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后路多次去旋转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多次转棒去旋转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16.4(11~23)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得到影像学检查并且由同一组脊柱外科医师证实并行后路一期松解多次转棒去旋转钉棒固定融合术,内固定器械为GSS系统。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RS-22)患者量表调查表评价术后终末随访时的疗效。观察术前术后的站立位Cobb's角度数;术前弯曲应力位Cobb's角,脊柱柔韧性测定;术前术后的顶椎偏移距离、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肺功能检测,生化指标;术后是否出现脊髓损伤、神经功能障碍,有无切口感染、迟发性感染和螺钉断裂。
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3~5.5(4.1±0.7)年,均骨性融合,无感染和内固定断裂。固定节段9~13(11.2±1.2)个椎体。术前脊柱的柔韧度0%~30%,(12.7%±9.0%)。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显示冠状位主弯的Cobb角术前65~110°(90.3±13.5)°,应力位片50~91°(78.3±12.3)°;术后矫正至10~41°,(30.8±9.8)°,终末随访时15~48°(35.5±9.5)°,冠状面平衡由术前(3.2±1.1) cm矫正至术后(0.9±1.0) cm,随访时(1.2±1.1) cm,矢状面平衡由术前(2.3±1.1) cm矫正至术后(0.40±0.51) cm,随访时(0.55±0.51) cm。顶椎偏移由术前(6.4±1.7) cm矫正至术后(2.4±1.2) cm,随访时(2.6±1.4) cm。胸椎后凸(T5-T12)的Cobb角术前(31.1±12.4)°,术后矫正至(25.6±5.5)°,终末随访时(28.6±6.1)°;腰椎前凸(L1-L5)的Cobb角术前(45.5±10.5)°,术后矫正至(33.4±5.5)°,终末随访时(35.3±4.2)°。主弯的Cobb角平均矫正率59.8%,Cobb角丢失3.6 °。14例患者矢状面平衡良好,出现冠状面不平衡2例。随访期末14例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1例切口皮缘愈合不良,经过换药处理瘢痕愈合,1例有短期胸1神经损伤出现左上肢上臂内侧疼痛伴有轻度麻木,2周后恢复正常。
结论后路多次转棒去旋转技术降低术中装棒的困难,有效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