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课堂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作业的设计上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而生动,诱发学生动手、动口又动脑,想办法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情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作业设计;生活化
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呢?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程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我引导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又如把教学比大小说成“排排队”;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二、例题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题是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但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苏果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上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 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历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数学的方法。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使学生不断经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认知过程,自主总结发现了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生活经验启发数学学习,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使知识形态的数学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冰冷的美丽”,而是“火热的思考”。教师则因势利导,“该出手时才出手” ,通过知识内化,方法掌握的教学过程,增进学生数学理解和用多种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四、练习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可知,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重要,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课后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后练习的生活化,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客厅的面积,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最后估算一下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我在教学中又开展了“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再做市场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兴趣盎然,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要教得轻松,学的主动,只有让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学习,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使每一名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情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作业设计;生活化
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呢?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程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我引导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又如把教学比大小说成“排排队”;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二、例题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题是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但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苏果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上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 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历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数学的方法。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使学生不断经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认知过程,自主总结发现了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生活经验启发数学学习,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使知识形态的数学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冰冷的美丽”,而是“火热的思考”。教师则因势利导,“该出手时才出手” ,通过知识内化,方法掌握的教学过程,增进学生数学理解和用多种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四、练习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可知,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重要,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课后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后练习的生活化,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客厅的面积,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最后估算一下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我在教学中又开展了“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再做市场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兴趣盎然,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要教得轻松,学的主动,只有让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学习,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使每一名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