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成长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88636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学校教育注重学生情感、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本文探讨中学心理健康课程如何在教学课堂中有效达成这一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具体从教学目标、方法、主体和氛围四个方面明确情感体验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论证课堂教学中情感体验与学生成长的紧密联系与重要作用。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课程目标 情感体验 学生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的课程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情感的陶冶、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塑造,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那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如何体现出这种教学理念,达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呢?本文从情感体验角度谈谈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看法。
  1.转变观念,重感受不重认知
  心理辅导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辅导老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统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领先外力实现的“塑造”“教育”的过程①。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巩固、强化作用,情感与认知互相促进。具有情感性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习效果。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根本目标并不是让学生懂得几条心理学原理,或者是掌握几种调节心态的方法技巧,而是促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课堂的助力下审视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自己的人生、学习,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促进自我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课堂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在某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真正有所感情、有所触动、有所体验,那就是一种收获、一种成长。反之,如果学生只是记住了几个心理学概念术语,能说出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却没有情意活动的介入,没有情感体验作为其认知的强化、迁移及感染、疏导自我的动力,那么,这个过程依然不能说是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不能促使学生自主自觉地反思并改变自身。
  例如,在高一一节以“情绪ABC”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如果老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情绪ABC”的理论知识,就忙于向学生介绍与解释“情绪ABC”理论,而理论知识的枯燥与复杂则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听课兴趣,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缺乏学生互动与体验,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在行动上发生改变。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一定不能拘泥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情绪ABC”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应以增进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接纳自己的感受,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面对新的情境和危机情况为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应重学生体验,轻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图片展示或学生小品等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体验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最终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情趣性
  心理健康活动课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及学生未来人格的发展,必须促成一种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想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使每堂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个性健康與和谐发展。
  钟志农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一书中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做了如下划分: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教师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在团体暖身阶段,教师要通过热身游戏、音乐、影视等手段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既没有心理压力,感到轻松愉快,又集中注意力,调动积极参与辅导活动的情绪,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任感。在团体转换阶段,可以围绕辅导活动主题,选择某一种形式,例如案例、游戏、歌曲、影视片断、小品表演等,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往往就是在这种真切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体察、去联想、去分析、去反思的,有利于在具体角色关系中辨别是非曲直,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例如,某个高三班级在临近高考时开设了一堂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师首先播放张雨生演唱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情绪里听到这首歌,仔细品味歌词传达的隽永含义,学生真是激情涌动,这首歌为整个团体辅导过程创造了很好的情感氛围。
  3.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自我成长需求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到底谁是课堂的主体?谁是课堂的中心人物?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即使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所以,罗杰斯便主张在辅导中坚持“以当事人为中心”。另一位著名的精神科医生、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也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知道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你成为那个人时你会感觉得到。反之亦然。当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你无法成为那个人你时你也知道”。罗斯坚定地主张“我们来这世上都是要来学习生命的课题,但没有人能告诉你的课题是什么,那要靠你自己去发掘”②。以上这些观点启示我们,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要注意改变“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自我内心成长需求,激发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改变自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寻找自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自我幸福感。
  根据心理健康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在课程操作过程中,教师高度关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是否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被自己注意到,并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和团体对自己的关注和尊重时,他们的主体自信才会得到张扬,他们的潜能才会得到激发。同时,教师与学生沟通时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教师补充引导为辅,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更能映照出他们共同的内心感受,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倾听、支持、微笑、点头、口头鼓励等方式加以引导,但切忌不可“喧宾夺主”。力求使学生尽可能揭示一个最真实的自我,揭示自己最核心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己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体会学习、生活的美好内涵。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转换自我的角色,真正做到和学生平等相处,具有积极关注、真诚、接纳、共情、尊重等基本态度,使学生感到温暖、安全,从而在团体中真正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关怀的师生关系。   4.真诚交流,不重有无错话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要创造开放、活泼、信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思考、体验,并积极将自己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思想有所交流、相互碰撞,最终达成共识。
  罗杰斯曾经提出,团体辅导者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态度,即真诚、正确的同感、无条件完全地接纳。基本任务是确定一种对团体成员完全接纳与信任的气氛,以致每个成员不必防卫及隐藏自己,而是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融入其中,这样才能使团体活动产生效果,并促进当事人的改变与成长。因此,教师要努力培植一种讲真话、讲实话、不讲大话的风气,形成一种团体内的规范。但是,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学生往往根据自身的真实想法回答,大家各抒己见,答案各不相同,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他们某些回答在成人看来是糊涂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实他们是出于对教师和团体的完全信赖与真诚交流。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方式,切忌以严肃的道德标准责备学生,而应给学生真心诚意的接纳、宽容和谅解,使每个学生不必担心批评指责;反之,学生就会因为害怕批评而不敢说真话,在课堂上沉默寡言,或违心地附和老师的观点,对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是极为不利的。
  但是,鼓励学生讲真话,宽容学生讲错话,并不等于就认可学生的错误观念,也不等于放弃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假如教师不对明显错误的价值观加以纠正与引导,可能会在团体内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课堂效果背道而驰。因此,教师不能对错误观念听之任之,而需进行必要的引导,只不过这种引导方式不应是武断、生硬和粗暴的,而是一种引而不发,一种循循善诱,一种平等商讨。
  例如,在一节高一年级开设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寻找幸福》中,在进行学生分享环节时,一位学生表示他认为幸福就是有钱,有钱就是幸福,并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是“有钱可以随心所欲,无钱就寸步难行”。此言一出,全班哗然,有的附和,有的茫然。于是教师以中立的态度征求大家的意见:“你同意吗?为什么?你不同意吗?又是为什么?请在小组里讨论,说说你们的看法。”各组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各组观点的碰撞,最后全班得出了一个共识:钱是很重要的,没有钱衣食难保,整日为生计苦恼。但是,钱并不是万能的,钱买不到健康,钱买不到快乐,钱更买不到幸福。有钱不等于幸福。
  教师必须牢记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被人否定”可能会伤害当事人的自尊心,经历受挫的情感体验,对其人格发展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为了促使学生敢讲真话,促使学生真诚地情感交流,在遇到说错话的学生时,教师即便有强烈的否定性意见,也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灵活变通地纠正与引导。
  列宁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最终目的在于丰富人的修养,提高人的素质,而从学生心理、精神品格等人格养成目标看,前提是学生情感的调动。学生内心的成长需要我们去点燃,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自我幸福感需要我们去激发,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欢乐。
  注释:
  ①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47.
