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做起来就会甘之若饴,不知疲倦,自然事半功倍。若想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关键。
一、紧扣文本,联系实际
文章有它的主旨、材料、线索、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语言、风格、文体等方面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最突出的特点作为突破口。
以《自然界与人类》一文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行文严谨的科学论文,从人类发展对自然界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宏观的角度,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辩证的论述,既肯定了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又严峻地指出了人类的非理性活动对自然界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如果我们不联系实际,仅就文本内容大讲特讲三百年前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会觉得这些与我们无关,听之无趣,对于教师的提问应付了之。事实上,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时至今日已是环保的一大主题,所以恩格斯的观点非但没有过时,相反相当睿智深刻。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以后,我们发现今天的环保、污染、可持续性发展等话题都是这一主旨在新时代的延续。这样,联系实际,三百年的时间距离被拉近了,学生兴致勃勃,争相发言,“白色污染”、“温室效应”、“废水、废气、废渣”等现代工业文明的恶果与文本内容形成对照。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对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了然于胸,更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保的热情。
二、以情动人,循循善诱
语文课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特别优美的散文和诗歌,真情实感是它们的精髓。体会文章真情实感的最好手段是朗读。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叶圣陶先生有一段关于朗读的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确实,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
1.范读引路,传达文本的感情基调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是优秀的朗诵者。因为,声情并茂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范读时教师本人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展示“坚韧”,唤起朗读的激情
以《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红柳不屈生命力的时候,先让学生想象贫瘠的高原上红柳生存的情景,接着演示红柳的画面,再配上一段话语: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一片红柳丛昂然立着。它们有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是令人震撼的生命力的展示。苍凉雄壮的美感、铿锵的话语能唤起学生朗读的激情。
3.多种朗读法结合运用,做到动情
自由读、默读、动情朗读、挑读、配乐读等朗读法结合运用。真正做到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要做到以情动人,教师还要真正吃透课文,熟悉学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互动,学生和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才能出现情感和认知的交流,如山色一般生动,似流水一样自然。这样,语文课堂就活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热爱语文课堂,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窦桂梅老师曾说:“‘教到深处’是情感,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生命,没有情感的教学就像荒无人烟的沙漠,没有一点生气。”这种情感是双向的。语文教师要有才情、真情、激情,表达对真善美的赞美,对假恶丑的深恶痛绝;借助书本重现人生的喜怒哀乐,阴晴冷暖;抒发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向往,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但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只做个人表演,而是要以情激情,以情怡情,以情动情。语文教师应善于将学生好学上进的热情、欲望内化为他们持久的情感、永恒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
三、形式多样,以美激趣
罗丹曾经说过:“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想让学生去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离不开语文教师,当然,教师的启发、展现、引导和促进本身也要求美。
1.用多媒体感受形象美
比如上《故都的秋》这一课,在精心创设的浓浓秋意情境中,转入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秋蝉的残唱中,在“息列索落的秋雨”中,我们由郁达夫先生引领着,悄悄地进入故都的秋。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北国秋天富有特色景物,如“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显出“淡绿微黄”的枣子树等,再加上配乐朗诵,文章的意境也就不再模糊了。
2.通过绘画展现美
有的教师这样教《风景谈》这篇散文:要求学生抓住五幅景物的特点,在黑板上画出文中内容。学生们跃跃欲试。几分钟后,在绘画上较有天分的学生的大作便开始出现在黑板上了,其中有一幅 《高原归耕图》让人印象深刻。从中可以欣赏到起伏有致的山坡,高高挂在天上的一轮明月,扛着锄头的农民,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更妙的是一串萦绕山坡的音符,让人不由得感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绘画能力。然后,大家对照这幅画一起学习,欣赏这幅风景,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很快就理解了这幅风景的内涵。
3.用音乐舞蹈体会美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它就离不开一个美字。真正的艺术是美的艺术,正是这美的艺术吸引住了许多人的注意力。京剧是中华艺术的瑰宝,而梅兰芳的京剧表演更是脍炙人口,他几乎成了美的化身,无论扮相、唱腔,还是他优雅的水袖,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那么在学习《看戏》一文的时候,就可以播放梅先生的演唱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京剧表演的一笑一颦,接受艺术美的熏陶,畅游于艺术的海洋中,这样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课文学习过程中的美。
总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语文教师能紧扣课文内容,从文本出发,始终把学生的需要和想法放在备课和教学设计的首位,就能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225400)
