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3日,河南省休闲农业现场会在信阳市光山县召开。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王俊忠,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赵栓成,副处长张芳、兰文,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出席会议。王俊忠在讲话中介绍了全省休闲农业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效和主要措施,就推动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安排,并对信阳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成效和典型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信阳市农业农村系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绿色山水、红色资源、传统文化优势,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
一、绿色引擎动起来,休闲农业“有底气”
坚持绿色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嵌入休闲、观光等旅游元素,推动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劳作变体验、特色变特产。一是生态游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在气候植被好的村落,体现山的特点、发挥水的优势、增强绿的氛围,发展生态休闲游,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如商城县香子岗村,利用万亩森林景观,开发了篝火晚会、山水摄影等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近百万元,带动贫困户127人脱贫增收。二是民宿游让乡村“记得住乡愁”。盘活闲置农房资源,恢复豫南民居特色,修旧如旧,修新如旧,全市发展民宿800多家,原住民通过与游客共享乡村生活,拓宽了增收渠道。全国民宿大会在新县召开,新县将成为一座旅游网红县城。三是体验游让乡村生活更有乐趣。利用农户菜园、果园、特色种养基地、家庭农场,打造乡村采摘园、科普教育园及老少皆宜的游乐园,激发游客参与和体验的热情。全市209个乡镇中有三分之一的乡镇发展休闲农业并成为旅游小镇、温泉度假小镇以及茶叶、花卉、草莓等特色产业乡镇。龙头企业发展休闲农业景点55处,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主力军,如文新茶叶公司在浉河港建设的茶文化体验园,采茶季游客络绎不绝。四是“互联网+游购”让乡村特产成为伴手礼。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推进电商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全市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1121个,信阳茶叶、光山“十宝”、固始旱鹅块、稻虾米等众多优质农特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光山县砖桥镇的砖桥月饼在乡村旅游点和网销平台上热卖,外省的年轻人专门开车来买。
二、红色引领强起来,休闲农业“有朝气”
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建设革命文物保护点,串点成线,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一是打造鄂豫皖苏区首府品牌,在新县建设将帅馆,完善许世友、郑维山将军故里景区建设,开发将军山,建设红色旅游最佳目的地。新县“28年红旗不倒”标志性人物刘名榜家乡莲花村,每年接待参观游客10万人以上,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二是创建大别山北麓红色研学游示范区,以大别山干部学院为中心,向外辐射,建设光山、罗山、商城等县区的干部培训基地,全部整合到大别山干部学院,实现整个豫南地区的红色资源统筹利用,在富民求变中传承红色基因。罗山县何家冲以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为主题,精心打造现场体验式教学特色的创新型党性教育基地,积极完善健全红色文化产业链条,利用红色文化产业实现整村脱贫致富。
三、文化之魂立起来,休闲农业“有灵气”
着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文化挖掘,支持乡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旅融合,“以文润村”“留根留魂”,休闲农业有了源头活水。一是保护农耕文化。在村容村貌提升中着力保护农家风情、传承农耕文明,专门制定《信阳市古村落保护条例》,对村中老房、老墙、老井、老树、老作坊等“五老”进行保护性开发和保护性改造,支持非物质文化遺产传承,135个古村落再度焕发青春。浉河区浉河港董家河茶艺之乡、罗山县周党皮影之乡、光山县文殊花鼓戏之乡和新县奇龙岭民俗村等特色艺术乡村成为旅游热门景点。二是提升传统文化。息县弯柳树村突出孝德文化,举办孝善敬老“饺子宴”,让传统文化回归日常生活;商城县田湾村户户挂家训、家家立家规,成为远近闻名的“家训村”;光山县帅洼村组织乡贤新编《村规民约“三字经”》,编唱帅洼村歌,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这些充盈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乡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热地。三是开发历史文化。推动乡村文物保护、大遗址纪念地开发、地下文物保护性挖掘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打造城阳城遗址、黄国故城、番国故城等遗址品牌,建设历史文化村。平桥区城阳新城社区依托城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具有楚文化特色的休闲观光产业园区,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热点。四是推广茶饮文化。实施“品信阳菜、喝毛尖茶”工程,推广“名菜、名吃、名厨、名店”,推动“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促进茶旅融合、茶食和合,打造环南湾湖茶旅融合精品线路,建成5个茶旅融合示范点和“十大茶坊”,认定信阳菜品牌示范店60家,全年实现综合收入313.3亿元。
