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理论依据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eora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独有的发展模式,其生命力和实践性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它对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就像一道亮光照明了持续发展之路,因此也成为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深入阐述分析中国模式形成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揭示了中国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对中国模式形成过程进行了客观认知分析,旨在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中国模式 理论依据 实践基础
  作者简介:李政,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008
  一、中国模式的提出
  在20世纪中期,日本和新加坡分别都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记录,创造了经济的新“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且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奇迹,并且刷新了世界上经济增长的新记录。随着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伟大成就,国内外学者开始普遍关注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
  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会随着苏东剧变开始崩溃,因此在国际上开始流行所谓的“中国崩溃论”;还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强盛会对世界产生威胁,于是又开始流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但实践证明,中国并没有崩溃,反而在较长时间内依然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并没有对世界产生任何威胁,反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最主要力量。进入新世界、新阶段,学者们开始反思,中国取得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成功的经验又是什么,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世界尤其是对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针对以上一系列问题,从2004年开始,国外媒体以及学者更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发展道路,陆续出版了一些对中国发展道路有新认识和比较明确看法的文章。例如:2004年4月20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文中写到,中国迅速崛起所产生的经验、教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5月11日出版的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美国《时代》周刊的高级编辑乔舒亚·库拍·雷默的《北京共识》这篇文章认为,中国之所以探索出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是因为具备了艰苦努力的精神、创新的精神以及实践的精神,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中国模式”。随着雷默这篇文章的问世,关于“中国模式”的大讨论从此拉开了序幕。英国在5月27日发表的《中国解决亿万人民温饱问题的经验》一文中写到,中国的发展为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发达模式的另外一种发展模式。这些文章都赞许了我国发展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认为“中国模式”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具有很好的启示性。
  2004年美国学者雷默强调,中国是在经济改革的基础上,通过革新和试验的方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具体实际的发展道路以及发展模式。随着雷默提出“北京共识”,在学术界掀起了对“中国模式”研究的热议。
  二、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
  纵观国际社会的发展不难发现,除了中国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将自身的发展模式冠以国家的头衔。现阶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中国模式”的内涵给予了方方面面的解释和阐述,在思维认识和研究方向上也不尽相同。国际学者大多认为中国模式倾向于民族性和民主性,突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自强不息及创新精神支撑下的发展动力。而国内学者也分别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角度对中国模式的内涵给与了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当笔者在对中国模式的形成历程进行深入审视和剖析后发现,起源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模式,其基本内涵并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就是要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办法。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有殊道同归之意,而这一模式的形成虽然具有特色,但也并不是脱离基础理论和独辟蹊径的独自徘徊,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充分总结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而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模式”从其政治形态来看,其本质是一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的根本区别。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遵循,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实践行者。
  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模式”下的政治模式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中国共产党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党。“中国模式”也充分证明了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化中国建设成就,也不可能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三是坚持发展自主性。“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是有别于其它发展模式的道路选择,它既尊重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又不拘泥于其他模式的框架禁锢,而是在坚持改革开放道路和解放思想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同时这种探索也不是毫无目的的拼凑,而是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统一起来的实践,它在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将改革与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途径,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求发展,实现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平衡统一。
  四是坚持发展开放性。中国模式不是固步自封的自我欣赏,而是西方学说与中国思想的完美结合。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就是源于主动参与和竞争提升。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鲜明特色与自主,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眼光不断审视自身的不足,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和经验,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越来越短,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三、中国模式的指导思想
  “中国模式”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从理论方面来讲,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中国模式”。
  (一)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总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开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的历史时期。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学习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为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的具有伟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历史性创造。进入新世纪,中国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的新理论,并且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思想,而且还说明了党的理论建设具有与时俱进的实际品质。中国共产党在注重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还特别关注实践创新,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道路的过程中,从具体实际出发,概括出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思维,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中国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实事求是奠定“中国模式”根基
  中国模式不是凌驾于理论和空想之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和深入探索基础上的真知灼见。纵观“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不管是洋务运动的学习西方潮流,还是“苏联模式”的死搬硬套,都没有带领中国步入现代化发展之路,而恰恰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阐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动力源泉。而这一论断的形成,就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包含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遵照和突破。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由此可见,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根源,而且是中国模式架构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中国模式的本质属性是发展模式。要发展,首先应该找到发展的主体和客体,也就是要在办事情、想问题之前思考一下“为了谁,依靠谁”这个基本问题。为谁立命、为谁谋利是每一个政党的价值追求。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宗旨,这是中国模式下形成过程中的基本遵循。不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还是一系列党的群众路线活动的开展,其根本都是顺应人民群众愿望、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历史选择,也是实现民生幸福、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同时,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首创力量,在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中一直被推崇和发扬。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也突出强调了群众首创精神的战略性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扫除一切发展障碍,创造一切发展动力的智慧源泉。