一、紧扣文本,联系实际
文章有它的主旨、材料、线索、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语言、风格、文体等方面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最突出的特点作为突破口。
以《自然界与人类》一文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行文严谨的科学论文,从人类发展对自然界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宏观的角度,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辩证的论述,既肯定了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又严峻地指出了人类的非理性活动对自然界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如果我们不联系实际,仅就文本内容大讲特讲三百年前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会觉得这些与我们无关,听之无趣,对于教师的提问应付了之。事实上,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时至今日已是环保的一大主题,所以恩格斯的观点非但没有过时,相反相当睿智深刻。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以后,我们发现今天的环保、污染、可持续性发展等话题都是这一主旨在新时代的延续。这样,联系实际,三百年的时间距离被拉近了,学生兴致勃勃,争相发言,“白色污染”、“温室效应”、“废水、废气、废渣”等现代工业文明的恶果与文本内容形成对照。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对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了然于胸,更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保的热情。
二、以情动人,循循善诱
语文课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特别优美的散文和诗歌,真情实感是它们的精髓。体会文章真情实感的最好手段是朗读。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叶圣陶先生有一段关于朗读的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确实,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
1.范读引路,传达文本的感情基调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是优秀的朗诵者。因为,声情并茂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范读时教师本人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展示“坚韧”,唤起朗读的激情
以《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红柳不屈生命力的时候,先让学生想象贫瘠的高原上红柳生存的情景,接着演示红柳的画面,再配上一段话语: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一片红柳丛昂然立着。它们有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是令人震撼的生命力的展示。苍凉雄壮的美感、铿锵的话语能唤起学生朗读的激情。
3.多种朗读法结合运用,做到动情
自由读、默读、动情朗读、挑读、配乐读等朗读法结合运用。真正做到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要做到以情动人,教师还要真正吃透课文,熟悉学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互动,学生和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才能出现情感和认知的交流,如山色一般生动,似流水一样自然。这样,语文课堂就活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热爱语文课堂,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窦桂梅老师曾说:“‘教到深处’是情感,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生命,没有情感的教学就像荒无人烟的沙漠,没有一点生气。”这种情感是双向的。语文教师要有才情、真情、激情,表达对真善美的赞美,对假恶丑的深恶痛绝;借助书本重现人生的喜怒哀乐,阴晴冷暖;抒发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向往,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但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只做个人表演,而是要以情激情,以情怡情,以情动情。语文教师应善于将学生好学上进的热情、欲望内化为他们持久的情感、永恒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
三、形式多样,以美激趣
罗丹曾经说过:“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想让学生去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离不开语文教师,当然,教师的启发、展现、引导和促进本身也要求美。
1.用多媒体感受形象美
比如上《故都的秋》这一课,在精心创设的浓浓秋意情境中,转入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秋蝉的残唱中,在“息列索落的秋雨”中,我们由郁达夫先生引领着,悄悄地进入故都的秋。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北国秋天富有特色景物,如“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显出“淡绿微黄”的枣子树等,再加上配乐朗诵,文章的意境也就不再模糊了。
2.通过绘画展现美
有的教师这样教《风景谈》这篇散文:要求学生抓住五幅景物的特点,在黑板上画出文中内容。学生们跃跃欲试。几分钟后,在绘画上较有天分的学生的大作便开始出现在黑板上了,其中有一幅 《高原归耕图》让人印象深刻。从中可以欣赏到起伏有致的山坡,高高挂在天上的一轮明月,扛着锄头的农民,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更妙的是一串萦绕山坡的音符,让人不由得感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绘画能力。然后,大家对照这幅画一起学习,欣赏这幅风景,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很快就理解了这幅风景的内涵。
3.用音乐舞蹈体会美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它就离不开一个美字。真正的艺术是美的艺术,正是这美的艺术吸引住了许多人的注意力。京剧是中华艺术的瑰宝,而梅兰芳的京剧表演更是脍炙人口,他几乎成了美的化身,无论扮相、唱腔,还是他优雅的水袖,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那么在学习《看戏》一文的时候,就可以播放梅先生的演唱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京剧表演的一笑一颦,接受艺术美的熏陶,畅游于艺术的海洋中,这样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课文学习过程中的美。
总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语文教师能紧扣课文内容,从文本出发,始终把学生的需要和想法放在备课和教学设计的首位,就能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