目前,信阳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欣欣向荣、态势良好,商城、新县、光山3个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平桥区郝堂村、浉河区睡仙桥村、甘冲村和光山县帅洼村、东岳村等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示范村,全市约有10万农民从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经营活动,年人均增收3000元,走出了一条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近年来,信阳市农业农村系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绿色山水、红色资源、传统文化优势,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
一、绿色引擎动起来,休闲农业“有底气”
坚持绿色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嵌入休闲、观光等旅游元素,推动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劳作变体验、特色变特产。一是生态游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在气候植被好的村落,体现山的特点、发挥水的优势、增强绿的氛围,发展生态休闲游,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如商城县香子岗村,利用万亩森林景观,开发了篝火晚会、山水摄影等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近百万元,带动贫困户127人脱贫增收。二是民宿游让乡村“记得住乡愁”。盘活闲置农房资源,恢复豫南民居特色,修旧如旧,修新如旧,全市发展民宿800多家,原住民通过与游客共享乡村生活,拓宽了增收渠道。全国民宿大会在新县召开,新县将成为一座旅游网红县城。三是体验游让乡村生活更有乐趣。利用农户菜园、果园、特色种养基地、家庭农场,打造乡村采摘园、科普教育园及老少皆宜的游乐园,激发游客参与和体验的热情。全市209个乡镇中有三分之一的乡镇发展休闲农业并成为旅游小镇、温泉度假小镇以及茶叶、花卉、草莓等特色产业乡镇。龙头企业发展休闲农业景点55处,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主力军,如文新茶叶公司在浉河港建设的茶文化体验园,采茶季游客络绎不绝。四是“互联网+游购”让乡村特产成为伴手礼。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推进电商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全市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1121个,信阳茶叶、光山“十宝”、固始旱鹅块、稻虾米等众多优质农特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光山县砖桥镇的砖桥月饼在乡村旅游点和网销平台上热卖,外省的年轻人专门开车来买。
二、红色引领强起来,休闲农业“有朝气”
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建设革命文物保护点,串点成线,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一是打造鄂豫皖苏区首府品牌,在新县建设将帅馆,完善许世友、郑维山将军故里景区建设,开发将军山,建设红色旅游最佳目的地。新县“28年红旗不倒”标志性人物刘名榜家乡莲花村,每年接待参观游客10万人以上,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二是创建大别山北麓红色研学游示范区,以大别山干部学院为中心,向外辐射,建设光山、罗山、商城等县区的干部培训基地,全部整合到大别山干部学院,实现整个豫南地区的红色资源统筹利用,在富民求变中传承红色基因。罗山县何家冲以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为主题,精心打造现场体验式教学特色的创新型党性教育基地,积极完善健全红色文化产业链条,利用红色文化产业实现整村脱贫致富。
三、文化之魂立起来,休闲农业“有灵气”
着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文化挖掘,支持乡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旅融合,“以文润村”“留根留魂”,休闲农业有了源头活水。一是保护农耕文化。在村容村貌提升中着力保护农家风情、传承农耕文明,专门制定《信阳市古村落保护条例》,对村中老房、老墙、老井、老树、老作坊等“五老”进行保护性开发和保护性改造,支持非物质文化遺产传承,135个古村落再度焕发青春。浉河区浉河港董家河茶艺之乡、罗山县周党皮影之乡、光山县文殊花鼓戏之乡和新县奇龙岭民俗村等特色艺术乡村成为旅游热门景点。二是提升传统文化。息县弯柳树村突出孝德文化,举办孝善敬老“饺子宴”,让传统文化回归日常生活;商城县田湾村户户挂家训、家家立家规,成为远近闻名的“家训村”;光山县帅洼村组织乡贤新编《村规民约“三字经”》,编唱帅洼村歌,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这些充盈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乡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热地。三是开发历史文化。推动乡村文物保护、大遗址纪念地开发、地下文物保护性挖掘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打造城阳城遗址、黄国故城、番国故城等遗址品牌,建设历史文化村。平桥区城阳新城社区依托城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具有楚文化特色的休闲观光产业园区,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热点。四是推广茶饮文化。实施“品信阳菜、喝毛尖茶”工程,推广“名菜、名吃、名厨、名店”,推动“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促进茶旅融合、茶食和合,打造环南湾湖茶旅融合精品线路,建成5个茶旅融合示范点和“十大茶坊”,认定信阳菜品牌示范店60家,全年实现综合收入313.3亿元。
目前,信阳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欣欣向荣、态势良好,商城、新县、光山3个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平桥区郝堂村、浉河区睡仙桥村、甘冲村和光山县帅洼村、东岳村等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示范村,全市约有10万农民从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经营活动,年人均增收3000元,走出了一条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