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执行委员会顾问兼中国地区协调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支持系统特聘专家。著有《幼儿社会化训练》、《儿童的想象与幻想》、《青少年心理专题》、《怎样取得考试成功》等书。
种子一:自我控制力
小时候的智商和自我控制力哪一个对将来生活的幸福程度预测力更大呢?不是智商,而是自我控制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必须具备自我控制力,也就是克制自己当前想做某件事的动机,而去做另一件更具社会意义的事情的能力。简单地说,自我控制就是要做好别人让他做的事。我把它比喻为人身上的“第一颗种子”。
这个自我控制力非常重要,一个人从小长到大,从参加工作一直到老,几乎每天都在做着别人让他做的事。在家里,该吃饭、睡觉的时候就应该去吃饭、睡觉;要遵守家规、家法。别人让他做这些事的时候,他可能不愿意,因为这使他感到不自由、不舒服,因为规则总是对人有约束。儿童进了幼儿园和小学,要遵守各种规则,将来长大以后还要遵守法律和制度。心理学家归结有六种职业类型,其中好几种职业类型都是以“做好别人让你做的事”为主的。比如,在一个大的生产线里做一个工人,在公司里做一个职员,在政府机关里做一个公务员,包括在中小学和大学里做一个老师,都要有责任感,完成好上级领导交给你的任务。除非你搞艺术创作、科学发明,那就可能不大需要按别人说的去做。现在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上网成瘾、离家出走、违法乱纪这些,都是因为孩子身上缺乏自我控制力造成的。
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怎么让孩子听话。听话就是第一颗种子的体现,因为要听话,就必须自我控制。比如,孩子在商店里要买一个玩具,妈妈不同意买,他就得控制自己;如果他控制不住自己,非要买,结果就是大哭大闹,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我们对国内3~9岁儿童的调查发现,中国儿童最不听话的几件事情是:吃饭的时候不上饭桌,不能连贯地把一顿饭吃下来,边吃边玩,或者吃饭的时候要吃零食;该睡觉的时候不上床睡觉,要么看电视,要么让讲故事。再如,我们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孩子要和别人分享,但是他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一位妈妈对我讲,她在女儿过生日的时候买了一个蛋糕,说明天把这个蛋糕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分着吃,她不愿意,要自己吃。妈妈说,那我们买两个蛋糕,一个留家里,一个带到幼儿园,她还是不愿意,说两个她都要留给自己吃。
国外心理学者做了一個研究,4岁儿童被叫到实验室,让他完成几个很简单的事情,比如把玩具收拾到筐里,如果能完成,就奖他一块糖。然后和他说,如果等到我回来的时候,你还没吃这块糖,我就给你换一块更好的糖。实验员走了以后,从单项观察镜里观察小孩的行为,小孩被糖果吸引,他们拿着糖看看门口,等一会儿再看,等不及了就吃了。多数孩子等不到第二块糖,能够等到第二块糖的这些孩子就是自我控制力强的。对这些孩子测量智商,追踪了好多年,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以后,统计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家庭和谐性等指标,结果发现,小时候的智商和自我控制力哪一个对将来生活的幸福程度预测力更大呢?不是智商,而是自我控制力。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延迟满足,是一种典型的自控力。
11年前,我们在实验室里观察了200多个北京的幼儿,当时年龄在2岁左右。现在这些孩子已经十几岁了。在我们40分钟的观察中,其中有2分钟是这样的一个情景:实验员拿来纸和蜡笔,问孩子:“喜欢画画吗?”当儿童要画画的时候,实验员说:“阿姨出去一会儿,等阿姨回来你再画,好么?”我们的实验员出去1分钟,然后进来,看儿童能等多长时间。我们的研究表明,2岁时候的自我控制力可以预测11岁的时候在学校的表现。除了能预测学习成绩之外,还可以预测获奖多少、在班上的破坏行为多少等等。所以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是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的。
种子二:主动性
画画最能体现孩子的创造和想象,孩子画画时,大人不要在旁边指手画脚,孩子愿意画什么就画什么,怎么想象都可以。这是他的第二颗种子,是非常宝贵的。
对事物的内在兴趣,内在动机和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精神,是儿童身上的“第二颗种子”,可以把它概括为“主动性”。主动性其实就是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几个小孩在一起玩,有一个小孩领头,游戏有各种各样的玩法,这个领头的孩子的特点就是老能想出一些新玩法、新规则、新花招,别的孩子跟着他跑,像这样的孩子就是第二颗种子比较茁壮。第二颗种子是不依赖别人,有自己的主见,这是一种主动性和自主性。第二颗种子也很重要,如发明创造、搞专利,在经济领域想一个新花招,如在营销方面想出一个新策略,或设计一件新产品,在科学研究领域设计出好的课题,这些都需要第二颗种子。
