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刘述先老师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p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笔写这篇文字时,刘述先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半年多。
  回想起老师的教导,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予学生的自由与信任。他从不给学生指定研究的问题,亦不要求学生接受他的看法,且更多时候是鼓励学生将不同意他的地方充分发展出来。我一直要到自己带研究生时,才真正明白老师教学的深意;这不只是通常说的自由学风,而是要训练学生能独立地发掘研究的题材,毕竟这是他们将来当学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不过尽管如此,我跟老师读博士时,却很自然地追随他的研究足迹。
  我的博士论文《明清儒学转型探析》是有启于老师《黄宗羲心学的定位》一书。老师析论梨洲思想,是借由梳理其中对蕺山的继承、对阳明的简择及对朱子的批评,将之总括为梨洲四句表达一心万殊的话,并指出蕺山、梨洲师徒思想中的内在一元论倾向正是促成明清儒学转型的重要因素。当时明清儒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我以为老师的洞见还可以做更深入的探索,便决定以此为博士论文的题目。结果,我与老师的共同判定是明清之际儒学经历了一次典范的转移,即从宋明儒的道德形上学变为清初的达情遂欲哲学。我的论文则以王学的荡越与救正、反宋明儒思潮的出现等来解释内在一元论倾向的形成。其后我的研究兴趣与方向虽已不限于此,但藕断丝连,又让我发现达情遂欲哲学竟有自王门泰州学派转手而出的线索,而多番重读戴东原的《孟子字义疏证》,亦让我修正了对东原哲学的理解和评价。这一切像是在寻找拼图的经验一直延续至今,前些日子我写就《论明清之际儒学的一元化倾向》一文,自信已将内在一元论倾向的来龙去脉彻底弄清楚,彷徨多年来终于找到了最后的一块拼图,心中真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感觉,学问的甘苦于焉可见。
  可以告慰老师的是,我在这篇文章中代他回应了一些他已经无法亲身答复的质疑和批评。事缘过去几年间,学界出现一股推重元气论的思潮,有论者本此提出蕺山、梨洲的思想都属于元气论,甚至已逸出阳明心学的藩篱,由是乃批评老师的诠释不当。老师在2012年“中央研究院”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上发表《黄宗羲心学的定位重探》,文未谈及对他的批评意见,却只以意见“尚待阐发”“仍维持我自己一贯的观点”作覆。我的文章指出老师确实是因受到牟宗三对理气关系的判定的影响而亦像牟先生一样有意无意地忽略元气论,这虽在诠释上或有不够体贴之处,但他认定蕺山、梨洲皆表现出内在一元论的倾向,一转手而成儒学的新典范,则是个未易动摇的精确判断。这是因为若把理紧吸、内收于气,无论是否将气上提至超越的元气,理对气的超越义、规范义必定大大减煞,而为清初之摈弃形上世界埋下伏笔。
  老师对我的启发与影响不只是在明清儒学的领域,这里不细表。正因我追随过老师的思想,所以一直在想应如何恰当地定位他的学术贡献,特别是在当代新儒家的学脉之中。扼要来说,在21世纪发展形成的当代新儒家,其中心课题有三:一是文化哲学的探索;一是中国形而上学的重建;一是儒家与民主政治的思考。而老师在前两个课题上都扮演着承先启后的角色。先说文化哲学的探索。自19世纪中叶以降,传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所代表的现代文化的冲击(所谓三千年来未有的大变局)而逐步失序解体,遂迫使学人必须去仔细省察“文化”的观念,以求说明中国文化现在的处境并指示其未来的走向。于是,有梁漱溟西中印文化三支演进说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新儒家1958年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有唐君毅以道德理性为各种文化表现的精神根据的《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及《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并且在80年代后还延续为儒家文明与东亚经济和文明的冲突与对话、全球一体化与地域性知识等议题的探讨。正是在这样的大气候下,老师年轻时即发愿要深入了解西方各家的文化哲学,求知己知彼。