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编辑出版学学历教育已走过20年辉煌的历程,为文化产业输送了大量有用人才。但最近几年,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却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出版单位的冷遇,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到底有多大差距?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哪些缺陷,又该如何提高?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帮助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提高竞争力。
关键词:编辑出版 就业能力 就业困难
我国目前有68所以上的高校招收编辑出版学本科生①,20多年来,为文化产业培养了数千名编辑出版人才。然而,近年来,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却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出版单位的冷遇,一项由北京大学开展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164家出版单位中,明确表示需要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只有15%。就业市场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找不到满意的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存有差距。
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缺陷的原因分析
就业能力指普通高校中的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并保持在工作中所必须具有的综合能力及心理特征②。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模式上,致使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学科基础先天不足。目前,不少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往往是由某一母体专业课程加上有关编辑出版课程杂糅而成的。而且,由于母体专业的不同,所设立的编辑出版专业也就或多或少地带上了母体专业的烙印,这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如设在文学院的编辑出版专业,偏重于文学、文艺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课程;设在图书馆系的,偏重于图书学、文献学、流通学等方面的课程;设在新闻学院的, 偏重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方面的课程。
课程设置不科学。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编辑出版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大多优先考虑理论文化类课程,真正的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课并不多,而且专业课中又有许多理论型课程,如“编辑学概论”、“出版学概论”、“期刊编辑学概论”等“概论”类课程。各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每门课程课时的多少,大多只能由院系视已有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而定,有着相当大的随意性。另外,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教材总体而言距实际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重理论知识的阐述而轻实践技能的指导,与出版业的现状和发展脱节比较严重。
师资队伍薄弱。由于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相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图书馆学等专业转岗而来,多数不熟悉编辑出版工作,不仅缺乏编辑出版的业务实践经验,而且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也很难提高。
缺少实践经验。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也不足,无法很快适应职业人的要求,无形中就与企业形成了“就业鸿沟”。造成学生缺少实践经验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训练记忆的讲授式,教师在黑板上讲理论,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死板教条。学生学到的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动手能力差。第二,我国目前教育评价制度仍以书面考试为主,这就势必使学生只关心课堂笔记和死背书本,缺乏对自己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第三,多数高校教师并未受过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讲授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等方面缺乏职业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好。
心理素质缺陷。随着竞争机制被全面引入职业社会,“双向选择”所营造的竞争只遵循一个原则:优胜劣汰,这就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一些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自我评价偏高,而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否定;对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义务认识不够,渐渐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
如何提高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出版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既要掌握出版领域的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出版编辑人才所必备的条件。国内有学者提出了“三加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基础、精专业的编辑出版人才。为了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编辑人才的要求,高校可以在现有学科、专业基础上进行培养编辑人才的“三加一”培养模式,即本科前三年的课程可以学习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等专业的课程,第四年重点对编辑班学生的相关编辑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和相关的技能训练。
课程设置科学化。为培养更多适合实践要求的有用人才,我们必须重建现有的课程体系,减少“概论”类课程,增加专业类课程,如图书、期刊、报纸、网络编辑实务,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畅销书特征分析、校对印刷实务、版权贸易与出版物管理等。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互动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与实践能力。例如由学生扮演出版社编辑、总编辑或社长、作者等模拟某一选题策划的全过程, 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体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无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着重加强对编辑出版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投入,如组织其出国进修、到企业培训等,使教师熟悉出版工作规律,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注意研究出版动态,总结典型案例,积累信息资料,努力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教师与编辑身份的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编辑学教师的魅力,也会加大学生对其授课内容的信服度,从而获得显著的教学成效。
丰富实践经验。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传统实践课程为突破口,以西方及国内先进地区的实践教育经验为参照,全面提高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其次要建立编辑出版实践基地。企业无疑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平台,所以学校应该着重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实践基地,实现“校、企、生”三赢。最后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以质量标准来预测、考查、追踪、控制各种因素的优化过程,使其达到最佳。学校应根据目前实施的学分制管理办法,对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并把要求和规定编入到实习大纲中,分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明确相关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和实施细则。
提高心理素质,完善性格习惯。“习惯练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和性格对人有着极大的积极的影响力。现代社会,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情商的塑造和培养上,认为情商较智商能够更大程度地左右人们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培养沉稳、果断、正直、诚实的优良品德,养成独立思考、雷厉风行、乐观进取的个人作风,这些性格品质对今后的求职乃至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在出版产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版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高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又要遵循出版产业发展的规律。如何培养适应出版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社会、行业、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只有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改进和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才能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编辑出版人才。
注 释:
①张锦华:《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现状研究》,河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②刘宏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腾跃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编辑学刊》,2006(5)。
2.王鉴:《实践教学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赵泓:《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编辑》,2007(2)。