幼儿园是最能体现孩子主动性的地方,谁在孩子里面喜欢当头,领着别的孩子玩,或者在玩的时候总能出一些新点子,谁的主动性就比较强。这种孩子能够自己提出自己的主张,不是父母,老师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家长给他讲一个原理,他不是光听,自己还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他的见解不一定对。
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内在兴趣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土耳其的一名作家,他本来是学理工的,但是后来成了作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什么?说明兴趣在一个人成材中起的重大作用。什么是兴趣?兴趣就是对目标物的自发的趋近,它是一种巨大的内驱力,使儿童能长时间地在某一工作上花时间。强烈的内在兴趣,加上强烈的成长性动机,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和反潮流精神,这些就是取得高水平成就的重要条件。
我曾经在一所幼儿园里见到一个男孩,他的父亲跟我说:“你看,我的孩子特别爱画画,而且最爱画机器。”这样的孩子应该说很富于主动性。但是,幼儿园老师却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在图画课上,不管老师让画什么,他都画机器,老师怎能喜欢他呢?若是在西方国家的幼儿园,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受到鼓励。1980年代初,一个国际幼儿考察团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中国、日本这五个国家进行考察,他们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听课。老师先搭积木,然后全班小朋友一起跟着搭,有的孩子很快就搭好了,老师让他推倒了重新搭一遍,等其他小朋友都搭好,一节课就结束了。考察团对这节课的评价是,在这节课上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得 到任何的发挥。画画最能体现孩子的创造和想象,孩子画画时,大人不要在旁边指手画脚,孩子愿意画什么就画什么,怎么想象都可以。这是他的第二颗种子,是非常宝贵的。
和谐发展两颗种子
我们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只有自控力、缺乏主动性的小绵羊型学生,也不愿意把他们培养成缺乏自控力、只有主动性的破坏型的人,更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既不能自控、又缺乏主动性的游手好闲型的学生。
两颗种子之间有相对独立性,但是也会互相交叉。例如,剛开始学弹钢琴的时候,自控力可能比较重要,后来弹到一定程度,像郎朗,傅聪,在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奖,那就不能光凭第一颗种子了,还需要很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咱们的中小学里,学生从小学开始参加考试,一路熬到高考,往往是每道题要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种对唯一正确答案的追求,实际上培养的主要是第一颗种子。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不靠这个,而是靠第二颗种子,靠创造性。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对儿童、青少年身上的第一颗种子比较强调,而第二颗种子受到忽视。所以,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思考,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的第一颗种子和第二颗种子和谐发展,怎样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天天对孩子命令式地讲话,强调孩子听话,不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行吗?例如,孩子玩泥玩得正高兴,妈妈非要让他背唐诗,可他根本不想背唐诗。中小学生说上网打游戏有没有好处?当然也有一定的好处。只要不是上瘾,不是长时间地耽误学习,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因为在玩游戏的时候,他的大脑唤醒程度非常高。假如游戏里面有一些英文单词和句子,一些善恶的斗争,这些对他们也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儿童身上的两颗种子都和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富于探索精神,行为相当稳定。例如,把语文书发给小学生,他自己从头到尾先看一遍,这就是主动性。如果一个孩子身上既有较强的自控力,又有较强的主动性,这是最和谐,最理想的。我们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只有自控力、缺乏主动性的小绵羊型学生,也不愿意把他们培养成缺乏自控力、只有主动性的破坏型的人,更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既不能自控、又缺乏主动性的游手好闲型的学生。
