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斗的历史与武术的世界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cao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以武术技巧来进行决斗,体型较大一方的选手往往能够取得胜利,其中透露出的东西已经足够让武术尴尬不已,因为这等于是在说,武术技巧无法克服体型上的先天差距。
  蜀出相,巴出将。谁也没有想到,温柔的成都会因一场意外“决斗”走红——4月底,微博上@MMA徐晓冬和@雷公太极一言不合,随之在成都科华中路一家健身场地比武,最终后者在数秒内不敌。旋即,MMA(综合格斗)的徐晓冬向武林发起挑战,成为网络热门事件。
  网络调侃,各大门派的血雨腥风将要拉开序幕。然而谁都很清楚,这一切并不会发生。在历史中绵亘数个世纪的决斗,现实世界中只会在电影里。中国的武侠小说家首推金庸、古龙,平江不肖生与之相比可算是籍籍无名。平江不肖生真名为向恺然,是湖南人,曾写下12部武侠小说,其中的《江湖奇侠传》被摘去片段,拍成了电影《火烧红莲寺》。茅盾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这件事说道:“如果说国产影片而有对广大的群众感情起作用的,那就得首推《火烧红莲寺》。”向恺然武侠作品不多,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他本人乃是一名真正的武术高手,从而在艺术创作上更多束缚于武功的现实状况,在想象上远远逊色于不懂武术的金庸、古龙之辈。
  平江不肖生遇到的问题,如今仍然是中国武术的难题之一。自从WMA(中国职业武术联赛)开始以来,对于这项赛事的批评从来没有停止过。对WMA的批评主要集中在缺乏观赏性——比如限定技术动作、打击部位,普通观众不了解规则,听到比分后通常茫然,这些都加剧了外界对武术联赛的嘲笑。不少人认为,这不但离推广武术的初衷越来越远,更像是在丢武术的脸。资深武术专家韩建中对此感慨说:“1929年之后,武术就没有打过实战。现在的武术打不出味道,是因为有80年没打了。”
  其实根本不止80年。至今想来,中国近代史中最无稽的画面,是戈登因为(当中间人协调)郜永宽投降被李鸿章杀戮一事,曾带手枪要求和李决斗。只有我们才能理解,对戈登這样的冒险家司空见惯的手枪决斗,于位居高位的李有多么遥远。
  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没有“决斗”的戏份。玄武门之变不是李世民和兄弟之间的决斗,而是一次“设计”。《三国演义》中,士卒们只需观看主将砍杀,视其结果掩杀或撤退。关云长斩颜良、文丑时,仿佛是胯下有一哈雷,一方静态而一方“仗着马快”,须臾功成。
  在欧洲,中世纪以来,司法决斗被认为是秉承了“上帝的旨意”,源于神的判决。决斗之前的规则相对更公允,双方使用同样的武器,来到规定的决斗地点。在法官领主的见证下,开始厮杀,规则几乎和古罗马角斗场的规则相似,除非求饶,否则以其中一人被杀终结。决斗基本都为单打独斗,也有极少情况下是群殴。1396年,苏格兰Chattan部落和Kay部落在佩思(苏格兰中部)发起“部落决斗”,每方决斗士约30人。决斗在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三世面前展开,Chattan部落获胜,只有12人活了下来。
  欧洲人曾经以为,司法决斗促进了尚武精神,似乎能解决一切法律问题,还简化了取证、诉讼等等流程。但教会认为这与基督教义相违背。此后,欧洲各国教会逐渐在这一观点上形成一致。很多国家迫于教会不断施加压力,逐渐取消了司法决斗。英国大巡回法庭和陪审团制度,客观上也促成了决斗时代的终结。
  决斗一度改变了自然学科的进程。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是中世纪后期天文学的代表人物。1566年12月10日,他与另一位丹麦贵族曼德鲁,帕斯伯格(ManderupParsberg)因数学问题发生争吵。几日后争吵升级,两人相约以决斗平息这场争论。这场决斗导致第谷失去了自己的鼻梁,自此他对医学和炼金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便为自己打造假鼻梁。1601年10月,他在布拉格的一个宴会上咯守礼仪而不顾身体疾病,最终去世。第谷的助手就是至今我们在物理、数学和天文学上顶礼膜拜的大师开普勒。
  1776年8月,当乔治·华盛顿兵败仓促撤离纽约时,许多人都认为美国独立很可能化为泡影。但是,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鲜为人知、高度保密的六人间谍小组TheCulper Ring。他们秘密潜伏在纽约,所有成员身份都严格保密,长期不为外人所知。
  这部分历史,后来被拍成了电视剧《逆转奇兵(Turn)》,讲述纽约乡农亚伯·伍德霍组织儿时小伙伴们成立间谍小组的故事。剧中亚伯和英军军官西姆科进行一场生死决斗,亚伯先开枪却没能抓住机会,西姆科则以复杂原因放弃了瞄准。在《基督山伯爵》中,刀剑决斗仍然是高潮戏份。但稍微对武器有所了解的人都很清楚,在无膛线手枪盛行的年代,使用非自用武器的互射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准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决斗真的算是“上天的旨意”。
  回到以武术技巧决斗的话题,体型较大一方的选手往往能够取得胜利,其中透露出的东西已经足够让武术尴尬不已,因为这等于是在说,武术技巧无法克服体型上的先天差距。其实,意淫技术的远不止我们,《特洛伊》中开场阿喀琉斯杀死巨人,以及《圣经》中大卫以投石击毙歌利亚,要凸显的都是以技巧“以小胜大”。而现实往往和这些桥段背离。武术是否应该是一种天赋的才能而不是技巧,只要一个人天赋所予的快、重、高大,就能解决问题?这离奥林匹克已经很远了。
  1971年,导演斯皮尔伯格以一部《决斗(Duel)》横空出世。电影的主人公戴维·曼恩在空无一人的州际公路上独自驾车。随后一辆大卡车出现了……曼恩发现对方像发疯一样想置他于死地,他想尽办法也甩不掉这辆大卡车,只好与之展开决斗……
  因为这部片子的成功,斯皮尔伯格获得了执导《大白鲨》的机会。我们过去说,李慕白的剑、莎士比亚的鹅毛笔……其实都是男性性器官在电影中的延伸。从刀枪剑戟到汽车,斯皮尔伯格也展示了最新的决斗平台。只是聪明如他,也未曾料到《速度与激情》可以拍到第八部。
其他文献
