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推行,作为一名基层的高中地理教师,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感觉到传统地理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完成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联系(第一课时)》地理学案教学实施环节,谈谈新课程地理教学评价评方式运用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
传统地理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经常使用的教学的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主要采用打分数的形式,没有批语和指出错误,服务于“应试教育”,导致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不会活学活用,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挖掘,不注重发展德育和综合学习能力,且很容易以偏概全,从一个问题的认定,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全局。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也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形成“满堂灌”的教学现象。
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主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的统一,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变化最大的是把“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单独的一维列出,强调学生的体验和经历,把经历的过程本身也看成是教学应达到的效果,激发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在过中感受、在过程中创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彻底改变过去接受式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地理教育应有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应强调评价方式、内容的多元化,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运用。
下面我就结合《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联系(第一课时)》中的:自主学习阶段、师生互动阶段、课堂反馈小结阶段3个地理教学环节,和各位同仁交流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方式使用及心得。
这一课时的学习目标为:①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②学会分析某地某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方法。③学会为某种农业部门选择区位。
为达成上述目标,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自主学习阶段、师生互动阶段、课堂反馈小结阶段3个步骤实施:
1 自主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可在课前就着手进行,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发预习学案,分配学习任务,以小组评比的方式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完成预习任务。预习学案如下:
填表:比较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上课时教师可让各学习小组展示各组的自学成果,给出简单的评价。由于在预习阶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并初步把握整节课的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为学生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同时所涉及的内容也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经典知识,如地理名称,地理概念、地理现象等,时间也不宜太多,以5~10分钟为宜。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采用的评价方式以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以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的形成性评价为辅,即教师对各学习小组的展示成果给以点评,指出错误,打出分数,排出各组名次。对学生的预习态度给以表扬和批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迅速使学生注意本节课的重难点,节约时间,为接下来的师生互动阶段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书面表达。
2 师生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针对这堂课的重难点而设计,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规律进行提炼提升,其中渗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情感价值的培养,也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探究的问题多为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例如:
探究案例:
背景:班内接到一项任务,要同学们通过有关农业区位的课题研究。向同学们提供需20万元的启动资金、2年的休学务农时间,进行最佳选址,可提供选择的地址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山东丘陵和三江平原,农作物为水稻。
要求:
①第1年必须有较高的作物收成,你们会选择哪里,说明理由。②第2年可以在当地发展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来提高效益,不仅要收回资金,而且要想方设法使其升值,创造出更多财富。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课堂中是潜移默化的,不像“知识与技能”具有显性。“过程与方法”目标操作起来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教材、资源中找相关知识, “悟”出自己的思路,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建构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使用的时间较多,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学生小组为单位以抢答、竞赛、模拟现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采用的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方式为主,如,组内互评、组与组互评、师评、师生综合评等,有利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施。评价的内容也应多样化,比如,我们设计了如下评价内容:材料准备(10分)、学会倾听(10分) 、发言积极(15分) 、善于思考(15分) 、观察仔细(15分)、学会合作(15分)、作业优秀(20分)等帮助学生“动”起来、“悟”起来,对自身的思路和方法加以细致评价进行及时修正,进而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学习的成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既有对过程亲身的体验,也有对获取知识的感悟。如此获得的知识经过内化,在头脑中形成固有的品质,是很难遗忘的。
3 课堂反馈小结阶段
这一阶段是对前面2个阶段知识的再巩固,学生做一些典型题目进行反馈小结,反馈一般以题目的方式进行,可分为基础闯关和能力升级两部分。如:填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2)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3)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4)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5)冬季,南方四川等省区的蔬菜供应到东北三省。(6)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学生可以到黑板上板式,也可以是小组长进行抽查,教师抽查等等,并及时公布反馈的结果,对个人、小组进行评比,一般用5~7分钟时间。这一阶段的评价应使所有的同学受益。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一阶段以形成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为佳,让中下游来学生讲解、分析,让优生点评、拓展,学会把题目分析出重难点(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等)。这样接受能力快,有能力自评的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进一步消化所学的知识,理清思路,掌握方法。那些处于半懂的中下游同学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更能理解的语言,生活实践来加深理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也可以节省时间来帮助那些确实不能自评的学生。
教学之道,在于因材施教,学生所在时代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在学生的知识面的确更广阔,使用现代网络技术查找资料的能力也比较强,对一些知识、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多元化评价,正确使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将促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步,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情趣,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流畅的思维中和着老师的教学产生共鸣,众多学生也能因人而异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当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怎样在形成性评价中处理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与预设生成之间的关系,形成性评价方式多样性的拓展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实践中完善。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