我曾提醒大家重新注意他这时期的力作《新时代哲学的信念与方法》,当中通过糅合卡西勒的符号形式哲学及凯塞林的“意义哲学”的观念来一方面解释文化中不同的意义表达及其形式,另一方面申明“意义”本身才是哲学思考的起点,实可谓别出心裁。尤有甚者,书中提出“创造的创造性”来由文化回归生命,并接上中国哲学的“本心”;提出“理一分殊”(或“异质的和谐性”)来消解文化中不同的意义表达及其形式所可能造成的冲突矛盾,都有更做扩充发挥的理论潜力。事实上,老师后来再运用“理一分殊”的观念来为现代文化寻求一条不落于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两边的中道,并积极参与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的思想运动,即是明证。
  再说中国形而上学的重建。20世纪20年代,新儒家学者为求在科学主义与西方哲学去形而上学转向知识论的强大挑战下证成儒学(特别是其中天道性命相贯通)的胜义与价值,自熊十力《新唯识论》以来,便展开了一项重建中国形而上学的思想工程。熊著劈头即宣告西方哲学于本体的探究自始就误入歧途,因为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其进而分别量智与性智(或日科学真理与玄学真理),以前者属知识领域,后者属实证境界,两者不应混漫,可以说是擘画了一个宏大的哲学计划以供后来者续做演绎补充。而熊先生的两位高足唐君毅与牟宗三所各自创建的思想体系正是他们向乃师提交的答卷。唐著《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前五境是知识论(及相应的人生哲学)、第六境是由理論过渡至实践的道德哲学、后三境是即道德即宗教的证悟境界,同样划分开知识与实证,并卒以儒家的天德流行境为最高鹄的。牟著《现象与物自身》依本心开出无执的存有论(或日本体界的存有论)、依本心之自我坎陷为识心开出执的存有论(或日现象界的存有论),又以无执的存有论包含道德的形上学,亦是区别了知识与实证,并终判儒家为大中至正的圆教。从这条思想发展的线索看,则老师虽未再创一套形而上学,但他奏起的三部曲:理一分殊、两行之理及回环的必要性,仍是继往开来的力作。老师对熊、唐、牟的伟构基本上是肯定的,然而他更关注这套智慧如何在现代多元的文化氛围下做更好更有力的表述,所以他要追问智慧(或真理)的表现方式为何?他的回答是理一分殊,即智慧是一但其表现必是多;而再下来就是怎样于认识一即多之外又肯定多即一,所谓两行之理,及在两行间往复回环的实践之道。老师深信唯有以其三部曲的方式来表现,儒家的形上智慧才能免于绝对主义的嫌疑,且能与不同的精神传统互动以求做出一己的贡献。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上面我将老师的思想置于当代新儒家的学脉中所做的理解与定位只是一己的尝试,现在也已无法获得老师的印可。不过,若想到诠释必属多元、诠释即是创新,则我更希望以后有志于研究老师学问的人能提出更多不尽相同的阅读,因这是作为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责任。
  谨以此文追忆敬爱的刘述先老师。
  2017年1月25日
其他文献
摘要:元好问在冠氏县生活三年多时间,与李天翼、赵天锡等人交往,得到他们的照拂,先后游历济南、泰山等地,写下一系列纪游和写景抒怀的作品,尤以济南之行所作既多又好。定居冠氏期间,与赵天锡感情深厚,应邀为赵氏撰写独特的《紫微观记》。前辈诗人冯璧抱病来访,又让元好问感慨良多。  关键词:元好问 冠氏县 赵天锡 济南  蒙古太宗七年(1235)三月,元好问自聊城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太宗十年(1238)八
期刊
北宋时期的著名画论家郭若虚,撰写画论名著《图画见闻志》,其宗旨是继唐代张彦远之后再续画史。是书上接《历代名画记》所记最末年代会昌元年(846),历经五代,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近230年的绘事,载284位画家小传并加以评论。全书分为六卷,分别为:卷一,叙论;卷二,纪艺上;卷三,纪艺中;卷四,纪艺下;卷五,故事拾遗;卷六;近事。卷一的“叙论”中,又列如下专题:一、叙诸家文字;二、叙国朝求访;三、
期刊
摘要:《齐物论》意在阐释庄子深奥精微的齐物思想,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结构方面,《齐物论》使用了首尾照应、段段回顾的艺术手法;作者擅长于用寓言故事去提醒哲学概念,从而使该哲学范畴具备文学的形象性;作者常常把叙事、抒情和议论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形成奇峰突起、神态各异的不同段落;同时,也写出了许多让后人叹赏不已的千古名句。  关键词:《齐物论》 艺术手法 提醒法  《齐物论》是《庄子》全书中篇幅
