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文言词语晦涩难懂,句式变化无端,且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现代人相隔久远,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产生畏惧感。将信息技术引入文言文教学之中,对于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着重从提高学习效能,整合学习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四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给文言文教学带来的变化。
【关键词】文言文;信息技术;运用
在中学生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学习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作文难写,鲁迅的文章难懂,文言文难学。从这“三怕”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好文言文显然有畏难情绪,惧怕心理。
对于文言文学习,学生难在哪里,怕在什么地方,只有找到学生怕的结症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归纳起来,学生畏难的地方大致有二:一是读不懂文章。表现在词义难懂,句式变化不知,断句捉摸不定。二是提不起阅读兴趣。文言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相隔久远,时空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很大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束缚了学生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设置了对文章情感了解与享受的障碍。
多年来,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但若在教学中运用好信息技术,则会攻克这一难点。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能。
学好文言文,必须要掌握好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主要体现在字、词、句等方面。字,包括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词,分两大类:实词和虚词。高中考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120个实词词义和18个虚词词义;句子,要求掌握四种句式,即判断句式、省略句式、倒装句式、被动句式。学生只有掌握好以上的基础知识才能读得懂文言文,翻译好文言文句子。面对庞杂无序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单凭学生手中的笔和纸去记忆,显然是一件劳心费力的事。但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则会大大改观这种情况。
下面我以学生最怕记的文言实词为例来说明信息技术的卓越功能。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记住实词的每个义项,我们可以从汉字的最初字形(甲骨文)入手来探究它的本义,接着再依据它的本义,进一步探寻它的引申义、假借义等等。当然,在搜寻实词对应的甲骨文字以及总结实词义项规律时,不必翻寻诸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等书,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库功能来处理。
以下列举几个学生时常感到困惑的、古今词义差别大的实词来说明。
除:
“除”的义项有:①台阶;②任命、授职;③清除、去掉;④流逝、过去。
“除”,甲骨文 [1],形声字,从阜,余声。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台阶如山石之高下,故“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2]“除”的义项“①台阶;②任命、授职;③清除、去掉;④流逝、过去”都记住了。
归:
“归”的义项有:①女子出嫁;②回家、回国;③归附、附属;④同“馈”,赠送。
“归”,甲骨文 [1],会意字,从止(即脚趾),从妇(女子)。女子用脚走出即为“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2]“归”的义项“①女子出嫁;②回家、回国;③归附、附属;④同‘馈',赠送”都记住了。
除此之外,象“即”,本义为“走进、靠近”,可通过甲骨文 [1](表示人靠近食物吃东西)来记住它;“既”,本义为“尽、完”,可通过甲骨文 [1](表示人吃完东西要走了)来记住它。
类似例子不再一一叙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快速、全面地掌握某一词义,另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探秘汉字起源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3]为了能使学生尽快达到这一课程目标,我们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师的教学特点,把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起来,重新取舍与编排选文。比如,我们可以采取人物传记的方式来编排文言选文。
以下以晋文公为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文言文选材进行重新整合。
晋文公当政之前:
①《晋公子重耳之亡》(《左传》);②《公子重耳对秦客》(《礼记.檀弓》)。
晋文公当政时期:
③《晋文公守信得原、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④《寺人披见文公》(《左传》);⑤《城濮之战》(《左传》);⑥《介子推不言禄》(《左传》);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⑧《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
晋文公当政之后:
⑨《殽之战》(《左传》)。