生鱼片“脍”味道鲜美,自古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但古代运输不易,若要吃到美味生鱼片,只能生活在靠近江河的江南。但中国的政治中心大多在北方,于是,就有吃货得在“脍”和“官位”之间取舍了。  曾经,“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不过提到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辞职,排第一的自然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排到第二的嘛,就数张翰这个大吃货因为鲈魚脍毅然卷铺盖回家的故事。  不知道是鲈
期刊
关于面条的记载,大多在笔记、掌故、辞赋中出现。东汉末年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记录:“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症脉症并治》:“(病人)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麵条子》:“索饼,乃今麪条之专名。”麵条,就是面条。  从东汉到魏晋,面条称为“饼”。对大多数地区的人而言,汤饼是最简便容易的食物,有点类似于面片汤。
期刊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有些植物可以治病,而有些植物则有毒。古代的毒,都是纯天然的,很难得到提纯,就更不用说通过化学反应,生产出剧毒物了。但是,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一直在想办法搞出更毒的制剂,直到近代的工业革命,化学科学得到飞速发展,化工业得以诞生,由此带动的制毒水平大大提高,化学武器也就出现了。  01  武侠小说中的毒  普通人对古代毒物的了解,大多来源于武侠小说。武侠作家金庸不但描绘了众多克敌制
期刊
博物馆收藏的是历史与文化,而它孕育的,可能是未来的无限可能,当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时,博物馆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尽管博物馆行业很古老,它收藏的珍品更古老,但是博物馆作为产业,确确实实是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在这方面,成都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一座城市的品格,更多是由这座城市的文化来决定的。这种文化,可能是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人们可以从博物馆里感受到它,并且启发未来;也可以
期刊
一百多年过去,无论是山顶缆车,还是天星小轮、叮叮车,今天依然在香江来往穿梭,它们的外形基本保持“原汁原味”,其舒适性与今天的交通工具不可同日而语。  在今天的中国香港,有三种“百年古董”交通工具依然在使用——山顶缆车、天星小轮和叮叮车。  1888年5月30日8時,香港花园道开往太平山顶的缆车站人声鼎沸,热闹异常。港英政府官员穿着盛装,带着家眷排着长龙等候着登上亚洲第一条缆索铁路。太平山是英国殖民
期刊
拿破仑覆灭之后,法国波旁王朝在英国等国的支持下,成功复辟,英法两国之间的烽烟,也暂时归于消弭。面对日益强大的普鲁士,它们还有了结盟的可能。但这种结盟,从一开始就是同床异梦。在十九世纪的殖民掠夺中,英法两国又围绕埃及开始了较量。  今夏上映之电影《敦刻尔克》颇具争议,比较意外的是,争议的参与者大多数并非来自于那段历史上的敌对双方——英德或者德法,而是来自于两个盟友——英法。当英国媒体吹嘘这部电影为全
期刊
化学武器是一种极具实战价值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力仅次于核武器。由于其获取的技术门槛较低,杀伤破坏力较强,一般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和“无声杀手”。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战和化学武器,应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算起。1914年10月,德军和法军在战场上开创了使用刺激性毒剂的先例,标志着化学武器正式走向历史的舞台。在整个一战中,英、德、法等国一共释放了12.4万吨化学战剂。  01  “啤酒桶”灌满了氯气 
期刊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战争。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的化学家研究了3000多种化学物质,希望研制出最具杀伤力的化学武器,因此有人把一战称为“化学家的战争”。特别是,德国和法国各有一位“诺贝尔级别”的科学家领军本国的化学武器研究,战火由此越烧越旺。  德军化学武器的开发离不开一批著名化学家,比如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尔特·能斯特,但真正的领军人物是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期刊
二战中,违反海牙国际公约、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国家只有日本,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国。当年的侵华日军中,除了臭名昭著的731细菌部队,还有一支鲜为人知的化学武器部队——关东军陆军化学研究所,代号“516”部队。  和731部队类似,516部队表面是“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从事隐匿的化学武器研究、试验、制造,甚至用活人的身体试验和屠杀中国人民的恶魔部队。  01  日军宜昌战役使用毒气弹  1941年秋,
期刊
14世纪,一名阿拉伯旅行家行程达到10万多公里,在世界旅行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北非旅行家伊本·白图泰21岁时去麦加朝觐,开始了周游各国的旅行,他遍访伊斯兰国家,四访麦加,担任过德里和马尔代夫群岛的法官,陪伴过希腊公主去君士坦丁堡,游览过苏门答腊和爪哇,又曾以印度苏丹的使节身份于1346年(元顺帝至正六年)来到中国泉州,并赴广州、杭州及元大都等地游历。这位14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行程达到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