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指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o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自幼就很洒脱,气度不凡。由于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这为他日后成长为具有卓越指挥才能的主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戚继光调赴浙江新任的时候,东南沿海屡遭倭寇蹂躏。面对这样的局面,他首先组织了一支新型軍队,兵源不是来自军户和卫所,而是另行在浙江省内招募的志愿兵,起先招募三千名,建军方案的核心部分是建立铁一般的军法,并采用极具个人色彩的方法训练军队,很快戚家军威震四方,驰名天下。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中,这支部队屡次攻坚、解围、迎战、追击,而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从而,戚继光作为抗倭名将,如同神明一般被后人铭记。
  16世纪中叶的日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而明朝则是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常备军人数达二百万。鲜明的对比给人合乎逻辑的事实该是明朝士兵跨海进攻日本,而实际情况竟然是:倭寇竟然在登陆之后,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越过杭州北新关,经过淳安进入安徽歙县,接近芜湖,围绕陪都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于在明朝的军户制度,另外,由于组织上的低能还造成装备上的落后,使得明朝的野战军的战斗力几乎与农村的民兵相去无几。那么,“戚家军”又是怎样做到克敌制胜,名扬四海的呢?
  首先,铁的建军纪律是核心。其精髓就是“集体负责”,也就是“连坐法”,这一治军方针造就了一支坚强的部队。其次,戚继光训练军队方法独特得当。为了提高军队士兵的作战能力和技术,戚继光将操练技术的着眼点放在用“辩证法”的原理来分解动作。在戚继光看来,任何一个姿势都可以作三段式分解。除了要求士兵技术娴熟以外,还充分注意到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每一个步兵班同时配置长兵器和短兵器。这种配置由于左右对称而名为“鸳鸯阵”。另外,戚家军的战略战术能够做到因地制宜。由于火器不能在南方的战场中起决定性作用,南方的水田也使骑兵不能往来驰骋,因此无法创造多种兵协同作战的复杂战术,戚继光常常使用的战术就是使用精锐部队突破敌人防线中突出的一角。此外,以伏兵制胜敌人也是戚家军的作战秘笈。在仙游之役中,仙游已经被围一个月,戚家军驰赴救援,血战城外,双方又坚持了二十多天,到1564年1月由于因地制宜运用战术,倭寇大败而逃,戚继光穷追不舍,肃清了倭寇的根据地,这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使整个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传记中提及的戚继光,显而易见地让人看到他抗倭名将的光环。在与他同时代的武人中,没有人能够建立和他相提并论的辉煌。而只用“抗倭名将”的确不足以定义这位复杂的人物,
  因为戚继光不止于有击败倭寇的志向,他还胸怀再造明朝军事力量的宏图大志。然而,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清算张居正的运动达到最高潮,戚继光精神消沉,呈请退休。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于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去世,然而,但这一消息却并未记载于明政府的正式档案中。因其与首辅张居正关系过于密切,导致他被弹劾罢官三年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汪道昆在给戚继光的墓志铭中写道“口鸡三号,将星殒矣”,显得无限凄怆。
其他文献
自从郎丹先生遇見了那个青年女子,他就堕入了情网。  那是一个去世好几年的外省税务局长的女儿,和母亲清贫度日。她那种带着含羞意味的美,具有一种安琪儿式的纯洁风韵。大家全赞美她。凡是认识她的人都不住地重复说:“将来娶她的人真有福气。我们找不出更好的了。”  郎丹先生当时是内政部的一个主任科员,每年的薪水是三千五百金法郎,他向她求婚,娶了她。婚后,她用巧妙的经济手腕治家,两个人好像过得很阔气。她对待丈夫
期刊