从内容看,这种整合以晋文公为原点,将教材中的范文与课外的例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从形式上看,借鉴我国传统的说书方式来讲述历史人物晋文公的生平事迹,有利于学习内容的连贯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以某一部影响广泛的史书为蓝本加以整合。比如,我们可以把出自《史记》一书中的初高中的范文整合到一起。初中课本有《陈涉世家》,高中课本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鸿门宴》。从人物描写方面,我们可以比较以上选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探寻司马迁描写人物的手法,同时还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搜集《史记》中与此相类似的文章,加以比较、印证,从而增强学生对《史记》一书的兴趣。以此推广,举一反三,学生在阅读大量历史典籍中逐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传统的教学工具仅依赖于教师的一张嘴,一只粉笔,和一块黑板。教具单一,教法死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酷似一潭死水。在这一潭死水中,学生怎能有活力,又怎能产生学习兴趣?课堂需要注入新的活水,而信息技术为这种注入提供了可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功能: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Cool3D动画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技术。这些功能能很好地满足文言文教学需要。若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之中,则会搅动先前的一潭死水,让它溅起无数美丽的浪花。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类获取外界知识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并且运动着的物体最易引起视觉注意。根据这一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声、光、色、形等优势,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他们耳闻其声,目睹其形,深受感染,自觉地投入到文言文学习当中去。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活动多局限于教室,并且教学方式也很单一,主要表现在学生与课本交流,教师与参考书交流,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交流。这种教学方式所造成的结果是师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被限制死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被忽略了。这样的结果自然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令老师深感教学乏味。
但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完全可以打破这种僵化的局面,将师生从狭窄的时间、空间中解放出来,还以自由,催生活力。
通过网络,老师可以在家里,甚至走在大街上来传递、解答、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个人主页、QQ群、博客、电子邮件等方式建立一个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借助这个有效的平台,老师与学生展开学习互动,提问、探讨、交流、评价……形式多样,各尽所能。
运用信息技术的好处在于老师教学的时间不再限于课堂四十五分钟,地点也不再拘束于教室一隅。学生和老师各自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拥有更多的学习动力与发挥余地。
归结起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是学好中学文言文的好帮手。各位授课老师若能充分地利用好这个“帮手”,使之与教学内容“人剑合一”,定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新课程规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象形文字对照表》.http://www.97find.cn/xiangxingwenzi/.
[2] 《一百二十个实词推导记忆》[J].琼海市嘉积中学海桂学校高中语文组[博客],2009.
[3] 国家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Z].2003.
作者简介:
屈家亮,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信息技术;运用
在中学生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学习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作文难写,鲁迅的文章难懂,文言文难学。从这“三怕”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好文言文显然有畏难情绪,惧怕心理。
对于文言文学习,学生难在哪里,怕在什么地方,只有找到学生怕的结症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归纳起来,学生畏难的地方大致有二:一是读不懂文章。表现在词义难懂,句式变化不知,断句捉摸不定。二是提不起阅读兴趣。文言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相隔久远,时空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很大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束缚了学生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设置了对文章情感了解与享受的障碍。
多年来,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但若在教学中运用好信息技术,则会攻克这一难点。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能。
学好文言文,必须要掌握好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主要体现在字、词、句等方面。字,包括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词,分两大类:实词和虚词。高中考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120个实词词义和18个虚词词义;句子,要求掌握四种句式,即判断句式、省略句式、倒装句式、被动句式。学生只有掌握好以上的基础知识才能读得懂文言文,翻译好文言文句子。面对庞杂无序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单凭学生手中的笔和纸去记忆,显然是一件劳心费力的事。但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则会大大改观这种情况。
下面我以学生最怕记的文言实词为例来说明信息技术的卓越功能。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记住实词的每个义项,我们可以从汉字的最初字形(甲骨文)入手来探究它的本义,接着再依据它的本义,进一步探寻它的引申义、假借义等等。当然,在搜寻实词对应的甲骨文字以及总结实词义项规律时,不必翻寻诸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等书,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库功能来处理。
以下列举几个学生时常感到困惑的、古今词义差别大的实词来说明。
除:
“除”的义项有:①台阶;②任命、授职;③清除、去掉;④流逝、过去。
