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阳市茶产业大发展的这12年,我一直身在其中,这些年,看着它,就像看到自己孩子,从出生到幼儿园、小学、初中、大学……成长的点点滴滴,都看在眼里、捧在手里、放在心里。”龚静微笑着说。
学习:永无止境
2007年,《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文件出台,贵州省结合绿茶的优势,响亮地提出了“贵州绿茶·秀甲天下”的奋斗目标。贵阳市茶办随即在贵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原本从事大田作物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龚静,从此踏进了贵阳市茶产业发展的大门。
“进入茶行业,我也是‘半路出家’,上学的时候学的是蔬菜专业。从2007年接到这个工作后,第一步,就是对茶叶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龚静从推广站新引进的茶学研究生们手里借走了他们的教科书自学后发现,茶产业有别于其它农业产业,不仅仅是种和收,还需要不同加工工艺加工出不同的茶类,且同一种茶的加工工艺稍有不同又会有千变万化的品质结果,加工出的产品还需要推广和销售,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也需要不断的传播与传承……茶产业是真正全产业链发展的农业产业,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深深的吸引了龚静。
“龚主任几个月就自学完了全部的科目,还常常与大家交流讨论,甚至对以往大家都忽略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想法和技术提升。”这些让研究生们钦佩不已。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付诸实践。在茶叶生产季节,龚静常常带着大家扎根在茶厂,着工人们一起从采茶、摊凉、杀青……到每一锅茶出锅后还要严格审评以检验品质,及时调整加工工艺。
作为贵阳市市管专家,2014年,龚静申请到贵阳市人才创新创业资助项目“贵州珠形茶成形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在清镇红枫山韵茶场有限公司实施。在加工过程中,要保持珠形茶的完整度,降低破碎率,还要保证色泽和香气,难度非常大。从采茶、摊凉、杀青……第一次做完,已经是凌晨三点。龚静很激动也很兴奋。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珠形茶一一湖城明珠参加首届贵州省秋季斗茶赛,脱颖而出,获得了绿茶金奖茶王的殊荣。
“只要想学习,无论何时,都是正当时。”龚静多次到中国茶叶研究所、西南大学等地进行系统学习,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拔高。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国家级茶艺师裁判员、国家二级评茶师等专业资格证,并成为一三九技能鉴定站的专家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她也常常遇到不理解的眼光和疑問:堂堂一个研究员、市管专家,为什么还和“小朋友”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学习技能?龚静总是回答:来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证,而是通过系统地学习,茶届名师的指导,能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中国茶的过去和现在,更好地开展自己热爱的工作,为蓬勃发展的茶产业奠定基础,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发展:走出去、引进来
贵阳作为省会城市,农业规模不大,茶园规模不能与省内其它主产茶的市州相比。因此,贵阳要利用生态优势打造高标准、高品质、茶旅一体化的茶园和茶产品,并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将贵阳市打造成贵州省茶产业的窗口。龚静说:“从贵阳市开始发展茶产业起,就是以这样的高标准来进行定位的。”
“好酒也怕巷子深”。从2010年开始,贵阳市茶办连续多年组织茶企到北京、上海、山东、石家庄、兰州和深圳等地推介贵阳茶。从开始布展到收场都能看到龚静忙碌的身影。茶企老板们忙不过来时,她就笑眯眯地“替补”,“变身”茶艺师泡茶,向茶客推介。龚静推介得比茶企老板还“地道”:从—杯茶基地管理到冲泡技术,“镇住”了茶客们。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推介会,品尝、了解、喜欢上我们的茶。这些年,通过走出去推广'很多企业在当地找到了代理商,在当地立了下来,这个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很有成就感。”龚静说。据统计,2018年,贵阳市新增省内销售渠道650个、省外销售渠道1000余个。
“茶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有企业入驻带动种植。”除走出去推介近年来,贵阳市加大引进力度,吸引众多农业企业发展茶产业。清镇市红枫湖镇引进了大型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投入,促进茶产业结构调整;开阳县建立茶产业投资公司,将当地众多茶企凝聚在一起,为富硒茶发展壮大聚力;乌当区天贵公司建立3000多亩茶园,针对福建等沿海地区中高端市场,选择有优势的茶叶品种,优化品种搭配,引进瑞香、金观音等乌龙茶品种,目前已初投产。
