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培训感言

来源 :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huangwu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时8天的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培训,使我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完成了我们的作业,当学习结束后,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一次观念上的更新。通过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场新的教育观念风暴的冲击,这个冲击来自于教材、教师和学习方法。本以为这次培训只是学习制作教学课件,等真正学习起来,才发现并非如此简单。应该说,这次培训重在更新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观念。时代在变,教学手段在变,学生在变,教育方法在变,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该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变化性。
  回顾这8天的学习,整个培训过程就是紧紧围绕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倡导实践与探索、交流与共享。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策划者、实践者,大家平等互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实践的成就感和交流的快乐。
  学习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从关注怎样“教好”到更关注学生怎样“学好”,要使学生乐于学。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太多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想怎么提问就怎么提问,在提问的这一环节没有体现出由浅到深的层次感。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则要求在学会使用工具、规范工具的使用基础上加强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在完成作业时,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多次推翻、修正,而发现问题以后,我们又要与同伴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对学习,进行资源共享,交流探讨,查找学习资料,深刻地领悟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真谛,那就是“问题—实践—再问题—再实践”,从问题中学,在问题中悟,最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自己亲身经历了课题的全程研究,对研究性学习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充分体验了在做中思,在思中悟。我们需要这种思考和体验上的换位,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将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更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探索。
  虽然培训过程非常辛苦,但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还是非常值得的。这次培训给我的感受是:教师这一职业,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只有拥有了更丰富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让我们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其他文献
杜若飞从一个无比漫长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赤身裸体地躺在床上。他呆滞了许久,仿佛这个梦是如此之长,长得让他忘记了自己原本应该身在何处。终于他认出来,这是自己租住了三年的老
文章针对一般的固定拓扑有向非平衡网络,研究了个体间存在通信时延的量化一致性问题。每个个体具有离散一阶动力学模型,且个体间基于对数量化信息交互并存在通信时延。利用相
虽然我们大力提倡发展积件,但如果观念不改变,仍然容易走上单纯传授知识的老路。“光的折射定律”是物理课中的一个知识点,我在K12课件网页的300多个《光的折射》课件中随机下载
介绍了国外社区院校包括课程设置在内的一些作法,并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指出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