“除”,甲骨文 [1],形声字,从阜,余声。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台阶如山石之高下,故“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2]“除”的义项“①台阶;②任命、授职;③清除、去掉;④流逝、过去”都记住了。
归:
“归”的义项有:①女子出嫁;②回家、回国;③归附、附属;④同“馈”,赠送。
“归”,甲骨文 [1],会意字,从止(即脚趾),从妇(女子)。女子用脚走出即为“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2]“归”的义项“①女子出嫁;②回家、回国;③归附、附属;④同‘馈',赠送”都记住了。
除此之外,象“即”,本义为“走进、靠近”,可通过甲骨文 [1](表示人靠近食物吃东西)来记住它;“既”,本义为“尽、完”,可通过甲骨文 [1](表示人吃完东西要走了)来记住它。
类似例子不再一一叙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快速、全面地掌握某一词义,另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探秘汉字起源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3]为了能使学生尽快达到这一课程目标,我们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师的教学特点,把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起来,重新取舍与编排选文。比如,我们可以采取人物传记的方式来编排文言选文。
以下以晋文公为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文言文选材进行重新整合。
晋文公当政之前:
①《晋公子重耳之亡》(《左传》);②《公子重耳对秦客》(《礼记.檀弓》)。
晋文公当政时期:
③《晋文公守信得原、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④《寺人披见文公》(《左传》);⑤《城濮之战》(《左传》);⑥《介子推不言禄》(《左传》);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⑧《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
晋文公当政之后:
⑨《殽之战》(《左传》)。
从内容看,这种整合以晋文公为原点,将教材中的范文与课外的例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从形式上看,借鉴我国传统的说书方式来讲述历史人物晋文公的生平事迹,有利于学习内容的连贯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以某一部影响广泛的史书为蓝本加以整合。比如,我们可以把出自《史记》一书中的初高中的范文整合到一起。初中课本有《陈涉世家》,高中课本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鸿门宴》。从人物描写方面,我们可以比较以上选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探寻司马迁描写人物的手法,同时还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搜集《史记》中与此相类似的文章,加以比较、印证,从而增强学生对《史记》一书的兴趣。以此推广,举一反三,学生在阅读大量历史典籍中逐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传统的教学工具仅依赖于教师的一张嘴,一只粉笔,和一块黑板。教具单一,教法死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酷似一潭死水。在这一潭死水中,学生怎能有活力,又怎能产生学习兴趣?课堂需要注入新的活水,而信息技术为这种注入提供了可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功能: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Cool3D动画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技术。这些功能能很好地满足文言文教学需要。若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之中,则会搅动先前的一潭死水,让它溅起无数美丽的浪花。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类获取外界知识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并且运动着的物体最易引起视觉注意。根据这一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声、光、色、形等优势,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他们耳闻其声,目睹其形,深受感染,自觉地投入到文言文学习当中去。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活动多局限于教室,并且教学方式也很单一,主要表现在学生与课本交流,教师与参考书交流,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交流。这种教学方式所造成的结果是师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被限制死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被忽略了。这样的结果自然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令老师深感教学乏味。
但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完全可以打破这种僵化的局面,将师生从狭窄的时间、空间中解放出来,还以自由,催生活力。
通过网络,老师可以在家里,甚至走在大街上来传递、解答、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个人主页、QQ群、博客、电子邮件等方式建立一个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借助这个有效的平台,老师与学生展开学习互动,提问、探讨、交流、评价……形式多样,各尽所能。
运用信息技术的好处在于老师教学的时间不再限于课堂四十五分钟,地点也不再拘束于教室一隅。学生和老师各自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拥有更多的学习动力与发挥余地。
归结起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是学好中学文言文的好帮手。各位授课老师若能充分地利用好这个“帮手”,使之与教学内容“人剑合一”,定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新课程规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象形文字对照表》.http://www.97find.cn/xiangxingwenzi/.
[2] 《一百二十个实词推导记忆》[J].琼海市嘉积中学海桂学校高中语文组[博客],2009.
[3] 国家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Z].2003.
作者简介:
屈家亮,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