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整合,符合我国课改所强调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组织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及实施的构建作了初步的探讨。“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符合人的整体发展观和课程整合教育观。通过以体育与健康为主体的专题研究让学生创造性地应用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注生命和科学。“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并不局限在某一学科,而是来自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广泛多变的开放性内容。课程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评价的内容是丰富的,评价的方法是多样而便于操作的。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中起到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整合课程构建 1.研究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还需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对其予以丰富和补充,“研究性学习”的介入无疑会给体育与健康教育带来新的亮点。如何妥善处理“研究性学习”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关系,实现二者有效的整合,使之符合我国课改强调学习方式转变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本文构建了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其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和组织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作尝试性的探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在本研究过程中,参阅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以及体育《新课标》的材料和著作,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2.2调查法
通过面访、信访我国在课改、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等,对“研究性学习”作深入全面的认识。到新乡市中学进行实地考察,借鉴“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的成功经验构建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3.结果与分析
3.1“研究性学习”及“整合课程”的内涵
3.1.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课程,其根本特性包括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提出来的,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由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其实质是一种自主的、自由的、积极的、探究的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或称之为活动课程,指的是学生从社会、生活及自然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應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因此从根本目标来说,二者是相一致的。
中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运用于各学科课程中。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3.1.2“整合课程”的内涵
“整合课程”是遵循课程整合思想或原则设计的课程,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整合课程”超越了学科课程这种课程形态,弥补了学科课程中不同知识之间,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相互割裂的缺陷。它以价值整合观念为核心;分为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性质相近学科的整合,人文、自然和社会学科的整合,文化的整合,儿童与文化五个层面的整合为主要内容。
3.2“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构建的理念及可行性
3.2.1“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构建的理念
(1)人整体性发展观。
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并非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以获取学生自己的结论。具体地说,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在教学中调整学习的内容、充实新的学习方式,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之成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渗透。“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构建正是超越了学科的视界,立足于人个性的整体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2)课程整合教育观。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1862年出版的《第一原理》中首次创用了“整合”这一术语。当“整合”开始成为一种教育观的时候,也开始了课程整合的研究。在整合教育观的发展中,课程整合既在宏观上涉及学校教学系统的学生、内容等要素,也在微观上涉及认知、情感、技能、需要、兴趣、意志、以及知识的各个系列等要素的成分。“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题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存在着跨学科的学习(整合性的学习),以及学科学习与学习者自身及现实世界的联系。因此,它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然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3.2.2“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构建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将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领域,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学生自我”为课程领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研究性学习的“子课程”。所以,从两者都作为课程形态看,“体育与健康课程”能够应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构建。从课程目标看,都注重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从课程理念看,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课程设计思路看,都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从课程的实施过程看,都讲求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变革,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从教学目标的实现看,都是跨学科、立体、全方位地为了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社会”。因此,把“研究性学习”应用于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构建“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这门“整合课程”,实现研究性学习与课程整合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3.3“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的构建
3.3.1“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体系
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首要环节就是如何进行目标定位的问题。“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体目标要以体育与健康主题研究为立足点,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专题研究让学生创造性地应用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研究、学会协作、学会创造,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落实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如下:第一,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性质、方法和原则,知道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范围、方法和程序;第二,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几种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三,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探究式的主题活动来说明或论证未知的体育与健康的一般理论和知识;第四,能在独立或与他人协作的情况下,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查、实验研究、文献材料分析等开放的主体体验实践分析体育与健康的一般问题。
3.3.2“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体系
“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不是分学科的教材,也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它涉及的知识范围并不局限在某一学科。由于时代、地域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其内容必然是广泛而多变的。学生可以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选择有关的研究专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以获取自己的结论;可以社会调查、亲身实践,也可以理性辩思。指导教师可以从人的健康发展与教育、家庭、经济、社会、环境和体育锻炼等如何协调发展的理论出发,提供“健康与体育锻炼”、“人的生活习惯与健康”、“青春期心理健康”、“体育运动欣赏”等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从而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对问题价值作出判断。