期刊
摘要:《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全面搜集元代北方文学家族史料,重点对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高昌等北方地区12个家族的世系、家风以及文学创作情况进行了细致勾勒,并从宏观上探讨了文学家族的成因及其与社会、政治、地域文化的关系,具有选题精当、逻辑清晰、材料翔实、考订精审、问题意识突出、学术规范性强等特点,不仅以其全面的资料性和完善的系统性集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之大成,而且以其科学严谨的学术品格成为近年来
期刊
英国符号学家丹尼尔·钱德勒(Daniel Chandler)曾写过一本符号学方面的学术畅销书《符号学基础》(Semiotics:The Basics)。这本书的前身是1994年创作的网络超文本版,曾在网上广为流行。2002年,该书由著名的Routledae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发行至第3版,成为世界符号学学者人人必备的案头书。《符号学基础》的附录中,钱德勒专门对符号学的重要人物和学派逐一列为词条,进行
期刊
梁启超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短短五十六岁的一生却留下了一千五百余万字的著作。近年来,梁启超家书的结集出版使梁氏家庭教育走进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梁启超有九名子女,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卓有建树,这与他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从梁启超与子女的书信中可以发现,他对国学教育非常重视,不仅督促子女多读国学经典,还亲自为他们讲学。在梁启超1918年夏秋间写给弟弟梁启勋
期刊
如果套路作文可以得高分,语文老师就可以下岗了  前几天一位妈妈给我发来十几张图,说是某作文机构教孩子写的套路作文。  机构不愧为机构,套路确实是满满的。如果我是普通家长,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也可能会下意识点赞,甚至由衷赞叹。  这些套路作文,被分成了几大类:校园、妈妈、动物、老师、旅行、卧室。  先来两只动物:  《我心爱的小猫咪》:一副矫健的身躯,一身柔软的绒毛,一双灵动的眼睛,一条刷子似的舌头
期刊
民国初年的山西,当局扛起尊儒大旗,民国元年(1912)公历6月,赵戴文(次陇)等组织宗圣社,继而刊行《宗圣汇志》(《宗圣学报》)与《来复》周刊,天下文人地不分南北,学不分东西,纷纷聚集太原。此间,除了官办色彩的宗圣社、洗心社、育才馆、体育社、精武社、教育社、中医改进研究会等,还形成了韬园诗社等诸多民间性文人群体。这一风气不仅风靡省城太原,还直接影响到县域。民国《榆次县志》(卷八·教育考)记载,榆次
期刊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为了庆祝大连理工大学文学伦理学研究所的成立,我想把文学伦理学批评和人性概念结合起来讲。“人性”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概念。目前学界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在讲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时把“人性”概念提出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同大家一起讨论,供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
期刊
哈罗德·布鲁姆去世后,我心里想,如果他生活在汉语世界,他肯定会成为我们的作者,他的文章至少会出现在我们杂志上一次,几十年来总会有编辑通过各种渠道向他约稿。同样的想法,去年也有过一次。当时刚知道李长之先生,刚读了先生的几篇文章。当时的假设是,如果李先生的生命再延长几年(先生1978年底去世),我们的老主编应该也会向他约稿,他也会像他的那些老朋友们一样,成为我们最早的作者之一。然而,这只是一个“历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