4.王和平:《从传播看编辑出版学学科名称的不合理性——兼论“大编辑”、“大出版”观念的树立》,《出版发行研究》,2009(8)。
5.孔正毅:《关于出版学学科体系建构的若干思考》,《出版科学》, 2009(3)。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编校:赵 亮
关键词:编辑出版 就业能力 就业困难
我国目前有68所以上的高校招收编辑出版学本科生①,20多年来,为文化产业培养了数千名编辑出版人才。然而,近年来,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却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出版单位的冷遇,一项由北京大学开展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164家出版单位中,明确表示需要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只有15%。就业市场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找不到满意的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存有差距。
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缺陷的原因分析
就业能力指普通高校中的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并保持在工作中所必须具有的综合能力及心理特征②。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模式上,致使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学科基础先天不足。目前,不少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往往是由某一母体专业课程加上有关编辑出版课程杂糅而成的。而且,由于母体专业的不同,所设立的编辑出版专业也就或多或少地带上了母体专业的烙印,这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如设在文学院的编辑出版专业,偏重于文学、文艺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课程;设在图书馆系的,偏重于图书学、文献学、流通学等方面的课程;设在新闻学院的, 偏重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方面的课程。
课程设置不科学。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编辑出版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大多优先考虑理论文化类课程,真正的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课并不多,而且专业课中又有许多理论型课程,如“编辑学概论”、“出版学概论”、“期刊编辑学概论”等“概论”类课程。各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每门课程课时的多少,大多只能由院系视已有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而定,有着相当大的随意性。另外,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教材总体而言距实际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重理论知识的阐述而轻实践技能的指导,与出版业的现状和发展脱节比较严重。
师资队伍薄弱。由于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相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图书馆学等专业转岗而来,多数不熟悉编辑出版工作,不仅缺乏编辑出版的业务实践经验,而且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也很难提高。
缺少实践经验。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也不足,无法很快适应职业人的要求,无形中就与企业形成了“就业鸿沟”。造成学生缺少实践经验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训练记忆的讲授式,教师在黑板上讲理论,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死板教条。学生学到的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动手能力差。第二,我国目前教育评价制度仍以书面考试为主,这就势必使学生只关心课堂笔记和死背书本,缺乏对自己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第三,多数高校教师并未受过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讲授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等方面缺乏职业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好。
心理素质缺陷。随着竞争机制被全面引入职业社会,“双向选择”所营造的竞争只遵循一个原则:优胜劣汰,这就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一些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自我评价偏高,而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否定;对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义务认识不够,渐渐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
如何提高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出版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既要掌握出版领域的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出版编辑人才所必备的条件。国内有学者提出了“三加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基础、精专业的编辑出版人才。为了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编辑人才的要求,高校可以在现有学科、专业基础上进行培养编辑人才的“三加一”培养模式,即本科前三年的课程可以学习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等专业的课程,第四年重点对编辑班学生的相关编辑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和相关的技能训练。
课程设置科学化。为培养更多适合实践要求的有用人才,我们必须重建现有的课程体系,减少“概论”类课程,增加专业类课程,如图书、期刊、报纸、网络编辑实务,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畅销书特征分析、校对印刷实务、版权贸易与出版物管理等。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互动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与实践能力。例如由学生扮演出版社编辑、总编辑或社长、作者等模拟某一选题策划的全过程, 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体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无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着重加强对编辑出版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投入,如组织其出国进修、到企业培训等,使教师熟悉出版工作规律,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注意研究出版动态,总结典型案例,积累信息资料,努力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教师与编辑身份的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编辑学教师的魅力,也会加大学生对其授课内容的信服度,从而获得显著的教学成效。
丰富实践经验。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传统实践课程为突破口,以西方及国内先进地区的实践教育经验为参照,全面提高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其次要建立编辑出版实践基地。企业无疑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平台,所以学校应该着重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实践基地,实现“校、企、生”三赢。最后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以质量标准来预测、考查、追踪、控制各种因素的优化过程,使其达到最佳。学校应根据目前实施的学分制管理办法,对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并把要求和规定编入到实习大纲中,分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明确相关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和实施细则。
提高心理素质,完善性格习惯。“习惯练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和性格对人有着极大的积极的影响力。现代社会,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情商的塑造和培养上,认为情商较智商能够更大程度地左右人们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培养沉稳、果断、正直、诚实的优良品德,养成独立思考、雷厉风行、乐观进取的个人作风,这些性格品质对今后的求职乃至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在出版产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版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高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又要遵循出版产业发展的规律。如何培养适应出版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社会、行业、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只有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改进和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才能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编辑出版人才。
注 释:
①张锦华:《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现状研究》,河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②刘宏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腾跃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编辑学刊》,2006(5)。
2.王鉴:《实践教学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赵泓:《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编辑》,2007(2)。
4.王和平:《从传播看编辑出版学学科名称的不合理性——兼论“大编辑”、“大出版”观念的树立》,《出版发行研究》,2009(8)。
5.孔正毅:《关于出版学学科体系建构的若干思考》,《出版科学》, 2009(3)。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