书如山,阅读如登山。一篇优秀的小说,就是一座风景绮丽、蕴藏丰富的高山。所谓阅读,就是要走进这座“山”,理解其设题为文之妙,欣赏其营意造境之奇,感受其勾人画物之美,品味其表情达意之深。  标题,是山名。了解一座山,是从山名开始的;阅读小说,首先从标题入手。相较于山名由来的纯粹(自然或人文的因素),小说的取题则更加灵活自由。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甚至小说中的某个特殊物件都可以形成小说的标题。如果以小
期刊
有一条河流,它发源于一个很远的山区,它流经各式各样的田野。最后它流到了沙漠。就如它跨过了其他每一个障碍,这条河流也试看要去跨越这个沙漠,但是当它进入那些沙子里,它发觉它的水消失了。  然而它被说服说它的命运就是要去横越这个沙漠,否则无路可走。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来自沙漠本身隐藏的声音在耳语:“风能够横越沙漠,所以河流也能够。”  然而河流反对,它继续往沙子里面冲,但是都被吸收了。河流想:风可以飞,
期刊
《人民日报》消息,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日前基礎教育二司又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了要求。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要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
期刊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它具有真实性、文学性、通俗性的特点。传记作品的阅读跟一般的小说散文的阅读一样,侧重于学生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的考察。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他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阅读传记,要善于提取有关的“纲目”,“纲目”提取出来了,做题就成功一半了。
期刊
这首词作于公元1188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正月初一,这天刚好是立春。自然界的时令推移,触发了辛弃疾满腔的忧国之情。就在写此词的前两个月,偷安的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应该是抗金复国的一个转机。若宋孝宗此时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却无心光复大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惇“参决国事”,准备效法他的老子传位于太子,自己当个只享清福的太上皇。这一年辛弃疾已四
期刊
作文的动机左右着写作的行为,作文的结果又是写作动机必然的昭示。假如撇开写作的任务性指向,那么,作文的目的何在?写材料作文的终极点又是什么?这实际上是写作者面对同一个作文命题和要求,必须十分认真而严肃考虑的问题。语言的背后是思想,因此,作文的书面表达自然应当显现写作者的相关思考,写材料作文则尤甚。  写材料作文尤为强调显现自我的思考,是因为命题材料提供了具有可以而且必须加以思考、思索、思辨的方方面面
期刊
最近几年,“流浪”、“穷游”、“远方”等词风靡。人们写着去远方的诗歌,哼唱着:去远方吧,在远方流浪。于是,好动的人们开始效仿。  当遭遇到生活中的偶尔不怀好意时,在遇到不想面对的困难时,或努力得不到回报时,你便觉得这些挫折啊、难过啊,都是“多余的东西”,于是你想抛下它们,背上行囊,远走高飞,去到一个没有烦恼的地方去流浪。但转念一想,这又何妨不是一种逃避呢?  古时的陶渊明看透了官场黑暗,他毅然决然
期刊
又是一次身体抽搐着醒来,腿酸麻酸麻的。老艾看着日益消瘦的腿,那微微突出的青筋,刺眼的紫色。他缓缓敲打起腿部的肌肉,忍不住发出了阵阵呻吟。那种钻心的痛,他已独自忍受了5年。渐渐地,痛缓和了些。他将蜷缩着的腿小心翼翼的放平,盯着天花板,轻轻叹了口气。像之前无数个夜晚一样,想睡个安稳觉的愿望还是破灭了。他颤颤地从床头桌子上拿起昨天在乡民鼓动下买的药,这药花去了他近半个月的养老金。  老艾又在床边摸索着,
期刊
“东西”,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态等。“多余”,什么是“多余”?如何辩证地看待“多余”?为什么是多余的?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怎么处理“多余”?推敲题目中的两个词,我们可以获得诸多的作文角度或话题。周天嘉同学以读后感的形式,表达取舍“东西”的重要。作文先引柳宗元对蝜蝂的描述,引出“好负”的危害;接着由物及人,联系生活中的“好负”,提醒人们做智者;然后紧扣智者的选择,议论为崇高的理想追求而应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