  ②[美]Elisabeth Kublel-Ross,著.張美惠,译.心的出路[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7.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01〕17号,2001.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3]边玉芳.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其他文献
摘 要: 无论是现代女性还是传统女性,在这个世界都有自身存在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贺秀莲的解读,分析传统女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 路遥 贺秀莲 传统女性 生命价值  在现实主义力作《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塑造了几类女性形象,其中有以田晓霞为代表的现代女性,有以贺秀莲为代表的传统女性。贤妻良母型的传统女性,如贺秀莲、孙兰花、惠英嫂等,她们的地位是从属于男性的,她们生命的价值也附属在男性身上。这类女性的生
摘 要: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也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状态。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视的春节更具民族特色,在各地风俗千差万别的中华大地,春节习俗在不同地区的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以安徽阜阳农村的春节习俗为例阐述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  关键词: 传统节日 阜阳春节习俗 春节的文化意义和功能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节日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
摘 要: 随着留学生学习汉语模式的多元化,近年来涌现出多种新型的汉语学习模式,语伴交流模式正是其中一种,愈来愈多的留学生正通过这一方法结识中国朋友,学习汉语知识,逐渐成为留学生课后学习汉语方式的一股主流。其中,留学生的语伴对象呈现多类型态势。本文在事实调查的基础上将语伴对象分为汉教与非汉教两种类型,并对二者进行对比,以研究其对留学生漢语学习的不同影响,并提出相关策略及最优模式。  关键词: 留学生
摘 要: 《红楼梦》作为一部诗化的小说,它的语言体现出了中国古代诗文理论一再强调的“言近而旨远,词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的美学原则。即整部小说通过诗化的语言,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既五彩斑斓而又含蓄深远的诗意的空间,给人以纯美享受和无尽遐思。  关键词: 诗化的语言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活动环境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但同时是一首精巧绝伦的诗。不单因为《红楼梦》中有大量诗
摘 要: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如何直接决定其能否全面地学习和发展,学生对自身学习生活的满意度评价不仅会影响自身心理,还会影响其当下对未来的努力程度。本研究选取在台湾醒吾科技大学研修的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沪台合作方向)的3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访谈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沪、台两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分析影响因素并探究提高赴台学生学习效率和生活舒适度的策略。  关
摘 要: 学风建设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十分重要又十分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教风和考风对学风有直接影响,抓好教风和考风对高校学风建设至关重要。  关键词: 教风 考风 学风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谈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风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影
摘 要: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为了突破这种困境,彰显语文教学的价值,本文从培养学生语文和自学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辅助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方式。  关键词: 语文改革 情感交流 互动教学 服务专业  在越来越重视精品化和特色化专业建设的高职院校发展模式下,作为通识教育的语文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显得颇为尴尬。为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各专业制订人
摘要:茨威格的作品以人物心理刻画见长,这一点在他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显现得尤为明显——以C太太也就是故事当局者的视角和她的主观叙述,来呈现整个故事。在她的叙述中,充溢着感情激烈的心理活动,推动叙事向前发展。本文以这种独特的叙述视角的选择为切入,分析由此达到的叙事效果。  关键词:视角选择 主观叙述 心理活动 叙事效果  关于内视角的主观叙述,首先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女人一生中
摘 要: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学为例,提出了课堂要讲究“细节性、启发性、针对性、等待性、质疑性”的有效提问策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关键
摘 要: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是一部宏大、丰富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著作。勃兰兑斯运用整体性原则,以全局的观点看待欧洲文学、文学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体作家的创作。他自然地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剖析了各国作家与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他将心理学融入文学批评之中,透视作家心路历程,把握了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而创造性地使用特定的概念,以小说家的姿态赋予枯燥的理论以灵性更凸显了勃氏的批评风格。第一、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