“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提升了贵阳市茶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贵阳市茶叶品质,在茶园提质增效,加强质量安全上,我们关键是从茶园投入品控制、绿色防控的大力开展、清洁化生产和茶叶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全力推进,确保了贵阳市茶叶历年检测合格率均为100%。”龚静介绍。
与贵阳市茶业共成长
贵阳市茶办与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大学、贵阳学院等长期合作,充实贵阳市茶产业科技力量支撑。2012年与省茶科所合作项目《贵州珠形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得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建设生态茶园,省茶科所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开展研究试验,引进七种不同树种套种在茶园里,探索最佳的林茶相间的茶园种植模式。此外,贵阳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保障了茶企、茶农的再生产能力,为试点区域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龚静告诉记者:“每年,我们都要邀请茶学专家到贵阳开展相关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全市的茶叶管理人员、茶企加工、冲泡人员等。我们还组织人员走出去到西南大学开展学习培训,培训从茶叶种植、加工、审评、冲泡等多方面展开,不仅如此,还要到去到当地的基地实习,学以致用。”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贵阳市茶办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培训千余人次。通过培训,贵阳市茶产业的种植、加工、冲泡、销售的专业人员得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
“回首10余年,我与贵阳市茶产业相伴成长。”龚静说。从2007年的5万余亩茶园发展到2018年的28万余亩,从零星的小作坊式加工到拥有包括国家、省、市龙头企业的120余家茶企,从年产量2035.75吨左右,产值11306.56万元到年产量1.37万吨,产值26.4亿元;从默默无闻的“贵阳茶”到有“绿宝石”“开阳富硒茶”等有市场有知名度的产品;从各大茶叶赛事上看不见贵阳的身影到每届省斗茶赛、茶艺赛上贵阳包揽1/3以上的奖项。贵阳茶产业正以蓬勃的姿态高速发展着,而龚静也实现了从一个“茶小白”到省级茶专家的转变。
2019,春风和煦,茶吐新芽,贵阳各地的茶山也即将迎来丰收的喜悦,随着一片片茶叶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和海外,贵阳市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创造更好的未来。
学习:永无止境
2007年,《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文件出台,贵州省结合绿茶的优势,响亮地提出了“贵州绿茶·秀甲天下”的奋斗目标。贵阳市茶办随即在贵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原本从事大田作物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龚静,从此踏进了贵阳市茶产业发展的大门。
“进入茶行业,我也是‘半路出家’,上学的时候学的是蔬菜专业。从2007年接到这个工作后,第一步,就是对茶叶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龚静从推广站新引进的茶学研究生们手里借走了他们的教科书自学后发现,茶产业有别于其它农业产业,不仅仅是种和收,还需要不同加工工艺加工出不同的茶类,且同一种茶的加工工艺稍有不同又会有千变万化的品质结果,加工出的产品还需要推广和销售,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也需要不断的传播与传承……茶产业是真正全产业链发展的农业产业,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深深的吸引了龚静。
“龚主任几个月就自学完了全部的科目,还常常与大家交流讨论,甚至对以往大家都忽略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想法和技术提升。”这些让研究生们钦佩不已。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付诸实践。在茶叶生产季节,龚静常常带着大家扎根在茶厂,着工人们一起从采茶、摊凉、杀青……到每一锅茶出锅后还要严格审评以检验品质,及时调整加工工艺。
作为贵阳市市管专家,2014年,龚静申请到贵阳市人才创新创业资助项目“贵州珠形茶成形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在清镇红枫山韵茶场有限公司实施。在加工过程中,要保持珠形茶的完整度,降低破碎率,还要保证色泽和香气,难度非常大。从采茶、摊凉、杀青……第一次做完,已经是凌晨三点。龚静很激动也很兴奋。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珠形茶一一湖城明珠参加首届贵州省秋季斗茶赛,脱颖而出,获得了绿茶金奖茶王的殊荣。
