市公园修补——老公园提质增绿、新公园怡园靓景
4.1.1老旧公园提升——海绵化改造
应以削减地表径流总量、削减峰值流量、控制面源污染、雨水收集利用为主。
在满足景观以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雨水花园、湿塘、调节塘、调蓄池、湿地等技术措施滞蓄、净化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
4.1.2新建城市公园——实现生态与游憩功能修补
增加城市综合性公园数量,结合地域环境特征,增加专项公园,丰富公园种类,实现生态与游憩功能修补。
4.2街头游园修补——增设老城区游园,拓展微绿地建设
对建成区内已有街头游园进行分析,通过GIS手段分别采取300米和500米服务半径覆盖范围分析,对未在覆盖范围内的片区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和总规绿地布局要求进行配建。
4.3道路绿地修补——突出适宜性、景观性
塑造与周边城市元素融为一体的道路绿地景观环境。以乡土植物为主导,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地适草;乔、灌、花、草相结合丰富绿化景观层次。
4.4城市绿道修复——打造城市游憩系统,绿道成网节点相连
结合山体,海,河等自然环境条件,建设滨海、滨河、临山、都市绿道,串联景观游憩节点,推进绿道空间的网络化。
5、体会与思考
城市双修导向下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应实现以下方面的转变:
5.1研究领域的更新——从“景观思维”到“生态思维” 景观思维所代表的工业文明:崇尚科学、技术、理性,征服自然;追求效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城市求大、建筑求高,道路求宽、环境求新。
生态思维所代表的生态文明:崇尚和谐、可持续;追求人性化、特色化;关注文化、生态、情感、认同、归属感。
生态思维指导下绿地更新应因地制宜,立足城市自然本底,关注城市破碎化景观的弥补与修复,提升廊道联通性,生物多向性,环境协调性,完善生态格局。
5.2服务对象的更新——从“关注指标”到“关注民生”
第一,“市民共享绿色”。通过绿道、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等措施使绿色空间充分渗入到市民日常生活中,让市民共享绿色。
第二,“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将生态、游憩、景观、经济等功能融为一体,更好结合使用者的需求,提高对人的关注。更新采用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生态理念应用于公园改造,建筑绿化等。
5.3内容专项的更新——从“片段局部”到“系统整体”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决定了绿地系统规划要注重“系统整体”的必要性。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注重系统整体性。包括综合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目的性,最终达到整个系统的持续性。
5.4風貌塑造的更新——从“千城一面”到“地方特色”
第一,“挖掘特色”。保留和恢复具有秦皇岛山海地域特色的景观风貌和文脉记忆。
第二,“搭建载体”。将城市公园、广场和绿道等作为山海历史文脉保存和文化传播的绿色载体。
第三,“以生态低影响开发为理念”。并不强调人文符号的“无序增加”和“重复堆砌”,相反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理性考虑现有遗迹(如山海关地上长城)的保护和景观引导,绿地景观服务设施通过“藏”与“隐”的方式,保证绿地系统元素融入文化景观风貌中,以一种低调的规划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保护。
参考文献:
[1]《秦皇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
[2]丁奇,孙雨.《“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以河北省怀来县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风貌与景观,2017(12):59-63.
[3]李运远,张云路,严庭雯.《城市双修导向下的城市绿道规划方法更新》[J].绿色基础设施,2017(10):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