3.3.3“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与组织管理体系
(1)“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一般包含:课题的选择与确立,课题组的产生,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课题研究的结题等几个方面。关于课题的产生,一是通过讲座、介绍经验等使学生了解选题的方法和思路;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座谈、讨论,学会从生活或学习中发现课题;三是通过搜集资料、访问专家、调查、观察研究获得课题;四是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提炼研究课题。关于课题组的产生,根据小组化、自主化和民主化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研究的课题,在大班中自主选择同一课题的研究者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关于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小组成立后,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专题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分析研究的目的、背景、可行性、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的步骤,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关于研究的结题,要求学生除了有相应的论文、作品或设计方案,还要有相应的研究报告。结题时学生还要组织论文报告会或答辩会,或进行研究过程的总结。
(2)“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由于“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社会实践性,学生部分时间在校外活动,即使在校內的活动,也是分散的自由活动,这与易于控制的传统课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的问题。首先应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成立课程领导小组和教师课题指导小组,教师定岗定位,责任到人;其次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研究的课题,在大班中按课题的方向自由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在各个小组开展活动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计划并作相应的安全论证,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对其管理体制作适当指导。活动后教师应及时检查活动记录及所到单位签证,并检查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把握其可能的活动时间并作活动效果评价。活动中应尽量做到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畅通。
3.3.4“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与方法,是保证“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利实施和课程管理科学性的有效途径。课程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课程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以及学生本人;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课程评价形式和方法要多样化,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档案评价、操作评价、答辩评价等方式。课程评价内容要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如,对研究性学习中的经常性指标,如实验方案,研究计划书,研究报告书等进行基础性评价。对有创新的学生或课题研究组进行表扬、鼓励,或把他们的研究论文推荐发表等进行激励性评价。
4.结论与建议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目前,我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还需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对其予以丰富和补充,“研究性学习”的介入无疑会给体育与健康教育带来新的亮点。
本文对“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和组织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的构建作了初步的探讨,其理论尚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发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体系。还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课程意识,既要重视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更要建立健全研究性学习管理评价机制。既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又要对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蒋兴宏.义务教育中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7(7):66-67.
[2]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6-11.
[3]贾泽毅.美国中学课程整合概述[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7-8):85-86.
[4]范军平.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1):121-123.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01]17号,2001,6.
[6]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19-12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整合课程构建 1.研究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还需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对其予以丰富和补充,“研究性学习”的介入无疑会给体育与健康教育带来新的亮点。如何妥善处理“研究性学习”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关系,实现二者有效的整合,使之符合我国课改强调学习方式转变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本文构建了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其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和组织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作尝试性的探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在本研究过程中,参阅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以及体育《新课标》的材料和著作,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2.2调查法
通过面访、信访我国在课改、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等,对“研究性学习”作深入全面的认识。到新乡市中学进行实地考察,借鉴“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的成功经验构建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3.结果与分析
3.1“研究性学习”及“整合课程”的内涵
3.1.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课程,其根本特性包括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提出来的,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由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其实质是一种自主的、自由的、积极的、探究的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或称之为活动课程,指的是学生从社会、生活及自然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應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因此从根本目标来说,二者是相一致的。
中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运用于各学科课程中。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3.1.2“整合课程”的内涵
“整合课程”是遵循课程整合思想或原则设计的课程,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整合课程”超越了学科课程这种课程形态,弥补了学科课程中不同知识之间,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相互割裂的缺陷。它以价值整合观念为核心;分为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性质相近学科的整合,人文、自然和社会学科的整合,文化的整合,儿童与文化五个层面的整合为主要内容。
3.2“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构建的理念及可行性
3.2.1“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构建的理念
(1)人整体性发展观。