传统地理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经常使用的教学的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主要采用打分数的形式,没有批语和指出错误,服务于“应试教育”,导致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不会活学活用,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挖掘,不注重发展德育和综合学习能力,且很容易以偏概全,从一个问题的认定,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全局。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也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形成“满堂灌”的教学现象。
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主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的统一,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变化最大的是把“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单独的一维列出,强调学生的体验和经历,把经历的过程本身也看成是教学应达到的效果,激发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在过中感受、在过程中创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彻底改变过去接受式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地理教育应有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应强调评价方式、内容的多元化,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运用。
下面我就结合《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联系(第一课时)》中的:自主学习阶段、师生互动阶段、课堂反馈小结阶段3个地理教学环节,和各位同仁交流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方式使用及心得。
这一课时的学习目标为:①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②学会分析某地某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方法。③学会为某种农业部门选择区位。
为达成上述目标,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自主学习阶段、师生互动阶段、课堂反馈小结阶段3个步骤实施:
1 自主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可在课前就着手进行,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发预习学案,分配学习任务,以小组评比的方式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完成预习任务。预习学案如下:
填表:比较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上课时教师可让各学习小组展示各组的自学成果,给出简单的评价。由于在预习阶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并初步把握整节课的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为学生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同时所涉及的内容也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经典知识,如地理名称,地理概念、地理现象等,时间也不宜太多,以5~10分钟为宜。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采用的评价方式以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以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的形成性评价为辅,即教师对各学习小组的展示成果给以点评,指出错误,打出分数,排出各组名次。对学生的预习态度给以表扬和批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迅速使学生注意本节课的重难点,节约时间,为接下来的师生互动阶段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书面表达。
2 师生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针对这堂课的重难点而设计,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规律进行提炼提升,其中渗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情感价值的培养,也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探究的问题多为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例如:
探究案例:
背景:班内接到一项任务,要同学们通过有关农业区位的课题研究。向同学们提供需20万元的启动资金、2年的休学务农时间,进行最佳选址,可提供选择的地址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山东丘陵和三江平原,农作物为水稻。
要求:
①第1年必须有较高的作物收成,你们会选择哪里,说明理由。②第2年可以在当地发展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来提高效益,不仅要收回资金,而且要想方设法使其升值,创造出更多财富。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课堂中是潜移默化的,不像“知识与技能”具有显性。“过程与方法”目标操作起来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教材、资源中找相关知识, “悟”出自己的思路,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建构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使用的时间较多,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学生小组为单位以抢答、竞赛、模拟现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采用的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方式为主,如,组内互评、组与组互评、师评、师生综合评等,有利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施。评价的内容也应多样化,比如,我们设计了如下评价内容:材料准备(10分)、学会倾听(10分) 、发言积极(15分) 、善于思考(15分) 、观察仔细(15分)、学会合作(15分)、作业优秀(20分)等帮助学生“动”起来、“悟”起来,对自身的思路和方法加以细致评价进行及时修正,进而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学习的成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既有对过程亲身的体验,也有对获取知识的感悟。如此获得的知识经过内化,在头脑中形成固有的品质,是很难遗忘的。
3 课堂反馈小结阶段
这一阶段是对前面2个阶段知识的再巩固,学生做一些典型题目进行反馈小结,反馈一般以题目的方式进行,可分为基础闯关和能力升级两部分。如:填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2)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3)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4)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5)冬季,南方四川等省区的蔬菜供应到东北三省。(6)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学生可以到黑板上板式,也可以是小组长进行抽查,教师抽查等等,并及时公布反馈的结果,对个人、小组进行评比,一般用5~7分钟时间。这一阶段的评价应使所有的同学受益。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一阶段以形成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为佳,让中下游来学生讲解、分析,让优生点评、拓展,学会把题目分析出重难点(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等)。这样接受能力快,有能力自评的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进一步消化所学的知识,理清思路,掌握方法。那些处于半懂的中下游同学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更能理解的语言,生活实践来加深理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也可以节省时间来帮助那些确实不能自评的学生。
教学之道,在于因材施教,学生所在时代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在学生的知识面的确更广阔,使用现代网络技术查找资料的能力也比较强,对一些知识、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多元化评价,正确使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将促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步,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情趣,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流畅的思维中和着老师的教学产生共鸣,众多学生也能因人而异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当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怎样在形成性评价中处理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与预设生成之间的关系,形成性评价方式多样性的拓展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实践中完善。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