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模式下历史教学的缺失:一是缺失了“人”,“知识”完全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二是缺失了“情”,看不到生命的激情与鲜活的灵性;三是缺失了“魂”,无从发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所形成的思想引领。
——山东省历史特级教师 钟红军
笔者对钟红军老师的以上观点深有同感。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缺失,一直是中学历史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已经习惯了漠视这种缺失!本人近几年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着力打造“感” 性课堂,尝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资源中“感悟”历史。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材内容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时间跨度大,跳跃性强,学生从教材中读到的大都是枯燥的历史年代、苍白的历史人物、大概的历史事件、抽象的历史结论。作为历史教师,面对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初一学生,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让历史“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案例]在讲授《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时,我把教材内容提炼为84个字:
隋炀暴虐民怨生,李渊起兵大唐兴;
玄武之变皇位登,隋亡教训记心中;
从谏如流宽心胸,唯才是举堪英明;
轻徭薄赋惠百姓,三省六部职责清;
科举选官纳群英,《唐律疏议》法典订;
贞观新政泽苍生,贞观之治千古颂!
把教材的“形散”概括为唐太宗的“神聚”,让学生在充分领略太宗的帝王情怀、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对如何与人交往有所顿悟。
二、让温暖的历史细节“感动”学生。
即授课过程中通过补充史料,讲述历史故事、动人片段来拨动学生心弦,触动学生心灵。
[案例]还是在讲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时,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史实:
贞观六年(633年)腊月的一天,年根将近,天上飘着瑞雪,人间一派祥和。由于数年来国家大治、物丰民安,出现了史上少有的大唐气象,唐太宗李世民轻车简从,来到长安城外的监狱视察。这一年全国有近四百名死刑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监狱。进入一个个牢房,唐太宗挨个询问死囚,让他们谈思想谈认识。大家都说犯了死罪,死有余辜,不冤枉,认罪态度良好,认为对他们的量刑也很公平。
唐太宗听后很受感动,于是就跟这些死囚说,我跟你们立一个君子之约,现在是冬天,放你们回去过春节,和家人好好团聚团聚,来年秋收之后,咱们再在这里集合。四百死囚呢,个个感激涕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第二年的秋后,这些死囚全都回来了,一个都没有少。唐太宗高兴之下,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这就是一千多年前文明古国的“信任”与“践诺”!无需任何提示性语言,学生感动于皇帝的“君子之约”,震撼于死囚犯们的“自投罗网”,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是否会“诚信做人”。
三、挖掘隐性知识,让学生“感叹”历史之妙。
历史发展中有必然的规律,也有偶然的巧合。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巧合,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神来之笔,妙手安排,进而探究出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历史规律。
[案例]在讲授《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概括出了秦朝与隋朝的六大相似点:1.都开创了大一统局面;2、都创立了被后世沿用的重要政治制度;3.都修造有宏大工程;4.都有暴君暴政;5.都亡于农民起义;6.都是短命的王朝。
学生在赞叹两朝 “王朝之强”、“一统之义”、“创制之功”、“工程之巨”的同时,也为它们的倏忽陨落而惋惜,慨叹历史的无情。在这个节点,我适时引导:其实历史老人“道是无情却有情”,对暴君暴政的无情,恰恰是对天下苍生的有情!不把老百姓当回事的当权者,老百姓也终究会抛弃他,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历史法庭对暴政的审判,一般是处以极刑,而且是立即执行!
教学中不管是“感悟”、“感动”还是“感叹”,最终都要落脚到对学生的“感化”上。溯历史长河,感今怀昔;问史学真谛,春风化雨。历史教师要在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学生心灵的温情引领,恒久呵护,教学生求真、向善、审美。人文素养的培养应当成为历史教学的“主旋律”、历史教师的“主心骨”!
在历史的博大精深面前,在“人文素养”这一宏大命题面前,本人的语言显得很苍白,理论显得太肤浅。以上只是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心得,企盼各位专家、同仁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山东省历史特级教师 钟红军
笔者对钟红军老师的以上观点深有同感。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缺失,一直是中学历史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已经习惯了漠视这种缺失!本人近几年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着力打造“感” 性课堂,尝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资源中“感悟”历史。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材内容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时间跨度大,跳跃性强,学生从教材中读到的大都是枯燥的历史年代、苍白的历史人物、大概的历史事件、抽象的历史结论。作为历史教师,面对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初一学生,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让历史“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案例]在讲授《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时,我把教材内容提炼为84个字:
隋炀暴虐民怨生,李渊起兵大唐兴;
玄武之变皇位登,隋亡教训记心中;
从谏如流宽心胸,唯才是举堪英明;
轻徭薄赋惠百姓,三省六部职责清;
科举选官纳群英,《唐律疏议》法典订;
贞观新政泽苍生,贞观之治千古颂!
把教材的“形散”概括为唐太宗的“神聚”,让学生在充分领略太宗的帝王情怀、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对如何与人交往有所顿悟。
二、让温暖的历史细节“感动”学生。
即授课过程中通过补充史料,讲述历史故事、动人片段来拨动学生心弦,触动学生心灵。
[案例]还是在讲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时,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史实:
贞观六年(633年)腊月的一天,年根将近,天上飘着瑞雪,人间一派祥和。由于数年来国家大治、物丰民安,出现了史上少有的大唐气象,唐太宗李世民轻车简从,来到长安城外的监狱视察。这一年全国有近四百名死刑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监狱。进入一个个牢房,唐太宗挨个询问死囚,让他们谈思想谈认识。大家都说犯了死罪,死有余辜,不冤枉,认罪态度良好,认为对他们的量刑也很公平。
唐太宗听后很受感动,于是就跟这些死囚说,我跟你们立一个君子之约,现在是冬天,放你们回去过春节,和家人好好团聚团聚,来年秋收之后,咱们再在这里集合。四百死囚呢,个个感激涕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第二年的秋后,这些死囚全都回来了,一个都没有少。唐太宗高兴之下,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这就是一千多年前文明古国的“信任”与“践诺”!无需任何提示性语言,学生感动于皇帝的“君子之约”,震撼于死囚犯们的“自投罗网”,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是否会“诚信做人”。
三、挖掘隐性知识,让学生“感叹”历史之妙。
历史发展中有必然的规律,也有偶然的巧合。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巧合,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神来之笔,妙手安排,进而探究出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历史规律。
[案例]在讲授《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概括出了秦朝与隋朝的六大相似点:1.都开创了大一统局面;2、都创立了被后世沿用的重要政治制度;3.都修造有宏大工程;4.都有暴君暴政;5.都亡于农民起义;6.都是短命的王朝。
学生在赞叹两朝 “王朝之强”、“一统之义”、“创制之功”、“工程之巨”的同时,也为它们的倏忽陨落而惋惜,慨叹历史的无情。在这个节点,我适时引导:其实历史老人“道是无情却有情”,对暴君暴政的无情,恰恰是对天下苍生的有情!不把老百姓当回事的当权者,老百姓也终究会抛弃他,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历史法庭对暴政的审判,一般是处以极刑,而且是立即执行!
教学中不管是“感悟”、“感动”还是“感叹”,最终都要落脚到对学生的“感化”上。溯历史长河,感今怀昔;问史学真谛,春风化雨。历史教师要在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学生心灵的温情引领,恒久呵护,教学生求真、向善、审美。人文素养的培养应当成为历史教学的“主旋律”、历史教师的“主心骨”!
在历史的博大精深面前,在“人文素养”这一宏大命题面前,本人的语言显得很苍白,理论显得太肤浅。以上只是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心得,企盼各位专家、同仁不吝赐教、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