“只要想学习,无论何时,都是正当时。”龚静多次到中国茶叶研究所、西南大学等地进行系统学习,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拔高。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国家级茶艺师裁判员、国家二级评茶师等专业资格证,并成为一三九技能鉴定站的专家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她也常常遇到不理解的眼光和疑問:堂堂一个研究员、市管专家,为什么还和“小朋友”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学习技能?龚静总是回答:来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证,而是通过系统地学习,茶届名师的指导,能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中国茶的过去和现在,更好地开展自己热爱的工作,为蓬勃发展的茶产业奠定基础,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发展:走出去、引进来
贵阳作为省会城市,农业规模不大,茶园规模不能与省内其它主产茶的市州相比。因此,贵阳要利用生态优势打造高标准、高品质、茶旅一体化的茶园和茶产品,并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将贵阳市打造成贵州省茶产业的窗口。龚静说:“从贵阳市开始发展茶产业起,就是以这样的高标准来进行定位的。”
“好酒也怕巷子深”。从2010年开始,贵阳市茶办连续多年组织茶企到北京、上海、山东、石家庄、兰州和深圳等地推介贵阳茶。从开始布展到收场都能看到龚静忙碌的身影。茶企老板们忙不过来时,她就笑眯眯地“替补”,“变身”茶艺师泡茶,向茶客推介。龚静推介得比茶企老板还“地道”:从—杯茶基地管理到冲泡技术,“镇住”了茶客们。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推介会,品尝、了解、喜欢上我们的茶。这些年,通过走出去推广'很多企业在当地找到了代理商,在当地立了下来,这个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很有成就感。”龚静说。据统计,2018年,贵阳市新增省内销售渠道650个、省外销售渠道1000余个。
“茶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有企业入驻带动种植。”除走出去推介近年来,贵阳市加大引进力度,吸引众多农业企业发展茶产业。清镇市红枫湖镇引进了大型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投入,促进茶产业结构调整;开阳县建立茶产业投资公司,将当地众多茶企凝聚在一起,为富硒茶发展壮大聚力;乌当区天贵公司建立3000多亩茶园,针对福建等沿海地区中高端市场,选择有优势的茶叶品种,优化品种搭配,引进瑞香、金观音等乌龙茶品种,目前已初投产。
“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提升了贵阳市茶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贵阳市茶叶品质,在茶园提质增效,加强质量安全上,我们关键是从茶园投入品控制、绿色防控的大力开展、清洁化生产和茶叶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全力推进,确保了贵阳市茶叶历年检测合格率均为100%。”龚静介绍。
与贵阳市茶业共成长
贵阳市茶办与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大学、贵阳学院等长期合作,充实贵阳市茶产业科技力量支撑。2012年与省茶科所合作项目《贵州珠形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得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建设生态茶园,省茶科所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开展研究试验,引进七种不同树种套种在茶园里,探索最佳的林茶相间的茶园种植模式。此外,贵阳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保障了茶企、茶农的再生产能力,为试点区域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龚静告诉记者:“每年,我们都要邀请茶学专家到贵阳开展相关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全市的茶叶管理人员、茶企加工、冲泡人员等。我们还组织人员走出去到西南大学开展学习培训,培训从茶叶种植、加工、审评、冲泡等多方面展开,不仅如此,还要到去到当地的基地实习,学以致用。”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贵阳市茶办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培训千余人次。通过培训,贵阳市茶产业的种植、加工、冲泡、销售的专业人员得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
“回首10余年,我与贵阳市茶产业相伴成长。”龚静说。从2007年的5万余亩茶园发展到2018年的28万余亩,从零星的小作坊式加工到拥有包括国家、省、市龙头企业的120余家茶企,从年产量2035.75吨左右,产值11306.56万元到年产量1.37万吨,产值26.4亿元;从默默无闻的“贵阳茶”到有“绿宝石”“开阳富硒茶”等有市场有知名度的产品;从各大茶叶赛事上看不见贵阳的身影到每届省斗茶赛、茶艺赛上贵阳包揽1/3以上的奖项。贵阳茶产业正以蓬勃的姿态高速发展着,而龚静也实现了从一个“茶小白”到省级茶专家的转变。
2019,春风和煦,茶吐新芽,贵阳各地的茶山也即将迎来丰收的喜悦,随着一片片茶叶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和海外,贵阳市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创造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