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并非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以获取学生自己的结论。具体地说,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在教学中调整学习的内容、充实新的学习方式,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之成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渗透。“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构建正是超越了学科的视界,立足于人个性的整体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2)课程整合教育观。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1862年出版的《第一原理》中首次创用了“整合”这一术语。当“整合”开始成为一种教育观的时候,也开始了课程整合的研究。在整合教育观的发展中,课程整合既在宏观上涉及学校教学系统的学生、内容等要素,也在微观上涉及认知、情感、技能、需要、兴趣、意志、以及知识的各个系列等要素的成分。“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题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存在着跨学科的学习(整合性的学习),以及学科学习与学习者自身及现实世界的联系。因此,它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然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3.2.2“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构建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将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领域,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学生自我”为课程领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研究性学习的“子课程”。所以,从两者都作为课程形态看,“体育与健康课程”能够应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构建。从课程目标看,都注重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从课程理念看,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课程设计思路看,都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从课程的实施过程看,都讲求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变革,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从教学目标的实现看,都是跨学科、立体、全方位地为了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社会”。因此,把“研究性学习”应用于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构建“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这门“整合课程”,实现研究性学习与课程整合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3.3“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的构建
3.3.1“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体系
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首要环节就是如何进行目标定位的问题。“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体目标要以体育与健康主题研究为立足点,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专题研究让学生创造性地应用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研究、学会协作、学会创造,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落实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如下:第一,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性质、方法和原则,知道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范围、方法和程序;第二,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几种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三,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探究式的主题活动来说明或论证未知的体育与健康的一般理论和知识;第四,能在独立或与他人协作的情况下,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查、实验研究、文献材料分析等开放的主体体验实践分析体育与健康的一般问题。
3.3.2“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体系
“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不是分学科的教材,也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它涉及的知识范围并不局限在某一学科。由于时代、地域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其内容必然是广泛而多变的。学生可以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选择有关的研究专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以获取自己的结论;可以社会调查、亲身实践,也可以理性辩思。指导教师可以从人的健康发展与教育、家庭、经济、社会、环境和体育锻炼等如何协调发展的理论出发,提供“健康与体育锻炼”、“人的生活习惯与健康”、“青春期心理健康”、“体育运动欣赏”等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从而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对问题价值作出判断。
3.3.3“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与组织管理体系
(1)“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一般包含:课题的选择与确立,课题组的产生,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课题研究的结题等几个方面。关于课题的产生,一是通过讲座、介绍经验等使学生了解选题的方法和思路;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座谈、讨论,学会从生活或学习中发现课题;三是通过搜集资料、访问专家、调查、观察研究获得课题;四是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提炼研究课题。关于课题组的产生,根据小组化、自主化和民主化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研究的课题,在大班中自主选择同一课题的研究者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关于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小组成立后,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专题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分析研究的目的、背景、可行性、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的步骤,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关于研究的结题,要求学生除了有相应的论文、作品或设计方案,还要有相应的研究报告。结题时学生还要组织论文报告会或答辩会,或进行研究过程的总结。
(2)“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由于“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社会实践性,学生部分时间在校外活动,即使在校內的活动,也是分散的自由活动,这与易于控制的传统课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的问题。首先应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成立课程领导小组和教师课题指导小组,教师定岗定位,责任到人;其次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研究的课题,在大班中按课题的方向自由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在各个小组开展活动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计划并作相应的安全论证,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对其管理体制作适当指导。活动后教师应及时检查活动记录及所到单位签证,并检查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把握其可能的活动时间并作活动效果评价。活动中应尽量做到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畅通。
3.3.4“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与方法,是保证“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利实施和课程管理科学性的有效途径。课程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课程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以及学生本人;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课程评价形式和方法要多样化,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档案评价、操作评价、答辩评价等方式。课程评价内容要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如,对研究性学习中的经常性指标,如实验方案,研究计划书,研究报告书等进行基础性评价。对有创新的学生或课题研究组进行表扬、鼓励,或把他们的研究论文推荐发表等进行激励性评价。
4.结论与建议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目前,我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还需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对其予以丰富和补充,“研究性学习”的介入无疑会给体育与健康教育带来新的亮点。
本文对“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和组织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的构建作了初步的探讨,其理论尚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发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体系。还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课程意识,既要重视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更要建立健全研究性学习管理评价机制。既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又要对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蒋兴宏.义务教育中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7(7):66-67.
[2]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6-11.
[3]贾泽毅.美国中学课程整合概述[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7-8):85-86.
[4]范军平.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1):121-123.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01]17号,2001,6.
[6]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1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