(责编 冯梅)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执行委员会顾问兼中国地区协调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支持系统特聘专家。著有《幼儿社会化训练》、《儿童的想象与幻想》、《青少年心理专题》、《怎样取得考试成功》等书。
种子一:自我控制力
小时候的智商和自我控制力哪一个对将来生活的幸福程度预测力更大呢?不是智商,而是自我控制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必须具备自我控制力,也就是克制自己当前想做某件事的动机,而去做另一件更具社会意义的事情的能力。简单地说,自我控制就是要做好别人让他做的事。我把它比喻为人身上的“第一颗种子”。
这个自我控制力非常重要,一个人从小长到大,从参加工作一直到老,几乎每天都在做着别人让他做的事。在家里,该吃饭、睡觉的时候就应该去吃饭、睡觉;要遵守家规、家法。别人让他做这些事的时候,他可能不愿意,因为这使他感到不自由、不舒服,因为规则总是对人有约束。儿童进了幼儿园和小学,要遵守各种规则,将来长大以后还要遵守法律和制度。心理学家归结有六种职业类型,其中好几种职业类型都是以“做好别人让你做的事”为主的。比如,在一个大的生产线里做一个工人,在公司里做一个职员,在政府机关里做一个公务员,包括在中小学和大学里做一个老师,都要有责任感,完成好上级领导交给你的任务。除非你搞艺术创作、科学发明,那就可能不大需要按别人说的去做。现在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上网成瘾、离家出走、违法乱纪这些,都是因为孩子身上缺乏自我控制力造成的。
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怎么让孩子听话。听话就是第一颗种子的体现,因为要听话,就必须自我控制。比如,孩子在商店里要买一个玩具,妈妈不同意买,他就得控制自己;如果他控制不住自己,非要买,结果就是大哭大闹,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我们对国内3~9岁儿童的调查发现,中国儿童最不听话的几件事情是:吃饭的时候不上饭桌,不能连贯地把一顿饭吃下来,边吃边玩,或者吃饭的时候要吃零食;该睡觉的时候不上床睡觉,要么看电视,要么让讲故事。再如,我们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孩子要和别人分享,但是他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一位妈妈对我讲,她在女儿过生日的时候买了一个蛋糕,说明天把这个蛋糕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分着吃,她不愿意,要自己吃。妈妈说,那我们买两个蛋糕,一个留家里,一个带到幼儿园,她还是不愿意,说两个她都要留给自己吃。
国外心理学者做了一個研究,4岁儿童被叫到实验室,让他完成几个很简单的事情,比如把玩具收拾到筐里,如果能完成,就奖他一块糖。然后和他说,如果等到我回来的时候,你还没吃这块糖,我就给你换一块更好的糖。实验员走了以后,从单项观察镜里观察小孩的行为,小孩被糖果吸引,他们拿着糖看看门口,等一会儿再看,等不及了就吃了。多数孩子等不到第二块糖,能够等到第二块糖的这些孩子就是自我控制力强的。对这些孩子测量智商,追踪了好多年,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以后,统计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家庭和谐性等指标,结果发现,小时候的智商和自我控制力哪一个对将来生活的幸福程度预测力更大呢?不是智商,而是自我控制力。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延迟满足,是一种典型的自控力。
11年前,我们在实验室里观察了200多个北京的幼儿,当时年龄在2岁左右。现在这些孩子已经十几岁了。在我们40分钟的观察中,其中有2分钟是这样的一个情景:实验员拿来纸和蜡笔,问孩子:“喜欢画画吗?”当儿童要画画的时候,实验员说:“阿姨出去一会儿,等阿姨回来你再画,好么?”我们的实验员出去1分钟,然后进来,看儿童能等多长时间。我们的研究表明,2岁时候的自我控制力可以预测11岁的时候在学校的表现。除了能预测学习成绩之外,还可以预测获奖多少、在班上的破坏行为多少等等。所以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是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的。
种子二:主动性
画画最能体现孩子的创造和想象,孩子画画时,大人不要在旁边指手画脚,孩子愿意画什么就画什么,怎么想象都可以。这是他的第二颗种子,是非常宝贵的。
对事物的内在兴趣,内在动机和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精神,是儿童身上的“第二颗种子”,可以把它概括为“主动性”。主动性其实就是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几个小孩在一起玩,有一个小孩领头,游戏有各种各样的玩法,这个领头的孩子的特点就是老能想出一些新玩法、新规则、新花招,别的孩子跟着他跑,像这样的孩子就是第二颗种子比较茁壮。第二颗种子是不依赖别人,有自己的主见,这是一种主动性和自主性。第二颗种子也很重要,如发明创造、搞专利,在经济领域想一个新花招,如在营销方面想出一个新策略,或设计一件新产品,在科学研究领域设计出好的课题,这些都需要第二颗种子。
