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它不但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生成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的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注重教学的应用。日本的小学从三年级起,开展综合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自己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来表现某个主题,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我国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针对这一状况,修订大纲明确提出:“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不仅要组织好数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将一般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通过设计、安排与实践情景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现实生活问题,在活动中使用和应用数学,感受数学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注重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它在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而是融合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中,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如在学习“对称、平移和旋转”过程中的“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平移图形;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中展览;利用镜子进行观察等都是简单的实践活动。在学习“统计与概率”时,我组织了如下实践活动:每天测量一颗黄豆芽长度并进行记录,最后制成统计表。任务明确后,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每天什么时间测量豆芽的长度,怎样测量豆芽的长度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一星期的记录,学生都交上了一份“豆芽生长情况统计表”和“豆芽生长情况统计图”,有的学生还用彩水笔对统计图表进行了装饰,既实用又美观好看。我们还开展了以观察、猜测、收集数据、验证推理等为主要形式的掷骰子游戏、转盘游戏、摸球游戏等实践活动。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是有益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中获取的知识,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很多数学知识是生活问题的抽象化。教材中静态的知识学生没有具体的感受,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甚至有些学生还不容易理解。而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创设生活情境,在实际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做法。如教学“连加”,这是一节典型的计算课,如果只让学生一味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未免太枯燥,我就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投飞镖”游戏,靶子上有许多得分区域,学生连续投三次,根据投在靶子上的数看谁得的分高。通过记录每个同学投得的三个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实际问题,如“某某同学投三次一共得了多少分?”“前两次结果比第三次多多少分?”这时,教师让学生解决“连加”问题,有的学生利用估算,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这样学生不但在活动中理解了连加的意义,而且还在具体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算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性。
三、进行再创造
波利亚学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弗赖登塔尔也认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进行“再创造”。为此,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态度,如在圆锥容器等研究材料,让学生自由选取所需材料,分组实验、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单,发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研究事物规律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充满探索、充满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在数学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加信息量,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特殊的应用价值。因此,学生不能只在课堂上获取数学知识和方法,还应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应用和发展自己所普的知识,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例如,在数据整理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调查学校五年级学生课间餐的爱好情况、班级学生家庭用水用电情况,把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简单的统计表,然后分析推断,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在经历过程中体会、理解统计的意义,建立统计的观念,学会调查的各种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初步体会到数学可以解决许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就会用数学眼光来观察世界,提高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能力,产生良好的数学意识。
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的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注重教学的应用。日本的小学从三年级起,开展综合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自己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来表现某个主题,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我国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针对这一状况,修订大纲明确提出:“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不仅要组织好数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将一般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通过设计、安排与实践情景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现实生活问题,在活动中使用和应用数学,感受数学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注重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它在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而是融合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中,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如在学习“对称、平移和旋转”过程中的“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平移图形;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中展览;利用镜子进行观察等都是简单的实践活动。在学习“统计与概率”时,我组织了如下实践活动:每天测量一颗黄豆芽长度并进行记录,最后制成统计表。任务明确后,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每天什么时间测量豆芽的长度,怎样测量豆芽的长度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一星期的记录,学生都交上了一份“豆芽生长情况统计表”和“豆芽生长情况统计图”,有的学生还用彩水笔对统计图表进行了装饰,既实用又美观好看。我们还开展了以观察、猜测、收集数据、验证推理等为主要形式的掷骰子游戏、转盘游戏、摸球游戏等实践活动。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是有益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中获取的知识,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很多数学知识是生活问题的抽象化。教材中静态的知识学生没有具体的感受,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甚至有些学生还不容易理解。而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创设生活情境,在实际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做法。如教学“连加”,这是一节典型的计算课,如果只让学生一味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未免太枯燥,我就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投飞镖”游戏,靶子上有许多得分区域,学生连续投三次,根据投在靶子上的数看谁得的分高。通过记录每个同学投得的三个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实际问题,如“某某同学投三次一共得了多少分?”“前两次结果比第三次多多少分?”这时,教师让学生解决“连加”问题,有的学生利用估算,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这样学生不但在活动中理解了连加的意义,而且还在具体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算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性。
三、进行再创造
波利亚学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弗赖登塔尔也认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进行“再创造”。为此,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态度,如在圆锥容器等研究材料,让学生自由选取所需材料,分组实验、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单,发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研究事物规律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充满探索、充满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在数学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加信息量,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特殊的应用价值。因此,学生不能只在课堂上获取数学知识和方法,还应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应用和发展自己所普的知识,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例如,在数据整理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调查学校五年级学生课间餐的爱好情况、班级学生家庭用水用电情况,把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简单的统计表,然后分析推断,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在经历过程中体会、理解统计的意义,建立统计的观念,学会调查的各种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初步体会到数学可以解决许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就会用数学眼光来观察世界,提高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能力,产生良好的数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