  (二)解放思想产生发展动力
  中国模式是属于中国人民的独有发展模式,它与其它社会形态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源于不断创新,源于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在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基础上,不断结合实践经验和战略要求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马克思理论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固然重要,但是它不是适应所有社会形态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人也并没有拘泥于该理论的阐述中,而是将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需求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对未来社会阐述时曾经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够发展市场经济。但是在中国模式中,市场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并不是毫无前途,我们在尊重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引入了国家政权的控制力量,使得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与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相得益彰、互相配合,完成了伟大的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由此也为中国模式的创建奠定了坚定的经济物质保障。同样追溯于中国模式的形成源头,改革开放战略部署的提出就是邓小平等一代老一辈革命家在总结反思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后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突破传统思想禁锢,而走出的一部险棋。之所以说它“险”,在于它出人意料;它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它是具有强大的后盾支撑,这个后盾就是战略道路与中国国情的高度融合。
  (三)发展与矛盾的博弈实现渐进发展
  中国模式是一种稳定有序、实行渐进式改革开放的发展模式。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纵观中国模式的形成之路,就是在不断出现矛盾、发现矛盾、解决矛盾中迂回和向前的。从最初确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思路的提出,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明确,中国模式跨过的每一步都是在不断的新问题展现、不断的挑战升级的大环境,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国模式发展根本诉求下提出的。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历了社会生产力大解放后,也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同时,苏东巨变使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挫折。这些都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是针对这样的发展压力创造性提出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景中的问题,也为中国模式的顺利形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进程中印证了中国模式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因此,中国模式就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过程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   (四)实践理论形成模式内涵
  实践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始终,实践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同志曾经发出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这一论断更是中国模式形成的根本途径。中国模式开启于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也成为了中国模式的最初理论。该理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中国改革和建设实践的历练和探索。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指导性,在于这是实践检验下的真知。同时,党的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十八大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等十一个方面做出的全面安排部署,都是在深入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及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具体表现,实践检验理论,理论补充实践,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过程中,为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形成奠定了的基础依据。
  五、结论
  中国模式被称为“东方奇迹”,它之所以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热议,主要原因在于它不墨守成规、照抄照搬,而是独辟蹊径、改革创新。中国模式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体现。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践创新、发展改革理论指导下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因拥有强劲有力的领导核心、符合国情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理论支撑以及开拓创新、不畏艰险的群众基础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中国模式的形成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理论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也在随着发展广度和延度的不断延伸而日益充实和完善。但是,无论如何改革,中国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和平发展道路的指引下,在独立自主民主权利的保障下,在市场导向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发展制度下,定会在改革、发展、稳定“三驾马车”的驰骋中,发挥出强劲有力的发展动力和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奇迹。
  参考文献:
  [1]刘建武.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陈思思.中国模式之争.出版信息不详.
  [3]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惑.浙江:浙江出版社.2010.
  [4]陈光奎.中国模式论.出版信息不详.
  [5]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6]陈文江、商艳光、赵秉前.中国模式:中国社会年报2009年版.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7]赵启正、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8]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反思中国模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近日 ,中国化学会和巴斯夫公司经过认真讨论 ,决定共同设立“中国化学会 -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 (以下简称‘创新奖’)”和“中国化学会 -巴斯夫公司青年国际会议交流资
目的联合基因芯片和焦磷酸测序筛查新生儿遗传性聋基因突变,为早期诊断和预防遗传性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2000例新生儿抗凝脐带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微阵列芯片检测4个
摘 要 国际法学的思想和理论从萌芽到全面发展成熟,无不和自然法的理论学说休戚相关,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神学自然法,到16、17世纪的近代自然法,以及晚近的价值取向主义自然法学等,都对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自然法的帮助下,历史教导人类走出中世纪的制度而进入近代的制度,而尤其是国际法,其本身的存在更应归功于自然法学说。  关键词 自然法 国际法学 上古时代  作者简介:韩丽,中国政法
作为程序法的刑事诉讼法本身,虽然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实体法服务,而司法操作本身是在遵循程序法规定的同时去体现实体法内容,实现实体法的价值,但是程序
摘 要 美国联邦民事没收程序与我国刑事诉讼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具有较强的“亲和性”。美国联邦民事没收程序的适用范围、启动程序、财产保全措施及证明责任分配与证明标准值得我国借鉴,以进一步完善我国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关键词 违法所得 没收 比较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度规划基金项目(FX1410)。  作者简介:廖荣兴,江西警察学院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中图分类
[摘要]本文以“动词 味”为例,探讨了日语定语结构“动词 感觉名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特征。语义特征方面,可以从物理和心理角度对感觉名词进行划分,把动词性定语分为“附加特征型”“心理状态型”“味觉感受型”“具体事象型”“内在性质型”。语法特征方面,将定语分为“时态性定语”和“非时态性定语”,定语内的动词采用ル形还是タ形,是否具有时态性与其语义特征密切相关。此外,本文对于“动词 味”定语结构的结构分类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谢学锦先生的倡导下,运用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了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找矿效果。水系沉积物测量因其工作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找矿
[摘 要]当下对于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研究,大多数是着眼于对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研究。本文另辟蹊径,着眼于对高校资助管理本身的研究,采用“项目管理论”的科学理论力争把高等职业教育的资助工作做得更系统化、规范化。  [关键词]学生资助 项目 资助管理 项目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国家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被资助学生面越来越广,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资助渠道逐渐多元化。
摘 要 “非内国化仲裁”理论自近代以来,从欧洲大陆兴起,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对传统的理论基础产生相当数量的影响。在这种理论之下,国际商事仲裁不仅在程序上不受仲裁地国法律的限制,仲裁裁决的法律效亦不是经由仲裁地国的法律框架下产生;在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该仲裁裁决之前,该裁决不应受到任何国家法律体系的监督。撤销该仲裁裁决的权力不由任何国家的法院拥有。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在内国法院对该裁决进行判断并做出是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