幼儿园是最能体现孩子主动性的地方,谁在孩子里面喜欢当头,领着别的孩子玩,或者在玩的时候总能出一些新点子,谁的主动性就比较强。这种孩子能够自己提出自己的主张,不是父母,老师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家长给他讲一个原理,他不是光听,自己还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他的见解不一定对。
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内在兴趣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土耳其的一名作家,他本来是学理工的,但是后来成了作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什么?说明兴趣在一个人成材中起的重大作用。什么是兴趣?兴趣就是对目标物的自发的趋近,它是一种巨大的内驱力,使儿童能长时间地在某一工作上花时间。强烈的内在兴趣,加上强烈的成长性动机,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和反潮流精神,这些就是取得高水平成就的重要条件。
我曾经在一所幼儿园里见到一个男孩,他的父亲跟我说:“你看,我的孩子特别爱画画,而且最爱画机器。”这样的孩子应该说很富于主动性。但是,幼儿园老师却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在图画课上,不管老师让画什么,他都画机器,老师怎能喜欢他呢?若是在西方国家的幼儿园,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受到鼓励。1980年代初,一个国际幼儿考察团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中国、日本这五个国家进行考察,他们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听课。老师先搭积木,然后全班小朋友一起跟着搭,有的孩子很快就搭好了,老师让他推倒了重新搭一遍,等其他小朋友都搭好,一节课就结束了。考察团对这节课的评价是,在这节课上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得 到任何的发挥。画画最能体现孩子的创造和想象,孩子画画时,大人不要在旁边指手画脚,孩子愿意画什么就画什么,怎么想象都可以。这是他的第二颗种子,是非常宝贵的。
和谐发展两颗种子
我们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只有自控力、缺乏主动性的小绵羊型学生,也不愿意把他们培养成缺乏自控力、只有主动性的破坏型的人,更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既不能自控、又缺乏主动性的游手好闲型的学生。
两颗种子之间有相对独立性,但是也会互相交叉。例如,剛开始学弹钢琴的时候,自控力可能比较重要,后来弹到一定程度,像郎朗,傅聪,在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奖,那就不能光凭第一颗种子了,还需要很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咱们的中小学里,学生从小学开始参加考试,一路熬到高考,往往是每道题要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种对唯一正确答案的追求,实际上培养的主要是第一颗种子。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不靠这个,而是靠第二颗种子,靠创造性。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对儿童、青少年身上的第一颗种子比较强调,而第二颗种子受到忽视。所以,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思考,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的第一颗种子和第二颗种子和谐发展,怎样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天天对孩子命令式地讲话,强调孩子听话,不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行吗?例如,孩子玩泥玩得正高兴,妈妈非要让他背唐诗,可他根本不想背唐诗。中小学生说上网打游戏有没有好处?当然也有一定的好处。只要不是上瘾,不是长时间地耽误学习,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因为在玩游戏的时候,他的大脑唤醒程度非常高。假如游戏里面有一些英文单词和句子,一些善恶的斗争,这些对他们也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儿童身上的两颗种子都和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富于探索精神,行为相当稳定。例如,把语文书发给小学生,他自己从头到尾先看一遍,这就是主动性。如果一个孩子身上既有较强的自控力,又有较强的主动性,这是最和谐,最理想的。我们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只有自控力、缺乏主动性的小绵羊型学生,也不愿意把他们培养成缺乏自控力、只有主动性的破坏型的人,更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既不能自控、又缺乏主动性的游手好闲型的学生。
(责编 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